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江古刹寿国寺
沧江古刹寿国寺
寿国寺,藏语称“扎史达吉林”,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位于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康普乡格丁洛巴村,距县城84 公里,当地为傈僳、纳西、藏、汉等民族聚居区。寿国寺历史悠久,建筑群规模宏大,工艺精湛,壁画内容融释、道、儒为一体,是汉、藏、白等民族建筑艺术和多种信仰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同时也是滇西北特殊政教制度的实物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一、历史沿革
清康熙末年,清王朝用兵西藏,维西成为从滇入藏的咽喉。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 年)清政府“移合庆通判于维西,设维西营。所设土职有:康普、叶枝千总、奔子栏千总,其宗喇普把总……”(方国瑜《云南史料录概说》),清雍正六年,中央王朝首次派流官治理维西,康普纳西族土千总禾娘率三江(独龙江、怒江、澜沧江)属民归附,为表示对清政府的拥护,次年禾娘捐资在康普的底括村建寺,历时5年完工,取汉名“寿国寺”。清乾隆乙丑年(公元1745 年)寿国寺毁于火灾,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1 年)迁至现址重建。后经多次扩建,形成现在规模。
寿国寺先后于1989年被维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迪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4月维西县人民政府召集县文化局、民宗委、土地管理局、城建局和康普乡政府在寿国寺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协调处理了寿国寺的历史遗留问题,划定了寿国寺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目前寿国寺的建筑、文物和周围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二、建筑艺术
寿国寺北靠云岭山脉,南临澜沧江。整个建筑群以大殿为中心,中轴线布局,占地面积7370.4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2665.04平方米,壁画面积228平方米。光绪年间的《维西县志》曾描写寿国寺“林木清幽,规模宏大,洵禅林胜地也”。主要建筑有门楼、大殿、东西厢房、黑神殿、活佛净室、斋戒堂等。
(一)大殿
大殿是整个建筑群的中心,外观为汉式三重檐攒尖顶土木结构建筑,面阔 20.32米 ,进深20.4米 ,总建筑面积587.11平方米。其外观为汉式阁楼样式,内部为藏式网柱排列的佛殿格局,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二)黑神殿
黑神殿位于大殿右侧,座北向南,为汉式土木结构一层三开间建筑。殿内供奉有大黑天神、释迦牟尼和莲花生像,山墙和殿壁上绘有天王、乐神、山神、花鸟、山水等壁画。
(三)西厢房
西厢房座西向东,为汉式土木结构二层五开间建筑,原为高僧佛堂,二层内壁绘有《西游记》故事等壁画。现为寺院文物保管室。
(四)东厢房
东厢房座东向西,为汉式土木结构二层五开间建筑,原为诵经堂,现为僧舍,北侧有一通往斋戒堂的小门。
(五)门楼
门楼座北向南,为汉式土木结构二层五开间建筑,门头正上方书有汉文楷书“寿国寺”三个大字。一层为进出寺院的通道,二层为铁棒喇嘛的卧室。入口的正壁绘有六道轮回、释迦牟尼、十相自在等藏传佛教壁画。二层屋檐用浅浮雕雕刻一幅二龙抢宝图,室内外绘有汉族风格的花鸟、山水画,题写有汉族古诗文,中间房顶绘有一幅太极八卦图。
(六)活佛净室
活佛净室原为一四合院,因多年失修,北厢房、东厢房和二门已倒塌,目前只剩正房和南厢房。正房堂屋和二楼绘有精美的壁画,柱头和梁架均作了彩绘处理。
三、价值初探
(一)寿国寺是滇西北地区特殊政教制度的仅存实物见证
据史料记载,寿国寺为维西叶枝纳西族女土司禾娘捐资所建。当时清政府在滇西北推行流官制度,但是叶枝土司还私设公堂、自定私法、设置仪仗和武装,同时在信奉东巴教和原始宗教的傈僳族、纳西族聚居地区大力推崇和扶持藏传佛教,特别是寿国寺建成后,历代土司都委派自已的直系亲属管理,组建和加强寺院武装,并让寺院武装参与其对地方的统治,女土司禾娘和禾志明晚年还在寿国寺修行。形成了土司制度与流官制度并存、纳西土司的政治统治与宗教的精神统治相结合的局面,出现了藏传佛教、东巴教、道教、儒教和各民族原始宗教兼收并蓄的现象,这种特殊的政教关系和文化现象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二)寿国寺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难得的实物证据
寿国寺位于三江并流腹地,傈僳、纳西、藏、汉等多民族聚居地区。当地的傈僳族为自然崇拜、纳西族信奉东巴教、藏族信奉藏传佛教和苯教、汉族信奉道教和儒教。寿国寺建成后,寺僧以纳西族为主,还有部分藏族和少数傈僳族、汉族僧人。寿国寺虽然是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但是其中还供奉有孔子的牌位,壁画内容也大量地反映了道教和自然崇拜以及汉族、白族等民间世俗的题材。作为目前我国傈僳族和纳西族聚居区保存完好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集释、道、儒、苯为一寺,融多民族信仰文化和民间世俗文化为一体,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珍贵实物资料。
(三)寿国寺是多民族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型范例
寿国寺的建寺理念、整体布局、建筑结构和装饰彩绘都体现了汉、藏、白等民族传统建筑艺术的巧妙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民族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布局结构。整个建筑群以大殿为中心,按照汉族传统的中轴线布局,同时主建筑群与活佛净室、黑神殿等又借鉴了傈僳族依山、傍水、就林的居住理念。大殿外观为汉式三重檐攒尖顶阁楼样式,内部格局采用了藏族佛堂风格,而黑神殿、东西厢房、斋戒堂、活佛净室等采用白族民居样式,另外所有的门都为藏族造型。
2、壁画彩绘。大殿一层前廊、黑神殿内壁和走廊、活佛净室经堂、山门入口等处绘有藏传佛教题材的壁画,大殿二层和门楼二层顶绘有道教题材的壁画,门楼二层、东西厢房、黑神殿照壁、活佛净室走廊等为汉族和白族的山水花鸟画,一些墙壁上还题写有汉族古诗文。这些壁画的技法既有藏族装饰画和唐卡画的风格,又吸收了汉族工笔画和水墨画的传统,其材料除矿物颜料外,还大量地使用了金、银、珍珠、珊瑚、绿松石等贵重材料。
所有建筑的绘画分为彩绘和素绘两种,彩绘用一种当地藏语叫“萨格”的白色土拌以动物胶作地丈,然后用矿物颜料绘制;素绘则用一种当地藏语叫“咱霍”的青灰色土拌以动物胶作地仗,然后用墨色描绘或渲染各种图案,同时每栋建筑物的正面都用这种青灰土平铺后用靛青色描绘边框或各种图案。
3、木雕。寿国寺的木雕内容大多为藏族和汉族题材,主要有藏族的吉祥八宝、七政宝、五妙欲、和睦四瑞、六长寿和汉族的八仙、太极八卦、二龙戏珠、龙凤呈祥、鹿鹤同春、松竹梅兰等图案。木雕多为白族工匠的传统技艺,有线雕、浮雕、镂空雕等多种技法。
总之,寿国寺建筑是汉、藏、白等多民族工匠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难得的古建筑艺术精品。
(李晓江供稿)
来源:迪庆日报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