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君不上东封顶 夜看金轮出九幽——苏轼、苏辙与泰山
恨君不上东封顶 夜看金轮出九幽——苏轼、苏辙与泰山
苏轼、苏辙兄弟是北宋政坛、文坛上引人注目的双星。苏轼是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巨匠、文坛盟主。他一生政治上屡经沉浮,充满坎坷和悲剧,在文学上却是公认的天才、全才,于诗、文、词、赋都有极高的成就。苏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与父苏洵、兄苏轼并称“三苏”。苏氏兄弟的泰山诗文,颇多唱和之作,洋溢着不同的格调与才情,成为相映成趣的瑰丽篇章。
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洵是大器晚成的散文家,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苏轼八岁入眉山天庆观北极院读乡塾,三年后入寿昌院从州学教授刘微之读书,至及冠之年,已能“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史·苏轼传》)。
嘉祐元年(1056),苏洵带领二十一岁的苏轼、十八岁的苏辙出川赴京考试。次年在礼部考试时苏轼答卷深受主考官欧阳修赏识,后经仁宗殿试,兄弟二人同科进士及第。宋仁宗读到苏氏兄弟的策论时,高兴地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宋史》本传)。
正当此时,苏轼母亲病故,苏轼父子三人急忙奔丧返里。嘉祐四年(1059)守制期满,苏氏父子再度返京。欧阳修推荐苏轼参加才能识兼茂科考试。嘉祐六年通过制科考识,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由于苏轼兄弟联名高中,和社会名流对老苏的推荐,“三苏“一时名噪京师。苏洵得免试起用,留京编纂礼书,苏辙留侍身边。治平二年(1065)在汴京病故,兄弟二人扶丧归葬。熙宁二年(1069)守制期满还朝,差判官告院。当时正值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化主张有许多不同,自觉难于见容于新派,随即请求外调。于熙宁四年(1071)六月出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1074)改任密州(今山东诸诚)知州。熙宁十年(1077)移知徐州。在各地期间,虽不满变法,却能尽心职守,体恤民情。元丰二年(1079)春调任湖州(今浙江吴兴)知州,七月即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谏官何正臣、舒 、李定等人搜罗苏轼诗文中只言片语,弹劾苏轼击朝廷新政,下狱治罪。幸经亲友营救,神宗也不想杀他,方于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之衔贬黄州(今湖北黄岗)团练副使。
元丰八年(1085)神宗病故,哲宗年幼,高太后临朝听政,起用旧党司马光执政,新法逐项被废。这时苏轼被起用为登州(今山东蓬莱)太守,刚到任五天,就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苏轼此次在朝四年,主持过学士院考试和进士贡举,拔擢毕仲游、黄庭坚、 补之、张 等任馆职,后又举荐秦观、陈师道等调京授官,一时才士毕集,互相酬唱,形成以苏轼为领袖的作家群,传为文坛佳话。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苏轼更大的厄运临头,被贬知英州(今广东英德),接着一月之内三次降官,最后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今广东)安置。绍圣四年四月再贬至海南儋州(今海南儋县)。他流放岭外七年。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宽赦元祐旧臣,苏轼奉诏内迁,次年七月病逝,享年六十六岁。有《东坡全集》一百一十五卷,及《易传》、《书传》、《论语说》等著作传世。
