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觅禅 高山流水曹洞魂
丛林觅禅 高山流水曹洞魂
“赣西发现”人文档案
洞山,位于宜春市宜丰县北部,是中国佛教禅宗曹洞宗祖庭。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高僧良介在此睹影悟道,创建普利寺,开堂宣讲“五位君臣,偏正回互”的禅学思想,经后世法系弘扬遂成曹洞宗,四方众僧前来学法者络绎不绝。公元869年,良介逝于洞山,唐懿宗赐其“悟本禅师”谥号,并敕建“慧觉宝塔”。曹洞宗天下闻名,弟子遍及世界,早在公元840年就有日本瓦室能光、朝鲜利严等和尚在洞山长住,使曹洞佛法传入日本及朝鲜。现在,曹洞弟子在日本就有千万之众。
洞山不仅是禅林,且是一处集佛教文化、自然生态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景区原始森林内,古木参天、藤蔓环绕、飞瀑鸣泉、鸟翔兽走,春季溪水湍激,杜鹃满山;盛夏浓荫蔽日,凉风习习;深秋枫林如火,丹桂飘香;隆冬古塔映雪,野梅绽放,缤纷景致美不胜收。主要景点20余处,有普利寺、价祖塔、苏辙诗石刻、木鱼石、七仙桥、千年罗汉松、聪明泉、石上楠、逢渠桥及夜舍山、红木埚、牛头山、经坑等多处佛塔林。
其中,逢渠桥为江西现保存完好的三座北宋古桥之一,洞山墓塔群的规模与建筑亦为全国罕见。1987年,逢渠桥及洞山墓塔群一并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那条梦里走过千万遍的小径开始,越过高山,淌过小溪,于千万丛花木当中,苍老的岁月选择了你。
就这样皈依了洞山,皈依了禅堂前的丛林之魂。你分明知道,选择厮守在古刹之旁,就是选择孤单;你的一生,注定了从此无法逃避。霜刀雪剑,刈害相逼,对你伤过又别离;正如这阴霾的季节,将空白的日子一页页打湿,挥霍着多情的雨滴。
闲下来的时刻,总是想起每个妩媚清晨。当黎明悄然隐退,当第一滴露珠嵌成你晶莹的眼睛,穿行林间的不再只是阳光,远古的禅意照射进来,映红了寂寞的花朵。那是多么好的时光啊,雾霭是你的座上佳客,流云是你的绝好伴侣,就连喧闹的风儿,也前来凑趣。时常,也有几片行脚的落叶热情相邀,这脆弱的尘根呵,你总是抱以赞许的一笑;偶尔,也有数行南飞的翠鸟栖息枝头,对这颠沛流离的生灵哦,你却暗自神伤,默默无语。
直到雷电来袭,直到倒下的沉重给你最后一击。一切都结束了吗?是否,那些微微如芥末的疼痛,能救起你俗世的因果?是否,那些淡淡如曙色的香火,能抚平你沧桑的缘起?纵然千年的青春也有尽头,你最终回到当年祖师说法的草庐中,倦极而卧,惟愿那些轻轻如梦呓的梵音,能唤醒你记忆的点滴。
冒雨登山,古刹幽深尽览缤纷美景
小满前后的江南,正是梅雨肆虐的季节。5月23日,本报读者俱乐部组织三十余位读者前往宜丰采风,首站即直奔洞山。
离开宜丰县城,车行约三十公里,来到同安乡境内,再驶过长约二十公里的盘山公路,大队人马抵达洞山脚下。说来也怪,早晨出发时,天空还明朗澄碧,一俟到了洞山,老天爷却不给面子,自顾自地下起了绵绵细雨,且有越下越大之势,一行人躲闪未及,纷纷叫苦不迭。
最初的忙乱过后,众人稳住心神,随身携有雨具的敢快掏出雨具,没有的也临时买上一块塑料雨布,开始冒雨登山。但见远山近岭笼罩在一片烟雨迷蒙当中,眼前是苍翠欲滴的原始森林,沿途古木参天,藤如巨蟒缠绕其间,呼吸着湿润清新的山野灵气,中间夹杂着哗哗的竹海涛声和啁啾的鸟鸣,眼耳口鼻大快朵颐,令人直呼过瘾。个中美景几乎冲淡了人们猝然淋雨的沮丧,大家纷纷拍照留念,显得格外兴奋。
