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烟缭绕话烧香等
青烟缭绕话烧香等(二则)
《通俗小说报》 2005年第06期
青烟缭绕话烧香
烧香是民间的一件大事。
中国烧香历史悠久,其起源早在西周之前。烧香的地域很普遍,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无处不烧。烧香的范围极广泛:对祖宗要烧,对天地神仙要烧,对动物要烧,对山川树木石头要烧;过节要烧,不过节也要烧;作为一种生活情调要烧,所谓对月焚香,对花焚香,对美人焚香,雅而韵,妙不可言;作为一种门第身份,所谓沉水熏陆,宴客斗香,以显豪奢;虔敬时要烧,有焚香弹琴,有焚香读书;肃杀时也要烧,辟邪祛妖,去秽除腥;有事要烧,无事也要烧,烧本身就是事,而且还会上瘾,称为“香癖”,就仿佛现代人的抽烟饮茶一样。
中国烧香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在汉武帝之前,其间,所烧的香有以下几种:柴、玉帛、牲体、香蒿、粟稷等。烧香的作用是祭祀。烧香行为由国家掌握,由祭司执行。周人点火升烟以祭天,称做“梗”或“裎祀”。其具体祭法为:将牺牲和玉帛置柴上,燃柴升烟,表示告天。以香烟祭神,这就是后世所谓“烧香”了。这种祭制始于周文王。
这个时期的香品是未加工的自然物,还不是后世的“香料”,也没有“香炉”那样的器具,而且专用于宫廷祭祀,烧香还没有生活化、民间化。
第二时期从汉武帝到三国,可称引进期。汉武帝于中国香事的发展,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首先,武帝奉仙,为求长生,是神就敬,打破了以往“香祭祭天”的垄断。其次,香品逐渐走向实用化,开始进入生活日用范围。 其三,武帝打通西域,真正的“香料”传人中国。
由于香事繁盛,香具应运而生。不久,中国第一个香炉也发明出来了,称为“博山炉”。从此,香品与香炉相配,使中国的香事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三时期,隋唐以后,香事普及。普及的原因一是“西(西域)香”由“南(两广、海南)香”所取代。南香大量涌人,使香的价格降低,为普及提供了物质准备;二是佛道两教大发展,其信徒尚香,烧香更为普及。
到了宋代,三教融合,烧香成为民俗,连士人拜祭孔子时也烧起香来。
无限心意情怀,寓寄一炷烟中,人生喜怒哀乐乃至形而上的追问与探求均在此找到出路,于是也就难怪世事变迁而熏性不改了。香已经完全渗透内化到人的精神之中。
敦煌裸风与性文化
敦煌石窟是一个文化宝库,石窟内的大量壁画、雕塑和其他资料反映出中国唐朝至五代这一历史时期的许多文化现象,其中性文化的内容也十分丰富。
性观念 有些壁画和雕塑反映出古人的性观念。如许多欢喜佛的壁画,“明王”、“明妃”作交合状,胯下还有小鬼以器物承接他们流下来的阴水。这表明古人并不认为男女交合为猥亵之事,而是神圣之举。还有一人猴的雕塑,一手举桃,一手抚摸生殖器,面露喜悦之色。这表明“食、色”是一切动物的本能需要。
婚俗 在敦煌发现的不少资料反映出当时以媒妁婚为主的婚姻途径和一些婚俗。晚唐十二窟的《婚礼图》中的“男拜女不拜”也表明了当时女子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敦煌地区的唐人还存在试婚的风俗。试婚不是随意的性行为,也要订立正式的契约,这就是《优先婚前同居书》。
性爱 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唐人白行简所著《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表明,唐人对夫妻之间的性爱十分重视,夫妻的性爱快乐是人生的一种根本的快乐,在新婚之夜夫妻双方应亲密配合地进行性交。例如:“于是青春之夜,红帏之下,冠缨之际……柔情暗通,是念凤凰之卦。”说明新婚之夜第一次性交前有一种念凤凰之卦的习俗,因为“凤凰于飞”象征夫妻生活和谐美好。此外,当时民间性知识书籍颇为流行,“读素女之经,看隐侧之铺”。夫妻过性生活前有阅读这些书籍、参照以行事的习惯。
媚术和巫术 唐人由于对性爱的重视,而产生了一系列女对男、男对女的求爱法,即所谓媚术,如《攮女子婚人述秘法》有不少内容与巫术有关,有的做法也可能有一些科学道理。
当时,人们常以巫术来保平安、求子、求爱、祛病,而贴符、烧符、吞符则是另一种方法,在夫妻床笫之间也常使用,如在敦煌所发现的一种符,人们认为贴在床上可使夫妻相爱。
裸风 敦煌的一些文字资料和壁画还反映出当时女子有裸体的风俗。裸装或半裸装是当时女子的一种时髦装束,它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而且也盛行欣赏少女跳裸体舞的习惯。
对此,在敦煌曲子词中也有确凿的记载,例如:“素胸未消残雪,透轻罗”(《云谣集.风归云》)。“雪散胸前,嫩脸红唇”(《云诱集,内家娇》)。“胸上雪,从君咬” (《云谣集.渔歌子》)。以上所谓“素胸”,即裸乳;所谓“胸上雪,从君咬”,即表明了一种让丈夫吸吮乳房的性生活方式,这一切都说明了敦煌性文化是比较开放的。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