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亭塔考调查报告
庐山亭塔考调查报告
塔 篇
塔,又称“窣堵波”或“塔婆”,起源于印度,是用来收藏佛祖释迦牟尼的佛骨、佛发、佛牙等物的,统称“舍利”。因此,塔也叫舍利塔、宝塔。
自晋以来,庐山佛教大盛,高僧云集,名刹迭兴,宝塔连云,各种形式的宝塔有一百多座。由于历代兵燹,多数宝塔已经沦废,这里介绍一些现今保存或毁废不久的塔。
归宗舍利铁塔
塔在山南归宗寺后山的金轮峰上,峻拔孤耸,直戟苍穹,塔铁板镶成,七级六面,高约六丈。塔的第二层镌有楞严咒文,第三至第七级铸有浮雕佛像,精致生动。
塔始建于东吴赤鸟七年(公元224年)。关于此塔的创建,《高僧卷》中有一段神话故事。赤鸟七年,庐山高僧会传来到东吴建业(今南京)朝见孙权,说:“如来仙逝,忽逾千载,遗骨舍利,神曜无方。”孙权问舍利有何威力?会传回答说:“劫烧之火不得焚,金刚之杵不能碎。”孙权命武士置舍利于铁砧上,用铁杵猛砸,砧杵俱陷,舍利无损。孙权乃下诏于庐山建舍利塔。初为木塔,后改为石塔,明万历年间又改为铁塔。
一九三八年中日战争时,铁塔被日军重炮轰倒,镌有佛像的铁板均被日军劫去,(唯有从塔底出土的一块《明万历四十三年重修铁塔记》的铜板幸存,现藏庐山博物馆)。塔毁后,当地群众掘土取宝,从塔基石板底下取出一口铜缸,内置一银塔,银塔内有一金匣,匣内藏舍利子数粒,古银钱和佛教文物多件,日军闻讯尽皆劫去。
明 铜 塔
东林寺有明铜塔一座。塔高丈许,七层,每层八面,其中四面为塔门。每门分刻天王菩萨,金刚、尊者等像。其余的二十八面则刻金刚经,书法遒劲,端庄秀丽。每层浮雕铜鳌鱼两条,鼓睛翘尾,栩栩如生。整座佛塔之建筑,玲珑剔透,精美绝伦。
此塔为明崇桢年间(1628-1644年)江西省丰城县居士熊汝学在荆州为官时所铸造,送东林寺供奉,并置匾曰:“以此报本”。清咸丰年间,寺遭兵燹,其他铜佛尽行熔化,唯铜塔独存,寺僧视为神物。清宣统二年(1910年)日本商人出钱二十万,欲购回国,寺僧不许。日商乃纠分数十名日本浪人来劫,逐层拆卸,奈最后一层无法移动,浪人惧神明迁怒,乃弃之而去,寺僧以铜补之,完整如初,其弥合处仍有裂痕。惜此为庐山最珍贵之文物,毁于文化大革命中。
天 池 塔
庐山西南的天池山口,旧有天池塔,传为宋丞相韩侘胄所建,一九二九年国民革命民一路军总司令唐生智来山,见该塔已颓,乃发起重修。挖掘塔基地宫时,发现佛教文物多件。经天池寺奉佛弟子罗晴垓清点,计有银质金身卧如来一尊,长九寸,重约一斤:银质长扁箱一口,两斤多重,尺余长,水晶小佛像一尊,五寸长;水晶珠大小各一颗;小银瓶一个,内贮水晶小念珠数百颗;舍利子数粒;银质净瓶一个;磻石梵文印章两个,寸余长;铜罗汉三尊。据金身如来身后阴刻文字记,塔原建于宋哲宗十一年(1069年),在韩侘胄任宰相之前,实为湖北蕲州朱氏三娘等人所建。
新塔保存至今,相传珍宝亦全数存放于新塔塔底。
西 林 塔
西林塔,又名千佛塔,建于唐代开元年间,明代曾予重修。塔高七层,呈六角,各面均有佛龛。底层正门上题额这“千佛塔”;二层为“羽宝才”;三层为“金刚”;四层为“灵就来”;五层为“无上法”;六层为“聪雨花”;七层为“元明藏”。
西林塔因塔外“西林寺”而得名。西林寺原为沙门竺昙禅室,竺昙死后,其徒慧永自太行山寻至庐山,继承师业,就此住下修行。西林寺自晋至唐宋,一直处于鼎盛时期。元毁于兵火,明复修清又毁,现仅存一栋殿宇。
西林寺早于东林寺建起。寺中常传鲁班补塔的传说以解释这座千年古塔,历尽世态风云,战争烟火,依然完好无损。
下方塔与上方塔
下方塔又称雁门塔,远公塔,即慧远大师墓。慧远圆寂于庐山。远公塔叠石如荔枝状,在东林寺下方,俗称下方塔。
上方塔在东林寺后山上,为迦此罗卫国(今尼泊尔南境)高僧驮跋陀罗所建。佛驮跋陀罗于后秦弘治十年(408年)到达长安,宣扬佛法。因同道排挤,被迫南下。慧远邀请他到东林寺翻译了《华严经》、《禅经》等多种经书,对我国佛教华严宗的创建有一定的影响。据说他随身携带了五粒释迦牟尼的舍利子来东林寺,埋于塔下,故名上方塔,又名舍利塔。
