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值得细读的明代西狭摩崖碑
一通值得细读的明代西狭摩崖碑
乐耕
《重修佛洞寺碑记》,摩崖镌刻于西狭西口北岸三角大石洞的右侧,碑形呈圆顶,高三尺余,宽二尺许。顶部正中竖刻“皇图永固”四字,并饰有日月风云图纹,四周刻有蔓叶纹饰图案。碑文从右向左竖行排列,凡21行,690余字。因碑面浅浅下凹,不避风雨,文字除有明显的人为磨损外,也有因风化剥蚀以致不可辨识的残裂遗痕。但全文基本结构完整,内容约略可读。让笔者尤为欣喜的是,其碑文字典雅,藏文潜史,记实载风,尽管刻字功夫欠佳,且有多处错讹缺漏,但终是瑕不掩瑜,有诸多耐人赏读的旨趣。为了叙述的方便,试分段解说之。
第一段介绍佛寺方位,特写山水环境风姿。首先,从“小川镇东黄龙潭西”这两个既亲切又熟悉的古今如一的地名上,我们至少知道了佛洞寺的大体地理位置。掂着这响亮的名字。便觉有历史的厚重感,便油然而增爱家乡的自豪感。小川是一块好地方,历史上至少建过县城(即便是少数民族割据性的),东面的草坝有旧城,有东营;街西北有上城,有西门场,有跑马射箭的趟子地;西有西寨,北有后寨,南有寨子。这些军事性的地名印证着,这里曾经住过军队。而明代的镇,。正好也兼有驻军镇守地方的意义,感谢此碑给我们记下了这些珍贵的历史信息。再从“山青且秀,百花香透,万卉点云”十二个字里,我们看到了草木茂盛,山花烂漫的自然生态的蓬勃之象,嗅到了花的浓香,进入到花草幻若彩云的美境,给人实实在在的亲临感。至此,我们可以充分理解作者何以以“天台武陵不能是”来高度评价此山的原由了。接下写“山之下”的水景,用“绿水波流滢洄”六个字。便十分简洁生动地写出了水的清碧之色,波流之姿和回旋之态;以“深厉远指”四字,同样写出了水的深度、气势与流向;又典用“濯缨濯足”,则凝炼含蓄地道出了水的清浊之变和游人乐在其中的雅兴;而“水光接天”与“深厉远指”又前后照应,明显扩大了水与光的空间气势。就这么寥寥数语,却有了如诗如画般的意境,其文可谓珠玑深蕴,华彩湍飞的了。末了再补说开头的“余闻孔子年号记三四读”一句,按一般写文章的规矩看,它至少是偏了题的闲话,生硬不谐文思。那么为何它能稳占开篇的要位呢?原来那个时代的明成祖,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把崇儒的风气推到了无可再高的极致。这便生出许多负面的东西来。浅薄的读书人,便玩起借尊孔以自荣自贵的把戏,写文章也生拉硬扯文必称孔圣。这样说,这句话口吻虽是自谦的,但依旧不免有打上孔圣之旗来开道的文风之瑕。可见一个时代的人,是难能逃出其时代风气影响的。
第二段落笔佛洞方丈,交代重修工程及实施过程。这是全文的主脑部分,先写了山麓下石洞是天生地设的“洞天福地”;又写洞内释迦、罗汉绘像的生动多姿,评价它在众多的古刹中属于并不多得的一格。接下写佛灵的有祷必应的灵验,以及朝拜礼佛之人的蹱相接,足见彼时此寺是相当兴旺的。而写洞外的方丈,则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因水潦久积造成了方丈的损毁,致使主持僧如云首遭其祸且难脱干系,也让游方入宿的僧人披雪冒雨,行住不便。破寺引起了僧俗各界的痴心关注,人们不谋而合地都在感叹着,认为寺院的兴废,全系于能否革故鼎新重修寺院的这一伟举上。这便点明了重修工程势在必行,同时强调它还可以壮伟观,便僧人游方、宿驻,还特别指明实行的重要性,认为坐而不行是难于成事的。廓清了舆论之道,便邀请来邻近寺院村庄的布施者和施主,以佛的慈缘广结地方人群,在居家的佛门弟子家吃素食,衡量各个家庭收入的多少酌量布施集资,真可谓广结善缘,合理布施,节俭支用,募匠修建。