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龙县城:《平州石幢记》
卢龙县城:《平州石幢记》
《永平府志》(卷二十七·封域志·古迹下·石幢)卢龙石幢
石幢,在府城南街。高三丈,環以石欄,觚棱八面,自下而上凡七層。第一層刻創建石幢記:(金大定年間)。第二層三層刻佛經,第四層刻明萬曆年間重修記。以上三層皆佛像。遷安城東南隅,亦舊有石幢。高三丈,方圓六丈。上有八棱,下有三層花草、人物,雕刻玲瓏。明正德間巡按劉士元撤去。
《平州石幢记》
□□《國平州石幢記》□□□中都□□僧並述:竊聞自東漢永平年間,摩騰入洛,始聞佛教之聲。爾後西僧繼至,故佛之聖典,漸流二京。三藏真證大衍九域比屋,黔黎皆沾甘露。上至王公,下及皂隸,競爲讀誦,誠爲苦海之舟航矣。然佛教雖著,猶有多門,乃大列三乘高張五教,或偏圓不定,或顯密殊途,雖萬派洪波,咸歸大海。後至唐儀鳳年中,西天神僧曰:佛陀欽風殉命,來遊清涼,參遊未遍,遇文殊化身,相對言論。文殊曰:尊者遠來,遊禮五頂,欲求聖利,未知將得尊勝陀羅尼經來不?佛陀曰:不。老叟曰:若未將經至空遊何益?佛陀聞次,便辭老叟,策杖西歸。不數年間將經再至,還遇老叟,相慰晤言。叟曰:若將經至以利生民,誠爲大喜。佛陀乃詣闕陳詞:□□真文譯訖,朝廷降旨今於京邑州,郡□□□中建石幢,刻密言于石上。以希塵□影覆之,□潛滋萬古,此乃建石幢之始也。平州大郡東□遙山,西臨大水,厥田上中,居民純厚,有三代遺風。原其所系堯創九州,屬青州。禹添三州,遂隸于幽。武王封召公于燕,故此地屬燕。秦並六國,以天下爲三十六郡,乃號遼西郡。炎漢禦宇更號右北平。司馬氏及曹丕有國,改置盧龍郡,今之縣名,仍從古號。元魏、石勒、慕容氏父子建國皆從盧龍之郡。隋文創業,去郡爲平州,蓋順古北平之號。唐乘玉輦只號平州,後唐五代,□遼皆從平州之名。大金建國遠收淮北之地,正隆遷都於燕京,大修宮殿建號中都,故我州爲大國之東門矣。平州古城今之北城是也。南城遼人築之,於南城中舊有石幢一座,於正隆四年五月二十日,遭風雷暴至仆之于地,居民穢污,深可悲夫。於戲!萬事無恒,榮枯互作,會州中信士王昌吉校尉□發心再建。遍告州人,□邑□施銅錢二千萬。命匠琢石及刻密言於上,始於大定九年五月間興工,後至大定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工畢,奇巧之勢十倍于前,舉高三丈,落落風規,實州中之偉望。落成之日,仕庶稽□鹹謂奇哉!衆議式胎厥德,萬古不泯,乃命都僧□直筆茂實以傳不朽。大定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建。醫士黃玄書石。以後三面皆刻當日官爵及邑人姓名,字多漫滅不辯。
试读《平州石幢记》
胡宝珊
前 言
今河北省卢龙县城内,南街十字路口处,高耸着一座古老的佛塔,即《陀罗尼经幢》简称《石幢》,塔之第二层镌刻《平州石幢记》,记述建幢及重修之始末,字迹俊秀,文简意赅。对考察、研究孤竹文史,欣赏佛教建筑艺术,弥足珍贵。因字为繁体,语属文言,且有些佛言梵语,非专业人员不易读懂。为能使多数人了解我县古文化遗产之精华,进一步探索该经幢的始末及其深层文化内涵,宝珊不避“井蛙”之嫌,斗胆将习读之一得,公之于此,奢愿与共嗜者兰言磋砻,以飨同好及方家。又因建幢之年代久远,字迹或有泯灭,空缺难补,余不畏“滥造”之讥,试将空缺字补遗,字外圈以方形边框,框内用与正文不同字体标出。文后另附补遗说明,阐明补遗依据。笔者才疏学浅,孤陋寡闻,舛错必多,或有秕漏,但愿不致以一眚而掩大德也!
