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惠能与广东佛教
六祖惠能与广东佛教
内容提要:
惠能大师以一介大字不识一个的山野卖柴樵夫而成为领众说法的中土禅宗六祖。他超人的领悟力可以媲美佛陀;他随机说法使很多人应之而破迷开悟;他提出“定慧不二”把禅的范围扩大到并非坐禅才能觉悟;他的《坛经》是中土唯一一部可以被称为“经”的书;“佛是自性做,莫向心外求”的思想贯穿他禅法的始终。他对广东佛教乃至对整个中国佛教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本文试就他的佛学思想及他对广东佛教的影响浅探一二,以窥他在广东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六祖惠能、广东佛教、《坛经》
作者:广贤,广东尼众佛学院研究生
一、 惠能生平
六祖名惠能(公元638年——713年),俗姓卢,父卢行韬原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少年得志,官至范阳知府,为官清廉自守,刚直不阿,但不知宦海艰险,于无意中得罪了诸多权贵,以至于最终丢官取祸,被贬岭南。晚年得子于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时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行韬与夫人李氏虽皆是饱学之士,但惠能出世时其父已被贬新州山野之中,且三岁丧父,与老母相依为命,后移居南海。由于家境贫困,惠能便于市卖柴以供家用而无暇读书,最终只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卖柴樵夫。
一日卖柴于市偶闻一客诵《金刚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①得知客从黄梅弘忍大师处得此经顿生仰慕之心。蒙一客支助安顿好老母遂北上黄梅参礼五祖,时值咸亨初(公元670年)。到了韶州曹溪,遇村人刘志略,刘志略有姑无尽藏比丘尼,恒诵《涅槃经》,但于中义理却不甚明了。惠能闻经为之辨析,无尽藏尼怪其不识字却能准确把握其中之义。惠能曰:“诸佛理论若取文字非佛意也。”无尽藏尼深叹服之,劝其常住曹溪宝林寺修道,并称他为卢行者。惠能虽当时因求法心切未答应但却为他后半生长居曹溪,并终老曹溪,已而成为“曹溪大师”种下因缘。
慧能在宝林寺住了不久,又至乐昌西石窟,从智远禅师学禅,智远见他天资聪颖,悟性过人,劝他到黄梅东禅寺(寺在黄梅双峰之东,亦称东山)去从弘忍受学。于是于咸亨三年(公元672年) 能到了黄梅东山拜谒弘忍。以一句唯求做佛得弘忍赏识而留碓房间踏碓。八个月后凭一首 “菩提本 ,明镜亦非台;本来 一物,何处惹尘埃!”②令五祖识而密付衣钵成为禅宗六祖。
为避纷争 能回到广东曹溪,遵师嘱隐遁于四会、怀集(今广西怀集县)二县间,过了十余年,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 他对风幡动 的不同解释,使印宗大为震惊,询问原委后为他主持仪式落法归僧,公开六祖身份,并在菩提 下宣讲东山法门。
二、 能的佛学思想
能大师有着 奇的一生,以不识字的身份进入当时被认为只有文人士大夫才有资 谈论的佛门中,而且凭他超人的领悟力得到五祖的器重成为禅宗的衣钵 人。他的佛学思想也有别于当时的佛门中人。
(一)、人虽有别,佛性何差
中国历来尊儒,在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纲五常的道德准则下,阶级等级制度森严,使生活在下层社会的广大人民失去自我。只知庸碌了此生,寄希望于来世。不敢奢求今生能有所成就,更别说成佛作祖了。 能大胆提出佛性众生平等具有的观点。初见五祖时即说:“弟子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③当五祖怪其是边地属未开化人之列,凭什么作佛时,他回答:
人虽有南北,佛性本 南北。獦 ④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简单明了的 句话,实乃从自性中流露出的智慧,五祖一闻即知 能乃上智之人而深器之。当江州别驾 日用蔑其不识字何能作偈时, 能曰:
欲学 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 边罪。⑤
