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壁金相,新昌大佛
石壁金相,新昌大佛
"新昌名迹寺,登览景偏幽"。这是李白歌咏浙江新昌大佛寺的诗句。"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是孟浩然对大佛寺石弥勒像的赞誉。大佛寺景区由大佛寺、南岩寺、十里潜溪三大景区组成,总面积25.5平方公里。作为中国早期佛教传播的发祥地,大佛寺始终以一尊江南最大的窟内巨型雕像饮誉海内外,并以此证明新昌大佛寺是中国的佛教胜地。
大佛寺: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
我的笔,实在无法写出大佛寺的神韵,因为大佛寺有太深的文化内涵。当我踏进大佛寺的时候,我就踏进了一千四百多年前。"新昌名迹寺,登览景偏幽"是李白歌咏浙江新昌大佛寺的诗句。"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是孟浩然对大佛寺石弥勒像的赞誉。走进白云湖,便想起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句子。行不多久,便见一石林。高大的化石,共有30多棵,最高一棵高达14米。这些形姿各异的木化石,初看似落尽枝叶的林木,粗犷雄壮,亭亭玉立,和四周的奇崖怪石、山塘水泉、花卉草坪,错落有致地组合成天然奇景。木化石色泽黑褐,纹理清晰,似木非木,似石非石,却重似常石,坚不可摧。论其年龄均在1亿年以上,与恐龙同时代,是新昌的珍贵特产。
我不知道我此次来大佛寺是为了寻景呢还是为了访先贤的足迹的。因为从有关的史料中我知道大佛寺自然景色优美,文化积淀深厚,梵音禅说更为这一方胜地增添着神秘和玄妙。寺院四周峻崖穿云,峭壁如削;寺内亭台楼阁,相映成趣,秀树名木,触目皆是;山间四季,景色各异,春日,新篁拂翠,绿柳扶疏;入夏,清风习习,泉韵淙淙;及秋,丹枫如火,水净山明;寒冬,腊梅吐芳,松柏凝翠。
穿过佛心广场,拾级而上。看到了放生池。云堤垂柳,把放生池一分为二;云堤尽头,一道粉墙把空间隔断。有人说,新昌大佛寺的布局蕴含着园林建筑的精妙之处。又有东方文化的审美意识。所以有诗曰:"僧过不知山隐寺,客来方见洞开天"。虽境断但意不断。墙里,天王殿的飞檐在修竹婆娑中忽隐忽现,大佛似已在望。快步进入粉墙右侧的石牌坊,一条笔直的石板甬道呈现眼前,似可直抵翠竹簇拥的大殿了。不料甬道尽头,又是一道粉墙挡住去路。大佛若即若离,似露还"藏"。沿粉墙而至佛殿,抬头却见"共来点"摩崖石刻,大书法家米芾"面壁"二字迎面而来。前行数步,穿过檐郎,方见大雄宝殿。顿生"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欣喜之感。
大佛静坐石穴,宝相庄严,气势非凡。佛像面容秀骨清相,婉雅俊逸,超然洒脱。据说大佛的雕刻成功,在当时是一件极轰动的事,并引来四方善男信女虔诚的膜拜和由衷的赞叹。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为它写了长达2000多字的碑记,誉之为大梁王朝的"不世之宝,无等之业","命世之壮观,旷代之鸿作",极尽赞美之词。
