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教徒学修佛法所凭依的四个基本原则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17日
来源:不详   作者:通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徒学修佛法所凭依的四个基本原则

  --------漫谈“四依四不依”

  通和法师

  佛陀在涅槃前,为未来的学佛人指出了学修佛法所凭依的四项基本原则,来指导人们如何正确学习佛法,以免误入歧途。这就是“四依四不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和依智不依识。如能了解“四依四不依”的内涵,就会正确处理在学习佛法中所出现的诸多矛盾,从而不致迷失。

  首先,依法不依人,是四个原则中的首要原则。虽然在经论中对“法”有诸多不同解释,但一般通指十二部经典。这条原则告诉人们,当某人与经典的观点相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遵从经典的思想,放弃某人的观点。经的原义是指准绳,如果不符合经典,那么就不是佛教观点。然而在现代,违反这一原则者比比皆是,人们罔顾经典的内涵,盲目崇尚个人的观点,即使他的观点已经违背了经典,也不加分辨,趋之若鹜。也有一些人误解佛教依止善知识的真义,认为凡自己师父所说都是如法,即使明显的错误也不敢正视,使得正法清流,渐至浑浊。

  或说既然不依人,为什么佛教特别重视依止善知识师父呢?其实并不矛盾。《大乘义章》也说,所谓不依人,是指不依背离佛法的邪伪之人,并非说不能依止善知识。但依止善知识也是建立在依法之上,若师父教导背离佛法之义,也不能依,关于这点,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也有述及。总之,如果放弃经典法义谈依人,在佛教经典中是不予认可。

  在依法不依人的基础上,虽同属法,但也有语、义不同,因此要依义不依语。所谓义是指内涵,语是指语言文字,在二者中,应以义为主。语言文字有着一义多词、一词多义等不稳定性,所以应依循语言所指之内涵,而非拘泥于文字。譬如佛陀在大般若经说无色、无四谛等文字,应了知其义是说色等物质乃至四谛等都没有自性,并非否定物质和四谛不存在。又如佛陀自己也亲口在经典中说《解深密经》才是了义的语言,但不应如言取义,应从佛法总体理论加以辨析真正的义理。因此佛陀自己也说:“智者和比丘们,你们不要因为是我说的就盲目信从,应该像剪磨炼黄金那样,对我所说的话加以分析。”

  很多人不了解依义不依语的原则,见到“阿赖”耶的文字就一律按照八识的唯识观点理解,见到“真如缘起”的语言,就认为《大乘起信论》是伪造。殊不知文字语言的多变性,同一个字和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涵义,因此造成错解和笑话就不稀奇了。

  虽然以“义”作为依止,但佛法内“义”也有了义和不了义之分,有彻底和不彻底两种,因此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一般来说,诠释空性、无我、究竟成佛等彻底性的经典是了义经典,诠释业果轮回等俗谛方面的经典是不了义经典。在辨析的时候,应以了义、究竟、彻底的经典作为依止。但在佛教内部,对了义不了义的分歧还需要辨析,宗喀巴大师曾有专著介绍——《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研读。

  最后是“依智不依识”,在对最究竟法性的认知上,普通人的分别概念识要给无漏的圣智让路,因此在经典中也说,普通人的感官等都不是量——正确的认识,如果是量,那还需要圣智做什么呢?因为分别识始终无法消除能所的对立,即使加行道菩萨的空义分别识,也是概念上的认知,无法完全契入真理。只有见道以上的圣者现观无漏智,才是真正的依止。因此在《瑜伽师地论》中说,闻思的智慧都属于识,证悟的智慧才是智。

  佛教弟子学修佛法果能凭依这四个基本原则信佛教,学佛法,修行者,必定正法久住,此身功不唐捐。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