一个藏学研究者眼中的西藏——“香格里拉”
作为一名学者,自1985年与藏学结缘以来,我从事藏学研究已有20多年。其间,我曾十余次到西藏进行调研,并十余次到欧美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这些学术经历不仅增加了我对西藏的感性认识,也逐渐丰富和深化了我对西藏的理性认识。在我的眼中,西藏是一个壮美神奇、动态变化、多元多彩、向心内聚而又真实生动的人间乐土,是真实的“香格里拉”。
每个人眼中的西藏都不尽相同。一般说来,人们心目中至少有“三个西藏”:一个是“整体的西藏”或“清晰的西藏”。西藏之外的人看西藏,对什么都感到新奇,能够看到西藏的精华和整体轮廓;而西藏人看西藏,往往对各种自然现象、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一个是“多元的西藏”或“多样的西藏”。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西藏印象。学者、艺术家、官员、商人眼中的西藏各不相同,外国人和中国人眼中的西藏差异更大,在西藏生活的人比西藏之外的人更了解西藏,到西藏的游客大多是走马观花,无法深入,没有到过西藏的人,主要是通过电视、报刊、书籍、网络等传媒了解西藏,他们心目中的西藏与真实的西藏显然有别。还有一个是“虚幻的西藏”或“模糊的西藏”。西藏地势高峻,由于山川阻隔,缺乏与外界的充分接触、交流和相互了解,因而一些人对西藏及藏族的历史和现状产生了种种误读甚至误解,他们的西藏观存在种种误区,表现为地理上的畏惧感、宗教上的神秘感、文化上的优越感、对西藏历史的无知和心理上的恐惧。在一些西方人的眼中,西藏要么是原始的、落后的、封闭的、肮脏的;要么是神秘的、静态的、一元的、离心的、虚幻的。一些西方人对于西藏的发展变化,要么以“老眼光看新问题”,认为西藏发展缓慢,与其他地方的差距越来越大;要么认为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可能会破坏藏族的传统文化,淡化其民族特性。显然,无论是丑化与贬低,还是美化与神化,都是对西藏和藏族的误解和歪曲。
西藏是壮美神奇的而不是神秘的
历史上,宗教尤其是藏传佛教渗透到西藏的每个角落,影响到各个方面,因而宗教和世俗融为一体。从藏传佛教“香巴拉”衍生出的“香格里拉”,更为西藏增添了神奇、虚幻的色彩。藏传佛教的神秘感使得人们心目中的西藏虚幻飘渺,难以捉摸。因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雪域西藏成为神秘、神奇、神话、圣地、净土的代名词。然而,我眼中的西藏壮美神奇却不神秘。
西藏的自然景观壮美而神奇。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被誉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的水塔”。其地形特征为:高原辽阔,山脉巍峨,平原狭长,峡谷深邃,冰川广布。这里有巍峨的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唐古拉山,有辽阔的藏北草原,有奔腾咆哮的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有碧波荡漾的纳木错、羊卓雍措、玛旁雍措、纳木拉措。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之巅,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墨脱被称为“人类最后的密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西藏的山脉、河流、湖泊、草原雕琢成为世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科学考察和研究证明,西藏是世界上生态环境状况最好的地区之一。西藏的动植物壮美而神奇。西藏是珍稀植物的沃土和野生动物的乐园,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山植物分布区,有各种高等植物5766种、哺乳类动物118种、鸟类473种、鱼类71种、昆虫2300多种。壮美而神奇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辉煌灿烂的西藏文明。这里是西藏文明的载体,在这片土地上,保存着历经沧桑的文物古迹、浩如烟海的藏文古籍和价值连城的法物法器;这里是民族迁徙的走廊和中外文明的交汇点,自古以来许多民族在这里流动,中原文明、南亚文明、西域文明在这里交汇;这里是地理学、生物学的宝库和人类学、民族学的博物馆。总之,西藏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沃土,是“天人合一”的宝地。
西藏是动态变化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
自青藏高原有人类居住起,西藏就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着。1000多年来,西藏的社会、经济、文化、宗教、民俗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
上世纪中叶以来,西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迈入社会主义社会;从封闭的社会走向开放的社会;民族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城镇化步伐大大加快。改革开放30年来,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已由藏传佛教的圣城发展成为现代城市。
