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日本的中国佛教美术研究专著简介
近年来日本的中国佛教美术研究专著简介
2004年,赵声良先生与日本学者久野美树女士以十年来日本的中国佛教美术研究为视角,全面介绍了1990年以来至2000年日本对中国佛教美术研究的状况以及所取得的成果。内容涉及通论性著作和大型丛书、石窟美术的专题研究两大领域(赵声良 久野美树《十年来日本的中国佛教美术研究综述》,《敦煌研究》,2004年第4期(总第86期))。此外,由日本学者池田温先生撰写、张铭心先生翻译,介绍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至2000年日本学者敦煌吐鲁番研究的新成果。内容涉及莫高窟等诸石窟及寺院遗址、坟墓等的考古学、美术史的研究;出土文献的语言学、古文字学、文献学、文学、宗教学研究;出土文献的法制、社会经济史研究;还有敦煌、吐鲁番等的地域史研究。这篇综述文后列有详细全面的相关专著及论文,在全面介绍日本敦煌吐鲁番研究的成果的同时,实际上也为读者提供一份检索日文相关研究成果的目录(池田温 著 张铭心 译《近年日本的敦煌吐鲁番研究》,《敦煌学辑刊》,2001年第1期(总第39期))。此后,又有日本著名学者百桥明穗先生于2004年撰文介绍了日本敦煌学百年间美术史研究的轨迹。文中系统地介绍了日本敦煌学研究的四个阶段,包括敦煌美术史研究的前50年;研究视野的拓展——从敦煌遗物到莫高窟;敦煌美术史研究的国际交流;以及上世纪九十年代到2004年左右的研究状况,综述后附相关研究论著、论文目录(百桥明穗 《日本敦煌学百年间美术史研究的轨迹》,《2004年石窟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下))。
以上三篇文章集中全面介绍了近百年来日本学者关于中国佛教美术研究领域、特别以敦煌佛教美术研究为中心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系统而丰富的参考资料。
本文想介绍一下2000年以后日本学者关于中国佛教及佛教美术、敦煌石窟艺术及其文献、以及其它一些相关专题研究的最新成果,这些专著也是近年来敦煌研究院信息资料中心收藏的主要日文图书。本文不包括相关研究论文目录,请读者见谅。
这些日文图书主要侧重于以下四个研究专题:
一、美术考古与佛教艺术研究
二、敦煌石窟与敦煌文献研究
三、中国古代历史与民族研究
四、丝绸之路专题研究
一、美术考古与佛教艺术
1、《 仏教美术からみた四川地域》
由奈良美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四川地区的佛教美术》(2007年),是以肥田露美教授为首的日本学者自2001年以来与四川大学、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对四川盆地西部的佛教摩崖造像进行全面实地调查、对四川各地的古代美术遗迹进行了相关研究的成果结晶。
本书由以下十一篇相关论文构成,分别为:序论;佛教受容前的四川——后汉时代的造型美术中的生死观的表现;四川地域出土的摇钱树上的初期佛像——后汉时代的佛像意义;成都万佛寺出土佛像与建康佛教;六朝时代的四川佛教美术——以僧传史料为中心;巴中石窟的造像与历史背景;四川盆地西端州地区的摩崖造像——立地与内容;四川地域摩崖造像中的维摩变相龛图像;成都宝历寺的创建与发展;唐宋时代四川地域千手观音信仰。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文后付编部分是自1950年以来日本定期连续出版物上刊载的有关四川地区佛教美术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本书不仅在介绍四川佛教美术研究的成果的同时,实际上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份检索日文相关研究成果的目录,因此,从这一点来说可谓意义重大。
2、《 中国仏教美术と汉民族化——北魏时代后期を中心として》
八木春生的《中国佛教美术与汉民族化——以北魏后期为中心》(法藏馆,2004年,2月出版)。全书有十章,分别为:第一章:中国南北朝时代的金刚力士像研究;第二章:“十神王像”研究;第三章:北魏后期佛道都造像中的汉民族传统图像研究;第四章:鞏县石窟考;第五章:云冈石窟第三期诸窟考;第六章:麦积山石窟北魏后期诸窟考;第七章: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壁画考察;第八章:中国成都地方的佛教造像;第九章:龙门石窟北魏后期诸窟考;第十章:结论。
