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寻找自我的心灵
如何寻找自我的心灵
益西上师开示 秦麦洛桑活佛现场翻译
阿弥陀佛!
大家从遥远的地方来,辛苦了。扎西德勒。 大家来这里听我的课,我十分荣幸。
今天的课,叫做“如何寻找自我的心灵。”其实,我没有任何的准备。我想这次的讲座可能不会引起你们内心的欢喜,也不会引起你们特别的满意。就我本人而言呢,希望和恐惧是我唯一的戒律。所以,我从来不指望你们对我讲的有好的评价;而如果你们听之了后觉得很糟糕,我也不会恐惧。
作为佛教徒呢,我认为佛教与外道的区别是皈依。根据藏传佛教的传统,首先是皈依金刚上师,金刚上师是你今生成就的根本所在;第二,皈依佛,他是天下所有众生的导师;第三,是皈依法,也就是佛陀所讲的正法;第四,是皈依僧,也就是修道的菩萨们。所以现在呢,请大家一起来迎请诸佛菩萨,为我们加持,然后我们来讲这一次的课。
我们每个人都患上了一种严重的病,严重到我们都不知道这个病究竟是怎么得的。你们今天来是为了治这个病,但是由于我自己也是一个患者,所以要我治你们的病的话,也是很困难的。我帮不了你们什么忙,但是我们可以深深的祈求上师、三宝的加持和帮助,让我们来谈一谈如何治疗这个病。如果我们认识了这个病呢,应该会对治疗它有一定的帮助。
就好比为了治身体的病我们会去医院,作为佛教徒,我们为了治病,会去庙里面。寺庙就好比是医院,僧人好比是大夫,方丈好比是院长,里面还有一些泥巴啊、木头啊做的佛像。多数人到了庙里磕个头、烧个香、供个灯等等,做这些事情。我们可以深深的思考一下,我们做这些事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治病,然而当我们在佛像前面磕长头、做祈祷的时候,我们多数人不但忘记了自己的病,反而雪上加霜的加重了自己的病。因为在你祈祷的时候,这一切的过程中都没有离开一个“我”字,是不是这样的?我们的贪婪、我们的昏沉、我们的傲慢……等等,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了。是不是这样的呢?请大家想一想。
每当我们在庙里磕头的时候,我们会为自己和家人求平安、求健康、求发财,并且祈求佛祖保佑我们比别人更强、更好,比别人更漂亮等等,其实这正是我们的病的来源。因此,这些行为不但没有减轻我们任何内在的疾病,反而增长了疾病。这些不良的希望和思维,其实就是所谓的病,在佛教里面叫做“无明执着”。
另外,当我们去医院的时候,我们总是会想着表现自己。比如我们会持一些咒语或者念一些佛号,这些咒语或佛号可能你已经念了有十万遍、甚至更多的数量,因此在你去医院的时候,总有一些比别人高一等的感觉。你还可能想着往医院里交一些费用,当我们从钱包里拿钱的时候,我们会特别注意一下那个护士在不在?如果在,就一定要让护士看到,因为假如我们拿的是一百块钱甚至更多的时候,护士会面带微笑的为你使劲敲几下钟,当当……这个时候呢,你心中那种莫名其妙的心态就是“傲慢”;假如护士看到你拿的只是一、两块钱的话,他可能看都不看你一眼,只是轻轻敲一下钟,叮叮……
我们想一想,那个时候是不是护士或者病人都糊涂了?还是我们根本就不知道病在什么地方?好像此时护士和病人都忽略了这个病。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病人还是医生,都会莫名其妙的在别人做事的时候,升起嫉妒之心;我们还会对别人拥有的东西,升起一种我们也想拥有的贪婪。就这样,医生和病人都糊涂了,不但没有认识到病根,反而使病越来越严重了。
当我们拜那些由泥或者铜所做的佛像的时候,把它们当成是真实的阿弥陀佛、或者是观音菩萨。是谁把它们当作是真实的佛了呢?是我们的心。我们觉得我们捐了一些功德、磕了头之后,一定是有功德的,有这种感觉的,也是心。我们还会认为,拜了这些佛像,会让我们变得强一些、棒一些,这种“与众不同”的傲慢,还是由于心。但是与此同时呢,我们并不知道这些是贪婪、嫉妒和憎恨,也就是说,当我们做这些事的时候,我们基本是处于一种糊里糊涂的状态当中。总之这一切,都是来自于心。是不是这样的呢?请大家好好思考一下。
其实我们所有病的主人也就是心,它得了“贪、嗔、痴、慢、疑”这五种病。是谁制造、感召了这些病呢?还是心,是它自己制造、寻找来这些病的。因此认识心是很重要的。
现在我们静静地往自己的内心深深的观察一下:有钱人有了这个病痛苦,没钱的人得了这个病也痛苦,天下所有的人都得这个病而痛苦,还不仅是人类,动物也会因为有这个病而痛苦。你们观察一下,是不是这样的呢?所以说,既然我们知道了我们有这样严重的病,那么我们是否要消灭这些病呢?
