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马克 艾伦:《三篇犍陀罗本的增一阿含型经:英国图书馆所藏佉卢文残片12和14》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01日
来源:不详   作者:萨尔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马克•艾伦:《三篇犍陀罗本的增一阿含型经:英国图书馆所藏佉卢文残片12和14》

  萨尔吉

   1994年,英国图书馆新入藏了一批?卢文残卷,残卷来自阿富汗,由一名匿名者捐赠。随即,英国图书馆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合作,提出一项名为“早期佛教写本工程”(Early Budd hist Manuscripts Project)的研究计划,展开对这批写卷的研究,其领导人为华盛顿大学的邵瑞祺(Richard Salomon)。1999年,他们出版了关于这批写卷研究的初步报告,题为《来自犍陀罗的古代佛教经卷:英国图书馆所藏?卢文残片》。12000年,邵瑞祺又推出了对写卷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题为《犍陀罗本的犀牛经:英国图书馆所藏?卢文残片5B》,此为“犍陀罗佛教文献”系列研究丛书的第一卷。2001年,研究小组的成员出版了“犍陀罗佛教文献”系列研究丛书的第二卷,题为《三篇犍陀罗本的增一阿含型经:英国图书馆所藏?卢文残片12和14》,也就是我要评介的这本书。

  如标题所示,第二卷的作者马克•艾伦处理的是三篇犍陀罗本的增一阿含型经,全书共分十章,外加前言及三个附录。前言简略介绍了英国图书馆所藏的这批?卢文残卷,关于这批?卢文写卷的内容及背景知识,此不详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邵瑞祺的原书。作者在前言中还介绍了选择12和14号文书进行研究的原因,以及这部分研究涉及到的相关?卢文残卷,其中包括斯尼尔收集品(Senior Collection)和斯奎因收集品(Schyen Collection)。斯尼尔收集品中的经卷大部分可在杂阿含(Samyuktq gamas)或杂部(Samyuttanikya)找到对应的本子,但其是否真正代表犍陀罗本的杂阿含经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作者当前研究的增一阿含型经在短语和表达程式(Phrasesand Formulas)上与斯尼尔收集品有诸多相同之处,这些相关?卢文残卷为其研究提供了许多便利。

   第一章分为六个小节,第一节介绍英国图书馆?卢文文书12和14号的保存情况与内容。12和14号文书位于卷子的下部,卷子底部完好,上部分缺失,12和14号文书之间无脱落经文。三篇增一阿含型经位于写卷的正面,第一经的开头已佚失,第三经的后部分不完整,应该是写在另一个卷子上,但目前还未发现,估计也不存在了。这三篇经文为同一个抄手所写,卷子正面的下部及背面为另一个抄手所写,是一系列譬喻(Avadna)故事的轮廓,研究者认为英国图书馆?卢文文书中的譬喻故事大部分为同一抄手所写。第二节简要介绍三篇增一阿含型经的内容。第一篇是佛陀与梵志陀那(Dhona)的对话,第二篇经文是讲述比丘四威仪的,第三篇的主题是四正勤,三篇经文均无标题,也没有摄颂(Uddna),研究者讨论了产生这一情况可能的原因。为了研究的方便,三篇经文分别被命名为《梵志陀那经》(Dhona-sutra)、《佛语经》(Budhabayana-sutra)、《正勤经》(Prasana-sutra)。第三节说明三篇经文可能属于增一阿含经的第四集(Catuska-nipta)。第四节探讨增一阿含经在其他语言文本中的保存情况,解释了书名采用“增一阿含型经”(Ekottarikgama-TypeSūtras)的原因。第五节介绍增一阿含经的性质和组织原则。第六节对三篇经文的结构作了解释,说明它们与现存增一阿含经结构不同的三种可能。