本书的特色在于作者基于对中国境内各石窟寺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考释了北魏后期佛教美术呈现出的多样性的地域特征。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佛教作品或石窟寺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无一例外,或多或少渗透着汉化的概念。因为多种汉化形式的并存,产生了复杂的组合,各地制作出具有独自风格的佛教造像。各种汉化程度不同的形式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地域性构成北魏后期佛教美术的根基,并成为区别于北魏前期佛教美术的一个明显特征。显然,本书的研究是以北魏后期的造像和石窟艺术为中心的,其中又有中国北方石窟寺艺术风格为主,侧重于对一些地方风格的分析,在强调其地域性特征外,同时强调不同地域间佛教艺术上所表现出的汉民族化的这一共通点。
3、《中国美术の図像学》
曾布川宽编著的《中国美术的国像学》(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2006年3月)是由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组织的部分研究者,自平成十二年四月至平成十七年三月历时五年,关于中国美术图像学研究的共同研究成果报告书(论文集)。本书涉及的范围及其研究领域是以中国为中心,继尔涉及到与之相关影响的印度、中亚、朝鲜、日本等国的美术图像;同时,本书研究时代跨越远古、近古时期的佛教美术。
全书由“中国艺术学”、“中国美术”、“佛教美术”三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 题为“中国艺术学”。中国艺术论中关于“丑”的问题序说(宇佐美文理)。
第二部分题为“中国美术”。包括以下几篇文章:北朝贵族墓葬的图像——以北齐崔芬墓为例(林圣智);中国出土的粟特石刻画像试论(曾布川宽);东大寺·正仓院琵琶捍拨画“狩猎宴乐图”试论——以制作年代和图像学的意义为中心(白適铭);另外几篇文章涉及到中国古代狩猎纹的系谱与西亚狩猎纹的变迁以及萨珊王朝“帝王二头狮子狩纹”的图像研究;还有文章对古代日本高松塚古墳壁画中的女性像以及中国宋代文人与仕女画给予了关注,都有一定独到的见解。
第三部分为佛教美术专题。包括:中国南北朝时代佛道教造像再探(斋藤龙一)一文主要探讨了“平行线纹造像样式”相关问题;北响堂山石窟南洞北齐石刻经试论——以唐邑刻经为中心(谢振发);另有关于“法界佛像”的考察(大原嘉丰)解读了北齐、北周时期“法界佛像”的问题以及“法界佛像”的系谱——新卢舍那像及其相关关系等。
本书呈现出的论文都是以中国古代、近世的美术遗例,特别是近年来新出土的材料为中心提出了新的见解和诠释。在佛教美术方面以近年来学者们注目的石窟寺院、传世作品为中心,探讨了其图像的象征意义以及背后的神话传说、宗教仪规、社会背景等多方面内容。
本书相关论篇的一大特点是从图像学的角度和视野出发的方法论在本研究中的应运可谓体现出了明显的特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本书的阅读会使更多的读者从中体会到许多有益的启发和灵感
4、《北魏仏教造像史の研究》
石松日奈子女士的《北魏仏教造像史の研究》( 株式会社ブリェッケ出版, 2005年1月),该书收录了作者自1988年在《佛教艺术》上发表《中国交脚菩萨像考》以来的一系列以北魏佛教雕刻为对象的研究论著,即作者十八年间的研究成果,论述了从鲜卑族拓跋部落的兴起到534年北魏灭亡之间的北魏佛教造像的发展轨迹和特征。全书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由前七个章节作为本书的正文,主要论述了鲜卑拓跋部自建国到消亡期间佛教造像的演变与发展。第二部分是作者本人已发表论文中与此主题相关的五篇论文作为本书的付篇,探讨了一系列有关佛教造像的问题。本书正文部分是作者于2003年春获得冈山大学博士学位的博士论文,其中第五章的核心部分曾以《云冈中期石窟新论——沙门统昙曜的下台与胡服供养人的出现》为题发表在第587号《博物馆》上,并获得了2004年第十六届国华奖。
本书内容包括正文八个章节内容,另外还有附篇部分。内容分为以下几个专题:1、鲜卑拓跋部的崛起与建国;2、鲜卑的风俗与祭祀;3、五胡十六国时代的佛教造像;4、北魏平城时代的佛教造像——徙民佛教与废佛;5、北魏平城时代的佛教造像——复佛与云冈石窟;6、北魏洛阳时代的佛教造像——龙门石窟与洛阳造像;7、北魏时代的地方造像与民间造像——佛教造像的普及;8、结论 北魏佛教造像的特质。附篇部分有以下五篇论文组成:中国交脚菩萨像考;弥勒像坐势研究——以施无畏印倚坐菩萨像为中心;龙门古阳洞初期造像中的中国化问题;北魏河南的一光三尊像;陕西省耀县药王山博物馆所藏“魏文朗造像碑”年代考——北魏始光三年铭文的再检讨
5、《中国北方中国仏教文化研究における新视座》
——龙谷大学国际社会文化研究所丛书3