大佛原来端坐在一个石窟内!根据唐诗之路研究专家竺岳兵先生的研究,自公元200余年我国产生第一座石窟寺克孜尔千佛洞,至公元366年莫高窟开凿之间,被"中断"了一个半世纪的石窟历史是由大佛寺来衔接的。难怪竺先生的理论是"大佛寺是中国佛教走向繁荣的发源地"。大佛寺自然景色优美,文化积淀深厚,梵音禅说更为这一方胜地增添着神秘和玄妙。沿着大雄宝殿西侧峭壁的古栈道,有三个依凭天然石窟建成的殿屋:隐岳洞是大佛寺开山祖师昙光的栖身之所,佛缘悠远;朱子亭,亭旁有摩崖石刻"天柱屹然"四字,相传为宋代理学家朱熹所题。亭中悬张着朱熹自书的对联:"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百世圣贤心",极富哲理。朱熹在洞中讲学著书,相传《四书集注》即成稿于此。洞前有朱熹种植的腊梅一株,人们称之为"朱梅",仿佛得道也似的,至今仍抽枝开花,生机不绝。濯缨亭,原为海岛观音岛,小憩其中,冬暖夏凉,清心爽意。洞前原有白鹇坞,相传为东晋高僧支遁放养白鹇之处。后人羡其飘逸,作诗赞曰:"朝看白鹇从坞出,暮看白鹇据坞归。森森绿树西峰下,片片白云迎日飞。固知野性恋山谷,咫尺之间还见稀"。在大雄宝殿斜对面,有一棵宋银杏,银杏树上寄生着女贞、榆、桂花与香樟等四棵不同品种的树,五树同茂,相亲相依,故称佛寺一奇。
山门前的放生池,原名"隔溪塘",传说即是仙妪磨杵的地方。放生池分内、外二池,中有长堤相隔。堤上绿柳成行,虬枝逸出,映入涟漪碧波,粼粼曳曳,妩媚动人。绿荫丛中,"越中胜景"的亭阁更添诗意。放生池畔,园形重叠式的智者大师塔耸立半山腰。这座石塔是佛教天台宗国清寺开山祖师智顗的衣钵塔。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年),智顗法师应诏进京,行至大佛寺,他再也不肯前行,兀坐在弥勒像前,不进食,不吃药,只唱着"般若观音"的歌。40多天后,大师圆寂了!后人建"智者大师法塔"纪念之,印光大师为其作碑记。原塔在通往隐岳洞的栈道下,"智者大师法塔"的摩崖石刻至今犹存。
近年来,新昌大佛寺扩展成大佛寺景区,其中又增添了众多新的景观。在景区的正门前,新建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佛心广场。峭壁上镌刻着高达20米的弘一大师"佛"字手迹,山足则刻了巨大的"心"字。佛入心中,心底有佛,原是一种虔诚,又是一种教诲。"佛"字前建了一个直径10米的莲花喷水池,瓣瓣莲花都用汉白玉雕成,直径4米,晶莹的泉水从莲心喷出,洒下一片宁静和清新。誉称"江南敦煌"的般若谷是近期建成的一个新景致,位于大佛寺山门南侧的山谷中,由湖、桥、溪涧、经幢、七级悬瀑、石雕、砖雕、洞穴、石门坎等景观组成,通过石窟浮雕、深雕、线雕、圆雕等艺术造型,折射出石文化的奇光异彩。
盘虎岩对面,华严庵右侧,一座30米高的露天弥勒高耸在峡谷中。"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原本高20米的小山成了大佛的身躯,两膝端坐,袒胸露腹;山巅高达10米的弥勒佛头像虽然是后来所加,但却似自然天成,浑然一体。弥勒慈眉善目,笑口常开,憨态可掬,蓝天白云下更见妙态庄严。
十里潜溪:草木流水总寄情
潜溪无景处处景,草木流水总寄情。
出新昌县城往西行5公里,就到了十里潜溪景区。达10多华里的景区以自然景观为主,环境幽雅,涧流飞泻,怪石林立,融峰、谷、洞、瀑、岩、湖等景致。
顾名思义,潜溪应该是潜着的。所谓但闻流声响,不见水影在。不见溪水流动,前面尽是一滩接一滩的累累顽石。扳开那石块,果见石缝中有泉水涌动,原来潜流早已隐伏在石块之间了。潜溪之名妙极。