我们来举个例子。假如我们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而进庙、烧香、磕头的话,能否治好这个病呢?假如这些行为不能帮助我们消灭负面情绪的话,那我们进寺庙不是白进了吗?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治好这个病的话,也还是心想要治好。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必须首先要知道,这个病是从哪里得的呢?就是由所谓的“无明”而引起的。
“无明”有两种,根本无明和后天无明。根本无明,也叫自然无明,是我们天生带来的原始无明;再加上后者,暂时的、突然的无明。当我们还是小孩儿的时候,病的还不是很严重,只有自然无明,暂时的无明还比较弱小,所以病就轻很多。在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在生活的培养和熏陶之下,暂时的无明就越来越强大了。所以我们会养成一些习惯——突然发脾气,突然升起贪婪心,突然升起嫉妒心等等。正是因为这些无明的突然性,我们会把这些突然的负面心态带到家庭中,这样夫妻会突然发脾气、争吵起来;我们把这些突然的负面心态带到工作中,公司之间、同事之间,以及工作当中就会产生一些矛盾;还有更严重的,这些突然的愤怒、突然的嫉妒,也是国家之间引发战争的原因。而所有这些,仅仅是因为我们暂时的无明而引发的。
这两种无明蒙蔽了我们原有的智慧,所以我们现在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病。再发达的国家也好,再贫穷的国家也好,所有的人都有这个病。每个人,都有种种的烦恼,种种的困难,心里都不是那么的愉快。现在终于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他们感觉到了这些病,他们知道发达不是治好这种病的途径,于是他们放弃了繁华的生活,千里迢迢的来到西藏,天天打坐、念佛、修行等等,来研究如何解决这个病。如果我们真的要治好这个病的话,我们就必须要了解正知正见——也就是生命的真谛,这也就是佛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东西。
现在我们来一起思考一下粉碎这个病的办法。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大家有时候会莫名其妙的发一些火,我想大家一定是发过火的,那我们现在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一下你发火时候的那个念头。这个念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它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最后它又会回归到什么地方去?假如可以描述的话,它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等都是什么样的呢?
其实无论是好的想法,还是坏的想法,我们一般把动乱的妄念称之为心。了解心的一般的方法,就是要坐禅。坐禅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就是身止,身体不要有摇晃;第二语止,不要有言语;第三心止,不要有妄念,不追逐过去,不要幻想未来,尽可能的停留在此刻的心上,也不要分析此刻心的好坏,观照在当下,平静的坐着。这样的话,你们想一下,是不是所有的病都自然而然的消失了呢?我们刚才所停留的状态,也就是自性皆空的状态。诸佛菩萨都就是由修自性皆空,而获得了无上智慧。
但是在这个时候,假如你心里还有一个“治”和“被治”的观念的话,就证明你的病又复发了,因为你又从那个状态出来了。其实天下所有的众生的心都具有这个自性皆空的状态,这也就是清净的佛性。但是就动物而言,它们没有能力和智慧来修心,他们就没办法了知而修成觉悟。其实人也如此,不修也无法了知自己具备这种自性的清净智慧,所以我们必须要修行。
假如我们想修的话,可以先学习一些佛菩萨的经典,然后依止一位善知识,由这位善知识把经典中的精华讲给我们听,我们经由闻、思、修,会得到一些修行的体验。有了体验,就证明我们的暂时的染污的病快要接近治好了。
我并不是说烧香、磕长头、绕佛就治不好这个病,而是说这不是唯一治好这个病的办法,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应该可以有一些办法能治好这个病。治病和生活应该是密切关联在与一起的。比如很容易的,我们可以每天多次的观察一下自己的心。当你晚上回到家,可以和自己的“心”做个交流,问问你的“心”,你今天忙了一整天,都忙了一些什么?或者你今天打了几次电话,在打每个电话的时候都是如何交谈的?就这样,你跟心交流一下,有提问也有回答,当你静下心来仔细想一下的时候,你会发现提问者和回答者是合二为一的。再往下深深观察的话,问和被问者都会消失,我们会发现根本没有办法抓住任何东西,那好像是无所能抓的感觉,可是有一种很清明的感觉在里面,就好像一杯很浑浊的泥水,放在那里不摇动的话,过了一阵子所有的污垢就都沉到底了,看到的就是完全清澈的一杯水。我希望你们可以试一试,用这样的方式是否能够治疗你们无始以来的病。