由嵩满也编集的《中国北方中国仏教文化研究における新视座》(龙谷大学国际社会文化研究所,2004年3月)。本书是由日本和中国著名学者就中国佛教文化为专题撰写的一本论文集。主要作者有上山大峻(龙谷大学前学长、龙谷大学国际文化学部教授)、三谷真澄(龙谷大学非常勤讲师)、王宇(中国辽宁小旅顺博物馆研究员)、董高(中国辽宁省朝阳市北塔博物馆副研究员)、李静杰(中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等。
本期《中国北方中国仏教文化研究における新视座》,题名中的“中国北方佛教”是以北方地区以及西域佛教文化研究为中心,书中收录的论文都是基于作者在中国对各地佛教遗迹和发掘现场的进行实地调查基础上的成果汇报。
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几篇文章:中亚出土资料与佛教文化研究——敦煌出土资料研究概略(上山大峻);《贤愚经》研究诸问题(三谷真澄);对旅顺博物馆藏大谷探险队收集品及其整理研究的评述(王宇);北朝期佛传雕刻所见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表现(李静杰)。
本书是2000年至2001年度由龙谷大学国际社会文化研究所提出的以“古代日本与中国北方地区、朝鲜半岛佛教交流研究”为主题共同研究的成果报告书。以前,本研究所曾举办过两期相关主题的研究课题。
二、敦煌石窟与文献研究
1、《西方净土变の研究》
大西磨希子的《西方净土变的研究》(中央公论美术出版,2007年)。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内容以唐代西方净土变为中心,分别探讨了与此相关的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中一个章节分析一个问题。第一章节作者重新审视了松本荣一《敦煌画研究》中对西方净土变的观点;第二章节分析了唐代西方净土变不同于前代的背景;第三章节探讨了盛唐以后西方净土变的表现形式,特别提出了图像边缘部分的“十六观”,并对此进行了图像脉络演变分析。第四章对以往提出的“当麻曼陀罗”图像解释进行了重新探讨。总之,若以时代为序的话,第一章和第二章涉及的时代主要以初唐为主,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以盛唐为主;若以图像的形式来说,第一章和第二章是以净土变的场景表现为视角,第三章和第四章是以净土变的外缘部作为《观经》中的附属图像分别进行了探讨。
本书第二部分,“说到日本的西方净土变当然会想定成当麻曼荼罗”,这是以往的观点。本书作者对此提出了新的、不同以往的观点。作者以镰仓时代的佛教美术遗例为中心,从绘画和雕刻的角度,提到了在看似与西方净土变无关的图像中,剖析了西方净土变在日本出现、影响及演变的轨迹。因此,第二部分的第一章以高野山莲华三昧院的阿弥陀三尊像为中心,第二章以净土寺的阿弥陀三尊像为中心进行了图像的考察研究,认为前者是西方净土变中的场景,后者是依据《观经》描绘的十六观。本书第三部分是资料篇。
内容包括以下几个专题:西方净土变研究史及本书概要。第一部分题为:唐代的西方净土变。主要探讨了以下四个问题:1、初唐西方净土变与《观无量寿经》;2、初唐西方净土变与道绰的影响;3、敦煌莫高窟“十六观”图像研究;4、缀织当麻曼荼罗研究。
第二部分题为:日本西方净土变的展开。主要探讨了:1、莲华三昧院阿弥陀三尊像的研究——以主题探讨为中心;2、净土寺阿弥陀三尊像的研究——元照对净土思想的影响。第三部分:1、敦煌莫高窟第431窟的“十六观图”;2、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十六观图”;3、缀织当麻曼荼罗“十六观图”
2、《初唐·盛唐期の敦煌における阿弥陀净土图の研究》
胜木言一郎的《初唐·盛唐期の敦煌における阿弥陀净土图の研究》(创土社,2006年2月)。胜木言一郎是艺术学博士,现任独立行政法人文化财研究所东京文化财研究所美术部主任研究官。专业:东洋美术史、佛教美术史。主要论著:《人面鸟与有翼人形象所见东西文化交流》。
在这本书中作者论述了阿弥陀净土图是表现阿弥陀佛所在的极乐净土世界的图像。阿弥陀净土变因时代、地域、民族的不同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本书考察的对象以初盛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的阿弥陀净土图为主,认为这一时期敦煌的阿弥陀净土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阿弥陀净土变相·观经变相,另一种是阿弥陀三尊五十菩萨图。无论是阿弥陀净土变相·观经变相,还是阿弥陀三尊五十菩萨图,其主尊都是以阿弥陀佛为主的图像。