西藏经济在不断发展变化。仅和平解放以来的半个多世纪,西藏经济就经历了从自然经济到计划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西藏文化在不断发展变化。藏族传统文化在不断变化,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并存,现代化和外来文化对藏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文化在新西藏建立起来。
西藏宗教在不断发展变化。上世纪中叶以来,政教合一制度被废除,藏传佛教的神学宗教功能下降,出现了世俗化的倾向,并显露出“人间佛教”和“道德宗教”的色彩。
西藏民俗在不断发展变化。受现代民俗和外来民俗的影响,藏族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休闲娱乐等方式都在不断变化。
然而,一些西方人用静态的眼光看待动态的西藏,他们的西藏观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在西藏紧跟时代脚步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他们的西藏观显然难以准确地反映真实的西藏。而且,一些西方人在看待西藏文化时,只要求保持其多样性,而不愿意看到西藏文化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其实,应当明白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地球上的任何族群(当然包括藏族)都有权利分享人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带来的成果。一些西方人杞人忧天,担心青藏铁路会危及西藏的传统文化。殊不知,西方人都不愿坐火车了,而一些藏族百姓做梦都想在有生之年能看见会奔跑的“铁龙”——火车。仅就西方的发展历程来看,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和民族特性也并非水火不容,现代化在丢弃传统文化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那部分内容和糟粕的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民族特性的提升、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
西藏是多元多彩的而不是单一的
在一些人看来,西藏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民俗都很单一的地方,这显然是一种错觉。西藏的主体民族是藏族。据2000年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西藏自治区总人口为261.63万,其中藏族人口242.7万,占92%以上,汉、回、门巴、珞巴、怒、纳西等民族人口总数约19万。现代西藏的发展和进步,凝聚了生活在西藏的各民族的智慧和心血。
西藏文化是多元多样的。西藏是藏族聚居区,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使藏族传统文化保存得较为完整。上世纪50年代,西藏实现和平解放并实行民主改革,政教合一的制度被废除,世俗文化逐渐取代宗教文化成为西藏的主流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藏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世人对西藏的了解逐步加深,西藏的文化格局也发生改变。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并存,多种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时尚文化共同构成西藏新文化。
西藏的宗教是多元多样的。藏传佛教是佛教一个独特的传承系统,其宁玛、萨迦、噶举、格鲁4大教派与藏族本土宗教苯教共同发展,独具特色;在西藏传播了数百年的伊斯兰教,现有清真寺4座,信徒3000多人;从西方传入西藏的天主教,现有教堂1座,信徒700余人。藏传佛教与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宗教和睦共处,铸就了西藏宗教的多样性。
西藏的民俗是多元多样的。不仅居住在西藏的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而且藏民族自身的风俗习惯也存在着地域差异和社会差异。如藏北牧区气候寒冷,牧民穿皮袍;山南农区气候温暖,农民穿氆氇;拉萨市民夏穿绸缎,冬着皮袍。牧民住牛毛帐篷,市民住土楼或楼房,农民住竹楼和木屋。
西藏的节日文化也是多元多样的。藏族的传统节日依次为藏历新年、传昭法会、酥油灯节、萨噶达瓦节、林卡节、朝山节、雪顿节、望果节、沐浴节、赛马会、燃灯节和驱鬼节;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也在西藏流传;国家法定的一些节日、国际公认的一些节日以及西方的一些著名节日也成为西藏民众欢庆的节日。
西藏人民是向心内聚的而不是离心的
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7世纪唐蕃会盟起,西藏就显示出对中央王朝的向心力,团结友好是藏汉民族关系的主流。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侵略西藏,企图瓜分中国,导致了“西藏问题”的产生,西藏也因此而出现了离心倾向。即便如此,向心和内聚仍然是西藏发展的大趋势。这是由西藏与祖国的内在一体性和趋同性、藏族与中国其他民族的相互依赖性、藏族和汉族的共性和相互认同所决定的。
