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雕塑>>正文内容

佛道灵境——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09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道灵境——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

  孔望山位于连云港市中心西南3.5公里,东西长800米,南北宽300米,海拔高度129米,风光秀美,为连云港市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它人文荟萃,更因孔子登临望海而得名,有以中国最早的东汉末的佛教摩崖石刻为代表的众多宗教遗迹,有见证古代连云港为南北要冲的军事城堡——宋代古城,以及大量当地官吏、文人墨客登临赏游所留下的“龙洞庵石刻群”。始建于唐代原名龙兴寺的佛教庙宇——龙洞庵,还有“承露盘”、“杯盘石刻”等多处道教遗迹。孔望山不仅是一处佛道灵境,也是我市一处重要的风景游览区。(见碟盘孔望山05)

  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发现与研究经历了从直观感觉到理性深入认识的漫长过程。明清时,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成为有名的人文景观,并见于地方史志和登临者游赏后所留下的勒石题记和诗咏中。“孔望山石上有车辙马迹,峭壁岩嶙,有诸贤摩崖像,冠裳甚古,如读汉画”的历史文献记载,反映了古人对孔望山摩崖造像内容与成像年代的初步认识和直观印象。

  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与研究,认为“可能是汉代的东西”,“人事类起居之属”,“不是传说的诸贤像”,“都是衣冠整齐的士大夫阶层的人物和武士”。1956年孔望山摩岩石刻,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70年代末,连云港市博物馆对之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讨,通过对汉代朐县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及孔望山摩岩造像的布局、雕刻技法分组进行分析,认为其主要内容是汉代画像石上常见的宴饮、乐舞、杂技之类的题材,人物造像的冠式也具有明显的汉代特征,并将其时代确定为东汉,引起文物考古界的注目,成为80年代大讨论的契机。

  20世纪80年代确证,并形成孔望山摩崖造像为中国最早的佛教遗迹主流意见时期。1980年6月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史树青先生,来连考察,首次指出孔望山摩崖造像含有佛教的内容,是现存较早的摩崖石刻。同年北京大学俞伟超先生,中央美院金维诺先生和故宫博物院步连生等著名专家学者,来连实地考察后,也都认为孔望山摩崖造像应该是我国较早的佛教遗迹之一。同年10月末,连云港市博物馆正式邀请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和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对孔望山进行联合调查,作了详细测绘、摄影和摩拓工作,撰写了调查报告,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提供了详细和完整的资料。并确认了摩崖造像群是一组既有佛教内容又有道教内容的造像群,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轰动和广泛的思考研究。1981年4月连云港市博物馆在北京举办了一个关于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小型展览,并由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邀请中国历史博物馆、北大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佛教协会、《文物》和《历史研究》编辑部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举行了高层次学术座谈,形成了孔望山摩崖造像属东汉晚期作品和有佛、道内容、人物的汉式冠服、汉画像石式雕刻技法的主流意见。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将孔望山摩崖造像公布为全国第三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并指出其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东汉末期的佛教石刻艺术,佛教内容有佛、菩萨、弟子、力士和供养人图像,故事以释迦牟尼佛本生和本行故事为题。道教内容主要表现道教的神仙崇拜形象。(见碟盘孔望山立佛)

  2000年至2003年,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包括摩崖造像在内的孔望山古代文化遗迹,由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连云港市博物馆、连云港市文管办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孔望山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发掘。结果既进一步证实了摩崖造像群属佛道交融的造像,并有新的重要发现,如造像前的建筑基址及相关建筑遗物,丰富了孔望山遗址作为中国早期宗教崇拜与活动场所的深刻文化内涵。

  孔望山摩崖石刻造像群位于孔望山南麓西端的断崖上,分布在东西长18米,上下高约8米的范围内。造像群像有三种:浮雕造像、小龛内的线刻画像和附属于浮雕造像的台座和灯碗。浮雕造像共有89尊,其中道教的汉装人物像4尊,分别为老子及其供养人、关令尹喜和黄帝。属佛教人物造像共85尊,主要为佛经变故事,核心是位于造像中央偏下部的“涅磐图”,共由46尊人物图像组成,中心人物是高浮雕的释迦牟尼仰身卧像。

  孔望山除了造像群这一宗教遗迹外,还发现了其它的类似遗迹,亦有道教也有佛教的东西。在造像群东南侧不远处有一汉代高大石象,它体型雄健浑厚,神态温良驯善。石象左腹刻脚带脚铃,手持长钩的象奴。以钩驯养家象属汉代常见之术,驯象用钩与大象则常见佛家经典和佛事活动之中。石象四足下,均刻出仰莲一朵,更表明了石象佛教题材的性质。再往南较远处,便是汉代的石蟾蜍。战国秦汉,直到魏晋蟾蜍一直被人们视为神物,是辟五兵、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的吉祥之物。对有着超自然的神灵信仰的人们来说,只要是免灾降福的,佛祖、上帝、道尊与蟾蜍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在宗教内容方面,孔望山遗址有浓厚的道教因素和氛围,除前述有关道教方面内容外,早在1984年由已故丁义珍先生在考古调查中,发现孔望山东主峰顶两处东汉至魏晋的道教遗存。一处为“石承露盘”,另一处为“杯盘刻石”,后者位于前者北偏东约15米处。利用“承露盘”收集和餐饮仙露是当时方士和道教常用的求仙之术(考察报告并发表于《文物》1984年第5期)。