敦煌莫高窟阿弥陀本尊五十普萨图在初盛期表现出尊像画形式的倾向,主要以树下说法图为主来展开图像表现;而阿弥陀净土变或者说观经变是以阿弥陀佛的居所——极乐净土世界的具象表现为主来展开图像。特别是阿弥陀净土变相·观经变相不仅仅依据净土教经典所绘制,而且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呈现出敦煌地区独具特色的地域特色。
本书出现的要点我们应给于一定关注,包括: 阿弥陀净土图的概念与特质; 敦煌莫高窟第332窟阿弥陀三尊五十菩萨图的图式构成; 卧龙山千佛岩造像与阿弥陀五十二菩萨传;小南海石窟中窟三佛造像与莲花化生式九品往生图浮雕;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南壁壁画阿弥陀净土变所见净土景观的主题与《观无量寿经》; 敦煌莫高窟第431窟壁画九品往生图所见来迎接引式九品往生与地狱表现;敦煌壁画观无量寿经变“十六观”所见观想者的表现;敦煌壁画观无量寿经变“日想观”所见山水表现及其意义;敦煌壁画极乐净土中的“舞”与“乐”;作为极乐净土主题的共命鸟以及初、盛唐敦煌阿弥陀净土图的形成。
3、《敦煌出土チベット文「生死法物语」の研究》
今枝由郎的《敦煌出土チベット文「生死法物语」の研究》(大东出版社, 2006年10月。作者今枝由郎于1974年毕业于大谷大学,同年任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1981年——1990年布旦国立图书馆顾问,1995年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客座教授。专业:西藏历史文献学。巴黎第七大学国家文学博士。
本书主要对如下问题进行了论述:敦煌文书与古代西藏研究;关于《生死法物语》的写本;《生死法物语》译注;《生死法物语》的表题、佛典资料、构成与古代西藏宗教事情。
4、《敦煌本「楞严经」の研究》
崔昌植(法慧)的《敦煌本「楞严经」の研究》(山喜房佛书林,2005年8月)。作者1945年出生于韩国。1963年毕业于海印寺僧伽大学大教科。1972年毕业于东国大学校佛教大学佛教学科,1975年东国大学校大学院佛教学科硕士课程修了。1988年大正大学大学院博士课程(佛教学专业)修了。2003年大正大学佛教学博士课程修了。现任大邱大学寺主持,东国大学校佛教文化大学佛教学科教授。主要论著有《高丽板重添足本禅苑清规》、《高丽板禅苑清规译注》。
本书重点内容如下: 《楞严经》的成立与传译相关再考察;《楞严经》的构成及思想;楞严教学的发展;新资料敦煌本《楞严经》的研究;《楞严经》原典的校正相关诸问题;韩国楞严经流通史。另外本书附编部分附:敦煌(复原)本《楞严经》全10卷
5、《三井文庫別館藏品図錄——敦煌寫經》
由财团法人 三井文库编集发行的〈三井文库别馆藏品图录——敦煌写经〉(株式会社便利堂,2005年)。主要包括以下两大问题:敦煌写经研究现状(石塚晴隆);三井文库所藏敦煌写经的传来与调查过程(清水实)。
6、《ドイツ将来のトルファン汉语文书》
西胁常记的〈德藏吐鲁番汉语文书〉(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02年7月)。作者1943年出生于上海。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博士课程修了。曾任新潟大学教养部副教授、京都大学教养部教授。1993年任京都大学综合人间学部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思想史、文化史研究。主要论著有:《史通内篇》、《唐代的思想与文化》等。
本书主要论述了 吐鲁番与吐鲁番汉语文书研究概况; 前苏联返还文书的写卷介绍; 部分内容丰富的汉语文书介绍;特别对《文选无注本》、《幽通赋》注残简、初唐护法家玄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三、中国古代历史与民族研究
1、《五胡十六国·中国史上的民族大移动》
三崎良章的 《五胡十六国·中国史上的民族大移动》(东方书店,2006年)
作者1977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东洋史学专业。1983年获早稻田大学大学院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东亚史学专业。现任早稻田大学本庄高等学院教授。主要论文有《五胡十六国的异民族统御官与东晋》、《东夷校尉考》、《东亚史的展开与日本》等。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民族的时代;后汉~西晋时代的少数民族; 何谓“五胡”、何谓“十六国”;“十六国”的兴亡;“十六国”的国际关系与佛教及国家意识;民族移动与融合。
2、《匈奴·古代游牧国家的兴亡》
泽田いさお的《匈奴·古代游牧国家的兴亡》(东方书店,2006年1月)。作者1942年出生于石川县金泽市。明治大学博士课程修了。现任金泽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古代内陆亚洲民族史、环日本海地域史。
