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宗萨北大讲座(一)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31日
来源:不详   作者:宗萨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宗萨北大讲座(一)

  仁波切讲,谢谢王守常教授刚才的介绍。不过他也很担心王教授的简介,提高了每一个人对仁波切的期待。

  仁波切说很抱歉他有一点分心,因为他有一点害怕。能够来到这里跟大家说话是一个非常大的荣幸。来到这个世界级的学府跟大家说话是很大的荣幸。

  仁波切旧闻北京大学的大名、盛名和所有的光荣历史,从来没有想到他会来到这里跟大家见面。

  大家都晓得,学习对很多人来讲是一种热情。特别是学习真理,或学习究竟的真理,是从我们无法记忆的起头来讲就是我们的热情。直到今天我们人类还没有停止学习、追寻真理。

  对我而言,佛教是另外一个角度来,从另外一个角度是一种工具来寻求真理。

  虽然它是起源于印度,可是后来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非常盛行,尤其在今天全世界各地都非常盛行。

  当我了解到玄奘大师在追寻真理过程中的精进和决心,他所做出的这种牺牲跟忍耐几乎是令人无法想象的。如果你要问我佛教在今天这个社会还有什么作用的话,我觉得还是有很大作用的。并不一定完全是宗教方面的,而是作为一个寻找真理的工具。也许有人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所以跟其他地方,比如说中国,没有太大的关系。我认为事实上不是这样说的。我想把这个题目留给沙尔夫教授在下午再谈。

  我想要来谈一下佛教的见地。因为见地是驱使我们的东西。在我谈到佛教的见地之前,我们先来谈谈为什么要佛教?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事实上任何事情都可以这样,为什么我们要科学?为什么我们要技术?为什么我们要其他东西?为什么要佛教呢?因为基本上我们都想要好玩。我们都想要快乐,我们都想要好玩,而且是种持续的好玩,最好还要便宜,而且还可以随身携带。这跟我们做的其他事情一样,不管是科学和技术都一样,不管我们做什么,我们永远是在寻找好玩的事情。当然,好玩的定义各有不同。对不同的众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世代都有不同的定义。因此去追寻好玩的工具和方法也就不同。

  根据悉达多这位印度王子而言,根据他而言,为什么我们不会有持续的好玩的事情呢?是因为一件事情。我们永远在看着一个事物,我们一直在看着虚假/虚伪的事物、不可靠的、不确定的事物,而我们认为它是真理,我们认为它是绝对真实的,这就是他(悉达多)认为的所谓基本的无明。这事实上完全与宗教无关。我认为,我们完全在谈论科学。

  如果你想要有一双意大利真皮皮鞋,如果有人告诉你,你穿的是双假的,那你就会受苦。你就没有勇气自在地穿那双假皮鞋。我们大部分人都做不到这点。对这位印度王子来说,寻求真理是他最大的追求。当他在宫殿的时候,当他还在皇宫的时候,他看到老病死,当他听说老病死是无法避免的,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时候,他自然就想要解决那个问题。当然如果有问题,我们马上的直觉反应就是要解决那个问题。所以他逃出了宫殿,离开他的皇位,离开了他的家人。因为他的家人反对他追寻真理的主意。

  佛教徒会这么说:最后他终于找到了真理。这并不是说佛陀找到了一种方法,所以我们不会死亡;不是说他究竟找到了一种保护皮肤的乳液,所以我们就不会有皱纹。他最后意识到,你必须接受这个真理,当你接受了这个真理,你就不会受苦。他所寻求到的真理后来教导给他的学生。为了让大家比较容易接受和了解,所以我们把这些真理分成几类,所以对于真理做了很多分类,也有很多方法来趋近这个真理。结果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这些方法后来就变成了所谓的佛教。仁波切认为这非常不幸,因为后来我们变得非常被这个方法吸引,而不是真理本身。

