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佛教透视
台湾佛教透视
自公元前2年佛教传入中国大陆,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而佛教传入宝岛台湾则相对晚一些,台湾现存最早的佛寺台南竹溪寺、弥陀寺和龙湖岩,都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创建的。据此而言,台湾佛教确切可考的历史不到400年。然而,今日台湾佛教已成为一个拥有4000多座寺庙、数千个佛堂精舍,485万名信徒,3万名僧尼的泱泱大教,是岛内十几种宗教中影响最大的宗教。台湾理所当然称得上当代中国佛教发展最快、势头最为强劲的地区。要了解今日台湾,我们不能不了解今日台湾的佛教。
一、四个发展阶段
1、清代传统佛教的初兴。明末,来自福建和广东的大陆移民将佛教传入台湾南部。清统一,佛教在岛内进一步传播。1887年台北被清政府定为省会后,逐渐成为台湾的佛教中心地区。清末,以禅宗临济宗为主流的佛教已遍布全省,形成了大岗山、观音山、大湖山和月眉山四大派系。受民间观音信仰普遍的风气影响,在当时全省385所佛寺中,有304所奉祀观音为主神。同时,也夹杂了民间斋教(亦称"在家佛教",明代中期创立,教义揉合儒、释、道三家,外貌似佛,内持似儒,科仪近道。建立佛堂,为人做法事。组织严密,主要面向下层社会传教)的成份。
2、殖民统治时期日本佛教的渗透。甲午战争后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进入五十年的殖民统治时期。日本佛教各宗派纷纷传入,并成立"台湾佛教青年会"、"台湾佛教道友会"、"南瀛佛教"等组织,对台湾民众实行"皇民化"的"思想改造"。中国传统佛教受到压制,台湾佛教染上浓厚的殖民色彩。时至今日,台湾部分佛寺的建筑风格仍然具有日本寺庙特点。
3、中国传统佛教主流地位的重建。1945年台湾光复后特别是1949年大陆解放后,大陆僧人和"中国佛教会"入台,中国传统佛教的主流地位在台湾得以重建。在国民党政权的支持下,"中国佛教会"一直控制着台湾佛教界。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后,逐渐形成了分别由白圣、星云、圣印、印顺领头的"中佛会"系统(又称北派)、佛光山系统(又称南派)、第三势力系统(又称元宿派)、印顺系统等四种势力。1960年,全台共有佛教寺庙1392座,教徒52.3万人。到1974年,寺庙达到2520座,僧人7450人,教徒575.9万人。1987年底台湾"内政部"统计,全台有佛教寺庙3265座,佛教职业人员5860人,信徒356万人,佛学院21间,佛教界兴办的中学8间、幼稚园82间、养老院9间、育婴堂5个,医院6间、诊所3个、出版社9家、期刊39种。
4、多元化发展时期。1987年7月戒严令被解除,1989年1月《人民团体法》颁布,政治气候的变化,促使台湾佛教走上多元化发展道路。除中国佛教会及其分会外,各类新兴的佛教组织团体纷纷成立。原有的格局被打破,"中佛会"系统在白圣过世、悟明接掌后实力减弱;星云的佛光山进一步壮大;第三势力系统的本土意识更加浓厚;印顺的女弟子证严创办的慈济功德会空前发展,圣严的法鼓山、惟觉的中台山迅速崛起。佛光山、慈济会、法鼓山、中台山已成为当今台湾佛教界的四大新兴道场。全岛现有3万名僧人,75%的尼众。全岛2300万居民中,绝大多数有宗教信仰,佛教徒达485万人(一说岛内半数人口信佛教,佛教徒达到一千万人以上)。
二、四大新兴道场
(一)佛光山
1967年5月由星云法师在高雄市大树乡创建,是台湾目前规模最大的佛寺。星云以此为中心,在岛内外建立分道场或分会组织,将势力伸展到全球五大洲。全球入会人员据称已达百万人。至1995年底,台湾省内有45个道场、348个分会,在香港和国外有51个道场、70多个分会。不仅是一个僧团,而且大力兴办各种实业、慈善机构和教育机构,实际上已发展为一个国际化的宗教实体,据说其资产总值多达100亿元新台币,跻身台湾十大企业之林。
(二)慈济功德会
