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一切悉是出世间法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威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切悉是出世间法
  畏因居士方侍于善知识之侧,适有一客来,面戚然有忧色。善知识询所苦,客曰:“难言也,仆自学佛以来,一以上求下化为职志,思使此身得一清净之所,安住修行,以企菩提涅槃之妙果,亦思使一切有情悉生正信,同依圣教,而转此土为净土,私衷若此,耿耿不忘。第数十年间,徒怀此自他二利之虚愿,日复一日,迄未能如愿以偿,进而言夫利他乎。则一切有情,方肆其三毒之凶焰,恣为争夺残杀之事,人与人争,国与国争,二次大战之惨剧,迫在眉睫,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苟向彼等弘扬佛教,导之以慈悲正法,彼等每不能信,亦不肯信,亦不暇信。其尤足令人惊心者,即素奉佛教之东邻,其佛教之势力绝大,传布亦普,而侵略之野心,并不因以稍戢。信乎时丁末法,此刚强难化之众生殊未易度也。退而言夫自利乎,则绕吾侧者,家人戚友,日以米盐琐屑生计俗务环而咻焉。即吾之一身,亦须时谋饮食衣服居处医药之需,役其心于筹虑酬应,往往深宵未休,鸡呜早起,甚且废其寝食,一身之精力有限,即此已为之鞠躬尽瘁,遑言修习禅定,担荷菩提。纵有其心,或且从而强为之,亦如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矣。信乎在家之人,多恶因缘之所缠绕,修行实为甚难也。然仆固已发愿弘利者,既有其愿,又焉可不行,愿而不行,固非菩萨,亦即等于自断慧命,故仆于此甚皇皇焉。其始也,犹以为一时之困阴障碍,只须尽心力以赴之,必可出幽谷而迁乔木。不意数十年来叠经努力之结果,非仅未能解除其困呃,排遣其障碍,而困阴似更转深,障碍似更转多。岁月不居,眼见二利之愿,殆将成为虚梦,仆以是深忧之,尚希善知识之有以教我也。”
  善知识叹曰:“末法众生之未易度,在家修行之为甚难,诚如君言。且非愿力真实如君者,并不能有深切之感觉而皇皇然引以为忧,竟若斯之甚也。以是之故,予于君之所语,自亦应为之首肯而心仪。虽然,君于此世间之一切,固尚有未达者在,苟能达之,当可解君之忧,辱荷见询,窃愿为君进一解焉。”
  客闻而喜,请示其义。
  善知识先问客曰:“佛家恒言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子能辨之乎?”
  曰:“能。”
  “然则何谓世间法?”
  曰:“依凡夫之见,行凡夫之事,挟烦恼而感生死,循因果之轮而流转者,谓之世间法。”
  “然则何谓出世间法?”
  曰:“依圣者之见,行圣者之事,趣菩提而人涅槃,移因果之轮而还减者,谓之出世间法。”
  “然则吾侪眼前之一切,是世间法乎?抑出世间法乎?”
  曰:“是世间法,非出世间法。”
  斯时善知识因笑谓客曰:“吾今所欲告君者,与此适反,即将谓一切莫非出世间法也。”
  客闻而惊曰:“有是哉。此眼前之一切,芸芸扰扰,熙熙攘攘,不离凡夫,不离烦恼,不离生死,不离流转,明明为世间法,顾可谓一切莫非出世间法乎,愿闻其说。”
  善知识曰:“吾今仍将问君:夫成佛者,必其所作已办,功行圆满,此吾人之所共知也。彼释迦如来,非即于此一世间成佛者乎。既成佛矣,则吾人当信其所作必已早办,功行必已早圆,在此早办早圆之中,岂犹得有众生不蒙其拔度之利者乎?”
  客曰:“据是以论,诚不应有一众生不蒙其拔度之利,然今日之众生,烦恼如故,流转如故,实似未蒙拔度之利者,何也?”