屈屈拙文,实属持布鼓而过雷门之作也!深望同道方家不吝斧正!再拜!再拜!!
大 金㈠国平州石幢记 中都僧并述
窃闻自东汉永平年间摩腾入洛⑴,始闻佛教之声,而后西僧继至,故佛之圣典渐流二京⑵。三藏真证大衍九域⑶,比屋黔黎皆沾甘露⑷。上至王公,下及皂隶,兢为读诵,诚为苦海之舟航矣!然佛教虽著,犹有多门,乃大列三乘⑸,高张五教⑹;或偏圆不定,或显密殊途⑺,虽万派洪波,咸归大海。后至唐仪凤年⑻中,西天神僧曰 :佛陀钦风⑼,殉命来游清凉⑽,参游未遍,遇文殊化身⑾,相对言论,文殊曰:“尊者远来游,礼五顶,欲求圣利⑿,未知将得⒀尊圣陀罗尼经来不?”佛陀曰:“不”。老叟曰:“若未将经至,空游何益!”佛陀闻次,便辞㈡老叟策杖西归。
【 注 释 】
⑴东汉永平年间摩腾入洛——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汉明帝(刘庄)永平元年(公元58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学术界尚无定论,历来都以汉明帝遣使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经》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汉明帝曾派蔡愔和秦景去天竺国(印度)取经,天竺有两个沙门(高级僧人),一个叫摄摩腾,一个叫竺法兰,请来中国,用白马驮着一幅图像和《四十二章经》,经西域来到洛阳。 ——据宋·高承《事物纪原·佛经》
⑵二京——指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洛阳。
⑶三藏真证大衍九域——三藏,梵文(zang)意译。佛教经典的总称,分经、律、论三部分。大衍——广大的沼泽地,这里作广大解。九域——指九州大地。本句意即:真正的佛经在广大地域传播开来。⑷比屋黔黎皆沾甘露——比屋,家家户户;黔黎,黔首黎民,指老百姓。皆沾甘露,都能得到好处。 ⑸大列三乘——大列,大加陈述;三乘,佛教语,指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大乘(菩萨乘),三者均为不同的解脱之道,亦泛指佛法。⑹高张五教——五教,佛教语,即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或指五常之教:五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种道德教育。(见《左传·文公十八年》)此句意:大大宣扬五教的佛法。⑺或偏圆不定,或显密殊途——偏、徧通假,‘徧圆’,这里指不同种类的佛法。显密殊途:佛教有显、密二教派,显教——能以语言文字阐明佛教教义的教派,以摩腾为祖师;密教:大乘佛教后起的一派,唐·开元年间传入中国,流行于西藏,俗称“喇嘛教”。殊途,指通过不同途径传教。⑻唐仪凤年——唐高宗(公元676——679)年代。⑼佛陀钦风——佛陀,梵文(Buddha)的译音,佛的全称。钦风,尊重其风俗教化。⑽殉命来游清凉——殉命:为某种目的或理想而捨弃生命远道来游清凉。清凉——指清凉山,即五台山。日本小野胜年、日比野丈夫著《五台简史》:“五台山,西晋时于五台山是道家诸仙者流所假托的灵山胜地,其后由于佛教的盛行,至迟到北魏末年时,它已转化为文殊菩萨所居住的佛教胜山。”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九卷“……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其中住…常为说法”。⑾参游未遍,遇文殊化身——参游未遍:没能到各处去游览。文殊化身:佛三身之一,指佛、菩萨为了化度众生,在世上现身说法时变化的种种形象称化身。⑿礼五顶,欲求圣利 ——礼五顶:佛事中的一种参拜方式,过程比较复杂。一说五顶指五顶山,即五台山。⒀未知将得… “将”——携带。