二
苏轼童年时代就与泰山结缘。他八岁那年在天庆观读书,有人从京城带来石介所作的《庆历圣德诗》给老师看。苏轼好奇地问先生是些什么人,先生说小孩子何必问这些。苏轼认真地说:这是天上的人吗?那我就不用知道;如果也是地上的人,为什么不可以问?“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东坡集》卷二十四《范文正公集序》)。这件事反映了苏的过人见识,同时也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泰山石介的深刻印象。
苏轼仅存的泰山诗是与苏辙的和作。苏辙于熙宁六年(1073)冬至熙宁十年二月在济南任齐州掌书记,兄弟二人感情甚笃,“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宋史·苏辙传》)。熙宁七年,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奏请朝廷,愿到山东与弟靠近,于是徒知密州(治今诸城),于年底到任。济南与密州仍相距千里,但两地这间往来音讯甚为频繁。兄弟二人同官山东,但既没能在密州见面,也没能在济南相会。熙宁十年初,当苏轼徙知徐州路过济南时,苏辙赴京上书。齐州知州李常(字公择)是苏轼密友,黄庭坚舅父,又反对王安石变法,与苏轼是政治上的同道。此番挽留苏轼在济居留月余始行。到了二月,阔别七年的兄弟才在澶濮之间(今河南濮阳)相会。
苏辙在齐州曾寄给苏轼许多诗文,其中有《次韵韩宗缭弼太祝送游泰山》诗,苏轼即作《和子由四首》相赠。其一为《韩太祝送游泰山》:
偶作郊原十日游,未应回首厌笼囚。
但教尘土驱驰足,终把云山烂漫酬。
闻道逢春思濯锦,便须到处觅菟裘。
恨君不上东封顶,夜看金轮出九幽。
苏轼还有一首赠酬诗《送杨杰并叙》:
无为子尝奉使登泰山绝顶,鸡一鸣,见日出。又尝以事过华山,重九日饮酒莲华峰上。今乃奉诏与高丽僧统游钱塘。皆以王事,而从方外之乐,善哉未曾有也,作是诗以送之。
天门夜上宾出日,万里红波半天赤。
归来平地看跳丸,一点黄金铸秋橘。
太华峰头作重九,天风吹滟黄花酒。
浩歌驰下腰带鞓,醉舞崩崖一挥手。
神游八极万缘虚,下视蚊雷隐污渠。
大千一息八十返,笑历东海骑鲸鱼。
三韩王子西求法,凿齿弥天两跔敌。
过江风急浪如山,寄语舟人好看客。
诗的前两联专写泰山日出景象,十分传神。杨杰,字次公,无为(今安徽无为县),人自号无为子。举进士,元祐中为礼部员外郎,《宋史》有传。此诗应作于元丰八年九月,苏轼由常州赴知登州途中,在楚州(今江苏淮安)遇杨杰之时。苏轼写泰山日出之句,系引用葛洪《抱朴子·微旨》篇中“真人守身炼形之术”情景:“始青之下月与日,两半同昇合成一,出彼玉池人金室,大如弹丸黄如橘。”又《五灯会元》卷十六载:杨杰“奉祠泰山,一日,鸡一鸣,睹日如盘涌,忽大悟”,当是从苏轼诗序中录出。
元丰元年(1078),苏轼在知徐州任上,郓城(今属荷泽)人顿起到徐州考取徐沂举人。苏轼赠诗以“登泰山小天下”为喻,鼓励他继续进取学业。《送顿起》:
客路相逢难,为乐常不足。
临行挽衫袖,更赏折残菊。
佳人亦何念,凄断联关曲。
酒阑不忍去,共接一寸烛。
留君终无穷,归驾不免促。
岱宗已在眼,一往继前躅。
天门四十里,夜看扶桑浴。
回头望彭城,大海浮一粟。
故人在其下,尘土相豗蹴。
惟有黄楼诗,千古配淇澳。