现在的潜溪,是可以见到潺潺流水的了。溪沿山麓斗折蛇行,迂回蜿蜒。或奔泻或缓淌,一个劲地东流而去。两岸怪石如林,千姿百态。走在山谷间的小道上,沿途山容水貌尽收眼底。置身于这绿色天地之中,既有独特之感,又有幽雅之趣。这里的山、水、石是和谐的。沿溪而行,二边景色如画。山不以青论,水不以清比。青和清都不足以道出十里潜溪的韵味。不仅是山石怪异,也不仅是清泉石上流。哗哗水声过处,领略到的应该是远古的气息。淳朴而明净。
高山锁不住大江,巨石压不住小溪。那潜流左冲右突,叮叮咚咚地倔强奋进,终于露出在石面。此时溪床渐渐平缓,溪水表清,石头也一反顽性,在水底显现出小家碧玉的温顺。如蛙、如龟、如鼠,时而可见小鱼小虾在水石中戏嬉,若得游人童心大发,时不时有人下水抓蟹摸鱼。
水石友好相处一段路程,偏那岩头又开起玩笑,好端端的突兀而起一柱石峰,挡住水流,溪水只得兵分二路分了再合,这是避实就虚的招式。滴水石穿,望着那溪水急急的湍流往那山崖底部,撞击不停,日以继夜,夜以继日,春夏秋冬,年复一年,历千百年之功力,终于冲刷出了七洞八窟。我想起了这句成语。那些被当地人称之为"锣鼓潭"、"潮音洞"、"蛙鸣谷"、"酒盅岩"等等的象形的潭、洞、谷,莫不是积数千年之力而成的。
大凡有飞流的地方,人们总是愿意把它叫成瀑布的。十里潜溪路上的百丈岩也是如此。我见过很多的瀑布,有飞流直下气势磅的,也有山水因落差而引成的自成流水。但这里的瀑布有点奇。两座峭壁相倾,形成巨穴,高达四五十米,深有三十多米,有瀑泉一泓从天落下,半空受岩壁碰撞,溅成烟雾状水沫飘然洒落。人入洞中,只觉雾气扑面。炎夏酷暑,却是难得的清凉世界。明万历《新昌县志》对百丈岩的记载是:"两山壁立,上合下开,中露开光一线,有玉华峰,瀑布泉,盖奇景也。"
在十里潜溪,看到的都是画,捡拾起的都是诗。那一声声蛙鸣,一声声鸟语,都充满着对生命的向往。在那里,我的兴趣全都萦回在山水之间了。越往里走,越显山势的陡峭。林木葱郁、山石峥嵘。仰面望着那耸入云天的表峰,我突然地涨满了热情,像个孩子似的深深吸了口气,面对山谷,放开嗓子,大声地喊了起来:"喂--"
四面八方,立即传来了"喂--""喂--""喂--"的和声。我明白了,这是有灵性的山水。我也明白了中央电视台为什么要选择这里作为外景地,尽情地演绎古人的甜酸苦辣。白云悠悠之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里不正可以一效魏晋,体现古代的心境吗?走进了十里潜溪,便宛若走进了一片世界桃源,真正可以抛却尘世烦嚣,而让自己有一方宁静的天地。
南岩:灵鳌载神山,亘古凌洪涛。
到南岩不想起任公子是不可能的。
走在那条通向南岩寺的不大的路上,仰望到的便是两侧山体的不同。左边山裸露着的是海的遗迹,右边山裸着的是岩壁的神奇。南岩寺隐就在右侧山体的洞穴里。修竹掩映,踏上通往寺的台阶,便顿觉神清气爽。说此地是海迹神山,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细细看来,南岩以奇洞为特色。南岩有奇洞,洞在云雾中。大洞小洞,深洞浅洞,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冬天进洞暖融,夏天进洞凉飕飕。是谓清凉世界,奇异江山。