【 译 文 】
我听说自从东汉永平年间,印度摩腾高僧来到洛阳,(中国)才开始听到佛教的声音。从此以后西方的僧人才开始到达(这里),因此佛教的经典逐渐流传到京城长安、洛阳。在广大地区,家家户户老百姓都能得到佛法的滋润,上自官吏和那些达官贵人们,下至官府的差役们都争着唸起佛经来,真好像在苦难的大海里遇到了救命的船只!虽然说佛教一时非常兴盛,但它也有好多门类。大加宣扬“三乘”佛法,极力宣扬“五教”的佛法。虽然教义、佛法有所不同,有许许多多种门派,但最终还是成为一统的佛门。后来到了唐朝仪风年间,神僧说:我等佛子捨生远来参拜游览文殊菩萨的住地五台山,还没来 得及各处都去参游,便遇到了文殊菩萨的化身——一个老头,彼此互相交谈,老头(文殊菩萨)说:“尊贵的高僧,你远道来参游礼拜五顶山(五台山)菩萨,有求神佛,想得到爵赏,不知道是否带来尊胜陀罗尼经啊?”和尚说:“没有。”老头说:“假如没带佛经来,白白参游有啥好处!”和尚听老头这么一说,便辞别了老头拄着拐杖回西方去了。
不数年间,将经再至,还遇老叟,相慰晤言,叟曰:“若将经至,以利生民,诚为大喜。”佛陀乃诣阙陈词⑴。三藏㈢真文译讫,朝廷降旨:今于京邑州郡县村邑㈣中建石幢,刻密言⑵于石上,以希尘( 沾 )影覆之威效⑶㈤,潜滋万古,此乃建石幢之始也。平州大郡,东望㈥遥山,西临大水,厥田上中⑷,居民纯厚,有三代遗风⑸。原其所系,尧创九州,属青州;禹添三州,遂隶于幽。武王封召公于燕,故此地属燕。秦并六国,以天下为三十六郡,乃号辽西郡。炎汉御宇⑹,更号右北平。司马氏及曹丕有国⑺,改置卢龙郡。今之县名乃从古号。元魏石勒慕容氏父子建国⑻,皆从卢龙之郡。隋文创业,去郡为平州,盖顺古北平之号。唐乘王輦,只号平州,后唐五代至㈦辽,皆从平州之名。大金建国,远收淮北之地。正隆迁都于燕京。大修宫殿,建号中都,故我州为大国之东门矣!
【注 释】
⑴诣阙陈词——诣阙,赴朝廷;陈词,述说理由。⑵密言——这里指佛经。一说指佛教中的真传密语,即咒语。⑶尘沾影覆——经幢上的尘土落在人的身上,塔的影子照到人的身上都可以消灾避难。⑷厥田上中——这里的土地属上中等。《尚书·禹贡》:“厥田惟上中”,意为——这里的土地是第二等的。⑸三代遗风——《论语·卫灵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邢昺疏:“三代,夏、商、周也。”,这里指有夏商周古代之遗风。
⑹炎帝御宇——汉代,自称以火德王,故称炎汉。“御”通“籞”,安抚,即统治天下。⑺曹丕有国——曹丕(187——226)三国时建魏,称魏文帝。后司马炎称帝建晋,称晋武帝(公元236——250)⑻石勒慕容氏父子建国——指南北朝时期北方十六国慕容氏先后建立的前燕、后燕、前秦等国。
【 译 文 】
没过几年,带着佛经又回来,又遇见了那个老头儿。当面交谈,互相问候。老头说,要是能把佛经带来,对百姓大有好处,实实在在是件大喜事。和尚这才去朝廷申述理由。等到佛经翻译完毕,朝廷降下旨义:各州、县、村、邑要建石幢,把佛经刻在石幢上,希望百姓受到无边法力的佛法恩惠,万古永享。这就是当初建石幢的初衷。平州,这里是个大郡府,东面可以望到遥山,西面靠近大河,这里土地数上中等;百姓性格纯朴厚道,有古代中华民族夏、商、周三代遗留的高尚素质。系统地考察其源流:尧创九州的时候,这里属青州;禹在九州的基础上又增设了三州,这里属幽州。周武王封召公于燕地,此地属于燕。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这里是辽西郡。到汉代改称右北平。到了三国时曹魏及司马氏建晋,改设卢龙郡,现今的县名仍旧顺从古来的称号。南北朝时北方拓跋珪建魏,后被前秦所灭;慕容氏一族,慕容垂建后燕,前燕、前秦等十六国,此时这里称卢龙郡。隋文帝建隋朝这里改为平州,以顺应古北平之称号。唐代这里称平州。后唐五代至辽仍称平州。到金代金建国,收服了淮北大片土地,到正隆年间迁都到燕京,大修宫殿,建立中都,因此我们平州成了大国的东门啦!