苏轼还有一些涉及泰山的诗句。他在赴陕西风翔府判官途中路过京兆(今陕西西安),与京兆尹、曾任郓州知州,久居东平的刘敞痛饮数日。刘在京兆搜集了数十件石器,以此考察三代制度。苏轼观赏这些石器,大有沧桑之感:“都城日荒废,往事不可还。惟余故苑石,漂散在人间……君持刘李未,不能保河关。况此百株石,鸿毛于泰山。”(《次韵和刘京兆石林亭之作,石本唐苑中物,散流民间,刘购得之》)
元祐六年(1092)八月,苏轼出知颍州,到任后象在杭州疏浚西湖那样疏浚颍州西湖。竣工之后,他赋诗把两处西湖作比较,说:“泰山秋毫两无穷,巨细本出相形中。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颖谁雌雄。”(《轼在颖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韵一首》)
苏轼还有五篇关于泰山的杂文。其一为《书徂徕煤墨》,见于《东坡全集》卷七十,介绍徂徕煤墨的独特秉性及药效:
徂徕珠子煤,自然有龙 气 ,以水调匀,以刀圭服,能已鬲气,除痰饮。专用此一味,阿胶和之,捣数万杵,即为妙墨,不俟余法也。陈公弼在汶上作此墨,谓之黑龙髓,后人盗用其名,非也。
苏轼幼年尝读徂徕先生石介的《庆历圣德颂》,惊叹不已,徂徕情结萦绕于心,于此发为一端。
其二为《齐州长清县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并叙》,载《东坡全集》:
洞庭之南,有阿育王塔,分葬释迦如来舍利。尝有作大施会出浴之者,缁素传捧,涕泣作礼。有比丘窃取其三,色如人含桃,大如薏苡,将寘之他方,以众生福田。久而不能,以授白衣方子明。元丰三年,轼之弟辙谪官高安,子明以畀之。七年,轼自齐安蒙恩徒临汝,过而见之。八年,移守文登,召为尚书礼部郎。过济南长清真相院,僧法泰方为砖塔十有三层,峻峙蟠固,人天鬼神所共瞻仰,而未有以葬。轼默念曰:“予弟所宝释迦舍利,意将止于此耶?昔予先君文安主簿赠中大夫讳洵,先夫人武昌太君程氏,皆性仁行廉,祟信三宝。捐馆之日,追述遗意,舍所爱作佛事,虽力有所止,而志则无尽。自顷忧患,废而不举,将二十年矣。复广前事,庶几在此。”泰闻踊跃,明年来清于京师。控箧中得金一两,银六两,使归求之众人,以具棺椁。铭曰:
如来法身无有边,化为舍利示人天。
伟哉有形斯有年,紫金光聚飞为烟。
惟有坚固百亿年,轮王何育愿力坚。
役使空界鬼与仙,分置众刹奠山川。
棺椁十袭閟精圜,精光昼夜发层巅。
谁其取此智具权,佛身普观众目前。
昏者坐受远近迁,幂行黑月堕坎泉。
分身来化会有缘,流转至此谁使然。
并包齐鲁究海壖,邝悍柔淑冥愚贤。
愿持此福达我先,生生世世离垢缠。
真相院旧址在泰山西麓长清县城内(今长清县粮油加工厂院),始建于宋嘉祐年间,元丰年间又建起舍利塔。苏轼是铭作于元祐二年(1087),记叙了元丰八年(1085)十二月,苏轼自登州赴京途中过真相院,乃舍以苏辙所藏舍利,后又施金为置棺椁始未。1965年在舍利塔地宫中发现苏轼题名刻石,长83厘米,宽62厘米,厚13厘米,正书小宋,22行,书法极为工整,是苏轼书迹中难得的精品。现存长清县博物馆。
其三是为灵岩寺聘请住持长老的《齐州请确长老疏》,当是熙宁十年(1077)苏轼过济南,齐州知州李常挽留盘桓月余之时,代李常所作。见《东坡文集》卷六十二,全文为:
盖闻为一大事因缘,优昙时现;传吾正法眼藏,达么西来。直指心源,不立文字。悟道虽由于自得,投机必赖于明师。齐有灵岩,世称王刹。 先圣启封之国,乃至人建化之方。图志具存,丛林为盛。久虚法席,学者何依。旁采舆言,宁臣有请。特降睿旨,慎择主僧。询于众中,无如师者。宜念传衣之嘱,敬仰佛恩;勿忘利物之心,上资圣化。不烦固避,以称宠休。谨疏。
其四是贬居黄州时,写给泰山书院学生、时已致仕的祖择之的书信《与无择老师》,见《东坡文集》卷六十一,内容为谈论书法:
吾师要写大字,特为饮酒数杯,只用寻常小笔作二额,八字者可入石,六字可上碑,两旁刻年月日及官位姓名,字小不称大伽蓝。示及大笔,皆市人用者,不足使也。惠及奇菽 ,感服之至。
