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记》新校
《大唐西域记》新校
王启涛
【欵】
《序论》[1]:“是知候律以归化,饮泽而来宾,越重险而欵玉门,贡方奇而拜绛阙者,盖难得而言焉。”
《校注》第46页[2]:“《中本》欵作疑。向达云:‘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二二六页欵玉门作疑玉门,谓即度过玉门之意。’按文义自以欵为长。‘疑’有度义,尚待他证,录之以备一说。”
启涛按:向达、蒋礼鸿等先生的说法肯定是错误的,“欵”不应改字,“欵”即款,《字汇·欠部》:“欵,俗款字。”“款”即至。《文选·张衡〈西京赋〉》:“掩長楊而聯五柞,繞黄山而款牛首。”薛综注:“款,至也。”南朝梁沈约《郊居赋》:“路縈吴而款越。”所以《校注》之“‘疑’有度义,尚待他证,录之以备一说”可删。
【戍人】
《序论》:“虽戎人同贯,而族类群分,画界封疆,大率土著。”
《校注》第46页:“《宋本》、《明南本》戎作戍,疑是戎之损坏。”
启涛按:作“戍”为当,“戍人”即古代守边官兵的通称。《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受牒而退”孔颖达疏:“于时号令输王粟,具戍人。宋之所出人、粟之数,书之于牒。”《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趙簡子令諸侯之大夫,輸王粟,具戍人。”北齐颜之推《从周入齐夜度砥柱》诗:“馬色迷關吏,雞鳴起戍人。”唐马戴《别灵武令狐校书》诗:“雁池戎馬飲,鵰帳戍人過。”
【噍类】
卷一《屈支国》“大龙池及金花王”:“王乃引搆突厥,杀此城人,少长俱戮,略无噍类。城今荒芜,人烟断绝。”
《校注》第58页:“《敦甲本》脱无噍二字。”又:“《珠林》十一引噍类作‘遗类’。”
启涛按:作“噍类”为当。“噍类”即指活着的人。《汉书·高帝纪上》:“ 項羽爲人慓悍禍賊,嘗攻襄城,襄城無噍類,所過無不殘滅。”颜师古注引如淳曰:“無復有活而噍食者也。青州俗呼無孑遺爲無噍類。”唐张九龄《敕西州都督张待宾书》:“向使甲戈有預,士卒且强,躡彼歸途,可無噍類!”
【坏】
卷一《屈支国》“阿奢理贰伽蓝及其传说”:“见而惟念,引类增怀。”
《校注》第58页:“原本怀作壊,今从《敦甲本》、《明南本》、《明北本》、《径山本》、《酬本》改。”
启涛按:其实不必改。“怀”、“壊”二字互用不分,斯343《十八·亡兄弟文》:“穆穆孔坏,忽焉万古。”此“坏”即怀。而斯6417《僧患》:“憎嫉善人,怀净信心,汙伽蓝地。”此“怀”即坏。二字互用,晚周即然。参考汪泛舟《敦煌俗别字新考》(下),《敦煌研究》2009年第2期(特别是第70页)
【澙卤】
卷二《印度综述》“疆域”:“北乃山阜印隐轸,丘陵舃鹵。”
《校注》第164页:“《宋本》、《资福本》、《碛沙本》、《明南本》、《径山本》舃鹵作泻滷。《慧琳音义》作舃鹵云:‘(舃)或从水作澙。……(鹵)或作广+屰,广+屰泽也,蓋为人所远弃,故曰广+屰。’”
启涛按:作“舃鹵”是,但应指明原因。“舃鹵”指土地贫瘠,含有过多盐碱成分。考《汉书·沟洫志》:“决漳水兮灌邺旁,终古舃卤兮生稻粱。”《汉书·沟洫志》:“渠成而用溉注填閼之水,溉舄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颜师古注:“言引淤濁之水灌鹹鹵之田,更令肥美。”宋王安石《送宋中道通判洺州》诗:“余嘗憐洺民,舃鹵半不治。”李壁注:“舃鹵,鹹地也。”章炳麟《代议然否论》:“墮高堙卑,舃鹵化而膏澤。”“舃”通“澙”,“澙卤”即土地含有过多盐碱成分。《史记·货殖列传》:“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澙卤,人民寡。”又考“舃”、“潟 ”、“斥”古通。《文选·木华〈海赋〉》:“襄陵廣舃。”李善注:“《尚書》曰:‘海濱廣斥。’《史記》曰:‘斥爲舃。’古今字也。”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一》“厥田斥鹵”:“案‘海濱廣潟’,潟即斥也。潟字又作舃。”又请比较中的吐鲁番出土文书“沙卤”(沙地和盐碱田地)、“卤田”(盐碱田地)。75TAM239:9/1(a)唐景龙三年(709年)十二月至景龙四年(710年)正月西州高昌县处分田亩案卷:“沙卤,不生苗子。”2006TSYIM4:5-1前秦建元二十年(384)三月高昌郡高宁县都乡安邑里籍(一)得江进卤田二亩,以一亩为场地。”《释名·释地》:“地不生物曰卤。”《说文·卤部》:“卤,西方鹹地也。”段注:“鹹地仅产盐。”考《通典》卷二《食货》“水利田”:“请修营此渠,以便百姓,至于鹹卤,亦堪为水田。”