普利寺
抚今思往,千年禅林遗下厚重人文
拾级而上,不多时,众人便来到造型古朴的逢渠桥。逢渠桥位于洞山百步岸以上300米处,始建于宋绍圣五年(公元1098),葛溪自桥下潺潺流过。相传高僧良价在此睹影,顿悟佛无他求,全在性中真谛,即口占一偈云:“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后同安张仲舒之妻雷四十三娘与其子张裕禧用拾稻穗之积蓄捐资,为纪念良价禅师于此悟道而立。据说桥成之后,当地的张雷两姓人丁兴旺,人才辈出,雷四十三娘嫡玄孙官至左丞相,且在本族内无诉讼,故有捐建洞山逢渠桥得福荫之说。该桥拱券以7个纵向单券并列组成,每券花岗石11块,77块矩形石排成7列,组成承重拱板,每列纵向与横向石缝皆相通。拱肩立有2个石雕武士为护桥神。桥全长15米,桥面宽4.7米,桥拱净跨4.2米,拱矢高2.1米。2002年10月,香港富商王再兴先生捐资16.8万元在桥上建了仿古亭(祖寺山门),遂成现在的格局。
跨桥过溪,沿石径上行约八十米,只见一高约三米,宽约二米的黑色巨石独卧稻田之畔,从指路牌上得知,这就是有名的“木鱼石”了。最先到达的几名读者兴致勃勃地拾起旁边的鹅卵石,相继敲了起来,发出沉闷的“剥剥”声,尽管有些像木鱼之音,但凝神细听,似乎又与敲击其他岩石的声音并无二致。犹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曾有一电视剧《木鱼石传说》风靡大江南北,其中主题歌这样唱道:“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善良者以欢乐,只要你懂得它的珍贵,山高路远也能获得……”但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大都能哼上几句。据说该歌经蒋大为之口广为流传后,不少地方才相继发现了“木鱼石”,而眼前这块浑然天成的大型木鱼石,是否因此而得名,现已无从考证,姑且留下一个小小的悬疑吧。
作别木鱼石,顺着山路再走两百米,突然山口狭窄处两块层叠的巨石挡住去路,原来已抵达夜合石了。相传该石能昼夜开合,是洞山的关锁,入夜时分自行关闭,鸡鸣天晓又自行张开,故得此名。据说夜合石下曾有盐井,因奸僧盗盐谋利,使石关失却了灵性,现已不再自动启闭,当然盐井也不再冒盐了。
顺着夜合石往上走30米左右,路边出现一面岩壁,上面居然题写着宋代大文学家苏辙游洞山时留下的摩崖石刻诗,诗曰:“古寺依山占几峰,精庐仿佛类天宫。三年欲到官为碍,百里相望意自通。出世佛僧何处著,入群鸟兽不妨同。眼前簿领何时觅,一笑相看丈室中”。有苏氏才子的题诗压阵,给洞山深厚的人文底蕴更是平添了几分亮色。
距离苏辙题刻处不远,便是夜合山塔林了。来到塔林中央,众人合什肃立,对历代高僧的逝去油然生出一股追思之情。该塔林现存塔10座,建于公元1644~1766年间,所葬为洞山普利寺30-36世住持僧。普同塔居中,是寺院普通僧人共同归葬之墓塔。塔为窨堵坡式,高2.3米,座宽1.2米,底座为金刚宝座式,下二层四方无花饰,第三层刻忍冬壶门。塔身圆柱体,上置莲盘刹座,正反两面都开门。后门下通石砌四方地宫,深3米,长宽各1.5米。塔门凸刻龛座与小碑,上刻“普同塔”3字。
