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宝山寺 绝壁藏佛龛
“棒槌山上有寺庙?我怎么不知道呀?”在承德,问起棒槌山上的寺庙,无论是我遇到的出租车司机,还是小布达拉宫等地的导游,都是一副惊诧的表情,更不用说游人了。
起初,我也没有注意到四面孤立、一柱擎天的棒槌山上,居然有座寺庙。棒槌山,又叫磬锤峰,古称石梃。它孤立于承德市武列河东岸的高山岗石基之上,下悬绝壁,极其陡峭。在石基的北边,有一带被称为“左龙脊”的石山脊,石山脊两侧非常陡峭,几乎全是石头,只有少量的荆棘顽强地生长着。要想从山下徒步爬到左龙脊,就得穿越荆棘丛中的羊肠小道,走上大半天。即使乘坐缆车,也要两小时,翻越几个山头才能到达。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曾这样描述棒槌山:“濡水(今滦河)又东南流,武列水入焉,其水三派合……东南历石挺下。挺在层峦之上,孤石云举,临崖危峻,可高百余仍。牧守所经,命选练之士,弯弓弧矢,无能届其崇标者”,足见其险。
我一路攀爬,快到左龙脊时,发现一段新砌的台阶。与我们一同上山的普宁寺工作人员小李告诉我:过去上山十分困难,几乎没有路。上个世纪80年代,为了方便广大游客,政府拨款拓宽了崎岖陡峭的山路,并开凿了400多级台阶。沿台阶上去,便是号称“左龙脊”的一壁断崖,更准确地说是一堵石壁。石壁的最北端,也就是台阶的尽头,有一个天然的石洞。石洞的南边,有一座不起眼的小房子。小房子坐西朝东,青砖灰瓦,斜坡顶,硬山墙,房子紧贴石壁而建,非常小。我看了一下门楣的匾额:宝山寺。
从庙前狭小的山路往前走,绕过寺庙,仍然是石壁,一丛丛杂草和荆棘在墙边疯长。我发现草丛后的石壁上有一幅奇怪的雕刻:粗线条的刻画,隔着草丛,只能看见模糊的轮廓。绝壁断崖之上,谁会在此书写画意?拨开草丛,一幅完整的图案呈现在眼前:一个粗线条的人物戴着头冠,右手执着类似法器或武器之类的物件,坐骑也比较抽象,似乎是牛(后来得知是骡子),但是写意式的,看不太清楚。整个画面因风化而有些模糊,但看得出来,画面十分生动,充满张力,在风化的岩石颗粒的映衬下,更显得古老而神秘。
顺着石刻往东看去,在临近宝山寺南山墙的石壁上,还有一幅石刻,这尊刻像非常清晰,一眼就能辨认出刻的是位佛门中人:刻像头有宝光,面庞被涂成青绿色,左手执莲花,坐于莲台上,法相庄严,充满智慧。
石壁上的雕刻引起了我的兴趣。从雕刻的走势看,应该不只两幅,其它的石刻会不会保存在一墙之隔的宝山寺呢?我们又转身折回来,重新回到宝山寺门前。这才仔细打量这处差点被我错过的寺庙:宝山寺委实不大,面阔3间,长度只有四五米的样子。中间是方方正正的简陋的大门,两边是带坎墙的窗户。如果不是门楣上方“宝山寺”3个金色大字,我真以为它是一间小店铺,它的格局、门面装饰都太像店铺了。从整体看来,宝山寺并不具备寺庙的完整建制,与其说是一座寺庙,不如说是一座佛龛。
走进大门,才发现其实只有一间屋子,而且进深非常小,仅有两三米。进门便是一个小小的香炉,里面有几枝残香和半炉香灰。在香炉的后面,便是石壁。与寺庙南山墙外石壁上的雕刻风格相仿,从南往北依次雕刻有5尊佛像。正中3尊看起来像藏传佛教的师徒3尊:正中佛像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头戴黄帽,两手结印于胸前,左右肩上各显莲花一朵。左边的佛像右手执莲花,身向右倾;右边的佛像左手执莲花,身向左倾,似乎正在倾听正中佛像说法。靠南山墙的佛像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头戴佛冠,法相庄严;靠北墙的佛像端坐于宝座上,两手当胸结印,左右各有一朵莲花,莲花上有法轮。这5尊佛像与南墙外石壁上的雕刻如出一辙,只不过比外边两尊风化的程度小一点而已。当地的王姓先生告诉我:他小时候听老人讲起过这个寺庙的来历。传说这个寺庙是一个叫麻祥的人修建的,他后来还在此出家。这些佛像都是藏传佛教里的佛菩萨或者高僧,南山墙外边的两尊中靠南的是吉祥天母,脸呈青绿色的是米拉日巴佛。寺内5尊从南往北依次是不动金刚、五世班禅、宗喀巴、七世达赖和弥勒佛。因宗喀巴等5尊是主供佛,所以供在寺内。其它两尊则被安放在寺外。王先生说,有一段时间,这座寺庙被毁掉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他来棒槌山玩的时候,就没见过这座寺庙,只有石刻犹存。现在的寺庙应该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重建的。(信息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