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最大的南极洲
南极洲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周围岛屿,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第五大洲。南大洋又名南极洋,包括南纬60度以南的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域,面积约38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洋。
南极洲是一块大部分土地位于南极圈以南的大洲。位于地球最南端,土地几乎都在南极圈内,四周被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所环绕。亦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一个洲。
南极洲是人类最后到达的大陆,也叫“第七大陆”。位于地球最南端。据科学家推算,已有几亿年的历史。它的中心位于难接近点,从任何海边到难接近点的距离都很远。是世界上地理 纬度最高的一个洲。1738—1739年,法国人布韦航海时发现了南极附近的布韦岛。1772一 1775年,英国人库克到达南极附近的南设得兰群岛。1820—1821年,美国人帕尔默、俄国人别林斯高晋和拉扎 列夫、英国人布兰斯菲尔德先后发现了南极大陆。1838—1842年,英国人罗斯、法国人迪尔维尔、美国人威尔克斯等先后考察了南极大陆。1911年12月挪威阿蒙森探险队首次到达南极极点。1929年,美国人理查德·伯德 飞越南极成功,此后美国人在南极洲建立了“小亚美利加基地”。
南极大陆是最后一个被发现的大陆(1772~1776年),英国船长詹姆斯·库克的环南极航行是寻找本洲的第一次尝试。1820年前后,美国、英国的海豹捕猎船队和俄国别林斯高晋探险队对南极大陆的发现,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1838~1843年,法国、美国和英国3 支探险队调查南磁极的探险和1899~1900年博赫格列文克率领的 9人英国探险队在维多利亚地第一次越冬考察,使科学研究的地位日趋重要。挪威阿蒙森探险队和英国斯科特探险队分别于1911年12月4日和1912年1月18日登临南极点。1929年,美国海军航空兵中校理查德·伯德飞越南极成功。1957―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的巨大成功,开创了国际合作的南极科学考察新时代,并促成了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的成立(1958)和南极条约的签订。1959年12月1日,12个国家在美国签订《南极条约》(1961年生效)。条约主要内容是: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保证在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自由,促进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及核爆炸和处理放射废物,冻结对南极的领土要求等。至1985年,有31个国家加入《南极条约》。中国于1983年年6月8日加入南极条约组织,同日条约对中国生效。1985年10月7日被接纳为协商国。至1999年,南极条约组织有成员国43个,其中协商国26个,非协商国17个。
2001年7月,第24届协商会议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会议决定将南极条约常务秘书处总部设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
据已发现的动植物化石及许多地质证据推断,南极大陆原先与南美洲、非洲、印度和澳大利亚大陆相连接,成为统一的冈瓦纳大陆。大约从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开始,受海底扩张的影响,冈瓦纳大陆开始分裂成东(南极洲、印度和澳大利亚大陆)、西(南美洲和非洲大陆)两部分。随后,各大陆之间相继裂开,直到2500万年前的晚渐新世,南美洲与南极半岛分离,形成德雷克海峡,南极洲便成为地理位置孤立的大陆。大陆几乎全为巨厚冰雪所覆盖,素有“白色大陆”之称。大陆基岩面平均海拔仅410米,但冰盖平均海拔为2350米,使南极洲成为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洲。
横贯南极山脉把南极大陆分为两部分。横贯南极山脉以东(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叫东南极洲,也叫大南极洲,面积占整个大陆的2/3。主要是由太古代和元古代的各种变质岩(以片麻岩为主)组成的地质区。地壳平均厚度约40公里。基岩地形比较平缓,上覆冰盖厚度很大。冰盖中心部分海拔4200米,由此向沿海地带缓缓倾斜,并在200~300公里宽的海岸带形成巨大的陡坡。在麦克、罗伯逊地断裂谷地中的兰伯特冰川,长400余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川。横贯南极山脉以西(全部位于西半球)叫西南极洲,也称小南极洲,面积占南极大陆的1/3,依次由古生代罗斯褶皱带、中生代埃尔斯沃思褶皱带和中新生代安第斯褶皱带组成。迄今在西南极洲还没有发现前寒武纪的岩石,地壳厚度约25~30公里。西南极洲平均海拔较低,但地形起伏较大,有许多山脉突兀于冰盖之上。埃尔斯沃思山脉的文森山海拔5140米,是南极洲最高的山峰。罗斯海和威德尔海沿岸的许多山谷冰川成为罗斯冰架和龙尼冰架及菲尔希纳冰架的重要补给来源。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