平州古城今之北城是也,南城辽人筑之。于南城中旧有石幢一座,于正隆四年五月二十日,遭风雷暴至,扑之于地,居民秽汙,深可悲夫⑴!於戏 ⑵!万事无恒,荣枯互作。会州中信士,王昌吉校尉等㈧发心再建,⑶遍告州人村㈨邑,布㈩施铜钱二千万,令匠琢石及刻密言⑷于上,始于大定九年五月间兴工,后至大定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工毕。竒巧之势十倍于前,举高三丈,落落风规,实州中之伟望⑸。落成之日,士庶稽首⑹(十一),咸⑺谓奇哉。众议式昭厥德⑻,万古不泯。乃命都僧据(十二)直笔茂实,以传不朽。大定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建。平州(十三)医士黄玄书石
平州古城今之北城是也,南城辽人筑之。于南城中旧有石幢一座,于正隆四年五月二十日,遭风雷暴至,扑之于地,居民秽汙,深可悲夫⑴!於戏 ⑵!万事无恒,荣枯互作。会州中信士,王昌吉校尉等㈧发心再建,⑶遍告州人村㈨邑,布㈩施铜钱二千万,令匠琢石及刻密言⑷于上,始于大定九年五月间兴工,后至大定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工毕。竒巧之势十倍于前,举高三丈,落落风规,实州中之伟望⑸。落成之日,士庶稽首⑹(十一),咸⑺谓奇哉。众议式昭厥德⑻,万古不泯。乃命都僧据(十二)直笔茂实,以传不朽。大定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建。平州(十三)医士黄玄书石
【 注 释 】
⑴ 居民秽汙,深可悲夫!——百姓忌讳(以为是不祥之兆),真是叫人悲痛啊!⑵ 於戏,同“呼呜”,咳!叹词。⑶ 发心再建——发心,决心。下定决心重新再建。发心:佛教语——许下向善的心愿。⑷密言——佛经。⑸ 伟望——很大的声望。⑹士庶稽口——按文意空处应是“首”字。本句意即:士人和普通百姓去叩头礼拜。⑺咸谓奇哉——“咸”原繁体文本作“鹹 ”, 按“醎谓”,文义不通“ 鹹”、“咸”古不通假 ,拟似讹字,当是“咸”字,“都”的意思,意即:都说很奇特啊!“啊”,语气词。
⑻众议式昭厥德——“式昭”,原繁体文本作“式胎”,文义难解,拟当是 “式昭”,按“式昭”,“用以光大”之意。参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羯若鞠阇国》:“罄捨国珍,奉为先王,建此伽蓝,式昭胜业。寡德无祐,有斯灾异,咎徵若此,何用生为。”,“厥德”——这样的德。全句大意是:大家伙都纷纷议论说,这样积德的好事应该发扬光大。
【 译 文 】
古代的平州城就是现在的北城,南城是辽人建筑的,在城中原来就有一座石幢,于正隆四年(1159)五月二十日,遇到大风暴被雷击毁,倒塌在地上。百姓都觉着这事很不吉祥,实在叫人们心理悲痛!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没有一成不变的,总是有盛就有衰,州中的有识之士聚会在一起商量,由王昌吉校尉等人许下心愿,决心再重新修建,并向州里城乡人等广泛宣传,为了这件善事人们捐铜钱二千万。叫石匠们动工修建并在上面刻上佛经。由大定九年(1169年)五月间开工到十一年(1171)九月三十日完工。工艺的奇巧比以前的石幢胜强十倍。塔高三丈,看着非常潇洒自然,有落落大方的风度,实在是州中很有名望的建筑。落成的那天,人们都去叩头礼拜,都说修建的非常奇妙啊!大伙议论说,这样积德的善事应该发扬光大,使其万古永不泯灭,命和尚中的长老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成文章,以便永久传流下去。大定十一年(1171)九月三十日建立。平洲医士黄玄书写碑文字。
附:补缺字说明:
㈠□□国 ——圈内应补“大”、“金”二字。“大金”,金的国号。《金史·太祖纪》:“收国元年正月壬申朔,继皇帝位,上曰:“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复坏,惟金不变不坏。金之色白,完颜部色尚白,于是国号“大金。”
㈡ 便□老叟——□内依文意拟为“辞”字 。
㈢ □□真文译讫——圈内拟为 “三藏”二字。“三藏”,佛教经典的总称:“真文”,佛教的经文。㈣ 今于京邑州郡□□□中建石幢——圈内所缺三字拟补“县、村、邑”三字。据《唐代密教史杂考》之三:“……佛典,是在州县村邑传播的经典,如……《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㈤以希尘□影覆之□□ ——原繁体文本为“……以希尘影覆之□□,“尘“字后似漏一“沾”字,“之”字后方框内似为“威效”二字。参见《佛顶尊胜陀罗尼经》351中称:“……陀罗尼威力最为神妙之处——「尘沾影覆」……凡人接近或见到此陀罗尼,甚至只要书写著此陀罗尼的经幢的影子映到身上,乃至于幢上的灰尘偶然飘落在人身上,则此人亦得以净除一切罪业恶道”。很多经幢上的铭记都提及这一点。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刘淑芬《经幢研究》之一154页。㈥ 东□遥山——依文义拟应补“望”字,为“东望遥山”。
㈦后唐五代□辽,——依文义圈内拟补“至”字,为“后唐五代至辽”。
㈧王昌吉校尉□发心再建——依文义圈内拟补“等”字。为王昌吉等发心再建。
㈨遍告州人□邑——依文义圈内拟补“村”字;
㈩□施铜钱二千——依文义圈内拟补“布”字,为“布施铜钱二千”。
(十一)士庶稽□——依文义圈内拟补“首”字,为 “士庶稽首”。
(十二) 乃名都僧□——依文义,圈内拟补“据”字,为“乃命都僧据直笔茂实。
(十三)□□医士——依文义圈内拟补“平州”,为“平州医士”。
附:《平州石幢记》录文
□ □国平州石幢记 中都 僧并述
窃闻自东汉永平年间摩腾入洛始闻佛教之声尔后西僧继至故佛之圣典渐流二京三藏真证大衍九域比屋黔黎皆沾甘露上至王公下及皂隶竞为读诵诚为苦海之舟航矣然佛教虽着犹有多门乃大列三乘高张五教或偏圆不定或显密殊途虽万派洪波咸归大海后至唐仪凤年中西天神僧曰佛陀钦风殉命来游清凉参游未遍遇文殊化身相对言论文殊曰尊者远来游礼五顶欲求圣利未知将得尊胜陀罗尼经来不佛陀曰不老叟曰若未将经至空游何益佛陀闻次便辞老叟策杖西归不数年间将经再至还遇老叟相慰晤言叟曰若将经至以利生民诚为大喜佛陀乃诣阙陈词□□真文译讫朝廷降旨今于京邑州郡□□□中建石幢刻密言于石上以希尘影覆之□□潜滋万古此乃建石幢之始也平州大郡东□遥山西临大水厥田上中居民纯厚有三代遗风原其所系尧创九州岛属青州禹添三州遂隶于幽武王封召公于燕故此地属燕秦并六国以天下为三十六郡乃号辽西郡炎汉御宇更号右北平司马氏及曹丕有国改置卢龙郡今之县名仍从古号元魏石勒慕容氏父子建国皆从卢龙之郡隋文创业去郡为平州盖顺古北平之号唐乘玉辇只号平州后唐五代□辽皆从平州之名大金建国远收淮北之地正隆迁都于燕京大修宫殿建号中都故我州为大国之东门矣平州古城今之北城是也南城辽人筑之于南城中旧有石幢一座于正隆四年五月二十日遭风雷暴至仆之于地居民秽污深可悲夫于戏万事无恒荣枯互作会州中信士王昌吉校尉□发心再建遍告州人□邑□施铜钱二千万命匠琢石及刻密言于上始于大定九年五月间兴工后至大定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工毕奇巧之势十倍于前举高三丈落落风规实州中之伟望落成之日仕庶稽□咸谓奇哉众议式胎厥德万古不泯乃命都僧□直笔茂实以传不朽
大定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建
医士黄玄书石
【 注 】以后三面皆刻当日官爵及邑人姓名字多漫灭不辩。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