尽管同为墓塔,但价祖塔就显得气势恢宏得多。作为洞山墓塔群的核心部分,良价墓塔在年代和建筑上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唐咸通十年(公元869)良价圆寂,唐懿宗追封“悟本禅师”,葬于洞山普利寺后山,墓塔名慧觉。墓塔前护以砌石,有拜台,石阶可通行人。塔形古朴,六方,高3.2米,宝盖宽1.2米。塔座两层,底层六方,均刻忍冬花壶门;第二层各刻如意草、万字、金钱、双金钱。塔身上有楣,下有托,楣托刻仰覆莲,角为六棱形。石柱中嵌石板,塔盖伞形,有瓦垅,六角飘檐。塔刹3层:莲瓣覆钵、相轮、宝珠。塔下面下端遗存“己丑敕建”、“师慧觉宝塔”9字,1983年省宗教事务部门曾拨款修复。
拜谒完高僧大德的葬骨之处,经七仙桥一路向东北方向行进,不知不觉间已到普利寺的山门之外了。由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曹洞祖庭”四字庙额已显破旧,倒是门前空坪处一棵矮小的松树,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初看该松似新栽不久,而护栏上的简介却告知此树为千年罗汉松,不由令人疑窦丛生。后来同行中有在宜丰工作的同志,据其介绍,此松确为后人补栽,原来的那棵古松系青林师虔禅师所植,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在佛典《五灯会元》里面,就说了这么一件事。青林师虔禅师是洞山良价的弟子,一次师虔在山上栽松,有位刘老汉向他求偈,遂口占一偈:“长长三尺余,郁郁覆青草;不知何代人,得见此松老。”刘老汉把这首偈子交给洞山良价看,良价极为欣赏,并预言说:“此子将是洞山道场的第三代主人。”
本来山门前植有两棵古松,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的遭遇却截然不同。其中的一棵现移入宜丰县委党校花圃,至今安然无恙。另一棵则命运多舛,据说几年前,当普利寺住持圆寂时,此松就显出了枯萎的迹象。后由于暴风雨不断,寺方担心古松出现意外,正准备采取保护措施,一场雷击就将其从根系附近彻底打断,令人痛惜不已!如今这株古树就静静地躺在山门内一座草庐中,无需任何简介,只是依稀可见其生前虬劲挺拔的身影。想起当年青林师虔手植此松时所作的偈子,尽管我们都成了古松老去的见证,但是眼见一千多年的生命就此终结,仍不由得黯然神伤。
入得山门,行不多远,巍峨壮观的普利禅寺出现在了众人面前。古寺始建于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为良价禅师所创,初名广福寺。元末遭兵燹,明末清初重建,更名普利寺,现在的寺庙建筑为1988年重修。整座寺庙占地面积6806平方米,建有大雄宝殿、昆灵殿、僧寮、藏经阁等,总面积996.6平方米。
穿过天王殿、观音堂,即来到古寺硕果仅存的后法堂。该堂重建于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为木质3层高阁。面阔7间,进深12米,立于丈余高的石台上。大门有“佛在性中”匾额,为洞山三十八代住持海寿所书。僧房乃木结构重楼,楼上下共有丈室34间。1983年省宗教事务部门曾拨款32000元,用于修葺后法堂,终成现在的规模。
法堂之前有一弘方形泉井,名曰“聪明泉”。不少读者冒雨在此驻足观瞻,或拍照留念,或投币入池,虔诚之心历历可见。或许,俗世的人生存有太多的欲望,众人在想沾点泉水灵气的同时,也算是对禅林纯净澄明之心的一种向往吧。
逢渠桥
塔林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