一席话使 日用自知己非。 能认为人的尊卑智愚非生而使之,亦非永不变更。他在为韦刺史开示时说: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 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⑥
他认为愚人通过向智者学 ,也可成这智者。这就把寄予来世的希望通过学 就有可能今生即能实现。
能打 生而有贵贱尊卑的藩篱,主 智愚乃迷悟之别。迷人通过向智者学 ,亦可成为智人。可以开发本有的般若之智,当生见性成佛。更进一步指出虽身为下层人,并不妨碍他有上上之智,而上上人并非个个具有上上之智。给下层人民信心和极大的鼓舞。 能的南宗禅迅速兴盛与他平易近人的说教是分不开的。
(二)、道由心悟 岂在坐哉
谈到禅宗,大家很容易就想到参禅就是澄心静坐,眼观鼻鼻观心,如北宗神秀大师教诲大众“住心观净,常坐不卧”⑦那 。 能认为:“住心观静,是病非禅;常坐拘身,于理何益。”⑧并作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能立功课。”⑨
他认为所谓一行三昧,⑩就是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如《净名经》言:“直心是道场”。若执一行三昧,但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如此则同草木等 情,反成障道 缘。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又说:“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显功。迷人不会,便执成 。” 此,任何人若教人如此 禅,那是最大的错误。
慧能的禅法以定慧为本。他认为定是慧体,慧是定用,犹如灯光,有灯即有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这是所谓定慧一体观。他又认为觉性本有,烦恼本 。直接契证觉性,便是顿悟。他说自心既不攀缘善恶,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 此,他并不以静坐敛心才算是禅,就是一切时中行住坐卧日常劳动中,也可体会禅的境界。这就不同于北宗的教人静坐看心,以为那 将心境分为两截,不能契自心性而生智慧。他教人只从 念着手,并不限于静坐一途。 能非常提倡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守住这颗直心,若能如此便是时时入禅,他的禅法很贴近生活。他认为禅定没有特定的程序和仪轨,只要体悟自性,“慧”本身就是“定”。
能八月舂碓,亲自作务,实为他进入悟道的不二法门。离开了生活,固然没有禅,离开了作务,更 法深入禅心。像 能之后百丈的务农、雪峰的煮饭、杨岐的司库、洞山的香灯、圆通的悦众、百灵知浴、道元的种菜、临济的 松、沩山的粉墙……等等,处处都说明禅者非常重视生活的实践。
早期以“守心”或“诚心专注”来解释禅, 此所谓“著心、著静、不动”。 能大师为革新这个观念,作了新的 释,他在《坛经》中说:
何名坐禅?此法门中, 障 碍,外於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11
大师认为“禅”不仅是在禅 中的静坐,而是超越一切的框框。所以禅不再是以调身、打坐为唯一修行的功课,禅的主旨是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三、 能对广东佛教的影响
广东一隅,史称岭南,亦称岭表、岭外,指中国五岭以南地区。她位于中国的最南部,地处我国南疆边陲。北枕南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南岭即大庾岭、骑田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由于南岭万山重 ,在交通落后的古代使广东一带处于与中原隔绝的“蛮夷”之地。
(一)、弘法足迹
能出生在广东,继承衣钵后南遁仍回广东,他弘法的足迹主要也在广东一带。
大师在广、韶二州行化三十多年(676——713),弘法而有记录可考的,有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韶州大梵寺和宝林寺(今南华寺)。据《唐释法海撰坛经旧序》言:
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丙子正月八日,( 能)会印宗法师,当月十五日,印宗法师为师剃发;二月八日,集诸名德为师授具足戒,其后师在法性寺的菩提 下开单 宗旨。次年春师辞众归曹溪宝林寺,印宗与缁白送者千余人,直至曹溪。12