有洞就有山,有山就有洞。南岩,洞奇山也奇。南岩的山,突兀而起,戛然而止,棱角分明,于是南岩便有滴水岩,乳香岩,大师岩等等的称呼,"极目嶙峋双翠岩,层层壁立势巉巉",便是这浑然一体的天然盆景的模样。因为有奇洞,就有钓迹。难怪当初任公子在这里"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是距今7000年前的一次叫卷转虫式的海侵,把浙东的海岸线推进到了三山的山麓,于是便有了有怀抱壮志、锲而不舍的内涵而被后人传颂不衰,后世以"钓"为雅之风。唐诗中的"钓公"、"钓叟"、"钓竿"、"钓翁"、"钓烟波"、"钓六合"、"钓鳌客"、"钓鳌心"、"钓沧浪"、"钓东海"、"钓夕阳"等等都源出于此。它们对唐代诗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前者,常常被用来表达壮阔胸怀的寄情物,后者则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
在众多的岩洞中,最大的洞要数南岩寺洞窟了。能放得下一座寺庙的洞自然不小。此洞窟深24米,宽有30米之多,佛殿、僧房排列崖下,风雨无侵。据说南岩寺初为东晋高僧释晖所建,应是中国最早的石窟古寺之一。唐宋时,南岩一带寺庙甚多,曾到过800僧众,香火极旺。今日南岩寺仅见一看门老僧,但古庙风韵犹存。尚有大殿三间及东厢房三间,殿前石阶路两侧秀竹千竿,绿茵铺坡,古树穿插,风景幽雅。大殿上悬崖半壁有仙矶岩,相传有仙女织布于此,施舍于僧。殿内佛龛后依岩壁凿有水池一口,时有岩泉注入水中,池水清凉甘甜,久旱不涸,应该是当时僧人用以饮用和浆洗的水吧,现今正好供游人解渴。南岩寺西侧有月光洞,此洞虽小,景致不差,上可窥明月星座云霞聚散,下可观名山古址,草木丛林。洞崖处有瀑布,时大时小,平日里,细如带子,下雨却也能汹涌奔泻。
又有化云洞,也名观云洞。就在"兵舰山"的腰部,也是一个巨窟,洞如蟹状,高10米许。洞窟处香枫耸立,松涛奔涌,季节变化之时,不时有团团云霓飘忽。看似洞中吐出,洞名由此而来。化云洞原有铁佛寺,铸有铁佛。这铁佛究竟有何出处,倒是无法考证了。
登上南岩山,看风卷云舒,忽然想起了宋王十朋《会稽赋》的诗句:"南岩嵯峨,海迹古兮"。又在不经意间想到唐李绅《龙宫寺碑》:"南岩海迹,高下犹存"。南岩于是便在岩壁砂中,依稀可辨有蟹壳贝片之类镶嵌其间,以物触之,纷纷而落。这里原先果真是一片波澜壮阔的海底世界?这小小的山体,又曾经那样真切地陶冶过唐代无数诗人的胸襟。
南岩是狂放的,它展示着的是沧海桑田。
南岩又是阴柔的,她以秀美吸引着无数骚客文人竟折腰。
链接:
大佛寺景区离县城西南0.5公里,创始于东晋永和初年(公元345年)共有景点165个,其中人文景点45个,自然景观120个,为中国汉族地区142个重点开放寺院之一。这里群山环抱,奇岩突兀,亭台楼阁环布,古树修篁,故大佛寺又有"石城古刹"之称。新昌建于南朝齐梁年间,大佛高达15.74米,为江南第一大佛,系三代高僧依山崖历时30年依崖凿刻而成。南朝文学家刘勰誉之为"不世之宝,无等之业,旷代之鸿作",后世称之为"江南第一大佛"。沿途有锯解岩、誉为"江南敦煌石窟"的千佛岩、放生池、隐岳洞、晋昙光舍利塔、隋智者大师法塔、朱子亭、朱梅、硅化石、石门幽谷、磨崖石刻等景观。
十里潜溪景区距县城西5公里。景区以自然景区为主,景区内奇峰对峙,环境幽雅,涧流飞泻,怪石林立。主要景观有百丈崖、一线烟雨、七盘坑、天烛万松、屏风岩、九叠瀑、潮音壁、石狗洞、大石瀑等,被誉为浙东小三峡。
南岩寺离城西7公里,创立于南齐永明初年。唐宋有僧众数百,为县内最大的寺院之一。寺院邻近有任公子钓台、化云洞、乳香洞、月光洞、玉女矶、滴水洞等众多洞穴景观,扑朔迷离,引人入胜,三面环山,一面穹野,山清水秀,茂林修竹,是假日休假的好去处。
来源: 风景名胜 作者: 袁方勇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