   第二章包括七个小节,是对这三篇犍陀罗经文与巴利文本、梵文本及汉译本的比较。第一节为一简要叙述,其中说明汉译本在文本句法与语法的详细比较方面价值有限。第二节探讨经文中的缩略情况,叙事过程中一些相同程式的省略与缩略在佛教文献中很常见,奇怪的是,不同于其他文本,犍陀罗经文没有缩略的情况产生。第三节是对经文结构、叙事过程及细节描绘的分析。接下来的两节是对经文句法、语法的分析。第六节推断三篇经文是翻译自某种中期印度雅利安(Middle Indo- Aryan)方言,因此,三篇经文的语言可称之为“犍陀罗译体”(Gndhrtrans lationese)或“半犍陀罗语”(Semi-Gndhr),而且,研究发现,犍陀罗文本与巴利文本有着广泛的亲缘关系。这个发现再一次证实J.布拉夫(J.Brough)在《法句经》研究中的论断。它的意义还不仅于此,众所周知,有关巴利文起源地的研究一直是聚讼纷纭,长期困扰印度学界。问题集中于巴利文是东部方言还是西部方言,犍陀罗佛教写本的发现与研究或许能为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打开一线曙光。第七节探讨三篇经文的部派归属,虽然目前的研究成果不足以判定其最可能的部派归属,作者倾向于认同邵瑞祺的判断,即它们属于法藏部(Dharmagupta),而且,作者认为若将其与汉译佛典中归属于法藏部的相关文本进行仔细比较会非常有用。

   第三章对研究的残卷进行了物理描述,包括大的残片及一些很小的残片,它们的保存状况、形质、尺寸以及重构(Reconstruction)情况,从中可见研究者工作的细致与小心。第四章是对残卷的字体学与正字学的研究。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有关字体学的研究由格拉斯(AndrewGlass)完成,此人是邵瑞祺的博士生,其硕士论文就是?卢文字体学的初步研究。字体学的研究分为七个小节,第一节介绍书写工具是宽边的芦苇笔(Broad-edgedReedPen)。第二节是对抄手书法基本特征的描述。第三节是对?卢文字体“底部标记”(脚标:FootMarks)的分析。第四节是对字母的分析,包括独立元音、辅音及连音的书写方法,并且采用国际通行方法,以表格的方式列出这些字母在残卷中的不同写法(如果有的话),在其旁边标明该写法出现的具体位置(第几行第几个)。由于利用了先进的电脑技术,这些字母都是直接从残卷上摹制过来,真实反映了原写本的状况,使读者能直观地了解字母的书写方式及书写特征,对研究?卢文字体学帮助极大。第五节是对写卷中出现的标点符号的分析。抄手自己在抄经过程中有时有漏抄和误抄的现象,并且自己发现后有所改正,这都反映在写卷上面,第六节对这一情况作了分析。这两节也分别给出了一个表格。通过字体学的分析,第七节给出了该写卷的大致年代,作者估计可能为公元一世纪上半叶。第八节是对写卷正字学的研究,通过分析抄手的正字法特征,作者推测抄手所利用的本子是以前不同的抄手在不同的时间写的不同的卷子,他在抄经的过程中忽略了这些不同抄手的正字倾向,而用自己的正字法加以改正。第五章是音韵学(Phonology)的分析,包括对元音互换、前置辅音、元音间的辅音、辅音群、连音现象等的分析。第六章是词态学(Morphology)的分析,包括名词变位、代词变位、数词变位、动词变位等。第七章是对三篇经文的转写、重构与翻译。

