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处摩崖石刻 温州永强地域文化的一枝奇葩
三处摩崖石刻 温州永强地域文化的一枝奇葩
永强,从永场、永嘉场、永嘉盐场等名称沿革而来,因“场”与“强”温州方言同音而演变得名。
永强在大罗山东麓,南起老鼠山,北迄茅竹岭,迤逦20多公里,即现在的龙湾区永中、永兴、海滨3个街道,瑶溪、沙城、天河、灵昆4个镇。清代五品衔永嘉场知事程云骥曾赞誉“高士恒栖沧海曲,好山多在永嘉场”,其西面背依巍峨连绵的大罗山,奇峰罗立,瀑泉飞泻,林木叠翠;东、南、北三面低而平坦,正地处东海浪潮冲积而成的永强平原和古海湾澙湖平原。
永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气息浓厚,唐朝就设立了全国十大盐场之一——永嘉盐场,明时曾一度成为浙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亚中心。特殊的地理、历史原因造就了一方特殊的人文景观,其中摩崖石刻就是一例。摩崖石刻是永强地域文化的一枝奇葩,是先人留给永强的宝贵遗产,是历史留给永强的无价瑰宝。
半山摩崖题刻
在瑶溪镇上河滨,沿龙冈岭向上走,绕过龙冈寺,就到了半山摩崖题刻所在地,龙冈山南坡和蜈蚣山北坡之间的半山。此为明代广东按察副使王叔果(1516~1588年,永嘉英桥里人,即今龙湾区永中街道)、福建布政使王叔杲(1517~1600年)两兄弟少年读书处。王叔果40岁辞官后又在瑶溪隐居20余年,营建私家别墅缭碧园,聚集诸友,在松林竹篁间,读经吟诗,谈论理义。现在缭碧园仅存遗址,它的主体建筑原先就建在龙冈寺内。摩崖题刻群约在明嘉靖辛丑(1541年)至万历丙戌(1586年)之间刻制。1985年被列为温州市级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龙冈寺东南侧有“龙冈”二大字题刻,行草横书,笔势浑朴遒劲,传为王叔果书写。“华阳洞”三字楷体横刻在华阳洞上部巨岩上,大小各有0.29×0.21米。洞内一方花岗岩底座的青石碑,碑上刻有《山居纪旧》、《辟华阳洞成》二首古诗,末署“明万历丙戌重阳日,西华山人书”,行草直书,碑宽0.9米、高0.53米,这就是华阳洞诗碑。诗碑碑文为《山居纪旧》:“华阳二王子,曾向此藏修。宦就归来日,相将五十秋。云林双短屐,天地一虚舟。千载兹山胜,还应续旧游。”《辟华阳洞成》:“烟萝埋古洞,翦辟辣奇观。窈窕连觞咏,优游足考槃。径旁清涧合,松偃翠云团。睠此标题处,灵岩共石刊。”华阳洞据说取自王叔果晚年号西华山人和王叔杲字阳德中的一字,因此而得名。
在华阳洞东边一小平地前的峭壁上有面朝北的《半山草堂诗》大幅摩崖题刻,宽1.95米、高1.20米,行楷直书,末署“嘉靖辛丑……半山草堂诗”,已残缺。据考证,题咏为《濯缨岩》、《振衣台》、《修竹厨》、《觞咏亭》四首五律,现从《王叔杲集·半山四咏》抄录如下,《濯缨岩》:“潜虬媚幽渚,丹磴俯清澜。静和沧浪曲,闲簪紫箨冠。秋光泻波影,晴雪洒春寒……”《振衣台》:“濯缨挹清流,揽衣上平麓。晚霞水底明,远岫云端绿。淄尘染素衣,薜荔忆初服。结兰临高台,清风振遗馥。”《修竹厨》:“石坼烧丹灶,云房开竹厨。紫烟凝翠筿,芳醑媚金壶。滴露煮新茗,攀条烹玉鲈。休惊酒尊冷,湘女正当垆。”《觞咏亭》:“禊筵传彩贴,兰榭结群芳。径转通幽谷,川回抱曲塘。得句依岩勒,浮花逐酒香。载赓沂水咏,一引永和觞”
在“半山草堂诗”题刻前的巨岩上,朝东偏北有“山高月小”四字题刻,横书,字径0.36×0.24米。与“山高月小”题刻相对是“云静渊澄”题刻,朝南,横书,字径0.32×0.31米。“修竹厨”题刻,在华阳洞东面、朝西北的巨岩上,楷体横书,框径0.33×0.85米,字径0.23×0.21米。华阳洞前对面的岩石上有“濯缨”题刻,朝南,横列,字径0.41×0.34米。与“濯缨”题刻隔涧斜对岩石上楷书刻有“罗阳洞天”四大字,末署“明嘉靖□子春勒”,框径1.94×0.49米,字径0.36×0.25米。此处摩崖题刻,笔势浑朴遒劲,内容丰富、情趣盎然,读之不免令人油然而生怀古之情。
第一山摩崖题刻
在永中街道郑宅村东首天柱公路南侧的低矮山坡有“第一山”摩崖题刻。因此地土质肥厚,植被丰富,人称横山,亦称第一山。笔直拾阶而上,不过20多米,就可见一块约4平方米的岩壁上,自右至左横刻着“第一山”三大字,现用油漆刷新;右下角直署“米芾书”三字已模糊不清。总体长2.32米、高0.56米,字径分别为1×0.5、0.2×0.73、0.5×0.74米,右款每字约七平方厘米。字体行草,遒劲有力,刻工精良。瓯海县人民政府于1990年11月21日公布瓯海县第一批15家文物保护单位,第一山摩崖题刻就名列其中,1991年12月5日树立石碑;2003年9月12日龙湾区人民政府也公布了第一山摩崖题刻在内的15处为龙湾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摩崖题刻周围修有青石护栏,是一处很有历史价值的景点。