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标揭新理 销影岩岫——竺道生与庐山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24日
来源:不详   作者:张国宏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标揭新理 销影岩岫----竺道生与庐山

  作者:张国宏

  据说,在东晋南朝时期,有位僧人因倡扬人人皆有佛性,一阐提也得成佛的主张而被逐出佛教僧团。但他"痴心"不改,又来到苏州虎臣继续倡导这'一学说,居然"旬日之中,学徒数百。"是年夏,雷震建康<今江苏南京)青园寺佛殿。当时有"龙升于天,光影西壁",青园寺固之更名为龙光寺。时人叹道: "龙既巳去,生必行矣。"生者,就是被时人誉为"惺檗圣"的一代名憎竺道生。苏州人将他与龙相附会,表达了他们对他的尊敬与崇拜。

  竺道生,生年巳不可确考,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一年(434年)。俗姓魏,巨鹿(今河北本乡)人,寓居彭城(今扛苏徐州)。家世仕族,父为广戚县令。 "幼而颖悟,聪哲着神。其父知非凡器,爱而异之。"时有名僧竺法汰从荆州至匙康住瓦官寺开讲《放光般若经》,朝野僧俗前宋听讲者达数千人,时年幼的竺道生闻风而从之出家,并随师改姓竺。

  出家后,竺道生钻研佛经,研习佛理,用心精勤,很快便深谙佛学。15岁即登台讲经, "吐纳问辩,辞清珠玉',当世名宿望士,相形见绌,莫能抗敌。及20岁受具足戒后,讲说之名更著, "遍于区夏,王公贵姓,并闻风造席,庶几之士,皆千里命驾"。

  此后,竺道生为了穷研佛家经籍,吸纳佛教名家之精华而离开喧闹繁华的建康,到各地讲学探秘。他出游的第一站就是当时已名满江南的著名佛教中心和译经基地--庐山。是时,庐山高僧慧远雍容大度,涵纳百家,在他周围聚集了一大批造诣精深、各有所长的高僧名释。他们在一起相研佛经、探讨佛理,共同促动了佛教理论和译经事业的兴旺发达,形成了极其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真正是"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道生来到这里,为能有机会与山中佛学六师们切磋讨教和搔触浩翰经籍而庆幸,前后"幽栖七年"。7年当中,他摒弃名利诱惑,甘于寂寞,埋头子佛教经籍之中, "钻仰群经,斟酌杂论",对许多佛教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他谦虚好问,虚心问教,执弟子礼,从慧远学习"因果报应说"和"净土说",并与慧远同参僧伽提婆研习小乘说一切有部的昆昙学说,从而获得了相当丰富而庞杂的佛教理论。所有这些为他以后综合旧说,创立独具特色的佛教理论打下了坚实稳固的基础。他在庐山活动的7年,实际上是他创立独特佛教理论的准备时期,对他后来的佛教活动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他这次登庐山,在脑海中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对庐山产生了笃诚而深厚的感情。

  公元404年,道生闻知鸠摩罗什在长安讲学。力丰富学识,坩广见闻,揖别庐山, "万里随法,不惮痪苦",来到北方佛教中心--长安,与僧睿,慧严、慧观等共从罗什受业,并辅助罗什翻译了大、小品《般若经》,成为罗什的高足弟子之一?。道生的聪明才智和妙解经论给长安僧众留下了很深印象, "关中众僧,咸谓神悟"。

  东晋熙三年(407年)前后,道生甫返途中,再上庐山,将僧肇的《般若无知论》带给慧远和刘遗民等山中禅侣,介绍了北方最新佛教动态,促进丁南北佛教的交流与融合。但这一次道生并没有逗留山中,寻即顺扛芦下回到阔别巳久的建康,大力倡导和宣扬涅般学。

  涅般,为梵文音译,旧时也译作"泥洹",意译为"灭度"、 "寂灭"等。原指火的熄灭,佛教用来表示灭尽一叨烦恼,超脱生死轮回而获得前一种精神境界,它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涅檗学是以《涅般经》为主要依据,重点阐发关于佛性的学说,经中强调一Lo众生皆有佛性,皆得成佛。这种思想传至中国,立即得到渴望享福,企求解脱的中土人士的热烈欢迎。因此大乘《涅般经》在中土译出,涅般佛性论便很快风靡一时,蔚为显学,并直接影响到隋唐佛教各宗派思想的形成。

