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古刹石龙庵
深山古刹石龙庵
千山奇峰林立,古刹棋布,随着人们对千山的兴趣日益浓厚,大部分峰峦和庙宇都有人去过。但有一处古刹却少为人知,古人称其为“卧龙山宝泉玲珑洞”,也就是今天我们要说说的石龙庵。
友人松林耕夫八年来登千山不辍,足迹几遍布千山各处近期他探访了石龙庵,归来盛赞。从他拍回来的照片上可以概览此处实为集幽洞、古松、险峰、奇石、宝泉、墓塔为一身,却又人迹罕至世外洞天般的幽静去处,更有一年已72岁的老僧在此绳床瓦灶青灯古佛地清修,甚是向往之。
2009年6月28日我们第一次请松林耕夫带路前往石龙庵。原定起早进山免得暑热,岂知当夜大雨,雷声震天,一上午都没有放晴。原本想放弃了,谁知下午天气突然晴朗了起来,于是三人会齐开始了我们的第一次探访石龙庵。这石龙庵在我们见到的千山文献资料中并不多见,唯在市政协文史委编的《千山五大禅林》中列于中会寺十三景之十二位,有较详细的记载。松林耕夫第一次去曾在中会寺向僧人打探,亦多语焉不详,亏得半路上偶遇在石龙庵修行的老僧带路才在榛莽覆盖的山间觅路得往。
进千山集萃门沿公路上行到中会寺,距塔院尚有50米处路的左手有一条年久失修的柏油铺装小路,在此下道,前行不足百米路向左拐其右有一条土路,上土路穿行于林间,逶迤上行路并不陡,此一段尚属惬意。再前行路渐行渐陡,我们都开始气喘。汗一下来,引来无数的蠓虫,围绕着嗡嗡着,时不时还有勇猛彪悍者冲进口鼻耳目,甚是不堪骚扰。我们只得不停挥舞手臂,或拾来枯枝一路挥舞驱赶,到头来此次登山闹得手比脚还累,呵呵。
这条土路有诸多岔道,加上林木葱郁遮挡视线,放眼望去不过十数米远,走在林间难辨方位。当出现第一个岔道时我们就犯了方向性错误,左拐上了一条小路。快到山顶时松林耕夫觉得不对,让我们原地等待他去探路,过了近半个小时他在山下喊我们回到岔路口,因天已近晚我们折回中会寺小坐后打道回府。
第二天三人会齐再访石龙庵。这回很顺利,越过昨天的岔路继续上行,第二个岔路左行第三个岔路右行,约55分钟,终于看见了一个巨石环绕,古松掩映的幽静小场院,那就是石龙庵了。
石龙庵位于中会寺东南5里许,在一海拔300多米的小山顶上。名为石龙庵实际上没有真正的庙宇建筑,所谓的小院也就是山间一块古松围绕的评摊儿,北面横陈一块长约10米,高约3米的巨石,巨石西侧凹进2米高,3米宽,2米深的一个空间,砌上石墙,石门和石窗,就成了可住人的石洞,这个石洞就叫玲珑洞,也就是石龙庵。石龙庵的石门上方刻有“佛光普照”四个大字,字左侧刻有“千山中会寺? 住持僧□清□”,右侧刻有“光绪二十九年重修”。石门两侧刻有“竖穷三际无别悟? 至诚一念即法身”的门联。巨石东侧也有一洞,不住人,僧人可在此打坐,洞的上方刻有“仙人洞”三字,字体已剥蚀斑驳,看着不起眼,可据说是千山最古老的石刻。小院西侧数丈高的石壁上,刻有“卧龙山宝泉玲珑洞”8个大字,旁有“大清光绪中会寺”几个小字。此字为清光绪年间康平知县涂景涛所题,这位知县大人在千山还题了另外两处墨宝,即仙人台的“仙人台”和龙泉寺十六景之一的“洞天一品”,可见,石龙庵当年可不象如今这样被人冷落。
石龙庵建于什么时间,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石龙庵南30米有一陵园,有墓塔和墓碑。墓碑上刻有“大明□□僧□”的字样,可见明朝就有了石龙庵。石龙庵原为道教栖身之处,后有中会寺僧人入住。现在,有一76岁的老僧人在此修行。这位老僧法号照慈,在昌图常泰寺出家,很健谈,自称系禅宗门下临济宗僧人。