  “杯盘刻石”也是当时人们普遍祭祀道教崇敬人物的祭器。这两处重要的石刻遗迹位于孔望山主峰顶上,高高在上,极目远眺,一览无余,给人飘然出世之感,实为理想的饮仙露美酒、求仙拜仙和修炼成仙的绝佳场所。2001-2002年考古发掘在孔望遗址多处发现古代建筑遗迹。特别是造像群前不远处的台地上,有一处成规模的建筑基址,有汉代绳纹瓦片和云纹瓦当出土。这一些发现至少可以告诉我们在汉代,孔望山摩崖造像群之前的地方,存在着建筑,结合周围的同时期的石象、石蟾蜍等具有宗教因素遗物和此处强烈的道教信息,可以合理地认为汉代此处存在着一座宗教性质的建筑而不应是普通的世俗建筑。在道教中,老子为“大老君”尊为后圣,其下的东海君为古东海之神,被奉祀于“东海庙”。传世汉印有“东海庙长”,为三、四百石官吏(相当于东汉—小县之长)之印,表明东海庙是东汉时期由官府管理和一处极为重要的道教庙宇。宋代赵明诚所著《金石录》收录了东汉熹平元年(公元172年)《东海庙碑》碑文。该碑的碑座据有关考证是孔望山脚下的石碣形碑座。总之,从自然地理环境、文化因素、历史记载和目前的考古发现,早期道教的重要遗存——“东海庙”应当就在孔望山遗址之中。表明连云港地区应当是东汉海滨地区的道教中活动中心。

  孔望山以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宗教类遗迹,是佛、道并存,而以道教为盛,是符合佛教中国本土化的历史实际的。

  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宗教,讲究的方术神仙之学,追求的是长生不老和羽化成仙之道。在秦汉时期,在上到皇帝下至平民大众中很有市场。道教的黄老之学在西汉前期一度成为治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东汉末年张角则借太平道发动了规模宏大的黄巾大起义。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佛教。一种异域文化,要得到人们的认同和地位的抬升,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佛教与道教一样有神仙极乐世界的美好描述,有摆脱人生苦恼,成仙成佛之道,再实际一点的是祈福免灾的现实功用。这样一种共性,加上中国早期教派意识还不是那么强烈,佛道并行,甚至共存于一处宗教信仰场所既是一种正常,亦是一种必然。东汉的楚王刘英(其王都在连云港市毗邻的邳县一带)据正统史书记载是既“喜黄老(道教),学为浮屠(佛教),斋戒祭祀”,是佛道不分,诚信之至!著名学者陈寅恪曾说道教起源于滨海地区,汤用彤又指明东汉的佛教是依附于道教而存在的。孔望山摩崖宗教类石刻则提供了这方面的实证资料。

  连云港孔望山摩崖石刻中东汉时期佛教题材内容的发现,将我国摩崖佛教石刻上推了几个世纪,比著名的敦煌莫高窟还早200多年,被誉为“九州崖佛第一尊”。它的发现对传统的中国佛教史、艺术史和和中外关系史等许多方面都提出挑战性的课题。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国的佛教是由“陆上丝绸之路”由西传入中国,然后再向其它地方传播的,然而,孔望山的这种早期的佛教的摩崖造像为什么没有在最先传入佛教文化比达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出现呢?有人就认为这和东汉时期徐淮地区浓厚的宗教气氛和鲁南苏北汉代发较的汉画像石雕刻技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有人认为佛教的传播除了陆上丝绸之路这个途径外,并不能排除“陆上丝绸之路”终点的连云港也存在着以之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同样也输入了印度佛教,落地开花,孕育了孔望山摩崖佛教造像题材。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在看过孔望山东汉摩崖造像摄影题诗道:“海上丝绸路早开。阙文史实证摩崖.可能孔望山头象,及见流沙的白马来。”尽管目前深入的研究还正在进行,但仅已确认的其所属时代及佛教内容,就意味着中国的佛教史、艺术史的改写,它的历史意义不仅是在连云港,还在全中国乃至世界,不仅是遥远的过去历史,还是现实的与未来的。

  孔望山四季风景优美,有春的生机盎然,乌语花香,夏的树木葱茏,凉爽宜人,秋的天高气爽,古刹钟鸣,冬的白雪皑皑,山空鸟飞绝的宁静,又有“古圣贤像”和宋代古城所释放的浓浓历史文化气息,是极佳的登临玩赏之地,再加上近邻古海州城,地方主政者与文人墨客纷纷来此游历,留下了众多的刻石题记,留下了段段佳话,成为孔望山历史遗迹中的颗颗明珠,丰富了孔望山的文化内涵。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