  每个人都会问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这些工具?这是个具挑战性的问题,我将给大家两个例子。如果这个杯子完全装满了纯净的水,然后你在找水喝。这杯水是满满的一杯,到杯子边缘,你不会看到有水,因为水太透明了,你会看不见水。为了让你看到水,我们怎么办呢?我们把水染污一点点,所以这个黄黄的颜色帮你看到水。所以在佛教里,你看到的所有这些方法,不过类似这个染色的事情。所以,所有这些佛教里的方法,如果我可以很直接说的话,都是虚假的。它们不是真正的真理。但是,如果你问我:这些方法有用吗?非常有用!没有这些方法,你就看不到它。可是问题在于:我们被这个颜色吸引了,而不是水。

  让我们假设诸位现在在做梦。是一个梦魇,你在跟老虎睡觉,你吓坏了。为了从这个噩梦中出来,你可以采取几个方法。我们可以把老虎赶走,这是个还不错的方法。可是有一个更好的方法就是一桶冷水。可是你仔细想想,两种方法都不对。为什么?因为那桶冷水浇在你的头上,并没有赶走任何老虎。这儿根本就没有老虎。你在做梦!所以佛教的方法通常都像这样,你还是要感谢那桶冷水,因为那对你有好处。你感激那桶水是好处的,因为下次你再做梦的时候,你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现在,我们来谈谈见地。正如先前所说的,见地驱使我们的行为、一切事情。见地是一种想法或观念。在我们现今社会中,有一种见地,即休旅车和宝马车是好的,或者苗条的身材是好的。这是见地。再来就有了发心或动机。当然动机是非常受制约的。在没有那些时尚杂志的宣传之下,事实上一开始很多人并没有想要身材苗条的动机。因为这些杂志的制约,所以很多人想变得苗条,而且认为变得苗条这个主意是好的,这变成了他们的究竟真理。所以怎么办?你就想要变得苗条,你读有关于如何变苗条的书,跑去健身房,基本上这就是修。再来就是不吃米饭,跑步啊,吃各种草药或是茶来减肥,这就是行。所以见地非常重要。我现在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悉达多提出来的四种见地。

  第一个,他发现,不管在何时何地,任何和合而成的事物都是无常的。

  即使是把两个东西和合在一起的这个动作、这个行为,本身就是无常。因为形状已经变了,颜色已经变了,尺寸已经变了。这点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很不容易接受。我将告诉大家一个南传佛教中常用的例子。

  佛陀说,每次你看自己的手,你就犯了三个错误。

  第一个,你把它看成整体,而不是部分。你不会跟别人说,我可以握你的血管、骨头和皮肤吗?而你认为这是一只手。我们通常将事物视为整体。事实上,这里没有所谓的手,而是一大堆分子的组合。

  第二点,我们认为今天的手就是昨天的手,昨天的手就是今天的手,你在握的是同一只手。这仍不是事实。如果今天的手就是昨天的手,那所有护肤乳液公司就没有生意可做了。尽管我们看见这只手一天不如一天,越来越糟,我们还认为这是同一只手。

  第三个错误是我们认为它(手)是独立的,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任何其他东西。这个我们稍后会更多地谈及。佛陀发现这个基本的错误见地在引导我们受苦。怎么会这样呢?你认为这会持续下去,你认为这是恒常。那你怎么办呢?你变得执着于它,你不会想有一天这个东西会在棺材里。所以你全世界到处跑,想要保护这个东西。甚至佛教徒也这样做,他们跑到上师面前,希望他加持这个东西,让它健康长寿。我可以跟大家开个玩笑,对中国人来讲长寿是件非常重要的事,不是吗?因为我们常常看到老公公手里拿着个仙桃的景象。正如刚才提到的意大利真皮皮鞋是假的例子。我们自己把自己跟真理脱离开了,所以让我们去受了一些没有必要受的苦。所以记得我们开始所说的吗?因此我们不能够开心好玩,因为我们忙于照顾这个玩意儿(手)。现在让我们转个方向来看看佛陀的第一个见地:一切都是无常。这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是件坏事,事实上,无常是个非常好的消息。如果你的手越来越干燥,你就应该买护肤乳液。为什么?因为无常。所以护肤乳液真的有用。如果你现在不是百万富翁,感谢无常,因为你可以变成百万富翁。

