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谈佛教对世俗生活的积极影响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鲍鲲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谈佛教对世俗生活的积极影响

  朝阳市政府办公室 鲍鲲

  随着我市对佛教文化的挖掘和宣传,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佛教。但是,一般民众对于佛教的真谛并不十分了解,人们心中存在着很多的疑问:“什么是佛教呢,就只是吃素、念经吗?”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不能不为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不被人理解,千百年来充盈着辛酸与辉煌的佛教史卷被冷落而慨叹。

  佛教不该离人们的生活太遥远,因为每当人们困惑时,她往往给人们带来了顿悟的智慧。而我们现代人心中的佛教已经被古书中遥远时代的地名、人名、晦涩的经文迷糊了神经,我发现太多人对佛教持有一种可远观而不敢近玩的态度。其实大可不必,禅宗创始人惠能大师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出了“人间佛教”,意思就是成佛就在人们生活中的细微之间,点滴之处。而佛教长期以来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实际上也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间佛教精神。1983年,赵朴初老先生在总结中国佛协30年工作的报告中明确提倡人间佛教,号召佛教徒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光和热,使人间佛教思想与社会主义社会紧密契合。历代高僧大德大都关注赞美人间,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接受和认同人间,他们仍然坚持以佛法的超脱对人间的缺陷与社会弊病进行揭露和批判。对于人身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人类虽然高于自然界其他生物,创造了美好又不乏奇迹的人间,却还免不了遭受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等痛苦,有贪、嗔、痴、慢、疑诸多烦恼。我们日趋完善的生存空间也面临新的问题,而我们要改善人间、建设人间,就必须正视事实,正视人类自身以何种姿态存活在万物之间。

  当然,现代很多人更多追求的是现实的利益,对能否成佛的关注已不多,可是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人关心佛教,热衷于佛教活动,流连于佛教场所呢?我认为有以下两个重要原因不能回避。

  一是求佛降福消灾。这种心理是绝大多数求佛者的共同点。科学发展至今虽然已经攻克了很多难关,有许多以前不治之症的密码都被人们破译了,但是还存在太多人们无法解释、解决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无助的人们总是想抓住一棵救命稻草,为自己,为家人,为朋友寻找解药,不管能否真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心理的存在是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都不能回避的问题,这就是作为人在面对自己创造的时代时,在发现问题却又无能为力的选择。这也是佛教发展至今还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寻找精神的避难所。现代人终日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砌就的林立大厦间,穿梭在汽车轰鸣的繁闹大街上,每个人都会有突然抬起头,却看不见太阳的光芒,感受不到阳光的温暖的时刻。那是一种怎样的恐慌,这本应是自然界所有生物都能享受的一种财富,可是却突然在我们的忙碌中、追求时离我们越来越远。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心里的精神支柱还有个更神秘的别称叫信仰,信仰可以是上下求索几千年的豪迈,也可以是穷其一生才能获得的欣慰,甚至可以是眼前就能感受到的快乐。就是因为有了它们,有了追求,才有执著中的困顿、迷茫;才有前进中的不安、徘徊。这时,很多人选择了宁静的佛教圣地,去歇息、去忏悔、去探求真谛,给心灵一个释放的机会,给灵魂寻找生存的出口。

  独具慧眼,冷峻深刻至极的佛法,一直以超越人类的高度,审视着人类,既肯定人间大道的气势磅礴,解释了人类的潜能能动,又毫不留情地揭露人自身的缺陷、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弊病。并一针见血地直指造成缺陷弊病的深层原因,这就使佛教文化在所有文化中显得极为珍贵。佛法对人类缺陷弊病的深刻剖析如警钟长鸣,提醒世人冷静审视自身,冷静审视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保持高度的文明自觉,及时纠正偏弊,建设理想人间。佛法一直对当代世俗社会的逐物不返、破坏生存环境、荒废精神家园等现象进行揭露批判,协调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佛教在人间最伟大的文化使命。

  佛教既然来自于群众,就应该回归于民间。现在的佛教还是多给人一种神秘、玄妙的印象,古书中的佛教地名、历史人物、深奥的哲理都使得佛教离我们越来越远,使佛教在人们心中愈加神秘。我认为佛教的核心就应该是它的文化部分,比如宗教音乐、宗教文学、宗教雕塑等。这些都是容易被百姓接受的,且是百姓感兴趣的部分。佛教史学是佛教学研究者去搞清楚的,高深的佛教义理却又是高僧们去研究的,我们百姓更应是去享受这几千年传承、保留下的文化精髓。其实,再高深的佛教义理也是来源于世俗生活中的现象,而最终给人以启迪的。

  佛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教化、社会文化体系,它生存于人间,是社会大机器中的部件。佛教信徒,作为人类社会的成员,也是社会大机体中的细胞。没有社会生产和思想文化的发达,人间便不会有佛教的出现和流传。佛教有赖、有取于社会,则理当回报社会,如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承担所应负的各种社会责任,我国政府要求宗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相适应,实际上便是对宗教社会责任的定位,要求各宗教应有益于社会,教导信徒尽到社会责任,遵纪守法,参与国家建设。佛教本义,并不像一些中国儒士所理解的那样不管现世生活只谈出世间的事。在佛教界,有不少为国为民而具牺牲奉献之精神、坚忍不拔之毅力,以利乐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人中豪杰,对华夏振兴、世界和平、人类向上起到过重大作用。在当代,佛教对促进精神文明,平衡社会人心,实现社会和谐的功用也不可低估。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