这样,在修建过程中便涌现出一些慷慨之士,他们或任劳负重,或不避交纳佣金,这便带动了整个地方的民风也随着重修佛寺而发生了显著变化。读这段,我们应注意从古今对比中看出佛洞寺的演进变化来。一、400年前的明代,这里是一处大佛寺,洞内绘像供释迦、罗汉,洞外有方丈佛阁。二、那时佛寺有常住僧如云,有游方僧和入宿僧人来此云游入宿,可见职业佛教徒和佛事活动是十分频繁的;三、民国年间所修一庙,另有碑载所祀为天官地官水官三位天神,是道家一派,洞内没有了佛像,洞外没有了方丈佛阁,更没有了那么多和尚。400年间一座热闹的大佛寺变成了一处冷清的小神庙,这由佛转道的变化里藏有什么历史迷障呢?民间有传,历史上这里的和尚曾为非作歹,结下民怨冤孽,被忍无可忍的老百姓于一个夜里放火烧光寺院,灭了恶僧。此传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愿有兴趣的方史学者对此能作出一个确凿的结论。
第三段分类刻列工程骨干人员姓名,总结重建成果经验。碑文按“德禄赞衮者”,“会首”,“督管”,“佥表主本诏主”,“主持僧”等五个不同司职者的类次排列重建工程骨干人员姓名,大体可辨识的有26人,其中张姓、谭姓人氏居多,安姓、南姓次之,尚有胡、宜、穆、王四个姓氏的人,另有21个字位至少还有7人,但多数的是被人有意磨去的,为什么会这样呢?理由也许难以尽述,教训却有重要一条:不要小目虚了民间舆论的客观公正性和不容虚假性,为人一世,不只口碑难得,就连虚名也是难混的。接下又以“同心竭力,殚虑趋办,经之营之,共成盛事”十六字来概括成功之因,他是在倡导一种向善的,自觉的,尽心尽力又协作实干的精神,这种精神以善举义行为特征,是从中华文化传统中承传下来,在历史长河中被磨砺得更加精粹,更富有价值的精神财富,也是这篇碑文的思想闪光点。在段尾,作者点明工程成果,创建了新佛舍,起建了佛阁,兴建了金佛雕塑凡八个宫室,实现了让规模扩大,寺院一新,众美裒然的初愿,不用出门走路,便可一览旧貌换新颜的寺容伟观。
第四段道明工程起迄时间及所以立碑的良苦用心。工程起于甲辰岁(1664年),迄于辛亥春(1611年),凡历时7年,可见工程浩大,费时之长。从宗教仪式讲,主持已率领僧庶众人作过了表忏,但远虑者仍有一事牵心,即不忍心让这么大的善事落得后世无名。这便道明了立碑的原委,要刻下同举善事人的姓名,好托思于后世以期传之不朽。所以本着既要宣舜之善,又不能使其善事步人后尘的传统原则,拟议着把既成的这一善事如实记录下来,好让所刻的内容,能够保留住人们口头称颂的哪怕一部分。这样,若是后世有了见闻高强的人,可以采纳其有益的资料,以备用来拓充此碑文稿的不周详处,一改此碑旧观,后人的成就当不止于此碑所限可见,作者是注重文化承传的。最后引古语道:“怎么能知道未来不如现在呢?”这句巧用反问修辞,语表增强了的肯定意义,作者寄希望于未来胜过现在,他的历史观是辩证的,乐观自信的。这是作者的开明进步处。
第五段记下立碑时年,署明撰叙人的身份资质与姓名。我们知道立碑的吉期是辛亥年仲春望日,即1611年2月15,可碑叙撰写者原任云南临安府儒学教授佘天来力其人,却留给了我们诸多的牵思。他把这么一通不为人所重视的民间性碑叙,写得这么情景交融理趣兼得,不只显出儒学意义上的学识修养和文笔功夫,更见出他深厚的佛学文化涵养,循名责实,他确是一名不负儒学教授学官之誉的宿学之士。但遗憾的是,清人黄泳所编《成县新志》,既不记载他的生平事迹,也不收他此篇的碑记,这是历史的不公还是不慎呢?笔者从他参与地方文化活动又熟知本地情况推猜,极有可能是辞官归里的邑人学者。他是黄陈乡佘家水沟这一族人中的先辈佼佼者吗?愿佘氏族谱和民间流传的历史信息给我们以确证。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