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唐诗选》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唐诗选》
选自《枯木再生花——通过禅语悟人生》(细川景一著 2000.11禅文化研究所出版)
中国唐代诗人贾岛(779~843)有一首题为《访隐者不遇》的诗。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松树下有一童子,就问他“隐者(仙人)到哪儿去了?”童子答道:“老师采药去了。”肯定就在这座山里,但是云遮雾罩,根本不知道在哪儿。
要参透“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句诗,有必要翻查一下《无门关》第四十七则“兜率三关”。兜率悦和尚。设三关问学者。“拨草参玄,只图见性。即今上人性在甚处……”
“拨草参玄”意为披荆斩棘,翻山越岭,行走各国,寻访名师。上人是对僧的尊称,但在这里是“你”的意思。
兜率和尚(1044~1091)常常为沙门设下三关让他们修行。
这第一关,就是尖锐的提问:“修行者遍历四方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为了拜访各地名师见性,即看取自己的佛心佛性。那么现在,你的佛性到底在哪里呢?”
按佛教的说法,人无论谁都有成为悟者(开悟之人)、成佛的可能性,这种潜藏的普遍也是基本的人性,即称之为佛性。佛性实际上也就是纯粹的人性。而且这种佛性不仅人有,所有存在的事物,包括草、木、鸟、动物、石头,甚至垃圾都有。禅不仅把它作为一种知识加以了解,问题更在于真参实证,即能否将它拿来使其变成自己的东西。
所以需要一声喝破“那么,如今你的佛性在哪里?”
沙门为追求佛性而每天实参苦修,但却往往求之不得。这是为什么呢?并不是因为佛性远不可及。佛性本就在最近的自己的心里。只是因为追求时却又在左盼右顾,就像今天的我们一样。
古人把这种状态说成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里所说的云即指我们的迷惘、烦恼、妄想。明明就在我们面前的东西,却因为有云遮挡而看不到。
鼬鼠、蜥蜴、豪猪等动物的生存能力(佛性)极强,人类也有所不及,常常使我们发出“了不起”“不得了”之类的慨叹。儿童文学家椋鸠十(1906~1987)曾经恳切地对孩子们说:“每个人都生来就具有某一特长的地方。你,你,还有你,肯定都有的。只是我不知道是什么。虽然我不知道是什么,但你们每个人肯定都有各自的出色之处。”
这个出色之处不是要靠学习、要靠什么人来教才能得到的。“人都有各自的出色之处。为了激发那个能力,人们学习,读书,感动,在这个过程中,能力会自然地喷发出来。这时你才感慨“自己原来竟有如此能力!”(参照1988年3月25日《中外日报》)只不过是你在学习、读书的过程中,才注意到了自身本来就具有的出色能力而已。
我们都具有可能成佛的佛心、佛性,但我们并未注意到,总是徘徊、犹豫。这正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状态。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