曹溪属韶州,与广州相隔七百多里。 能在宝林寺说法三十年,徒众如云,高僧迭出。 能创立禅宗顿教后,北方各地僧侣纷纷南下,就 能求法,使广东成为当时影响全国的佛教学术文化中心。同时佛教文化也成为岭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光孝寺剃发受具
光孝寺号称岭南第一古刹,是初祖达摩来华弘法的第一站,也是六祖 能得法南下之后,开演东山法门的第一站,为禅宗祖庭之一。东晋安帝隆安年间(公元397年——404年),昙摩耶舍在广州译出《差摩经》一卷,并将虞翻的“虞苑”13 改建为制旨王园寺,即今天的光孝寺。梁天监元年(502),天竺高僧智药三藏乘商船来广州,把带来的菩提 种植在广州制旨寺的戒坛旁边并预言:一百七十年后当有肉身菩萨在此 下开演佛法,度 量众。一百七十年后,天竺高僧预言应验了。唐仪凤元年, 能果然至此落发受具并登坛说法。
现今的光孝寺,有六祖瘗发塔,六祖殿诸古迹,不过前人为纪念六祖风幡睿论而建的风幡 今则 存矣。
2、 大梵寺转妙法轮
大梵寺位于粤北名城韶关市区。宗宝本《坛经》开卷即云: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 ,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大师一回曹溪,当地的最高长官即请他往大梵寺登坛说法,《坛经》也就是依大梵寺讲法,并为时人授 相戒,门人法海编录其法语而成,虽然又 入后来的法语,但大梵寺可说是《坛经》的诞生地。现流 《坛经》的版本很多,而学者公认的最早、最原始的版本是敦煌本,即法海本。她的全名为《南宗顿教最上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六祖圆寂后,唐中宗赐谥号“大鉴禅师”,敕大梵寺易名大鉴寺以资纪念。
3、 国恩寺跏趺西归
国恩寺坐落在新兴县集成镇龙山山麓,故也称为“龙山寺”。是 能为报父母养育之恩,于唐玄宗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建,名“报恩寺”。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下诏赐名为“国恩寺”(今门额上书“敕赐国恩寺”)。此寺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这里既是大师的故居,又是他晚年的弘法道场、圆寂之地以及辑录六祖“法宝坛经”的圣地。唐宋时期在佛教界被视为“岭
南第一圣域”,“中国禅文化的发祥地”。
4、南华寺遗留真身
南华寺是 能大师一生弘教演法主要驻锡之地。南华寺始建于南北朝时的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据史料记载,是年印度高僧智药三藏自广州北上,途经曹溪“掬水饮之,香味异常”,“四顾群山,峰峦奇秀”,“宛如西天宝林山地”, 遂建议在此建寺。天监三年,寺庙建成。梁武帝赐“宝林寺名”。后又先后更名为“中兴寺”、“法泉寺”。至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宋太宗敕赐“南华禅寺”,寺名乃沿袭至今。古往今来,南华寺 能在中国佛教史和哲学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吸引着许许多多的人们。唐代文学家 说托人带香到曹溪供养,并献诗曰:“大师捐世去,空留法身在。愿寄 碍香,随心到南海。”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写给友人的一首诗中曾表达了如此深挚的向往之情:“水香知是曹溪口,眼净同看古佛衣,不向南华结香火,此身何处是真依?"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也写下了《望南华》:“北行近千里,迷复忘西东。行行至南华,匆匆如梦中。佛化知 尘,患乃与我同。有形终归灭,不灭惟真空。笑看曹溪水,门前坐松风。"现寺内有供奉六祖大师和明代高僧丹田大师两具真身,六祖大师于新兴国恩寺圆寂后,关于其法体的安藏地问题,他临终前并 吩咐,弟子们遂燃香祈祷,以香烟的去向来决定,祈诵完毕,香烟直向曹溪方向飘去,于是遂将其遗体运至南华寺,建塔安放。六祖之后,明末憨山大师、民国时的虚云老和尚都驻锡其间,重兴六祖道场,留下了众多遗物、遗址。
(二)、文化影响