本书主要内容为: 匈奴的出现;匈奴与汉的攻防; 匈奴的文化; 匈奴的社会以及匈奴的分裂及其以后
3、《唐宋时代の家族·婚姻·女性》
大泽正昭的〈唐宋时代的家族婚姻女性〉(明石书店,2005年4月)。作者于
1948年出生于仙台。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博士课程修了。曾任奈良大学专任讲师、埼玉大学教养部学部副教授,现任上智大学文学部教授。研究专业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主要论著有《唐宋变革期农业社会史研究》。
本书主要内容有:序章 关于遗产继承——从女性财产权问题来看;第一章 妻子的强权意识——唐宋时代的婚姻与家庭;第二章 妒嫉心强的妻子们——夫妇关系的演变;第三章 “五口之家”及其演变——家庭规模与成员构成的变化;
第四章 衰退的家族——以《名公书判清明集》为中心。
四、丝绸之路专题研究
1、《シルクロ-ドと唐帝国》
森安孝夫主编的《丝绸之路与唐帝国》(讲谈社,2007年2月)。本书内容主要有两大部分构成,分别为:第一部分以丝绸之路与世界史为专题,其中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论述: 以中央欧亚大陆为中心的研究视点; 以丝绸之路为中心的研究视点。从这两个视角对丝绸之路的定义的变迁、丝绸之路的贸易本质、壁画遗迹的意昧以及丝绸之路在环境史中的重要性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二部分 粟特人相关研究为专题,探讨了以下四个问题:第一,介绍了粟特人的出现及其研究概况。其中涉及到粟特人研究史、粟特人的故乡以及 粟特文字与粟特语。第二,介绍了粟特人的社会与商业。涉及到到关于对粟特商人的记录以及商业立国的社会构成。第三,介绍了粟特与东方世界的交流诸问题。包括阐明了粟特人的质的特性:即商人与武士气质兼而有之的两面性、粟特人的外交与政治、西魏的公式使节安诺槃陀、虞弘墓中的新发现以及对作为世界语言的粟特语的概况介绍。第四介绍了河西走廊上的粟特人军团。包括河西走廊大都会凉州、粟特人聚落的领袖——萨宝以及粟特人与唐朝建国关系新说等相关问题。
2、《汉代以前のシルクロド》
川又正智的《汉代以前的丝绸之路》(雄山阁,2006年10月)。作者1946年出生于新潟县。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史学科,同大学大学院研究科博士课程修了。现任国土馆大学文学部教授。主要论著有《骑在马背上的民族——古代亚洲》。
关于东西交流史、丝绸之路等相关的实物资料,在公元二世纪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之际就已开始出现。本书所要呈现给读者的内容是张骞凿空西域之前的世界各地与其他地域间的关系与交流纪实。本书涉及到到楼兰故城、敦煌石窟、以及佛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多方面综合知识。
本书由相关的五部分内容组成,第一章,揭示了世界文明圈并非大不可及,人类的活动能力完全可以超越地域时空的界限相互渗透和交流。第二章,探讨了古代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主要论述了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中国与西域的交流。第三章,东西方地域之间的距离和交流问题,从远古时代就已证明人类可以超越地域进行远距离活动,作者主要以贵重的“青金石”为代表例综观了古代东西交流史的开始。第四章和第五章,以青金石之外的其他方面,主要以科技方面的传播证明了东西交流的历史事实。第六章,探讨了东西交流史中复杂事物的传播过程中“马”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3、《流沙出土的文字资料·楼兰、尼雅文书》
富谷至编著的《流沙出土的文字资料·楼兰、尼雅文书》(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01年3月)本书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 探险史编。介绍了 西域考古学的诞生与展开。第二部 资料编。介绍了楼兰、尼雅出土文书——文书所见西域南道、魏晋楼兰简的形态——以封检为中心以及楼兰文书古纸的科学分析等相关问题。第三部 研究编。内容涉及鄯善国的兴亡、 西域南道东部地区诸问题考、楼兰尼雅出土文书研究、汉代绿洲开发与防卫展开、以及对3世纪~4世纪的书写材料的变迁——以楼兰出土文学资料为中心进行了研究。(李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