  所以,了解佛陀这个无常的见地是非常重要的。不要把它想成是种宗教的威胁,说:哦……你不好好干,你就会下地狱。根据这个真理,我们要发展一种能接受真理的态度。为了了解这个真理,有很多很多方法,跟修有关系的,跟行有关系的。如果你到缅甸或是泰国,你看见那里的出家人剃了光头。剃光头这种行为是为了提醒你有无常这件事情,并不是说佛陀对长头发过敏。然后他强加这种制度说,你要当佛教徒,你就要剃光头。所有这些仪式不过是为了带你走向真理。可是如同前面讲的,我们对这些仪式太过着迷,以至于忘却了无常。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要佛教?简单地回答就是:因此我们可以拥有长久、便宜可以随身携带的好玩。如何办到这件事情呢?就要了解一切和合事物都是无常的,并且经由接受这样的事情。即使有人恭祝长寿,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即使你正在渡过最沮丧的一段时间也一样。

  我不晓得中文是否有这样的说法:“时间治愈一切。”这就是很简单的一个真理。当悉达多太子在追寻真理的时候,在想如何找到真理。他事实上非常实际,他的一切教法都非常实际。我确信,当悉达多太子在禅修的时候,他有足够的智慧去很好地研究身边的那些鹿啊、大象啊,都吃些什么。可是一个突破性的有关鹿的消化系统的研究顶多只是帮助了几只鹿而已,他想要探询的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所以他意识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一切和合事物都是无常。一切事物都如此,没有一件例外。

  这是第二个见地,再来是第二个见地。所有这些痛苦从哪里来的。不止是这种粗重面的痛苦,比如说头痛啊等等。基本上是在谈我们人类的痛苦,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这种痛苦。而必须跟这种不确定性生活在一起,一直都如此。我们都一直活在一个不确定的状态底下,就像现在我们以后下一分钟还能够看到我的亲朋好友吗,很难讲。

  那这是什么?这个基本的痛苦的原因是什么?他并没有说,哦,他发现了有一个,在我们的银河之外有一个邪恶的势力会侵入我们,所以我们会这样子。没有这种外在的,在我们之外的邪恶东西来制造痛苦给我们。他发现是因为我执的关系。所以一切心流、一切情绪,只要直接或间接跟我执有关系,就带来痛苦。

  我们一切的情绪包括爱、恨,嫉妒……所有都是从我执所发展出来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发现。

  因为我们做为人类,我们很喜欢怪罪别人。但这第二个见地呢,你完全没有任何人可以怪罪,如果你一定要怪罪,就是这个我执的习气。

  这个在佛教的研究上是一个非常大的主题。我们在佛教的教法里边听到很多“无我”这件事。仁波切想跟大家说一个事情。并不是佛陀发现这个“自我”是邪恶的,因此执着于自我或者说我执是错的。完全不是这样子。所以在这里,第二个见地,也完全非宗教。可是再度不幸的是,这种修、反思“无我”这件事情的这个方法又变得非常宗教性。

  他并不是说发现了一个邪恶的自我,他也从来没有说过因此执着于自我,事实上他发现没有自我,因此执着于自我是错的。因此我们受苦。

  这个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佛教常常来说,哦,我非常-自我很大,我非常自私,所以我们用一种批判的心情,而且用一种伦理或者是非常宗教的态度来批判自己。

  基本上他说一切都是因缘(缘起)。他基本上在说“无明”或者“意识”就等于是我执这件事情。是你在看一个东西,而这个东西事实上本来是一些临时事物组成的,可是你认为是另外一个东西。就像这张桌子一样,由这个桌角、桌板……所有东西组合而成,然后成为一个桌子。(把)东西组合、和合而成变成(另)一个东西,也许大家已经晓得这种诡计,仁波且再给大家看一下。他只能用英文来写。举例来说,如果仁波且把这个给大家看。你怎么念这个?你会读12、13、14。一样的东西给它折成不一样的方法,13变成B了。为什么呢?因为A跟C的关系。因为我们的心被转,那个13刚刚在12跟14之间,还是13;而这个13在A跟C之间,它变成B了。

