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恢宏的北朝摩崖刻石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即气势恢宏的北朝摩崖刻石;特别是大字刻石,多分布在山东;一处是跨莱州、平度、青州三市四山(云峰山、天柱山、大基山、玲珑山)的“云峰刻石”;一处是集中在鲁中南山区的摩崖刻经,包括泰山经石峪、新泰徂徕山,邹城铁山、岗山、葛山、尖山、峄山,汶上水牛山的各种佛经刻字。1995年,东平县二洪顶又发现了大面积的摩崖刻经。
“云峰刻石”书镌于郑道昭父子任职光州(治掖县)刺史期间。郑道昭系名门望族的荥阳郑氏。他的前半生生活在北魏旧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后半生主要活动在新都洛阳。永平三年(510年),年近60的郑道昭出任光州刺史,三年后转青州刺史。郑道昭深受儒学熏陶,晚年仕途坎坷,壮志未酬。来到天之一隅的东莱故地,一腔郁闷之气得以发泄。到职后,先是在天柱山刊出上碑,接着在云峰山觅佳石复刻下碑,借以颂扬荥阳郑氏和其父郑羲。又常于公务之暇,率僚佐,携道俗,徜徉于四山之上,设斋筑坛,谈经论道,吟诗挥毫,寄情山林,留下了30余处摩崖刻石。北齐河清二年(563年),道昭第三子祖述亦任光州刺史,往寻父迹,不胜感慨,亦有诗铭刻于摩崖。四山与郑氏父子有关的摩崖共41种。
云峰刻石是魏碑书法的代表作品之一,其地位历来多有评述。清代包世臣说: “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碑》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真文苑奇珍也” (《艺舟双楫·历下笔谭》)。康有为品评北朝刻石时,将云峰刻石称作圆笔之极轨,列入妙品上(《广艺舟双楫》)。叶昌炽称誉《郑文公上、下碑》及《论经书诗》诸刻,“上承分篆,化北方之乔野,如筚路蓝缕进于文明。其笔力之健,可以制犀児,搏龙蛇,而游刃于虚,全以神运” (《语石》)。云峰刻石不仅以数量多而集中,大小字体皆备,与龙门造像题记、邙山墓志、邹城四山摩崖比肩名著于世,更以丰富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人们的赞赏。云峰刻石中,影响最大、流传较广的是《郑文公下碑》。新中国建立以前,艺苑真赏社、有正书局曾出版影印本和石印本。建国后,齐鲁书社、紫禁城出版社也出版过胶印和影印的下碑,日本书法界对《郑文公碑》情有独钟,书道团体来山东,无论时间长短,观摩下碑是必不可少的活动。
北朝摩崖刻经的出现,与当时佛教的兴衰紧密相连。北朝二百年间,战事频仍,王朝更迭,流离丧乱,世无宁日。人们向往安定,祈盼普渡众生的天外之神,而慈航普渡则给予苦难中人以虚幻的希望和藉慰。在统治阶级的倡导下,佛事大兴。佛经的传播,佛教义理的阐述,通常都是靠写经生手抄的经书。摩崖刻经集中于鲁中南,究其原因,盖与北朝两次灭佛重点都在西部,鲁中南乃孔子、孟子故里,儒学大本营,佛教相对不如中原以西兴盛,因而灭佛亦稍懈有关。
北朝摩崖刻经场面之博大,气势之宏伟,堪称中国书法史上一绝。康有为称其书法“通隶楷,备方圆,高深简穆,为擘窠之极轨也”。摩崖刻经作为北朝特定环境中的产物,不论在隶书的推陈出新上,在大字榜书气势的探索上,还是在“玄”、“儒”审美情趣的追求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铁山《石颂》中“精跨羲诞,妙越英繇”的赞语,实不为过。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