【庄饰】
卷二《印度总述》“邑居”:“王族、大人、士庶、豪右,庄饰有殊。”
《校注》第175页:“《古本》、《石本》、《中本》庄作校。《大本》作校,校改作庄。”
启涛按:“校”不必改“庄”。古本有“校饰”一语,指装饰。考《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金+句落者,校饰革带。”晋法显《佛国记》:“于此处起塔,金银校饰。”王国维《胡服考》:“古大带、革带皆无饰,有饰者胡带也,后世以其饰名之,或谓之校饰革带。”又请比较吐鲁番出土文书64TAM29:44之四唐咸亨三年(672年)新妇为阿公录在生功德疏:“生絁长袖一要+月,熟铜挍腰[带]一。”斯388《字样》:“挍,检挍字。”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陆氏释文多俗字》:“《说文·手部》无挍字,汉碑木旁字多作手旁,此隶体之变,非别有挍字。”
【尚曰】
卷二《健驮逻国》“布色羯逻伐底城及诸遗迹”:“如来寂灭,宝变为石。基虽倾陷,尚曰崇高。”
《校注》第254页:“《径山本》尚曰作犹尚。”
启涛按:应以《径山本》为当。“犹尚”即尚且、仍旧。《吕氏春秋·察微》:“故智士賢者相與積心愁慮以求之,猶尚有管叔、蔡叔之事,與東夷八國不聽之謀。”《吕氏春秋·知接》:“易牙烹其子以慊寡人,猶尚可疑耶?”《史记·张仪列传》:“使人往聽之,猶尚越聲也。”《汉书·南粤传》:“嬰齊猶尚樂擅殺生自恣。”《晋书·王坦之传》:“平易之世,有道之主猶尚誡懼,日昃不倦。”又有“尚犹”,其义不变(亦作“尚猷”)。《书·秦誓》:“雖則云然,尚猷詢兹黄髮,則罔所愆。”《汉书·李寻传》“悔過自責,思惟黄髮”颜师古注引《秦誓》作“尚猶”。《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汉书·礼乐志》:“其遺風餘烈,尚猶不絶。”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你把筆尚猶力弱,伊言欲退干戈。”清恽敬《释蟪蛄》:“蟪蛄之聲,尚猶在耳。”
【減】
卷二《健驮逻国》“弹多落迦山及其他遗迹”:“贵贱毕萃,远近咸会。”
《校注》第260页:“《石本》咸作減,非。”
启涛按:其实并不“非”, “咸”、“減”通用,自古即然。考《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則有晉鄭,咸黜不端。”王引之《经义述闻·左传上》:“減與咸古字通。”
【郡jùn】
卷三《迦湿弥罗国》“雪山下王讨罪故事”:“遂斩其首,令群下曰;”《校注》第339页:“《古本》群作郡,疑形之讹。”
启涛按:其实不是形讹,而是通用。“群”、“郡”通用,如吐鲁番出土文书60TAM326:01/9高昌午岁武城诸人雇赵沙弥放羊券:“羔子入郡,与大麦一斗。”考《释名·释州国》:“郡,群也,人所群聚也。”
【时候】
卷三《磔迦国》“时侯暑热,土多风飚。”《校注》第352页:“《古本》、《石本》、《中本》候作唯。”
启涛按:作“唯”为当。“唯”即“维”。请比较“维夏”,夏首四月。请比较吐鲁番出土文书72TAM169:26(b)之二高昌书仪:“与姑书,题云某氏姑坐前甲言。四月廿五日具疏,某言,便及唯夏,惟增怀。薄暑。不审姑尊言+豐何如?”“维夏”语出《诗·小雅·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
【空虚】
卷九《摩揭陀国》下“频毗娑罗王迎佛遗迹”:“足蹈空虚,离地四指,在大众中前导佛路。”
《校注》第764页:“《中本》蹈空虚三字作踊虚空。”
启涛按:作“踊虚空”更佳,“虚空”即天空、空中。《晋书·天文志上》:“日月衆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唐元稹《织妇词》:“簷前嫋嫋游絲上,上有蜘蛛巧來往,羡他蟲豸解緣天,能向虚空織羅網。”又请比较《长阿含经》卷一:“诸天在上,于虚空中,手执白盖宝扇。”踊”指上、登临。《公羊传·成公二年》:“蕭同姪子者,齊君之母也,踊於棓而闚客。”何休注:“踊,上也。”《晏子春秋·杂下四》:“景公爲路寢之臺,成而不踊焉。”
【早zǎo】
卷十一《钵伐多国》:“多旱稻,宜宿麦。”
《校注》第933页:“原本旱作早,《宋本》、《赵诚本》、《资福本》、《明南本》、《明北本》、《径山本》并作旱,今从改。”
启涛按:“早”不必改,“旱”、“早”同形,这在秦简中即然。请比较睡虎地秦墓竹简《田律》:“早及暴风雨、水潦。”吐鲁番出土文书64TAM15:6唐唐幢海随葬衣物疏(2-20):“诸衣农绾一具,白练早衫一领。”以上两例中的“早”都是“旱”义。“旱稻”即种在旱地里的稻,:旱稻的抗旱能力比水稻强,根系比较发达,叶片较宽,米质软,光泽少,也叫陆稻。请比较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十二·旱稻十二》:“旱稻用下田,白土勝黑土。”