  当然你可以勇于跟悉达多来辩论,不过这是好事。你绝对不应该表面上就直接接受。根据他;来说呢,任何一件事物就跟这个13或B一样。任何事情都如此,它是在一个组合的状态底下做某种作用,可是另外一个事情再来作用的时候,它就变成其他的事物。

  如果我把床垫铺上去,放个枕头跟个毯头,这就变成一张床。如果把它切成碎块放到厨房里面就变成柴火。他认为所有事物都跟这个13或B一模一样。基本上我们在看一下元素组合的东西,形状、感觉或者说色受。

  在佛教里面这是一个大的主题。仁波切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无眼无耳无鼻等等。基本上根据佛陀而言,由几个元素组合而成,让你跑出来一个自我的概念,可是事实上这个根本就不存在。而我们执着于这个东西,这是事实上非常荒唐的。

  可是虽然说起来这么简单,要真正跟这个自我战斗是非常困难的。为什么呢?因为是一个老的习惯。事实上戒烟都非常难,何止,抽烟还算是一个新的习惯,你看你刚生下来的时候并没有拿着一根香烟下来。但是,我执是一个非常非常古老的习惯。那我们怎么办?

  基本上象刚刚讲的,由几个因素组合在一起,我认为有一个自我。然后我们就开始建构、去制造很多可以躲藏的地方。所以这个自我就会很舒服的在里面,很保险,很有力,这就使钱财、权力、影响力、友谊出现。这是很重要、很大的事情,如果没有自我,就没有经济。如果佛陀所说的真正可行,大部分的人都这样子去执行的话,那市场就会垮蛋。就没有不安全感,没有不安全感就没有生意。大家一定都知道这个。仁波切说他不懂这个生意,不过看起来这就是生意最精华的这个事情。

  有很多人在教导我们,我们没有什么东西,我们应该有的、可是我们没有的东西。因此(可以)让这个不存在的自我,感觉到更安全更舒服。在让不存在的自我更舒服的过程里面,在这个大尺度上呢,我们就摧毁我们自己的世界在环境问题上面,我们有些人会这样子。在小的尺度上,即使在朋友和家人之间,我们说我们爱他们,可是总是说,因为我们爱自己,所以我们爱他们。我们想把他们放在这个书架上,随时想用的时候就可以获取得到。基本上这就是佛陀发现的第二个真理,第二个见地。

  就像刚刚讲,其实完全不宗教。也没有任何有关道德伦常的。可是在佛教里面伦常道德教得很多。有一个完整的主题,就像佛教里所讲的“律”。可是所有这些是设计用来了解真理的。

  如同刚刚所说的,在枪的威胁下,你会说天是红的。一切道,就是修道的道,都是佛陀教的。

  仁波切知道金刚经在中国是非常普遍,大家都很喜欢的。在里面诸位都记得佛自己说过,若以身见我是有错误的这个见地。他也说佛的这些相好都不存在,都不是真实的。当然这个是很难了解的事情。

  我们很希望有个救世主。一个救世主或者某个人,我们可以怪罪于他或者向他祈祷。但所有的可能性都没有了之后我们就很希望这样子。对佛教徒来讲,是的,我们感到佛陀,我们感到金身的佛。因为我们喜欢金子。从来没有人见过象木炭一样颜色的佛。即使我们仔细地来解释所谓佛的相好的身形,都是一些善巧方便。

  仁波切想要谈这个佛的慈悲心。慈悲心就是象这样子,你希望让他们可以了解真理。可是真理无色无形。而在一般的层次来讲真理是苦。仁波切讲他三天前才在印度参加了一个非常丰盛的婚礼。你实在不能跑到那个新婚的夫妻前去跟他们说,你晓得吗,你们有一天会死亡。你也不能说因为你们两个都是人,所以你们会常常吵架,互相不同意、不和谐等等这些。尤其是他们两个人从来也没见过。

  为了要传达真理,你要让真理看起来很吸引人,这就是佛教徒将佛漆成金色的开始。当然后来发展得更复杂了,因为发现有的人喜欢蓝色的,所以现在有这种天蓝色的佛像。也有些人喜欢珊瑚,所以阿弥陀佛也是红色的珊瑚色。