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号襄阳,世居太原,迁襄阳,后定居江苏镇江。北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又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宣和书谱》说他:“大抵书效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识者然之。方芾书时,其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能文擅诗,书画皆通,精通鉴赏,与苏轼(1037~1101年)、黄庭坚(1045~1105年)、蔡襄(1012~1067年)并称宋四家。米芾现在温州留有的摩崖题刻不过两处,因此更显得弥足珍贵。但也有人怀疑这是否系米芾真迹?米芾是否来过温州?这都有待考证。也有人认为,此字当为以前好事者描米芾字于此,不是米芾亲临手迹。
据有关资料介绍,米芾留在泰山泰安岱庙的书法作品也是碑刻“第一山”,碑上的落款也为“米芾书”三字。为此,有关专家对“第一山”三大字作了深入研究,得出“山”字与“第一”二字,有着较大的差别,米芾的“第一”两个字是草书,字形灵秀飘逸,书法熟练,笔下有神,且有动感,尤其是“第”字,其形似盘马弯弓,中竖垂直挺拔,一笔定乾坤;而下面的“山”字,却没有这些特征,而是显得呆板,与上面的两个字相比,似乎缺乏整体的关联。
石胜观摩崖造像
石胜观摩崖造像位于永中街道双岙村古佛岩,即石胜观斗姥阁西侧。石胜观,石结构,依山而筑,前为玉皇殿,后为斗姥阁,“石胜道观”四字为王荣年所题。王荣年(1889~1951年),著名书法家,有“江南一枝笔”之誉。字世瑛,号紫珍,又号梅庵,别署三瓯斋主,永嘉县永强三甲(今龙湾区天河镇三甲)人。书法造诣极深,“熔篆隶碑帖于一炉。真书、行、草兼工,临褚深得神髓,章草尤独绝一时”,被誉为温州当代书法界的“一代宗师”。
我们进正门绕轩入后殿,就能看到崖壁上有一片乌崖突出,凿有十三尊造像。当我们登上石佛岩,立即被这里的神态庄严、造型古朴的造像深深吸引住了。这十三尊造像开凿于峭壁之上,皆坐南面北,最大的一尊通高133厘米,宽55厘米,凸出21厘米。东首第一尊造像上角,楷书阴刻有“张氏妈娘舍山路捌丈洋路四十二丈祈保寿命延长”等字样,可看出先民们为母亲驱除病苦,延长寿命的虔诚苦心的高贵品质。
摩崖造像从东到西分三组,第一组共四尊,第一尊戴风帽,披帛,着U形领服,结跏跌坐莲座,似为地藏菩萨。另外三尊肉髻,披云肩,着U形领服,结跏跌坐莲座,为药师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第二组共六尊,第一尊为云形座,足踏祥云,披云肩,似为势至菩萨,其他五尊全为莲花座,女性造像,面相丰满,头梳螺髻,胸饰缨络,赤足垂莲踏朵,身着长裙,披云肩,头后有圆光,分别为鱼篮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日光与月光菩萨。第三组有三尊头戴梁冠,双手捧圭的造像,此乃道教的天、地、水三官,又称三元大帝即紫微大帝、清虚大帝、洞阴大帝(在第二组与第三组的崖壁间有一尊土地神造像,用水泥固定,加上此尊共有十四尊造像)。这些造像容相慈祥,造型古朴,刻工精炼,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虽经历风雨侵蚀,造像体貌衣饰完好无损,很珍贵。据专家介绍,从造像的工艺水平可以推测,当时温州一带已具有较高的测绘水平。
关于造像,地方史籍中无文字记载,故无法确定其开凿年代。据已故永强乡贤王璞先生从造像佛道两教并例来考证,很有可能兴建于唐朝。因武则天对于佛道两教同样重视,唐玄宗又大兴道教。但又有专家以造像风格来判断,为宋物,因为这里的造像既无唐朝时的丰满飘逸的遗风,也无明代较为烦琐的服饰,整体氛围较为文静秀气。据史料载,北宋佛教面对儒家排佛的做法,倡导三教合一,这种提法符合当时的趋势,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宋孝宗还提出“以佛修身,以道养生,以儒治世”的观点。
造像背崖而凿,下有小涧,旁有双岙水库。据记载,在上世纪60年代,造像后面的古栈道尚有一些方孔遗存,后因建造双岙水库大坝而被毁。从永嘉盐场的历史沿革来看,古栈道是当地与温州府城在陆路交通上的一条必经之道,可见,这十三尊造像有着久远的历史和辉煌的地位,对研究永嘉盐场的兴衰、永强至温州府城的驿道旧痕,古代民俗、宗教信仰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转载自浙江省文物局)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