【存】
卷十二《记讚》:“是以诸佛降祥之域,先圣流美之墟,略举遗灵,粗申记注。境路盤紆,疆埸廽互,行次即书,不存编比。”
《校注》第1050页:“《宋本》、《资福本》、《明南本》、《明北本》、《径山本》存并作在。”
启涛按:校语没有表明态度,也没有交代原因,说明著者对后面的“编比”一词的确切含义拿不准。今考“编比”即“偏比”,本指偏袒亲近,引申为漏掉。先请比较吐鲁番出土文书的“编倂”、“漏倂”二形式。其意思都是“偏并、不平均、遗漏”。75TAM239:9/7(a)唐景龙三年(709年)十二月至景龙四年(710年)正月西州高昌县处分田亩案卷:“但住君据见种田地段亩数如前,三家同藉别财,其地先来各自充分讫,不敢编倂授田。”73TAM509:8/27唐城南营小水田家牒稿为举老人董思举检校取水事:“非是三家五家,每欲浇溉之晨,漏倂无准。只如家有三人、两人者,重浇三迴。”“编”即“偏”,敦煌吐鲁番文书中“纟”旁与“亻”旁易混。请比较伯2507《开元水部式》残卷:“凡浇田,皆仰预知顷亩,依次取用,水遍即令闭塞。务使均普,不得偏併。”斯0343《析产遗书样文》:“城内屋舍家活产业等畜牧什物,恐后或有不亭,争论偏倂。”又请比较“偏并”。斯2575背《己丑年(929)三月廿六日应管内外都僧统为道场纳色目牓稿》:“诸余沿道场杂要敷具,仍仰道场司校量差发,不得偏并,妄有加减。”考《易·乾》:“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孔颖达疏:“言天下普得其利,而均平不偏陂。”《荀子·君道》:“请问为人君?曰: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吕氏春秋·贵公》:“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舆偏。”高诱注:“偏,私不正也。”《旧唐书·卢怀真传》:“臣闻明主之于完姓也,必畅以平分,而无偏施。”“并”本有“近”义,《集韵·宕韵》:“傍,近也,或作并。”但“并”又有“漏掉”义,《集韵·劲韵》:“摒,拼,《博雅》:‘除也。’或从并。”《荀子·强国》:“并己之私欲,必以道。”杨倞注:“并读曰屏,弃也。”伯3093《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欲併除地狱,不要畜生。”又:“地狱与心全併当,畜生有意总教空。”《旧五代史·唐明宗纪》“天成二年六月丁亥:“诏天下除併无名额寺。”又请比较“偏比”。《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庆元元年》:“至于李祥,老在笃实,非有偏比,盖众听所共孚者。”又考唐代杜佑《通典》卷一四九“兵”二“杂教令”引大唐《卫公李靖兵法》:“诸营出六驮外,火别遣买驴一头。有病疹,拟用搬运。如病人有偏,併其驴,先均当队驮,如当队不足,均抽比队比营。”以上是中华书局1988年12月出版(1996年8月第五次印刷)的点校本(由王文锦等先生点校)的标点。这个标点是错误的,“偏併”不应断开。“偏併”即漏掉。请比较《通典》卷十七“职官”十七“禄秩门”:“诸州县不配防人处,城及仓库门各二人;须守护者,取年十八以上中男及残疾,据见在数,均为番第,勿得偏併。”又请比较“无漏”,即不要漏掉,73TAM509:8/27唐城南营小水田家牒稿为举老人董思举检校取水事:“立一牌牓,水次到,转牌看名用水,庶得无漏。”又参考张涌泉师《〈吐鲁番出土文书〉词语校释》,《新疆文物》1989年第4期。关于“偏併”,又参考黄征《敦煌语言文字学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40-141页。又考蒋礼鸿主编《敦煌文献语言词典》(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43页:“按:同书(引者按:指《敦煌资料》)《分家遗嘱样文》:‘所悬城外庄田、城内屋舍、家活产业等畜牧什物,恐后或有不亭争论漏併,或有无智满(漫)说异端,遂令亲眷相憎,骨肉相毁,便是吾不了事。’其中的‘漏’应是‘偏’的误字。”今暂不取,原字不必改。
[1]“《序论》”表明是《大唐西域记·序论》,下同。
[2]“《校注》第46页”表明是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46页,下同。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