  即使我们在谈这种方法或者是方便的话,如果这个方便是一个纯正的方便(方法),它该有一个元素是可以代表它的真理。比如说象佛的功德之一,就讲这个金色,我们佛教徒都很骄傲这个佛的身是金色的,或者是他的耳朵能垂到肩上那么长。认真的想,你会跟这样子一个人约会吗?你会对你一般的朋友很骄傲的说我的男朋友身上是金色的吗?或者是耳朵垂这么长?所有佛教这些象征如果它是纯正的话,都是为了要吸引你而且引导你到真理。因为只要你被色彩、形状所限制,你就被组合(和合)而成的事物所限制。

  仁波切说对他来讲,很难把这个佛教广大的见地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面来跟大家说清楚。他在四法印里面还有另外两个真理,我们明天会讨论它。也许我们现在开放差不多十分钟,如果诸位有什么问题。

  提问与回答

  问:我只想说一下,那个,现实上我能做什么,很希望追求一些东西,一些真理。

  答:这是一个大问题。仁波切认为,你是想请仁波切计划你的人生路。能够建议你做的是说,永远从一个审慎批判的心开始。分析它,不要接受这个表面的价值,不管什么样的道理,尤其是佛教。永远要珍惜理性的分析,理想的分析、解析,在这个时代非常重要。可是究竟、终究你要有勇气能够超越理性。基本上仁波切的建议就是说要去研读、读书,然后去反思,试图不要做一个佛教徒。要有这种分析的心。

  问:因为我去年看的仁波切的书,觉得非常佩服他的见地和理论。但是通过我的思考,我发现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修心改变对它们的感受,所以你认为任何事情都不值得追求了。那么我非常的迷惑,我们到底应该追求什么,还有人生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答:仁波切说很抱歉他的书让你迷惑。他本来没有这个本意。目标应该就象一开始讲的,我们应该想办法。如果我们根据佛教回答的话,我们为什么不视这整个生命是一个惯性。这不是坏事。是,它是一个惯性,你的目标是怎么跟这个惯性来游戏。(你身边)睡着那只老虎,当你不知道那是一个梦的时候你就有问题。可是在了解那是一个梦的当下,那你就跟它游戏啊,骑在它上面,去抚摸它,拔它的胡须,随便你要做什么,这就是目的,要跟老虎睡觉。

  问:我想请问仁波切,在汉地的佛弟子,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如何跟随、如何观察藏传佛教的上师?过去的方法是否合适?谢谢!

  答:我们在谈佛教的见地。一切和合事物都是无常。在拉萨,一切和合事物也都是无常。上海也是这样,北京也如此,纽约也是这样子,这不改变。汉地的佛教徒也要了解这一点。只要你了解这东西,你就不需要去追寻说,西藏人怎样去发现一切和合事物是无常的方法。也许西藏人发现一切和合事物是无常,(是)以他们的方法去发现。我不晓得,也许用一些有点咸味的酥油茶,好几个月不洗澡,很多很多其他的方法。其他人不一定要这样做,你可以喝可口可乐,可以喝一杯中国茶。这个才是基本上最重要的。可是有一件事情你也许逃不掉的,每一个老师都必须用他们不一样的方法来教,他们没有别的选择,他们所成长的文化背景跟社会背景,这个影响永远会在那。即使是西藏人他们自己。你有没有去过藏传的寺庙,你会看到佛像面前有一碗一碗供养的东西。第一个跟第二个是水,你晓得第二个水是什么吗?是洗脚水。而且藏人不洗脚,仁波切所言他们偶尔洗一次并不是每天这样子。可那是从印度来的,即使在今天,在印度,在很重要的场合、很重要的事情,他们洗了脚才进去那个场地。我们永远有这些文化上的包袱,最重要要了解,这都不是很重要。作为一个汉人,放这个乌龙茶供养。仁波切会这样讲,不要告诉西藏人说仁波切这样讲。