以藏族和汉族的关系为例,这两个民族既存在差异也具有共性,两者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宗教和文化具有共性,并且相互认同、彼此接纳。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均从印度传入,同属大乘佛教。自唐朝起,藏汉佛教文化交流就一直没有中断过,藏族喇嘛向东传教,汉族和尚向西取经,仪轨同奔,谱写了藏传佛教东渐和藏汉佛教文化交流的壮丽诗篇。藏传佛教和藏族文化向中原传播和发展,既表明了藏族的向心力和藏族文化的内向发展,也表明了汉族对藏族、藏族文化和藏传佛教的接纳和认同。此外,藏医和中医有很多相似之处,藏医是在吸收了中医和西域医学一些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形成的,藏医和中医在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和医学理论上都是相通的;借鉴了汉族农历的藏历,其“五行”、十二生肖和六十甲子(绕迥)与农历也是大同小异;藏语文和汉语文同属于汉藏语系。
一些西方人在观察西藏同中国内地、藏族和汉族的关系时,有一种探求差异、忽视共性的嗜好。他们有意无意地夸大和看重藏族、西藏和西藏文化的特殊性及其与汉族、中原和汉族文化的差异和对立,不仅忽视西藏与中国内地其他省区、藏族与中国其他55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共同发展和繁荣的内在一体性和趋同性,而且缩小甚至忽视藏族与汉族的共性、友好和相互认同。起源于印度的佛教,经过数个世纪的发展和传播,形成了两大传播体系,即上座部(俗称小乘佛教Hinayana)和大乘佛教(Mahayana)。东方佛教界和佛学界将北传佛教称为大乘佛教,将南传佛教称为小乘佛教。西方人却将与汉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的藏传佛教分离出来,单列为与小乘、大乘并列的“金刚乘”(Vajrayana)。少数西方人戴着意识形态的眼镜,用“冷战思维”观察社会主义中国,他们感兴趣的不是西藏而是“西藏问题”,他们只看到西藏的离心力和趋异性,却看不到或不愿看到西藏的向心力和趋同性;他们希望西藏缓慢发展甚至保持原状,而不愿意藏族和西藏与中国其他民族和地区共同走向繁荣。
西藏是真实生动的而不是虚幻的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时代,一些西方人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将西藏视为人间“最后一片净土”,仍然幻想西藏在自然和人文方面保持“纯洁性”,以满足其信仰、探险、旅游等需求,因此描绘和制造了一个虚幻的西藏。在我的眼中,西藏是真实生动的。
西藏的自然环境是真实的。西藏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这里既有壮美神奇的自然风光,也有穷山恶水。由于当地生产力还不发达,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西藏社会是真实的。藏文古籍中将青藏高原藏族聚居区清晰地分为3块:上部阿里三围、中部卫藏四茹、下部朵康六岗。藏语文专家依据藏语方言的特征,将中国藏族聚居区划分为卫藏、安多、康巴三大方言区。在宗教信仰方面,卫藏几乎是格鲁派独尊,安多和康区则是苯教与藏传佛教的四大教派鼎立。由于自然经济还在西藏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西藏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西藏人是真实的。西藏既有大量藏传佛教僧人和信徒,也有许多信仰共产主义的无神论者,还有一些信仰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人群,存在着明显的社会群体差异和族群差异。
西藏和平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经过全国人民和西藏人民的共同努力,西藏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随着西藏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西藏这个藏传佛教的圣地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受中外游客青睐的探险、旅游、休闲、避暑胜地。在许多人看来,前往西藏就能回归自然,就能感受到纯朴的民风和真诚的人文关怀;生活在西藏,就能找到艺术的源泉,产生学术的灵感,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深入西藏,就能返璞归真,得到心灵的慰藉。许多人都希望走上青藏高原,去体验壮美神奇、动态变化、多元多彩、真实生动的西藏,做一个美妙的“西藏梦”。尽管每个人眼中的西藏都有所不同,但是,无论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角度看,还是从宗教文明、世俗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角度看,西藏都是我心中真实的“香格里拉”,是令我魂牵梦萦的“世外桃源”。我企盼西藏早日实现经济繁荣(小康西藏)、政治稳定(平安西藏)、文化昌盛(吉祥西藏)、社会祥和(和谐西藏)、生态平衡(生态西藏)。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