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读诵佛经的“出入法”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09日
来源:不详   作者:黄震铭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读诵佛经的“出入法”

  黄震铭

  大凡学佛弟子,读诵佛经是日常的必修课程。佛经法宝,是人类离苦得乐的指南,是佛祖释迦牟尼为度脱众生而宣演的无量法门及成佛的真谛。所以,掌握正确的读诵佛经的方法,亦是修持得力迅捷与否的关键之一。本人学佛时日尚浅,但采用“出入法”读诵佛经,自感受益颇丰。尽管本人浅于学且阙于修,仍毛遂自荐,奉献同道。期望能抛砖引玉,以达共同探讨提高。

  何谓“出入法”,始当求其入,终当求其出。虔诚参悟,此是入经法;用得透脱,此是出经法。简而言之,读经,要走得进去,也要走得出来。

  所谓“入”法,就是怀恭敬虔诚心,认真读经;怀强烈浓厚意趣,反复参悟。视读经为人生一大乐事,把佛经读通读懂,真正领会经中的旨意。如果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或断章取义,猎奇弃意,是不可能探得经中的妙旨,又可能是入宝山而空载归。实践使我体会到,读经要做到“入”,需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迫切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要经常提醒自己:“生命无常,人生难得,佛法难闻,佛理难知。”读经学法是了生死之大事,切莫存有来日方长等闲视之的观念。要有求法若渴的强烈愿望和愚公移山、知难而进的精神,方能精进不懈。同时,还要有入经探宝的浓厚兴趣。佛经法宝是广博精深的智慧海洋,能熏发人的般若智慧。若能真正“入”经,必会使你爱不释手,甚至会废寝忘食。

  2、要无相读经。即读诵佛经时要做到心性清净。不能有求,不起分别。因为求即有相,分别即妄。《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谓无相读经,亦即读经时要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若读经时存有求福报、超度祖宗、消除业障等诸如此类的念头,即是有相。有相读经虽有功德,但功德有限;无相读经,则功德不可思量。

  3、要正确理解佛经中的名相。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词解去解释,或从世俗的习惯观念去对其作错误的理解。例如“无念”,佛经的解释是:“知一切法,心不染著。”所以“无念”是活的,是应缘而无所住染,即念起无住,不攀缘,不停留,随用随息。如果理解成断灭念头,或压念不起,或一念不生,死在那里不动,那就犯了方向性的错误。若照此修持,则会误入歧途,后果是十分危险的。读诵佛经中遇到此类困难时,要亲近和求教于善知识,多求开示或多读高僧大德对佛经的注疏。若将他们的智慧转为我有,则事半功倍,得力迅捷。这就是常说的“闻法”。

  4、佛经法宝一般都义理深奥,要认真读反复诵,才能逐步理解深入,非上上根者,决不可能一闻即悟。所以要坚持逐步深入,反复参悟方能得大收益。不能贪多求快,切忌走马观花,或只读不悟,或满足于一知半解。大凡读经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初读时似无所悟,但当你读了一段时日,回过头来会猛然发现自己收获甚多,如再坚持下去,就会发现自己在学佛中突然又提高了一个层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就是俗语讲的“铁棒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5、读经时要善于起“疑”。疑而后能悟,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则不悟。《心经》是笔者的每日必读课,每每读到“远离颠倒梦想”这句,总是疑而不解。因为妄是学佛的主要障碍,为何只需远离而不加断灭?此疑长期不解。直到最近才突有所悟。原来妄心不离菩提正觉,除去妄心,即无正觉,妄心只可息而不可灭,离妄无真,真妄不二方合中道。真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又如我读过多遍《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每每读完总感到有这么多“求”字,疑非大乘法宝。今年暑期读《金刚经》,当读至“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心里豁然明朗,突然悟到《普门品》的意旨。得宝后的欢乐真是无可言说。实践证明,疑是悟之因,悟是疑之果,真实不虚。

  何谓“出”经,就是善于把自己从佛经中解脱出来。不去死读经,读死经,徒增法缚。要通过逐步深入而达出于其外。要联系实际,不断自我观照,把所学到的佛法真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例如,有僧问赵州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此“出”是何等的潇洒自如,以至成为千古绝唱。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而自言未曾道出只字,以此告诫弟子,要从法缚中跳出来。佛祖甚至在《金刚经》中呼斥:“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用心何其良苦。《六祖法宝坛经》中说,僧法达诵《法华经》三千部,尚不能明心。六祖曰:“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并说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所以,“入”则被经转,“出”则能转经。“出”经实修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读诵佛经的“出入法”,“入”是学法,“出”是用法。“入”与“出”是相辅相成的,是辩证统一的。没有“入”就谈不上“出”。而“出”不来,则学无收益或收益不大,终不能明心见性。而“入”得愈深,则“出”得愈活。“人”是迷,“出”是悟,“入”是“出”之体,“出”是“入”之用。有体无用,则落于无为;有用无体,则着于有为;皆非不二。“入”即是“出”,“出”即是“入”。方为“出入不二”。若能如此,才算是真正把佛经法宝读好用活了。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