  问:首先我代表北京的学佛者对仁波切今天的开释表示最崇高的敬意。我有两个问题想向仁波切请教。仁波切是利美运动的发起者,第一个问题是,利美运动发起的当时的因缘,现在的状况和未来的方向。第二个问题是想表述一下,我知道仁波切是一个导演而且拍摄了两部电影,都是通过影视的方式来向大家阐述真理、佛教的观点。那么我们现在在制作一些佛经动画片,我们也非常希望在仁波切通过影音方式宏传佛教观点的方面全力地配合仁波切。而且我们觉得仁波切的言教如果拍成记录片会非常好,我们也希望有这样的机会。

  答:这个利美运动和所谓的不分教派的这个运动,事实上是佛陀教法的精要。这并不是另外一派,这很重要,这要去了解。这是一种态度。这态度就是说,如果你有头痛的话,你就吃头痛药。如果别人有牙痛了,你不要坚持他们要吃你的头痛药,他们应该有牙痛药。而且要尊重,牙痛药对牙痛有好处。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都想要贩卖我们自己的东西。

  问:有一个人问,他在学习佛教理论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冲突,其中一个重大的冲突就是,如果大家都出家修行了,那么这个社会国家谁来建设。

  答: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仁波切很想仔细的谈一下这个事情。就像今天早上我们一直在谈,究竟上最重要的是追寻真理。那怎么做,完全要依赖什么方法对你有效。如果他值得把头剃光,如果值得要留长头发,什么方法其实都无所谓。可是我们现在在谈的是一个行为的模范。我们永远有这种行为模范。记得我们一早在谈减肥这类的事,我们都永远在看这个模特、名模。仁波切认为,佛教里头有犯了一个错误,可以了解的就是,模范是释迦牟尼佛,这是很好的,因为我们的模范非常……庄严。他赤足在街上行走,他托钵乞食,他是出离者。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模范。那比如说我们来举例,在西藏,模范比如说是米拉日巴。在山洞里面,只吃那个荨麻草糠,这是我们所看的这个模范。仁波切认为,我们的这个模范有一点太单向,还有其他的模范。在印度有象阿育王这种模范,还有这个哈夏王他帮助了这个玄奘。他是一位东印度的国王,对佛教的发展非常重要。还有在中国元代也是很重要,这些人在帮助众生上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仁波切想要说的是,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出家。如果你是一位律师,你可以继续做一位律师、生意人,不管什么都可以。在佛灭后有很重要的三种人?(三次集结?1H25’45”),这三次集结如果不是有这个记理的话不会发生,记理基本上是,她并没有不继续做记理?这件事,可是没有她这第三次佛陀教法的大集结,就不会发生。而如果不是这第三次的集结呢,有一些重要的经典象楞伽经就不会出现了。另外还有这位比丘尼,伟大的一位比丘尼,她真的很想替佛法做事,想服务佛法。在印度这个男性为主的社会里,她不能做太多事情。她决定说,好吧,她跟一位王子发生关系,然后生出了无著。就如同好像犯的这个戒还不够,她把那个王子抛弃了然后去找另外一个人,然后生下了世亲。这位比丘尼做的是什么,她出离了她的“出离”。这是更令人感动的,出离于一些财产没什么了不起。

  问:我是个电影导演,请问仁波切上师用电影的方法来解释和传播你所说的真理,有什么有趣的个人体验和方法吗?

  答:首先让我先把这个讲清楚。仁波切坦白的跟大家说,当他拍那两部电影的时候他从来也没想过要用电影来传播佛法,要帮助大家,都没这样子。拍那第一个电影的原因是仁波且被很多他曾经看过的电影所启发,他有这种热切的想法,真的想要拍一部电影。仁波切说他很幸运地有这些支持来拍电影,所以他拍了。可是不晓得幸还是不幸,那个电影好像变得有点有名。为什么会这样讲呢?因为第一个电影给他压力所以要拍第二个电影,那为了证明自己可以拍第二个电影所以他拍了第二个电影。所谓的这个想到众生啊,想到佛法啊,根本不存在的。仁波切说,他确定我们是可以用电影这个媒体来做一些善事。他希望在未来,仁波切有足够的心情跟能力,能够有这样子的动机发心,而且还这样子去拍电影。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