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瑞泉 谭嗣同“心力”说初探
高瑞泉 谭嗣同“心力”说初探
文史哲
1990年第6期
谭嗣同“心力”说初探
高瑞泉
内容提要:谭嗣同面对晚清亡国灭种的危机,提出“以心力挽劫运”的口号。“心力”概念主要指心的驱动力,或称善良意志。这种以“仁”为价值取向的善良意志不仅是一种动力因,而且是世界的本体。因此“心力”论具有唯意志论的倾向。他把历史发展理解为一个有规律的客观过程,“心力”则是社会进化的决定因素和最终动力。他提倡发扬“心力”,以善良意志去感化人,改铸中国国民的道德,强调道德取决于主体的意志自由地选择和自主专一。他的理论当然是有缺陷的,但却蕴涵了相当深刻的意义。
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许多先进的思想家都十分推崇“心力”。在晚清奄然毫无生气的界想界首开推尊自我、崇尚心力风气的是龚自珍,半个世纪以后,激进的社会改革家谭嗣同把龚氏引为前驱与同道,提出了“以心力挽劫运”的口号,因而对心力范畴作了更加深入的考察,赋予其更为丰富的值得我们探索的哲学意蕴。
一冲决网罗,解放心力
谭嗣同时代的中国,处境极为险恶:腐朽的满清政府,在太平天国起义的打击下,基础已经破碎;从鸦片战争开始,列强挑起的一连串侵略战争加快了封建制度的瓦解,也将中华民族推向深重的沦亡危机。因此谭嗣同以强烈的忧患意识警告国人:“吾观中国,知大劫行至矣!”(《仁学.三十九》)时代的热点是自强改革、挽回亡国灭种的“劫运”。要改革自强,就必须批判侄桔人的封建制度。新兴却稚弱的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和行动果敢的政治改革家这双重身份,决定了谭嗣同以更加坚定决绝的态度否定封建制度,号召人们从酣梦与疲弱中振奋意气,冲决利禄俗学、三纲五常之类的网罗,表现出打破偶象,对封建制度、思想、价值标准乃至整个封建文化予以扫荡廓清的勇气。
谭嗣同冲决网罗的要求使他在“古今中西”之争中采取厚今薄古、努力向西方学习救国救民真理的态度。他批评顽固派的泥古不化,抨击经学独断论的固陋,突破了早期改良派“中体西用”论的藩篱,提出了“中外通”的理论,即努力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民主和社会政治学说,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改变积贫积弱的状况。这种深刻反映社会发展内在要求与趋势的思想,由于处于封建专制和列强侵侮的双重逼迫下,因而格外激烈,竟爆发出反抗的怒火,他赞美法国大革命“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甚至“求为陈涉、杨玄感,以供圣人之驱使,死无憾焉”(《仁学·三十四》)。这样慷慨激昂的态度,却出于一个相当稚弱的资产阶级,而当时的民众,更缺乏革命的觉悟。强烈的意愿与实现愿望的力量阁如之间难以消解的矛盾,决定了谭嗣同只得依恃“以心力挽劫运”,因而走向唯意志论。
从哲学上看,谭嗣同冲决网罗的要求,是把批判的锋芒对准传统的天命论:
天与人不平等,斯人与人愈不平等。中国自绝地天通,惟天子始得祭天。天子。既挟一天以压制天下,天下遂望天子俨然一天,虽青天下而残贼之,犹以为天之所命,不敢不受。(,‘仁学.二十七》)
他公然揭露天命出于统治者的伪造,传统的崇天敬天心理,便于封建帝王伪称“天命”,以之为工具残害天下人民,而人民却只得屈从。
为了冲决天命(君主、伦常)的网罗,谭嗣同与龚自珍相似,对“心力”抱有非常虔敬、推崇的态度:
人所以灵者,以心也。人力或做不到,心当无有做不到者……心之力量虽天地不能比拟,虽天地之大可以由心成之毁之、改造之,无不如意。(《书简·」二欧阳中鸽·十》)
人平常不能把箭射入石头,这是一定之理,“理者何,即天也”。但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心力改造“天”。在他25岁时所作的《治言》中,就十分强调“诚”的作用,认为
“诚意”是修齐治平的根本,是人生和历史的决定性环节①。由此发展到用“心力”对抗“天命”,并从破天命论走到了唯意志论。
之所以说谭嗣同的心力论具有唯意志论的倾向,是因为:
第一,谭嗣同不是在一般的主观能动性或认识能力的意义上强调“心力”,他的“心力”概念,主要指“心”的驱动能力。他说:“心力可见否?曰:人之所赖以办事者是也。吾无以状之,以力学家凹凸力之状状之。愈能办事者,其凹凸力愈大;无是力,即不能办事,凹凸力一奋动,有挽强持满、不得不发之势,虽千万人,未或能遏之而改变其方向者也。”(《仁学·四十五)))显然,这是用力学的语言描述意志力的动因作用与专一品格。
第二,谭嗣同不是在一般意义上肯定“心力”的驱动、造作、实践功能。他所赞赏的心力,实际上是同情仁爱之心,或者叫做善良意志。他把心力分为“机心”和“愿心”两种:“愿心”可以挽劫运,“机心”则可以造劫运。谭嗣同要“以心力挽劫运”,其心力必然不是算计、巧诈的心力。而是兴乐拔苦的心力,是普度众生的愿力,即是有特定的道德内容的。所以他主张“并凹凸力而用之于仁”(《仁学·四十五》),以“仁”为意志的目的与归宿。因为心力的真正来源是“慈悲”,“盖心力之实体,莫大于慈悲。慈悲则我视人平等,而我以无畏;人视我平等,而人亦以无畏。无畏则无所用机矣。……故慈悲为心力之实体”‘((仁学·四十三》)。以“仁”或“慈悲”方意志的价值取向,意志就达到与自身本体
的合一。
第三,“以心力挽劫运”要排斥“机心”,而“机心”恰恰是要凭借理智的计算的。一旦分人我,用理智去计算利害,即使以平机心为目的,也会转化为机心,那么心力就有害了。他说:“凹凸力之为害,即意识之为害也。今求通之,必断意识,“·…意识断,则我相除;我相除,则异同泯,异用泯,则平等出,至于平等,则洞澈彼此,一尘不隔,为通人我之极致矣。”(《仁学·四十五》)可见,心力的作用要与本体一致,就在于破二执,障二障,达到破对待,人我通—仁;而理智总要分出主客体差别,所以反过来,只有断意识去思维,作为本体的心力才会显现出来。谭嗣同的心力说由此表现出非理性的特征。然而这种非理性的心力,却有一种使人感应的能力:以仁爱之心待人,能感召别人去除机心;由此扩大,直到挽回劫运。
第四,这样一种以“仁”为价值取向的善良意志,不仅是一种动力因,而且是世界的本体。谭嗣同说世界是由以太构成的,但是,他又说:“以太也,电也,粗浅之具也,借其名以质心力。”(《仁学界说》)就是说,借用以太或电来说明心力的作用罢了。’由此可见把心力推向本体的倾向。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