其五是评论泰山书院学生杜默诗作的《评杜默诗》,见《东坡文集》卷六十八。文为:
石介作《三豪诗》,略云:“曼卿豪于诗,永叔豪子文,杜默字师雄者豪于歌也”。永叔亦赠默云:“赠之三豪篇,而我滥一名”。默之歌,少见于世,初不知之。后闻其篇,云:“学海波中老龙,圣人门前大虫”,皆此等语,甚矣介无识也。永叔不欲嘲笑之者,此公恶争名,且为介讳也。吾观杜默豪气,正是京东学院饮私酒食瘅无牛肉饱后所发也。作诗狂怪,至卢仝、马异极矣,若更求奇,便作杜默。
在深得诗中三昧的苏轼看来,杜默的“豪气”不过是情绪偏激的腐儒学究而已。但是把自己幼时偶像石介也无辜株连,一棍子打死,则说明苏轼的情绪也相当偏激。
三
苏轼与泰山的关系起自苏辙。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颖滨遗老,谥文定。十九岁与兄同中进士。嘉祐六年(1061)又同举制科。英宗治平二年(1065)出任大名府推官。熙宁三年(1070)春陈州知州张方平辟为教授,熙宁六年改齐州掌书记,十年还京,出任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张方平的签书判官。元丰二年(1079)苏轼“乌台诗案”发,苏辙上书朝廷,“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为兄轼下狱上书》),贬筠州(今江西高安)监盐酒税。元丰七年(1084)才移官绩溪(今安徽绩溪)县令,这是他进士及第二十七年来第一次任地方长官。
苏辙在元祐年间仕途却很顺畅。神宗逝后,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相,即召苏辙还朝任校书郎,尚未返京即擢为右司谏,次年擢起居郎,中书舍人,后迁户部侍郎,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御史中丞,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短短六七年间,已由县令跃居副相。
元祐八年(1093)九月,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起用新党。苏辙“岁经三黜”,即绍圣元年(1094)三月落职汝州(今河南临汝),六月降官知袁州(今江西宜春),九月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绍圣四年(1097)又远谪化州(今广东化县)别驾,雷州(今广东海康境)安置,第二年移居循州(今广东龙川)。直至哲宗崩,微宗立,他才遇赦北归,寓居许昌颖水之滨,杜门谢客,过了整整十二年孤独闲居的生活,所谓“府县嫌吾旧党人,乡邻畏我昔黄门。终年闭户已三岁,九日无人共一樽”(《九日独酌三首》)。政和二年(1112)病逝,享年七十四岁。
苏辙自“少以文字为乐,涵咏其间,至以忘老”(《栾城后集引》)。一生著述丰富,文集手自编定。有《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三集》十卷。另外有学术专著《诗集传》、《春秋集解》、《古史》、《老子解》等。
四
苏辙于熙宁六年(1073)冬到济南任齐州掌书记,熙宁十年春返京。熙宁八年春得暇,南下泰山。此行出济南城进入南山,游长清四禅寺,至灵岩,到泰山,历时十天。行前有友人、太常寺太祝韩弼等作诗相送,苏辙亦次韵唱和,是为《次韵韩宗弼太祝送游泰山》:
羡君官局最优游,笑我区区学问囚。
今日登临成独往,终年勤苦粗相酬。
春深绿野初开绣,云解青山半脱裘。
回首红尘读书处,煮茶留客小亭幽。
此行一路南下,作有《游泰山四首》。其一为《初入南山》:
自我来济南,经年未尝出。
不知西城外,有路通石壁。
初行涧谷浅,渐过峰峦积。
翠屏互舒卷,耕耨随驱侧。
云木散山阿,逆旅时百室。
