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话说一心不乱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2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在《阿弥陀经》里说:如果一个人在临命终时称念阿弥陀佛,一日,或七日,一心不乱,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必现其前,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一心不乱”不光是念佛法门的初步目标,其他任何修行方法,基本上都要做到一心不乱。即使修学一切世间技艺,也同样以此为追求。可见“一心不乱” 是佛教天字号第一大问题,这对于念佛人太重要不过了。

按《佛光大辞典》的解释,“一心不乱”,指专注一事,使心不散乱、动摇之谓。华严经云:“汝等应离诸疑垢,一心不乱而谛听。”即舍弃我体,而与“南无阿弥陀佛”之称念合为一体,称为一心不乱。

说到“一心不乱”,想起一个故事:从前印度有个国王,看到出家人整天念佛,不甚理解,便问出家人:“你们修行人,念佛能成就吗?”出家人说:“能。就看你能不能做到一心不乱。”国王接着问:“你这话能用事实来证明吗?”出家人回答说:“当然可以!请大王明天安排两班宫女,一班东街跳舞,一班西街唱歌。叫一个死囚犯持盛满油的罐子,从歌舞队中走过,后面跟着提刀的,如果犯人洒落下一滴油,立即斩首。若不洒油,免其死罪。”国王同意。第二天实验开始,犯人得知今天是生死攸关的日子,不能丝毫大意。绕街结束,果然没有落下一滴油。国王问他:“你绕街一周,见到什么?”犯人回答说:“大王,我什么也没看见。在生死关头,我一心只管着油,哪有心思去顾及其它?”国王相信了出家人的话。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不言而喻。

“一心不乱”是念佛专心的境界。明末莲池大师做《阿弥陀经疏钞》,将一心不乱分“事一心”和“理一心”。事一心:就是心无杂念,心口相应,念念是佛。自己知道在念佛,而且有佛可念,便是一心念佛,或者称为全心念佛,通过专心的念佛,达到功夫成片,进而入三昧或定的境界。理一心:是指与理相应,把佛、我融为一体,从自性中流入弥陀大愿海中,此时,心即是佛,佛即我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境界。

虽然,莲池大师把一心不乱分“事”、“理”来讲,但通常所说的一心不乱,是指专心一意的意思。于念佛时,心系佛陀,口诵圣号,一句阿弥陀佛,从口中念出清清楚楚,再从耳根听入真真切切,将我人自内心中刹那生灭的烦恼心变为一心,不杂妄念,不做观想,久而久之,烦恼自消,这本身就是一种定。

念佛人,不能一面念佛,一面妄想纷纭,或一曝十寒,朝勤暮怠,否则,那是散心念佛。古德云:“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念佛心口一致,没有杂念妄想,眼不贪色,耳不贪声,鼻不贪香,舌不贪味,身不贪触,意不贪法,一句佛号相续,念念不断,自然心能与声相依,妄念自清,不念自念。

“一心不乱”说着简单做来难,实修中清净心常常被杂念搅乱,这是学佛者难以避免的烦恼。那么,怎样使杂乱的心净下来呢?

那些大德曾经告诫我们:要用“真心”念佛。我的理解,这个真心起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真诚心,真情实感,如果有“少水鱼”和“救头燃”的紧迫感,就能像前面故事中的死囚一心盯着罐中的油那样精神专注地念佛;第二层意思是要有真如心,即慈悲心、菩提心、圆觉心。以真心念佛,就是要胸怀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把自己的苦和众生的苦融为一体,祈求佛陀加持,同圆种智,同证菩提,这样的发心念佛力度当然要大得多。

另外,还有一些“技术性”问题:一是不必过于追求净。过于求净,本身就是一种负担,反倒净不下来,平时要多练乱中求净的功夫。二是念佛前做好准备,把那些大事小事公事私事都处理完毕,不使其干扰念佛。三是加强自我控制力,管住自己躁动的心,一旦“走私”可以用大声念佛或加快念佛速度调控,久而久之就能净下来。

编辑:微笑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