  《涅般经》在中土有三个较有影响的译本,即东晋法显的六卷本,北凉昙无谶的四十卷本和南朝慧观、谢灵运的三十六卷木。但最初竺道生都没有接触到,只是根据自己对佛教义理的系统了解而对佛性问题作过探索,写下了《佛性当有论》等论著。在他从庐山返回建康的第八年(年417年),法显译出六卷本《泥洹经>>,道生更是专研(涅般经》,倡佛性记。他"剖析经理,洞入幽微,不受经文约束,大胆发挥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法显六卷本不够圆满,既然"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那么一。阐提是有情,自然亦可威佛。但因其说"笼罩旧说,妙有渊旨"而遭到"旧学僧党"和"守文之徒"的攻击,被视为"背经邪说",本人亦被开除出建康佛教僧团。道生辈此冤屈,极为不服,遂"拂衣而行",离开建康。

  道生摒出建康后,初南投苏州虎丘山倡导涅般说, "旬闩之中,学徒数百",名声大噪。据说,他曾生在白莲池畔讲经说法,讲得池中顽石也情不自禁地连连点头称是。如今这块"点头石"仍存,并成为虎丘著名一景。不久,辞别众僧第三次登上庐山。时慧远巳在庐山与"同志息心贞信之士"设斋立誓,发愿文,结莲社,大倡净土说。

  莲社,又称自莲社,历来对之存在与否有争论。据《高贤降》载:"灵运心服远公,为之凿池载白莲,而名其社焉。"但谢灵运凿池时仅9岁,而慧远已60岁,实难置信。义据刘遗民《莲社发愿文>>记载: "维岁在摄提格,七月戊晨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霜怀特发。乃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庐山之阴般若台精含阿弥陀佛俾前,率以香华敬荐而誓焉。"从这则记载来看,建社当在"摄提格"之前或同时,由末陈舜俞刊正的《十八高贤传)中亦有结社后"复率众至百:二十三儿同修净土之业。令刘遣民著发愿文"之说可为佐证。但到底是哪一年仍难确定。现在普遍看法是东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 莲社成立后,时处山中的高僧名释和骂信佛教的高士遗民几乎都参加进去了。慧远,慧永、慧持、佛陀耶舍,佛驮跋陀罗、昙顺,僧睿,道敬,昙桓、道炳、昙诜,道生、刘程之,周续之,雷次宗、宗炳,张野、张铨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人物,被后人誉为社中十八高贤,有{十八高贤传)、《莲社十八贤图》和诸多图记。在宋人李元中{莲社图记)中对十八高贤形象作了详细介绍和描述,对道生是这样描述的: "岩中为经筵,会讲者六人一人踞床凭几,挥尘而讲说者,道生也。'从中可以想见当时道生在讲说涅般说方面是不遗余力的,也反映出遭生是很有讲说才能的。

  从莲社十八贤生平记载来看,他们是先后入社而非同时结社,十八高贤之称亦是后人加以杜撰出来的,并非当初就有。围为慧持在义熙八年(412年)坐化成都龙渊寺时,佛陀邢舍刚来庐山入社,时道生更是远在建康致力研究和阐扬涅般论,尚不知莲社就里。《十八高贤传》中亦只点明这十八位"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宾"是不期而至的,并且缺少昙顺,昙桓、道炳三人。可见十八高贤之名并非初始即有,而是后人冠之的。

  当道生在庐山"预莲社",与儒释同仁共同探讨佛学,继续倡扬涅般学的时候,昙无谶所译四十卷本《涅般经》传至建康,经中果称一阐提(意为"不具信".或称"断善根")悉有佛帖.皆得成佛,与竺道生所说"合若符契"。:厂是,众人皆叹服他的卓越见识,名声大噪,受到远近僧众的敬服,乃至后来演化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神竺道生在其说风行建康,自己声威大振的情况下,离开喧闹市井第四次上庐山,在庐山精舍"论议数番"一阐提说,大力开讲《大涅般经》,并在《大涅般经》关于佛性问题论述的启发下,对过去所作(法华经注》进行了修改和补充,进一步发展了顿悟成佛说。由于他的积极倡导和大力宣扬其说迅速在庐山流传开来,受到广大僧俗的广泛欢迎, "观听之众,莫不悟悦"。并且造就培养了一批"善涅般",谜重顿悟成佛说的高足弟子。庐山亦因此而成为名闻诲内外的南方涅般学中心。道生个人因此而受到庐山和全国佛教界的普遍钦敬和尊崇,以至他死时, "道俗蹉骇,远近悲泣"。

  元嘉十一年(434年)十二月,道生最后一次在庐山"升座说法",宣讲涅般经, "随几而化"。第二天众僧将他尸骨葬于庐山西阜。

  道生一生与庐山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许多重要佛教活动和独特的佛教理论都是在庐山进行和最终完成的,而反过来他又为庐山佛教理论的充实和奉富,为庐山佛教事业的继续发展和保持在全国佛教界的领先地位作出了很大贡献.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