还有呢,想要做大乘的佛教徒的话,皈依和发菩提心都是很重要的,都是必须要有的。我们现在谈一下慈悲。大乘佛教非常重视慈悲之心,因为慈悲是一切觉悟的根本。那么慈悲是怎么升起来的呢?慈悲是知道了别人的苦难而升起来的。你一定要记住,别人的苦难和自己的苦难都一样,都是来自于心,而心的本质是空性的,大家一定要记住这句话。
为什么一切都是心呢?当我们对上师升起信心的时候,我们对一个人升起怜悯或同情的时候,这都离不开你的心。心就像是一只手,手心是我们的清净和智慧,而手背是烦恼和痛苦,它们二者总归是一个东西。再举一个例子来说,冬天的冰就好比我们的病,冰融化之后就是水,也就是清净的智慧,二者的状态虽然是不一样的,但是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水。所以,我们常常说慈悲是非常好的东西,愤怒是非常差的东西,那个时候一定要看一下,愤怒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愤怒只是一种心,慈悲也是一种心,我们要明白的是,他们的本质都是心。
正如同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有失落的痛苦,也有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一下的话,这个失落的心的本质和喜悦的心的本质,二者是否是一个东西?我们试图了解这个有什么意义呢?假如我们对这个心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的话,你就会发现,二者都是空性的。这样一来,你今天获得了许多的东西,或者是你今天失去了很多东西,你既不会得到很多的高兴,也不会失去很多的痛苦,从而获得一种从容与自在的感觉。
还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人对我们说一些赞美的话,每当我们听到赞美的话,心中就有一种滋味,叫做高兴;在生活当中如果有人批评我们,对我们做的事情不满,心里也会有一种滋味,这个叫做不高兴。其实高兴与不高兴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就是那个心。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就会消失掉所有的高兴与不高兴。所谓的痛苦,正是因为我们有了分别的心而导致的,当我们了知了这一切的根源,终止了心的造作的时候,痛苦就会终止,所有的病就都没有了。
所以呢,妄念的造作是无穷无边的,它充满了生和灭,但是真正的心是没有所谓的生和灭的,按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的心,也就是所谓的佛性,是超越了生和死的。死亡只不过是你的幻想罢了。
现在的我们有了种种的分别,就有了种种的如意或者不如意的概念,如意和不如意的根本在于我们的分别心。现在我们的分别和妄念就像瀑布一样,根本没办法控制住,不停的哗啦哗啦地往下流淌。希望你们今后好好的思考自己的分别与妄念,久而久之,你们的妄念会慢慢的平息,会变得像河流一样,慢慢地往下走。通过你对它的熟悉,再以此为基础向上升华,我们的心就会慢慢变成大海,大海的本质是永远的浩瀚与平静。
所以,无论我们是念佛还是磕头、还是坐禅,最大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心的无量、浩瀚、平静、和如如不动的状态。真的到了那个时刻,我们会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有一种认识感,并且对它升起信心。再继续升华的话,我们的内心会有一些更深刻的体验,这些就属于秘密的范畴了,我们今天不谈。这些体验并不是我说了,就代表你有了,这些都是必须要由大家亲自去体会和领悟的,这种感觉就像哑巴吃糖果一样,他知道糖果是甜的或者酸的,但无法表达那个滋味。总而言之,我希望你们能以这样的方式来修行,将来成为智者。
你们觉得我这样谈是佛法吗?或者你们觉得佛法的修行是什么样子的?
当我们在佛像前烧一支香,看起来很虔诚的样子,双手合掌跪在佛面前,祈求说“我要成佛”。对于这个状态,我们想一想我们是不是整个的违背了佛教的真理?因为,当你说“我要成佛”的时候,你离真正的成佛距离更遥远了,为什么呢?“我要成佛”的这个念头,这个“我要”是一个“无明我执”,由于这个念头的很深的执着,你真的离成佛越来越遥远了。
什么是大乘佛教的菩提心呢?大乘佛教的菩提心的基本原则就是明了我们的心是空性的,只有我们明白了空性之后去磕长头、烧香、拜佛,才是真正的大乘的菩提心。如果你不知道空性而做这些,就不是大乘的菩提心。所以我们了知心是空性的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大乘佛教这么强调发菩提心的重要呢?因为发菩提心可以消灭我们的“自我”,无论是磕一个头,还是烧一炷香,如果我们做一切事情都想着是为天下的一切众生而做的话,自然而然的我们的“我”就消失了。所以无论你做任何修行,尽量以大乘的菩提心为基础。
谢谢大家,六时吉祥!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