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杂阿含334经》的要义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林崇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杂阿含334经》的要义

  林崇安

  (法光杂志,233期,2009)

  《杂阿含334经》中的“334”,是大正藏的编号,此经在佛光藏的编号是312经,在内观教育版的编号是233经,在印顺版的编号是455经;此经的经名,称作《有因有缘有缚法经》。以下依据《瑜伽师地论‧摄事分》的论义来解说,一方面分清段落,一方面掌握经文的要义。最后,以白话解说全经。

  一、经文要义

  (01)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02)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当为汝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谛听!善思!谓《有因、有缘、有缚法经》。

  解说:以上是此经的缘起,释尊接着将对弟子们直接讲解《有因、有缘、有缚法经》。

  (3a)云何《有因、有缘、有缚法经》?谓眼有因、有缘、有缚。

  (3b)何等为眼因、眼缘、眼缚?谓眼,业因、业缘、业缚。业有因、有缘、有缚。

  (3c)何等为业因、业缘、业缚?谓业,爱因、爱缘、爱缚。爱有因、有缘、有缚。

  (3d)何等为爱因、爱缘、爱缚?谓爱,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无明有因、有缘、有缚。

  (3e)何等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谓无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不正思惟有因、有缘、有缚。

  (3f)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谓缘眼、色,生不正思惟,生于痴。

  要义:以上有六句问答,释尊以六处中的“眼”为例,来解说缘起的“逆次道理”,《摄事分》说:“逆次第者,谓彼六处以业为因,业(以)爱为因,爱复用彼无明为因,无明复用不如正理作意为因,不正作意复用无明触为其因。”此中的“逆次道理”便是:6六处←5业←4爱←3无明←2不如正理作意←1无明触。此中强调,“眼”等六处是以业为因,而不是以爱为因。经文中的“缘眼、色”是指眼和色接触的瞬间,存在著「无明触”。

  (04)缘眼、色,生不正思惟,生于痴,彼痴者是无明,痴求欲名为爱,爱所作名为业。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生)无明,无明因(生)爱,爱因[生]业,业因[生]眼。

  要义:以上一段,释尊以六处中的“眼”为例,来解说缘起的“顺次道理”,《摄事分》说:“复次,若于诸根无护行者,由乐听闻不正法故,便生无明触所生起染污作意。即此作意增上力故,于当来世诸处生起,所有过患不如实知。不如实知彼过患故,便起希求;希求彼故,造作增长彼相应业;造作增长相应业故,于当来世六处生起。如是名为顺次道理。”此中的“顺次道理”:于诸根无护→听闻不正法→1无明触→2起染污作意→3诸处过患不如实知→4便起希求→5造作相应业→6当来世六处生起。此中指出,众生由于造作增长相应业,因而于当来世“眼”等六处生起。所以,“眼”等六处是以业为因,而不是以爱为因。

  (05)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要义:以上一句释尊类推六处中的“耳、鼻、舌、身、意”,同样也有缘起的逆次和顺次的道理。

  (06)是名《有因、有缘、有缚法经》。

  解说:以上一句是释尊的结语。

  (07)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解说:以上一句是此经的结语。释尊传法后,弟子们依据释尊的教导去观察缘起的逆次和顺次的道理。

  以上便是《杂阿含334经》的要义。

  二、一些探讨

  第一,针对“诸有情类,随业而行而不是随爱而行”的道理,《摄事分》中先把爱分成(1)欲爱和(2)色爱、无色爱,而后分别解说如下:

  (1)此中欲爱,是不善者,虽有异熟,然若不起恶不善业,终不能与恶趣异熟。

  A若欲界爱,于无明触所生诸受起希求时,于可爱境发生贪欲,于可憎境发生瞋恚,于可迷境发生愚痴,由此三种增上力故,行不善“业”;由此业故,生诸恶趣。

  非但由彼贪、瞋、痴缠,定堕恶趣;然即此爱,于所造业异熟生时,能为助伴。

  B又由希求可爱境界增上力故,修行善行──身、语、意“业”,由此为因,得生善趣。

  此中,可爱诸异熟果,但应用业为引生因,非染性爱。

  (2)又[凡色、无色爱],虽非不善,然是染污,一切皆非有异熟果。

  又即由此色、无色爱,名[爱]者,彼由听闻正法因故,于其欲界观粗鄙相,证得明触,而生世间如理作意相应诸受,调伏欲界贪、瞋、痴等,造修所成善有漏“业”。由于此间造彼业故,当得生彼,不由于彼染污性爱;然即此爱,于所造业异熟生时,能为助伴。

  是故但说“诸有情类随业而行”,不言“随爱”。

  以上明显指出,“业”在缘起现象中的重要地位:在欲界爱中,众生是由行“不善业”而生诸恶趣;由奉行“善的身、语、意业”才得生善趣。在色界爱和无色界爱中,众生是修习“粗静行相观”,造“修所成的善有漏业”而生到色界和无色界。投生到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众生有其身心(欲界、色界有内六处或五蕴;无色界则没有色蕴而只有心的四蕴),这些身心的“因”,便是前世的“不善业”、“善的身、语、意业”或“修所成的善有漏业”,所以说众生是“随业而行”而不是“随爱而行”,这是从“因”来看待。至于欲爱、色爱和无色爱,是当所造业的异熟果报要产生时,扮演著「助伴”的角色。

  第二,上列第五段经文:“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是省略之文,解说时,要详列出来如下:

  (1)耳处方面:

  云何《有因、有缘、有缚法经》?谓耳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耳因、耳缘、耳缚?谓耳,业因、业缘、业缚。业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业因、业缘、业缚?谓业,爱因、爱缘、爱缚。爱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爱因、爱缘、爱缚?谓爱,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无明有因、有缘、有缚。何等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谓无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不正思惟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谓缘耳、声,生不正思惟,生于痴。缘耳、声,生不正思惟,生于痴,彼痴者是无明,痴求欲名为爱,爱所作名为业。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生)无明,无明因(生)爱,爱因[生]业,业因[生]耳。

  (2)鼻处方面:

  云何《有因、有缘、有缚法经》?谓鼻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鼻因、鼻缘、鼻缚?谓鼻,业因、业缘、业缚。业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业因、业缘、业缚?谓业,爱因、爱缘、爱缚。爱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爱因、爱缘、爱缚?谓爱,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无明有因、有缘、有缚。何等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谓无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不正思惟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谓缘鼻、香,生不正思惟,生于痴。缘鼻、香,生不正思惟,生于痴,彼痴者是无明,痴求欲名为爱,爱所作名为业。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生)无明,无明因(生)爱,爱因[生]业,业因[生]鼻。

  (3)舌处方面:

  云何《有因、有缘、有缚法经》?谓舌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舌因、舌缘、舌缚?谓舌,业因、业缘、业缚。业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业因、业缘、业缚?谓业,爱因、爱缘、爱缚。爱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爱因、爱缘、爱缚?谓爱,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无明有因、有缘、有缚。何等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谓无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不正思惟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谓缘舌、味,生不正思惟,生于痴。缘舌、味,生不正思惟,生于痴,彼痴者是无明,痴求欲名为爱,爱所作名为业。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生)无明,无明因(生)爱,爱因[生]业,业因[生]舌。

  (4)身处方面:

  云何《有因、有缘、有缚法经》?谓身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身因、身缘、身缚?谓身,业因、业缘、业缚。业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业因、业缘、业缚?谓业,爱因、爱缘、爱缚。爱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爱因、爱缘、爱缚?谓爱,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无明有因、有缘、有缚。何等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谓无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不正思惟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谓缘身、触,生不正思惟,生于痴。缘身、触,生不正思惟,生于痴,彼痴者是无明,痴求欲名为爱,爱所作名为业。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生)无明,无明因(生)爱,爱因[生]业,业因[生]身。

  (5)意处方面:

  云何《有因、有缘、有缚法经》?谓意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意因、意缘、意缚?谓意,业因、业缘、业缚。业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业因、业缘、业缚?谓业,爱因、爱缘、爱缚。爱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爱因、爱缘、爱缚?谓爱,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无明有因、有缘、有缚。何等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谓无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不正思惟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谓缘意、法,生不正思惟,生于痴。缘意、法,生不正思惟,生于痴,彼痴者是无明,痴求欲名为爱,爱所作名为业。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生)无明,无明因(生)爱,爱因[生]业,业因[生]意。

  三、白话经文

  掌握《有因、有缘、有缚法经》的要义后,今将全经以白话重新叙述如下:

  (01)以下是我所听到的:有一个时期,佛陀住在拘留搜国的调牛聚落。

  (02)当时世尊告诉比丘们说:“我现在将为你们说法,所说的法是初善、中善、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要好好地听闻!好好地思维!我所说的法是《有因、有缘、有缚法经》。

  (3a)什么是《有因、有缘、有缚法经》呢?就是眼是有因、有缘、有系缚。

  (3b)什么是眼的因、眼的缘、眼的系缚呢?就是眼是以业为因,以业为缘,以业所系缚;而业也是有因、有缘、有系缚。

  (3c)什么是业的因、业的缘、业的系缚呢?就是业是以爱为因、以爱为缘,以爱所系缚;而爱也是有因、有缘、有系缚。

  (3d)什么是爱的因、爱的缘、爱的系缚呢?就是爱是以无明为因、以无明为缘、以无明所系缚;而无明也是有因、有缘、有系缚。

  (3e)什么是无明的因、无明的缘、无明的系缚呢?就是无明是以不正思惟(不如正理作意)为因、以不正思惟为缘,以不正思惟所系缚;而不正思惟也是有因、有缘、有系缚。

  (3f)什么是不正思惟的因、不正思惟的缘、不正思惟的系缚呢?就是由于眼和色有无明的接触,所以生起不正思惟(不如正理作意),生起愚痴(于诸处过患不如实知)。

  (04)由于眼和色有无明的接触,所以生起不正思惟(不如正理作意),生起愚痴(于诸处过患不如实知);愚痴就是无明;由痴而追求诸受,生起贪欲称做爱,由爱所造作的行为就称做业。如此,比丘们!不正思惟的因生起无明,无明的因生起爱,爱的因生起业,业的因生起眼。

  (05)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地说。

  (06)这就称作《有因、有缘、有缚法经》。”

  (07)佛陀说完这个经后,比丘们听闻佛陀所说的法,都欢喜奉行。

  四、结语

  以上透过《瑜伽师地论‧摄事分》的解说,可以看出《有因、有缘、有缚法经》的整体架构,并理解到此经依次解释了缘起的“逆次道理”和“顺次道理”(于诸根无护→听闻不正法→1无明触→2起染污作意→3诸处过患不如实知→4便起希求→5造作相应业→6当来世六处生起),并分别从(1)欲爱和(2)色、无色爱二方向来解说“诸有情类,随业而行而不随爱而行”的道理。对禅修者而言,此经值得参考。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