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经典和弥勒信仰的民族化
弥勒经典和弥勒信仰的民族化
作者:杨曾文
值此奉化雪窦山露天弥勒大佛开光之际举办这次“弥勒文化节海峡两岸弥勒文化学术研讨会”,我感到十分高兴和荣幸。现仅概要综合以往笔者对中国弥勒信仰的研究成果在此发表,希望与诸位学者进行交流,得到指教。
一
公元前后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从印度传人中国内地,得到迅速传播,经历汉魏西晋时期的初传、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普及、南北朝时期教理的研究与会通,至隋唐时期成立许多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标志着佛教民族化历程的基本结束,从此进入中国民族佛教的持续传播和发展时期。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因为受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宗教习俗的熏陶、影响,不仅形成了带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义理论、组织形式、修行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而且在佛、菩萨信仰方面也形成了为中国普通信众喜闻乐见的传说、造像和礼拜仪轨。
中国佛教在南北朝以后转型为以大乘为主体的佛教,十分尊崇象征大乘佛教基本理念的菩萨信仰, 自进入唐、五代及宋元以后,逐渐形成以中国名山作为某一菩萨道场的传说和信仰,最著名是形成以四大名山代表四大菩萨显化道场的信仰:浙江普陀山是观音菩萨道场,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 四川峨嵋山是普贤菩萨道场,九华山是地藏菩萨道场,分别象征大乘佛教“悲、智、行、愿”的四大理念,并且将泗州临淮县的僧伽和尚崇也奉为观音菩萨化身,明州奉化的契此和尚为弥勒菩萨的化身,从而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中国佛教的佛菩萨信仰的体系。
二
弥勒菩萨信仰与其他菩萨信仰一样源自印度,在大乘佛典中有详略不同的记述。弥勒,是姓,意译慈氏,名阿夷多,被认为是继释迦牟尼佛之后的未来佛,在汉译原始佛教经典《中阿含经》和大乘般若类经典《道行般若经》、 《放光般若经》、 《摩诃般若经》、《维摩经》以及《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持心梵天所问经》、 《菩萨处胎经》、 《思益梵天所问经》等经典中皆有关于弥勒事迹的记述。
然而集中记述弥勒菩萨行愿事迹的有所谓“弥勒三部经”,即: (一)西晋竺法护译《弥勒下生经》 (或《弥勒成佛经》),讲弥勒菩萨从兜率天宫下降人间成佛,说法度脱众生; (二)后秦鸠摩罗什译《弥勒成佛经》, 内容与前经略同,但增添大乘“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内容; (三)北凉沮渠京声译《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弥勒作为释迦佛弟子在死后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众生说法。
概括地讲,前两部经是讲述弥勒菩萨下生世间成佛信仰的,说弥勒在上生兜率天后,经过56亿万年,在世间光明祥和,民众丰衣足食之时下生人间成佛,在龙华树下三次说法,普度无数众生;后一部经是讲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为诸天说法的信仰,说众生如果能坚持读诵佛经、修禅持戒或称念弥勒名号,死后可以上生兜率天宫,接受弥勒菩萨的教化,将来在弥勒下生成佛时也跟随生到人间,听弥勒说法得到解脱。
这两种弥勒信仰都曾十分流行。一般地讲,弥勒菩萨上生信仰在古代佛教界学僧之中比较流行,认为上生兜率净土可以向弥勒菩萨受教高深佛法,例如东晋道安及其弟子法遇、道愿和唐代玄奘法师等就曾发愿死后往生弥勒兜率净土。至于弥勒下生成佛的信仰,在社会民间更为流行。信众企盼天下光明太平,民众安居乐业,弥勒出世成佛,在龙华树下听弥勒说法以达到觉悟解脱。中国在进入南北朝以后,当广大民众遭遇封建统治者或异族残酷压迫、生活极端困苦的时候,常将摆脱苦难的期盼与弥勒信仰结合起来,希望弥勒出世带来光明和幸福。古代有不少农民起义曾利用弥勒信仰,打着“弥勒佛出世”旗号,发动农民参加改变自己命运的斗争。
自唐末五代以后,中国佛教言众特别崇奉奉化布袋契此和尚,把他供奉为弥勒菩萨的化身,寺院供奉他的塑像,民间传诵他的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
三
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元昙噩《布袋和尚传》和明广如《布袋和尚后序》等文献记载,奉化契此布袋和尚是五代时期真实存在过的人物。
契此,也称长汀子布袋和尚,四明(治今浙江宁波)人,生活在唐末五代之初,原是禅宗南宗禅师,曾游历福州,与承继石头法系的雪峰义存弟子保福从展(867–928)和安国弘瑶有过交往。契此和尚弘传南宗禅法,主张众生自性本来清净,说“即心是佛”;提倡无为自在,示人不必到处求经求教;劝人“宽却肚皮常忍辱”等。他形体肥胖,居无常所,行为怪异,语默无常,常以杖背负布袋沿街乞讨物品,所食不避腥荤,有时向世人预示晴雨、吉凶。他在五代后梁贞明三年(917)圆寂,寂前在奉化岳林寺东廊下说偈曰: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暗示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之一。
此后,契此和尚被信众奉为弥勒菩萨显化的真身,受到普遍崇敬和供养。寺院在天王殿须弥坛上供奉的弥勒佛一般皆取自他的形象,袒胸露肚,满面堆笑,给人以慈祥、宽厚、坦诚和亲切的感觉,民间流行以他的形象造型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品。
四
佛教的发展是在适应、随顺社会环境和民众的信仰需求愿望中不断发展的,布袋弥勒菩萨的传说和信仰应当说是佛教民族化深人的产物。布袋弥勒菩萨是中国广大信众既根据大乘佛教思想又按照自己的愿望和想象塑造的弥勒形象,反映了中国民族的性格、理念和意向。从布袋的传说、语录和寺院及民间各种造像来看,笔者认为应对以下几个方面结合时代给予新的诠释,将有助于佛教发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一)强调“即心是佛”,重视心灵自我净化,说佛和菩萨就在现实人间。这正是“人间佛教”所强调的佛法在人间、修行不离日用的现实主义的思想。
(二)劝世人克制贪欲,对人宽容, 以“宽却肚皮”、 “放开笑口”来消解世间众多的是非、憎爱、嫉忌,实践大慈大悲、行善利人的菩萨之道。这种态度在今天对维持家庭和睦、人际关系融洽、邻里社区协调,乃至营建和谐社会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宽厚、容忍、乐观、坦诚、大度的风格,即使在今天也是处理人际关系难题,摆脱某些困境的一种选择,。
最后,借此机会向教内外学者建议,在对中国佛教历史的研究中,应进一步考察研究佛、菩萨及罗汉信仰的问题,对比考察佛经中关于佛、菩萨及罗汉信仰的记载与在中国传播中发生演变的佛、菩萨及罗汉信仰情况的差别,乃至南北传佛教、各国佛教的差异,归结出它们各自的特色并探寻说明其原因,相信必能深化对中外佛教的理解,丰富世界佛教史文化史的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