佛教实际上是岭南最早 入的域外宗教。由此,岭南宗教发展的历史剧拉开了它的帷幕,岭南文化的方方面面也从此和佛学结下不解之缘。所以后人有诗云:岭南本是禅宗地,事事 灯有姓卢。这里的“卢”即是 能出家前的姓氏。他所创立的南宗禅是岭南文化氛围的产物,又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宗在岭南的广泛 播有力地促进了岭南思想文化的发展。唐代诗人王维在其《六祖能禅师碑铭》中称,禅宗顿教所及
五天重迹,百越稽首。修蛇雄虺,毒螫之气消;跳殳弯弓,猜悍之风变。畋渔悉罢,虫 知非。多绝羶腥,效桑门之食;悉弃罟纲,袭稻田之衣。永惟浮图之法,实助皇王之化。14
王维这一评价未免有过实之词,但 能禅学对岭南文化的进一步开发有促进作用当 可置疑。 能逝后,其弟子神会北上京师 播顿教,由此 能顿门终于发展成为禅宗正宗,而对中国佛教与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能在岭南创立顿悟禅宗,极大地提高了岭南在全国佛学界的地位。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神会在滑台 遮大会上与渐悟北派禅宗的代表崇远法师展开了有关南北宗是非傍正的争论中获胜。后又在他的号召下,出现了一个全国性的 北宗、 南宗的运动,使 能及顿悟禅宗的声望空前高涨。元和十年(公元815),朝廷正式确定了 能为大鉴禅师的谥号。直至宋代,禅宗顿教获得了空前发展和普遍流行,并在以后中国佛教的发展史上 乎 据了支配地位,岭南也 之成为了禅宗的基地而在佛学界获得前所未有的地位。
顿悟禅宗不仅促进了岭南文化的开发,提高了岭南人的文明程度,而且对宋明时期的理学,特别是岭南的理学产生重大的影响。如 能提倡的人人皆有佛性,佛性即是心性,就是宋明理学中以“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重要来源。15
南宗禅对于佛教徒在修持方面的多元和宽容,明显地显现这一中国式佛教的世俗化特征,作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的世俗化,如此之早地体现在这个佛教教派中,当然也就表现和强化了岭南的这一基本特征。
南宗禅的明心见性的人生哲学,也深刻地影响到岭南文学、艺术、岭南的唐宋道学、岭南理学和岭南近代的改良主义思潮等等。在一定意义上讲,在岭南产生的所有这些人文思想,都离不开南宗禅,都可以说是南宗禅学渗透文学、艺术,渗透于道学、渗透于理学、渗透于儒学和西学的结果。
能的南宗禅是中国宗教文化中的一个瑰宝,她在岭南文化的氛围中诞生,又丰富和发展了这个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岭南文化。
注释:
1 《六祖坛经》荃湾东普陀寺院1998敬印
2 同上
3 同上
4 獦 :是当时对岭南土著的侮称
5 、6 、7 、8 、9 坛经语
10 一行三昧:修行者将心定于一种行相之境界中,此种禅定法门谓之一行三昧
11 《坛经·坐禅品》
12 《佛光电子大藏经——禅藏》 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发行
13 虞苑:即三国时期,东吴骑都尉、会稽郡人虞翻 得罪孙权被流放番禺(今广州),他到番禺后把南越王赵佗的五代孙赵建德住过的家宅辟为讲学的园庭,称为“虞苑”。
14 佛光《六祖坛经》注释
15 李锦全等编著《岭南思想史》 第22页
参考书目:
1、《六祖坛经》 荃湾东普陀寺敬印 1998年
2、印顺著《中国禅宗史》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2年
3、明生主编《中国佛教二千年学术论文集》 广东省佛教协会出版
4、释 正主编《曹溪禅 究》 中国社会佛学出版社 2003年
5、李权时主编《岭南文化》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3年
6、李锦全等编著《岭南思想史》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3年
7、佛光电子大藏经——禅藏 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发行
8、佛光《六祖坛经》注释 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发行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