兹人谓川路,此意属行客。
久游自多念,忽误向所历。
嘉陵万壑底,栈道百回屈。
崖巘递峥嵘,征夫时出没。
行李虽云艰,幽邃亦已剧。
坐缘斗升米,被此尘土厄。
何年道褒斜,长啸理轻策。
《四禅寺》:
山蹊容车箱,深入遂有得。
古寺依岩根,连峰转相揖。
樵苏早木尽,佛事亦萧瑟。
居僧麋鹿人,对客但羞涩。
双碑立风雨,八分存法则。
云昔义靖师,万里穷西域。
华严贝多纸,归来手亲译。
蜕骨俨未移,至今存石室。
遗文尽法界,广大包万亿。
变化浩难名,丹青画京邑。
粲然共一理,眩晃莫能识。
末法渐衰微,徒使真人泣。
四禅寺在长清张夏镇东北,始建于唐代,至宋代已有较大规模。此寺为唐代名僧义净出家处。义净(635-713)俗姓张,字文明,齐州山庄人。十四岁出家至四禅寺,刻苦研修佛经,后赴洛阳、长安拜求名师。咸亨年间到达广州,南下室利佛逝(今办门答腊),转辗至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留学达十一年之久,后求得梵本佛经近四百部,合计五十五万颂,负笈东返。证圣元年(695)回国后受到盛大欢迎。在洛阳佛授记寺与于阗僧人合译《华严经》,又主持翻译了大量佛经。义净与法显、玄奘合称中华三大求法高僧,为佛教文化交流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苏辙此诗即主要缅怀义净事迹,诗中所涉地名如车厢峪等,至今仍在沿用。
《灵岩寺》:
青山何重重,行尽土囊底。
岩高日气薄,秀色如新洗。
入门尘虑息,盥漱得清泚。
高堂见真人,不觉首自稽。
祖师古禅伯,荆棘昔亲启。
人迹尚萧条,豺狼夜相觝。
白鹤导清泉,甘芳胜醇醴。
声鸣青龙口,光照白石陛。
尚可满畦塍,岂惟濯蔬米。
居僧三百人,饮食安四体。
一念但清凉,四方尽兄弟。
何言庇华屋,食苦当如荠。
《岳下》:
东来欲何求?聊欲观海岱。
海西尚千里,将行勇还退。
岱阴即齐疆,南往曾历块。
春深草木长,山暖冰雪溃。
中巷无居人,南亩释耕耒。
车徒八方至,尘坌百里内。
牛马汗淋漓,绮纨声綷縩。
喧阗六师合,汹涌众流汇。
无复问谁何,但自舍耽爱。
龙鸾画车服,贝玉饰冠佩。
骅骝蹴腾骞,幡旆飞晻暖。
腥膻及鱼鳖,琐细或蒲菜。
游堕愧无赍,技巧穷殊态。
纵观腭未几,精意殚一酹。
出门青山屯,绕廊遗迹昧。
登封尚坛 ,古观写队旗。
戈矛认毫末,舒卷分向背。
雍容太平业,磊落丰碑在。
往事半蓬蒿,遗氓但悲慨。
回瞻最高峰,远谢徂徕对。
欲将有限力,一放目所迨。
天门四十里,预恐双足废。
三宿遂徘徊,归来谁欲怼?
前年道轘辕,直上蒿岭背。
中休强饮食,莫宿时盥颍。
稍知天宇宽,不觉人寰秽。
岁时未云久,筋骸老难再。
山林无不容,疲恭坐自碍。
自知俗缘深,毕老守阛阓。
何当御清风,不用车马载。
他在岱庙和泰城观览了名胜古迹及熙穰的登山盛况,本想勉力登上山顶,“一放目所迨”,但经过一路跋涉,已感疲劳,又怕走怀双脚回不了济南,所以徘徊三天,始终没能上山,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在密州的苏轼得知此事,也甚为惋惜,说“恨君不到东封顶,夜看金轮出九幽”(《韩太祝送游泰山》)。
苏辙在济南还与泰山书院创始人之一,《庆历圣德诗》的作者石介的女婿徐遁交好。徐遁字正权,居济行医,颇有名。苏辙有《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
竹林分径水通渠,真与幽人作隐居。
溪上路穷惟画舫,城中客至有罾鱼。
东来只为林泉好,野外从教簿领疏。
不识徂徕石夫子,兼因女婿觅遗书。
与幼年时心神向往的石夫子无缘相见,却意外地与其婿交游,并觅得石介遗书,真是一份惊喜。徐北文先生认为,易安居士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所指溪亭,正是苏辙诗中徐溪亭,并由此考证是李清照描写济南的唯一词作。