  接下来的三章分别处理了三篇经文。第八章分析的是《梵志陀那经》,该经讲述佛陀游行时,于树下休息,梵志陀那见佛陀足迹中的千幅轮相,怪而问佛陀是神、乾达婆、夜叉,还是人?佛陀均作了否定回答。梵志陀那再次问佛是谁,佛陀告诉陀那他是觉者,陀那喜而皈依佛陀。该经有巴利文及三个汉译对应本,巴利文对应本为增支部(Anguttara-nikya)第四集(Catukka-nipta)第三十六经,三个汉译本分别是昙摩难提译、瞿昙僧伽提婆改订《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一第三经、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四第一百零一经、《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三第二百六十七经,目前还未发现梵文、藏文对应本。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为简介,包括文本内容、现存对应文本、梵志陀那的名字及他在佛教文献中的地位、故事发生的环境与地点、该经结构与组织要素在佛教文献中的表现等。第二节是文本评注,这一部分占的篇幅很大,几乎达到全书的三分之一。作者把全经分为极小的段落,一个意群一个意群的分析,每个小段落先列出句子的校订、重构及翻译,然后是极为详尽的文本分析。作者利用了大量的巴利文、梵文参考文献,对犍陀罗文本进行了几乎是逐字的释读,力图弄清每个词、每个短语,乃至每个句子的程式,这不仅是作者用力最勤的部分,而且作者的研究成果与心得也在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相信读者通过这部分的阅读,一定会对犍陀罗佛教写本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第九章处理《佛语经》,该经以佛陀对弟子训诫的方式说明了比丘的行、住、坐、卧四威仪。由于没有发现任何对应文本,给经文的研究增加了极大的困难,许多关键词汇的解读与句法得不到确证。第十章处理《正勤经》,该经亦以佛陀对弟子训诫的方式说明了比丘的四正勤(也称之为四正断),即律仪断、随护断、修断、断断。经文不全,仅止于第三个正勤。佛教文献中有很多经文处理与该经相同的主题。在巴利文中,最接近《正勤经》的对应本是增支部第四集的第十四经,梵文对应本没有完整的存世,但在吐鲁番发现的梵文残卷中有该经的对应部分,汉译有两个对应的本子,一是安世高译《佛说七处三观经》之《杂经四十四篇》中的第十一经,一是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三十一第八百七十九经。虽然第八百七十五经至八百七十九经都处理了相同的主题,但作者认为最接近犍陀罗文本的还是第八百七十九经。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两个急需关注的问题,一是各种文本之间详尽的相互比较,尤其是汉译本之间及其它们与其他文本的关系,二是对出现于佛教文献中四正勤概念的完整考察。这两个问题很值得我们中国学者重视,首先,这种比较与考察除了需要良好的梵文、巴利文知识外,还需要深厚的古代汉语功底,这恰恰是我们的强项,其次,安世高作为目前已知最早来华的译经僧人,对其活动与所译经典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佛教除传中国的过程,以及佛经翻译和中国人接受佛教的过程。但安世高的译文佶屈聱牙,不借助其他相关文本根本无法读通,这些相关文本的发现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某种帮助。作者还观察到一个更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四正勤的排列顺序在佛教文献中非常不同,作者在此列出了他所能见到的五种排列方式。犍陀罗文本的排列顺序在佛经中找不到第二个例子,这种排列顺序的不同是否暗示不同的部派归属,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与重点。对于《正勤经》丢失的第四个正勤,作者利用其他相关文本进行了探讨。

   书后有三个附录。附录一是对一些极小的不能比定的残片的转写,附录二是对这一卷?卢文中所含第一个譬喻故事的初步释读,附录三以拉丁转写的形式列出了《梵志陀那经》和《正勤经》的完整的巴利文对应本。然后是参考文献和词汇索引。

   作为“犍陀罗佛教文献”系列研究丛书之一,本书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堪为典范,既有很细致的文本考证,又不乏宏观的视角;既对一些问题加以了合理的解释,又提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阅读此书,读者不仅可以对犍陀罗佛教文献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它在佛教文献中的地位,而且还可以此为基础,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犍陀罗佛教文献的产生、流变过程。作者在书的扉页引用了伊拉斯谟的话,这真切地道出了作者本人对这本书的看法以及他在上面所付出的心血,兹引述如下:

  这本著作的性质是为每个人带来利益,除了为写作它而承受艰辛劳动的人。读者惬意地浏览这些书籍时不会意识到我们有时会为一个单词付出几天的心血。

   我想做学问需要的就是这种态度与目标。

  (萨尔吉)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