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雕塑>>正文内容

中国雕塑艺术的内涵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07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中国雕塑艺术的内涵

  中国雕塑艺术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各时代人文精神的升华,社会生活的记录,既具有表彰政治功勋的功能,在特定的社会,又是宗教精神的结晶。在历史的进程中,通过文化交流,促进着国际文化艺术的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时期的雕塑反映着不同时代人类的意识、美感和愿望,而这正是不同时期人文精神的升华。原始社会雕塑所表现的图腾或自然形象,就是当时的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而青铜艺术既是奴隶社会统治者权益的象征,更是奴隶智慧的体现;庄严宏伟的秦兵马俑是全国统一的人民力量的凝聚,也是时代文化的展示;魏晋至隋唐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是国际文化交流的产物,更是传统文化通过交融取得的进一步升华。五代、宋、元各地区、各民族多种文化的交融、明清时期民俗、民间艺术的发展、近现代雕塑家的成长与创造,把中国人文精神不断地推向了一个个新的高峰。

  秦兵马俑的发现,可以了解雕塑艺术在表彰政治功勋上的显赫力量,唐昭陵六骏在显示李世民及其臣属统一全国的伟大业绩上,也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而近现代雕塑艺术的发展,更推进了雕塑艺术的表彰功能。

  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不仅在宣扬宗教信仰上发挥了作用,同时也推进了雕塑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一些优秀的宗教雕塑成为曲折地反映现实、陶冶人民情操和增进艺术修养的重要工具。宗教艺术是历史的产物,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因此在欣赏宗教艺术时既要分析其宗教影响,也要重视作品在艺术上所凝聚的匠师们的智慧与创造。而殿塔和石窟寺中的大量佛教造像,则成为中国宗教雕塑艺术的重要遗物。南北朝时期开始建造的敦煌石窟、龙门石窟,隋唐时期的修德寺、光宅寺、法门寺,五代的镇国寺,以至明清时期的藏传佛教寺院内的佛教群像,均为中国佛教造像典型,是宗教信仰的结晶。

  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自身文化的发展,而且促进了东亚文化的交流;朝鲜半岛和日本佛教艺术的发展更与中国息息相关。佛教艺术在印度短时间内取得了宏伟的成就,而在中国则创造了两千年不间断的文化结晶,并与相邻国家共同展示着各自民族的人文精神。从韩、日弥勒半跏像的发展、日本寺院造像与壁画,在在反映了中、日密切的交往关系,更可看到中国雕塑艺术的深重影响。

  透视中国雕塑的美学

  写实是雕塑艺术很重要的手段,但它不是唯一的表现方式,有时过度的真实,主次不分就容易造成琐碎或庸俗。雕塑家既要善于写实又要善于概括,这样作品才易于取得生动的效果。概括是写实的高度提练,写实与概括两者的互相结合,是中国雕塑艺术的优秀传统。秦兵马俑的高度写实与西汉霍去病墓前石雕的高度概括,表现手法不同但都是出色的艺术作品。汉代四川陶俑造型简练却能达到活灵活现的效果。1965年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与民间艺人共同创作的大型泥塑作品《收租院》组雕,作品通过不同人物性格的刻画,深刻细致,情感表达准确,是高度写实与概括并重的代表作。

  艺术品不仅要具有外在的形态,更重要的是要求能通过内在的气质感染观众,也就是雕塑作品要富有意境,中国雕塑尤擅于此。雕塑家必须善于捕捉对象内在的气质而运用雕塑造型表现之,才能使作品生动、感人,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境界,也就是意境。辽代下华严寺彩塑可以说是气质与意境并重,是辽代造像的代表作。造像面容丰润,衣裳简劲,色彩沉着。菩萨或结跏趺坐,或亭亭玉立,均现身于净土莲池,而神情体态各不相同。有的虔诚合十,身微右倾,天衣飘随,似立莲上临波飘动;有的凝眸下视,挺腹赤足立于莲上,如芙蓉安然出水。

  雕塑是利用立体造型来表现对象,它不同于平面的绘画,既不显示油画的笔触与色彩、也无法表现中国画的笔墨与章法。观众欣赏雕塑不止于通过视觉、经过思维才能感受到物象的现实性。雕塑是利用立体造型的特点来表现人与物,观众直接感受到的就是具有现实性的立体物象,这种美感不同于绘画,更不同文学等其他艺术,它是立体的视觉艺术美。研究雕塑艺术,就要探讨这种特殊的艺术美学。

  此外,中国雕塑承传五千多年的文化,在发展进程中,既继承传统又有每个时代的性格,汇聚成一种独特的、深邃的艺术语言,独步于世界艺坛。

  雕塑是立体的,不同的质材具有不同的质地与颜色,雕塑家既可以充分发挥质材本身的特质,给人以美的感受, 也可以另外着色处理, 使人获得不同感受。中国宗教造像和民间雕塑则习惯在作品上涂以表现对象的原色,使之更接近真切的观感。所以塑绘结合在中国十分流行,并且也利用绘画的线条或线刻来补充圆雕的不足, 以加强对象的动感与变化。其中晚唐的佛教彩塑以五台南禅寺、佛光寺和晋城古青莲寺的造像为代表。而明代双林寺彩塑,神态自如,为彩塑中珍品。汉、南朝、唐、宋的陵墓石雕,宋金墓室砖雕和居庸关的元代浮雕,其线刻都表现出动人的感染力。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