熙宁八年(1075),齐州知州李常兴建闵子祠,苏、徐二人积极参与,苏辙作《齐州闵子祠堂记》,徐遁作《闵子孙庙记》,一时传为盛事。
苏辙离开齐州以后,再也没有到过泰山。元祐五年(1090)苏辙在朝中任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是年大旱,高太后、哲宗下诏减膳,并派员至泰山乞雨,苏辙奉命撰有三篇乞雨谢雨文。其一为《五岳四渎祈雨祝文》:
维元祐五年岁次庚午月朔日,皇帝遗左朝散郎、充集贤校理、守尚书礼部郎中崔公度敢昭荐于东岳天齐仁仁圣帝:伏以君德不修,天泽弗应。自冬涉夏,困于常 。失麦与禾,何以卒岁?率土之广,匪神孰依?虽或政令之失宜。嗟彼 庶之何罪?尚祈甘雨,克 丰年。众之所同,神 终弃。尚飨。
其二为《谢雨祝文》:
维元祐五年岁次庚午月朔日,皇帝谨遣左朝散郎、充集贤校理、守尚书礼部郎中崔公度敢昭赛于东岳天齐仁圣帝:伏以自冬历春,雨雪弗效。由近及远,麦禾可忧。惧成凶年,病我赤子。神明昭答,膏泽普加。力回大旱之余,卒致有秋之喜。不腆之荐,诚意斯存。尚飨。
其三为《岳渎谢雨祝文》
维元祐五年岁次庚午月朔日,皇帝谨遗某官某敢昭比赛于东岳齐仁圣帝:乃者岁方常 ,民既艰食。振仓廪而何救,殚雩 而莫闻。虽怀闵雨之诚,顾乏应天之实。是以并走群望,靡神不宗。神惟不终弃民,国亦因之受赐。油云屡作,甘雨俄均。禾黍复生,麻菽可艺。民既勤止,朝夕耘耔之间;神终相之,时节风雨之至。尚飨。
五
苏轼诗中美学价值最大高,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是写景抒怀诗,他一生喜欢登临山水,探奇访胜,“身行万里半天下”(《龟山》),“行遍天涯意未阑(《赠惠山僧惠表》)。他的泰山诗描写了“云山烂漫”的雄伟瑰丽的奇景,着力渲染泰山日出“万里红波半天赤”的超拔精神与旷达气象,追摄勾划出刹那间“金轮”、“秋橘”、“跳丸”等变幻多姿的景观物象,以生花妙笔,给予穷形尽相比摹写,同时又自然注入“思濯锦”、“觅菟裘”的深挚情感,把客观描摹的写景,变成由主观感情熔铸的造景,达到情景交融,物我辉映。虽是唱和次韵,却浑厚真醇,气满神足,超出原韵。
苏轼的泰山杂文是其散文中独具风韵的妙品。《书徂徕煤墨》可见他兴趣的广博与见识的细致;《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与《请确长老疏》简炼传神,体现出浓厚的佛学修养,文法上骈散交织;《与无择老师书》谈吐中流露出精深的书法造诣,他自称“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和子由论书》),但其书法成就在宋代诸家中最称有名;《评比默诗》则是对古文运动中矫枉过正现象的针贬,也只有苏轼能在当时达到这种卓识。总之,他的泰山杂文见出治学心得,充盈着妙理意趣,信笔挥洒,不假雕饰,从性灵中流出,寓于旷观、达识、至理和深情,而文格自高。
与苏轼相比,苏辙作品在视野、才情、骨力上均不逮乃兄。但其泰山诗自然朴实,清新淡雅,亦足可观。其《游泰山四首》客观准确生动地记叙了沿途及泰城的所见所闻,《岳下》中“车徒八方至,尘坌百里内”、“喧阗六师合,汹涌众流汇”反映了春天朝山进香的繁盛景象,而“中巷无居人,南亩释耕耒”,“腥膻及鱼鳖,琐细或蒲菜”,则说明泰城在宋代即不事农业生产,其店铺之繁华,饮食之精巧,竟使曾居京城,宦游数地的苏辙“纵观愕未已”,直可弥补泰山历史风俗资料之不足。
苏辙本以散文见长。苏轼说“子同之文实胜仆”(《签张之潜书》),刘熙载谓“大苏文一泻千里,小苏文一波三折”(《艺概》卷一)。苏辙现存泰山文虽是奉命制词、官祥文章,却也见出骈散交错,于纡徐中露出骨力,于平直处寓以灵动,有疏宕拔俗之感,无凝重板滞之累。苏轼、苏辙兄弟二人的泰山诗文,可称是双峰并峙,相映生辉。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