下方和上方古塔早废。一九八四年,九江市宗教部门拨款修葺一新。慧远塔为一荔枝形的垒石建筑,上方塔为一喇嘛式的白塔,在当年浴佛节日,东林寺举行盛大的谒塔仪式,省内外名山古刹均派代表参加,日本国佛教净土宗亦派代表团参加典礼。两国僧人在佛乐声中,同宣佛号,逐塔朝拜。
诺 那 塔
为喇嘛诺那?呼图克图(1936年3月22日在西康甘孜圆泉,其弟子遵嘱送骸塔葬于此的) 墓塔,俗称喇嘛塔。原塔上部曾拆毁改为一小亭,现按原样恢复,塔基方型,全承托覆钵式塔貌,正面壶形尖门,刻有藏文咒语和供奉小佛,上部呈十三天箍柱状,塔顶铜质,是一座仿印度如来五轮式的建筑。
它建于牯岭东北一公里处的小天池山顶上,直立于峰顶,甚为醒目。由此北望女儿城,大校场,东南眺捉马岭,白沙河。
亭 篇
庐山亭,竖立在高峰之巅,古刹之旁,飞瀑之下,花荫之间,为奇秀庐山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古往今来的庐山亭数以百计,大致类型如下:
一是纪念皇帝的恩赐;二是与宗教传说有关;三是记载古代的文人雅士在庐山的游踪诗迹;四是纪念先贤在庐山的业绩;五是便于观赏庐山风景和过往游人歇息避雨。
一
锦绣峰上的御碑亭,是明太祖朱元璋为纪念仙人周巅而建的。石亭内竖有记载周巅协助朱元璋夺天下的汉白玉碑。秀峰寺李靖读书台上的御碑亭,为纪念康熙所题江淹“登香炉峰”诗,王勃藤王阁序,均由江西巡抚张志栋亲赉供奉寺内,勒石作亭,妥加保存。黄龙寺的赐经亭,为纪念明万历陈太后赐经所筑,陈太后赐给该寺的经书计有:藏经四十函,旧刻藏经六百三十七函,渗金佛像,西洋水墨罗汉图多件,原珍藏寺内,后僧民窃去,竟无一幸存。
二
仙人洞侧的“访仙亭”,传为朱元璋访周巅仙人未遇,筑亭以纪念,毁后重建观妙亭。天池寺西侧的“聚仙亭”,为僧人祀周巅而筑,由亭可俯瞰石门涧的深壑奇景。慈航寺的观音亭,为纪念观世音菩萨而建。五老峰半腰的玉弦亭,则是清初在木瓜洞修行的道士石嵩隐留下的遗迹,石嵩陷诗曰:“咫尺层岩别一天,小亭恰好在溪边;交山流水传音过,讹识冰心上玉弦。”
三
佛手岩侧旧有白云亭,亭刻岳飞《寄东林慧海上人》诗。花径公园有纪念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花径亭,景白亭。花径亭内的卧地石刻——花径两字,传为白居易手书。五老峰上揽秀亭,因李白《望庐山五老峰》一诗中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的诗句。秀峰寺青玉峡畔有漱玉亭,为宋代诗人苏轼常游之地。诗人见此飞瀑泻玉,筑亭点景。并赋诗曰:“我来不忍去,日出飞桥东;荡荡白银阙,沉沉水晶宫;愿从琴高去,脚踏赤鲤公;手持玉芙蓉,跳下清冷中。”
四
南宋理学家朱熹扩建了白鹿洞书院。后人在他读书讲学和游览之处建起了三十七个亭子其中最著名的有“源泉亭”、“钓合亭”、“独对亭”,“风云亭”、“自洁亭”“百花亭”、“六合亭”等等。众多的古亭,建筑在清泉山石之间,依崖傍涧,点缀风景,均有来历,白鹿洞不仅亭子众多,而且形状各异。古代的工匠们根据白鹿洞的地理条件,因地制宜把亭子设计成三角、四角、六边、八边、扇形、圆形、梅花形等不同的形状,与周围四时不同景色相衬,别有情趣。可惜的是众多亭台均毁于历代炮火,现俟有“朋来亭”独存。
五
三叠泉前的“观瀑亭”、“六合亭”为游人观瀑而建。铁船峰下的“静观亭”为观石门涧瀑布而建。小天池的“天池亭”为游人观赏小天池云海的佳处。鹰嘴崖上的“纵览亭”是为游人观剪刀峡及小天池附近的云海而建。上山的小路上,筑有“半山亭”、“歇肩亭”、“欢喜亭”、“风雨亭”为轿工,肩夫和徒步登山者歇脚小憩之所。五老峰上“待睛亭”是为上山游客避雨待睛之良所。“望江亭”因可遥望长江而修。“含鄱亭”“望鄱亭”都因观鄱阳湖而建。
——罗梦怡、梅娜、蒋媛媛、刘成钱、
杨舒曼、刘盈、胡菲菲小组记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