1966年由证严法师创立,以"慈善、医疗、教育、文化"为主旨,大力发展社会慈善救济。办有慈济医院和慈济医学院。是一间各科齐全,设备精良的现代化综合医院,为台湾东部地区的核心医疗服务机构。1991年后,在世界各地设立支会和办事处。现有会员400万人,委员3000多人,荣誉董事100多人,遍及海内外,其中许多是日本人、韩国人或美国人。该会资金主要来自社会捐赠,每年的捐款收入有十多亿元新台币,救济范围遍及岛内外。1991年该会发动的赈济大陆华东特大水灾的捐款达三、四亿元新台币。
(三)法鼓山
1996年由圣严法师在台北市奠基创建,现已完成一期工程,耗资达十几亿台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圣严提出"心灵环保"、"人间净土"口号,将禅与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大力向都市弘法,迅速崛起。除原有的农禅寺、"中华"佛学研究所、美国纽约东初禅寺外,属于法鼓山的还有4个分院,在台湾省内各市县设有办事处。拥有信众约30万人。
(四)中台山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由惟觉禅师在南投县埔里创建,于去年邀请大陆僧人联合举行峻工和佛像开光大型法会。属于该山的有灵泉寺、中台禅寺、中台佛学研究院和30多个精舍,有600多名出家人。拥有信众约20-30万人。
三、发展特点与趋势
伴随台湾社会的变化,佛教在台湾的发展呈现以下几种特点和趋势。
(一)世俗化特征日趋突出。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管理层面的世俗化。佛光山建立了类似于现代企业化管理模式的全新的寺院管理体制,在家信徒成为寺院管理的骨干力量;二是注重慈善,关注社会问题。各大道场都在举办医院、慈善、社会救济事业方面下足功夫。部分上层僧人积极参与并推动反污染、反核害运动,对生态保护、人权等社会问题高度重视,热心探讨;三是佛事活动趋向功利化,法会上登广告,标示功德主的价码,与商业行为日趋类似。
(二)政教关系日趋密切。
白圣、星云曾是国民党中评委委员。悟明现为国民党的中央候补委员。台湾政界许多知名人物,如郝柏村、陈履安、吴伯雄等都是虔诚的佛教徒。近几年来,台湾佛教界人士的统、独态度也逐渐明朗化。一些原籍大陆的高僧有较深的民族归属感,赞成两岸和平统一。少数"台独"势力开始利用佛教推行分裂主张。1992年"万佛会"总裁宗圣创立"越党",主张并支持"台独"。台湾出生的僧人、居士,提出将佛教台湾"本土化"。民进党执政后与达赖及"藏独"分子联系更紧,达赖及其兄长、"藏独"狂热分子土登诺布近年都曾应民进党邀请访问台湾。
(三)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作为弘法手段。
1979年"中国佛教会"成立"电视弘法委员会",此后,电视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弘法活动。证严法师的慈济功德会拥有一个名为"大爱"的电视频道,每天播放教育性及传道性节目。在各大道场,多媒体、闭路电视被广泛使用。佛教电子读物成倍增长,普及甚广。
(四)僧众和信众的素质前所未有地提高。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台湾佛教界举办的华梵工学院、慈济医学院、南华管理学院、玄类大学等先后成立,佛光大学、法鼓大学也在筹建中。佛教期刊达数十种,出版事业十分发达。佛学研究机构众多,大力向社会普及佛教知识。信徒中的知识分子比例大幅度上升,僧人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博士、硕士和尚越来越多。
(五)国际性日益突出。
佛光山、慈济会都在海外建立了不少分支机构、办事处和分道场,发展了许多"洋信徒"。世界僧伽协会的总会设在台湾,部分高僧在国际性的佛教组织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各大道场经常举办国际性的佛教学术会议。这些因素促成台湾佛教的国际影响日渐扩大。(张鼓)
人民网 2003年4月7日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