  善知识曰:“子无谓今日之众生似未蒙拔度之利也。自释迦如来成佛以来,威德之所感,声教之所加,流风速播,使人人由因果之酬引,苦乐之牵逼,而自趋于清净解脱之道,盖已久矣。夫娑婆世界之众生,与其他世界之众生有异,实刚强鸡化者也。欲度此刚强难化之众生,必持此公正严明之因果律,任其周旋于大化之洪炉中,深感切身之剧苦与妙乐,欣厌之情既殷,而后乃能俯首帖耳。泯其刚强之气,自来向化,自得拔度,今此娑婆世界,既悉由此公正严明之因果律所网维,则一切众生自无不得拔度者。故眼前之一切,虽仍芸芸扰扰,熙熙攘攘,而不碍释迦如来之所作已办,功行圆满也。由是言之,一切众生既悉得拔度,一切世间法亦即使众生得拔度者,然则谓一切莫非出世间法,不亦宜乎。”
  客曰:“斯言诚然,但仆仍有二问,愿为释之。其一,此公正严明之因果律原为大化之所固有者,非释迦如来之所作,焉得引为释迦如来之所作已办耶?其二,佛说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今乃指此世间法为出世间法,在圣教中,自无所依,何以解于师心自说之嫌耶?创
  善知识曰:“善哉问也。世之学佛者,于此二点,往往昧之矣。君既及之,吾将显焉。
  今先答第一问。夫诸法实相,唯有一如,原是不生不减,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者。而凡夫惑于我见,执有生减垢净增减之相,以是沦于生死,流转不息,故必有所作以除其我见妄执,而后可以成佛。然成佛之时,亦不过返于一如实相耳,岂真别有所作耶?由凡言之,则云有作,由佛言之,则云无作。故《金刚经》中,尝说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又说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彼世间之因果律,实由诸法之一如实相所显,正是如来无作之作,今人每不明此义,以为学佛者必别有所作,于此身及众生身上有所增益或损减,故能见实相者特鲜也,切宜辨之。
  次答第二问。夫诸圣教中,四谛为本,四谛之首,实为苦集二谛。苦者,即指一切世间之苦果,集者,即指一切世间之苦因。次之减道二谛,则就出世间之乐因乐果而言,然此四者均属出世间法之所依所修,不可谓苦集非圣谛也。况就十二因缘言之,则由第一支之无明,以迄于第十二支之老死,莫非世间之苦乐因果,而此十二者又均马出世间法之所依所修,然则谓一切悉是出世间法,于圣教中岂无所依乎?今人每不明此义,以为学佛者必离此世间,于虚无缥缈处讨生活,故能见圣谛者特鲜也,亦切宜辨之。”
  客闻而点首曰:“诚然诚然,然此义虽明,究何以解仆之忧耶?”
  善知识曰:“君苟能明此义,则将视彼一切有情之恣为争战,亦即所以调伏难调,任其煎逼而终能使之拔度,亦将视己身之困于俗务,亦正属我辈修行之所在,不能舍此而另觅道场。盖欲求修行得度者,必须于苦中求之,故彼北拘卢洲及长寿天,均以安稳和乐之故,障碍修行,并为八难之一。而我辈所生之此土,虽云五浊恶世,实乃圣者所许为最利于修行者也。果于此义能深加体认,则知花飞叶落,鸟语虫吟,天籁市声,和颜怒目,米盐刑政,尊俎锋镝,莫非为我说法,亦莫非为人说法。而吾人之一行一住,一坐一卧,一饮一啄,一语一默,一取一舍,一作一止,亦莫不可修自利之行,亦莫不可修利他之行。古语有云: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草一木,同证菩提。又云:青青翠竹,总是真如,郁郁黄华,无非般若。然则眼前之一切,正是吾侪满愿之场,尚何忧之有耶?”
  客闻而大喜曰:“积年之忧,今诚解之矣。虽然,窃犹有所疑焉。夫一切世间法,虽足以为出世间法之观境,而藉之以成道,但世间法毕竟是世间法,出世间法毕竟是出世间法,在原始佛教时代中,有‘说出世部”者,尝说世间法为假,唯出世间法是实,显然各别,不容混同。即其他诸宗派,认世出世间之假实相同,然彼等固莫不认世间法为染而出世间法为净,世间法为劣而出世间法为胜者,故今似仅可谓一切世间法可作出世间法用,不可遽谓一切悉是出世间法也。斯义如何,幸更进而教之。”
  善知识笑曰:“君犹未悟乎?夫世间法之所以为染为劣者,以其有贪瞠痴三毒故,然三毒本无自性,三界亦属空华,吾人虽生死其中,而始终并未离其本来自性清净法界,故利根之士,一眼觑破,正无妨立地成佛。试观佛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减,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又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可以证知此义矣。其所谓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均不过一时之分别假说方便安立者耳。而君犹斤斤辨其染净胜劣,非于法我尚有所执乎。今请与君共诵《维摩诘所说经》: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信”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遇,非日月咎信。”“舍利弗,泉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邱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泉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泉,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信J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信J佛告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泉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信。”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于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剑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恚
  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曰:“何谓也?”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泉生起佛法耳。又如植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泉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
  善知识诵是经已,客释然意解,欢喜踊跃,作礼而退。畏因居士因笔而记之,以告一般同愿。
  (《威音》第70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