佛教传至中后国流派很多,据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立于嵩山少林寺的《敕赐祖庭少林释氏源流五家宗派世谱之碑》记载中国的僧人都姓释迦摩尼的“释”,“释氏源流五家宗派世谱”记载的五家宗派就是达摩祖师开山以来的五家七派:沩仰宗 临济宗 曹洞宗 云门宗 法眼宗。其中“法眼流入高丽;沩仰北晋已亡;自宋以来临济独盛,以迄于今南北大丛林多数为临济宗子孙也。” 历史上素有“临天下,曹一角”之称,说明曹洞宗的势力,其盛不及临济,其衰也不像沩仰与法眼,两宋之后,发展仍绵延不绝,但是千山佛教的临济、曹洞、金顶毗卢三派中却以龙泉寺为首多数是“金顶毗卢派”只有中会寺是临济宗的教庭。
石龙庵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游人罕至,老僧照慈在石洞里搭个小火炕,烧些枯树枝,没有电就点个小煤油灯,喝水就喝距小院100多米坡下一个叫“宝泉”的水井的水,偶尔有香客捎点蔬菜,冬季就没有蔬菜了。就这样,老僧照慈独自一人过着原始状态的日子已有五年。令人惊奇的是,在这样十分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老僧照慈身体非常的好,从不生病吃药,走山路很快,爬峭壁很敏捷。
千山有名的景点一般都有道教或佛教长期发展的历史,有俊俏的山峰,独特的奇石,珍贵的碑帖等自然和人文的景观,并伴有美丽的民间传说。石龙庵当然也不例外,就从“卧龙山宝泉玲珑洞”说起吧。玲珑洞已介绍了,宝泉就是老僧照慈饮水的水井,井水清澈,永不干涸。传说,古时有一年大旱,井内有一条龙叫“井龙”,井龙上天奏请玉帝降雨,玉帝不许,怒禁井龙,三年不许出井,并派巨灵神监押。井龙救民心切,趁巨灵神酣睡之机,升空布云行雨。大雨下了三天,积水将巨灵神漂起。巨灵神惊醒后怒斩井龙,拿着井龙的头上天复命,龙身落地化为无头石龙。这石龙就是小院下方一长约20米,高约8米,宽约1米的巨石,巨石东北端是齐刷刷的断口,像是龙头被砍断。由于这条石龙,山就叫卧龙山,庵就叫石龙庵,看来为民获难的神或人百姓都会记住的。这就是“卧龙山宝泉玲珑洞”的来历。
在石龙庵巨石的西侧,一块巨石不知何年落下卡在小石阶路上,形成了一个山洞,穿过山洞就来到地势稍高点的后院。后院的西侧有一块巨石极像一条大船,大船中部还有一条水平的吃水线。船头上翘的上下两块岩石像大鱼嘴,老僧照慈喜欢在鱼嘴中打坐。
后院东侧是几米高的石崖,石崖上凿有脚窝,登着脚窝可攀上一个小山峰。刚上峰时可见一块石头,形状像一个人坐在地上,照慈说是“布袋和尚”,看起来真是栩栩如生。
这个小山峰叫“十字峰”,因峰顶的石头有十字形断裂缝而得名。老僧人曾说十字缝正指东南西北方向,实际上用指南针测了一下并不是这样。站在十字峰上,举目四望,林海滔滔,山峦重重,北方的弥勒宝塔白色的塔影在黛色的山林中显得格外壮美。
十字峰东侧有一块直径约3米的球形巨石半悬在倾斜的峭壁上,看上去只有极少部分着地,像要滚下去却岿然不动,此石名曰“宝珠”。宝珠南侧的斜崖上有一“石臼”,直径一米多,深一米,积水长年不竭,平静的水面映照着蓝色的天空,称为“天井”。天井旁的石崖上生长着几棵俊美的松树,老僧照慈也经常在天井边打坐,蓝天,绿树,宝珠,天井,老僧,一幅天人合一的美丽图画使人感到大自然的奇妙与温馨。
石龙庵南侧陵地附近的山坡上,有两块奇石,一个像乌龟,一个像蛇。有趣的是,乌龟没有脑袋,大概旁边的石龙都没有头,乌龟的脑袋还敢伸出来吗?好象有“龟蛇锁大江”的诗句,这里是“龟蛇伴石龙”吧。
石龙庵是千山百花园中的一直奇葩,一直是藏在深山人未识,由此保持了它的原生态,看过此文的人们,当你们撩开它面纱的时候,别忘了要好好的珍惜它,保护它。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