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里的佛学成分(上)
宋明理学里的佛学成分(上)
对孟子之推崇,前有扬雄,唐有韩愈,因孟子谈心性,“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以及“养心”“寡欲”之方法,另《大学》中正心诚意之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相通联,大可与当时盛行之佛学抗衡。
韩愈虽排佛,但精通佛学。《与孟尚书》云:潮州时识一老僧号大颠,“实能外形骸以理自胜。不为事物侵乱”。《送高闲上人序》云:高闲上人学佛,一死生,解外胶。“其为心必泊然无所起;其于世必淡然无所嗜”。此正合《心经》中“心无挂碍”四字。
李翱《复性书》沿用韩愈《原性》中性情二字,正如冯友兰先生所判断:性当佛学中所说之本心,情当佛学中所说之无明烦恼。众生与佛,皆有净明圆觉之本心,不过众生之本心为无明烦恼所覆,故不能发露耳。
所以要复性,但非绝情,是“制作参乎天地,变化合乎阴阳,虽有情也,未尝有情也”。类似《坛经》“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圣人本心,同样如此,“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李翱把此心态名之诚。特重《中庸》,以儒家自有性命之学,本不必求之老释。但尽人伦,行礼乐,佛学中却无。殊不知现在学佛人特重人天乘之修习,人天乘是以后罗汉、菩萨、佛等果位之根基。人天乘正是尽人伦,行礼乐。民国之印光大师说“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即此意之概括。“敦伦尽分”即儒家语,“闲邪存诚”来自《易》:“闲邪存其诚”。亦为李翱提倡,所解释者乃援佛入儒。认为情为邪为妄,知其邪妄,邪妄自消,不待止之使无有也。宗密云:“真心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即在于此。”年来听唐河如空师傅讲“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桐柏印生师傅讲“念起不随叫禅,降灭六贼叫定”,同一意思。
冯友兰先生认为李翱性情动静之说,似受天台宗所讲止观之影响。李翱曾受知于梁肃,梁有《止观统例》讲止观是“导万物之理而复于实际者也”,实际乃性之本,“物之所以不能复者,昏与动使之然也”,相反,“明与静,止观之体也”。梁所讲止观,自谓系述湛然。不过,李翱仍讲修齐治平,不离儒家立场,虽援佛却排佛也。
周濂溪讲人之本性,即诚,禀太极之理,纯粹至善,但阴阳之气有刚柔,刚柔失当,不能中和,故有恶。乃立中正仁义,方法是主静,“无欲故静”,非绝欲也,要之无个人私欲,初念是善,转念是禽兽,初念是直起,转念是私欲。心应如明镜,无事则静虚,有事则动直,最终达到感而遂通,发而皆中节之境。
有大德讲“直心是道场”,可与此段相发明。
邵康节讲“以物观物”,以天下之耳目口为己之耳目口,以天下之心为己之心,其心才能“无所不谋”,才能为高远广大之事。正是佛家菩萨道无我之观念,亦是道家无我任物,无为而无不为之观念。相反,“任我则情,情则蔽,蔽则昏矣”。同濂溪一样,也讲率性直行,而心虚不动。
张横渠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专言理,后者则理气杂糅。“天性在人,犹如水性之在冰”。然人有口腹等欲,即“气质之性”,讲自己与天或气之全体分开。如何尽性呢?“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即破除我与非我之界限,以全宇宙为一大我。即“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程子与朱子皆以为与墨子兼爱不同,朱子所谓“理一分殊”,理一必不至为我之私,分殊必不流于兼爱之蔽。
横渠于生死问题则曰:“存吾顺事,没吾宁也。”批评佛家“语寂灭者,往而不返”,批评道家“徇生执有,物而不化”。其实未切中肯綮,佛家于生死问题的关切乃吾国传统文化重要之补充,小乘求涅槃求解脱,经人天七次往返,方成佛果,再度众生;大乘不求灰身灭智,求自度度人,度人于彼岸,自身亦至彼岸,也是成菩萨成佛后再度众生。难脱轮回的众生,自是六道往返。所大大不同与儒家文化者,在神识不灭,在设九法界。道教求长生,老庄并不求,庄子更是生死随大化,为鼠肝为虫臂,不喜亦不惧。
程明道云:圣人致公心,尽天地万物之理,各当其分。佛氏总为一己之私,是安得同乎?……天地之间,有生便有死,有乐便有哀。释氏所在,便须觅一个纤奸打讹处。言免生死,齐烦恼,卒归乎自私。……彼方外者,苟且务静,乃远迹山林之间,盖非理明者也。
佛家四弘誓愿其一:众生无边誓愿度。学净宗者,愿求生西方极乐净土,然后再回入娑婆度众生。大乘特重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万非自私者可比。零八年灾难不断,佛教界出力不少,明眼人一察便知。再者,“天下名山僧占多”,山林之地宜修行,然《优婆塞戒经》盛赞在家学佛者,即因为杂务干扰多反倒精进,实属不易。而学佛者十之八九乃在家居士。
程明道之修养方法与横渠类似,皆在于破除个体之我与全体世界之界限而与天人万物合一。先识仁,再以诚敬存之,“思无邪,无不敬”,不杂私意即可。“圣人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这和庄子“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相类,和佛家“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亦相类。明道欲打破人我之分,人物之分,内外之分,和佛家破我执相类;明道推崇颜回不迁怒,和佛家对治贪嗔痴三毒亦相类。性命之学的精髓,是不分儒佛道的。
程伊川是主于敬,则自不纷扰。又言“才说静,便入于释氏之说也。不用静字,只用敬字”。明道《定性书》亦言定不言静,冯先生说“定可统动静而言,而静则不能也”。
印光大师说“有一分恭敬则有一分利益”,盖在此也。理学家亦言定之功夫,佛家亦讲四禅八定,然正由此,佛家才言禅定仍乃世间法,释迦牟尼佛时期的婆罗门教亦讲禅定功夫,我国之道教亦由定功修内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