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木雕和合二仙
晚清木雕和合二仙
木雕通高15.3厘米,作者运用圆雕、浅刻技法精雕细琢出两个和尚,固定在一个长方形的木座上。二人身着宽袖长衣,衣服上浅刻花卉纹,足穿翘头履,头前部光秃,后部长发披肩,一人右手提荷花篮,左手拿如意,另一人双手捧盒,头微向内侧,相视而笑。木雕人物面相憨厚纯朴,衣饰简洁,刀刻准确生动,磨工精细,是晚清时期少有的木雕精品。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中国的木雕起源很早,大约在战国晚期,木雕技艺就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1986年,湖北包山大冢的发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实物例证。包山大冢出土的木雕卧虎和微雕动物群,其造型之奇妙、刀法之细腻,令人叹为观止。其中的木雕动物群是一件仅有手指大小的木雕作品,各种动物形象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即使与近两千年后明末魏学洢《核舟记》中的核舟相比,也毫不逊色。这说明中国的木雕业在战国中期以前就已经产生,只是由于年代的久远,无法保存下来,或许不久的将来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意外的惊喜会结伴而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两千年后的明清朝代,中国的木雕技艺更加成熟,竹木牙雕大师们也大批涌现,如濮仲谦、三朱、吴之璠、张希黄、封锡禄等,木雕题材大多选用人们喜闻乐见的人物形象,如刘海戏蟾、和合二仙、布袋和尚、天女散花等。
和合二仙相传为寒山、拾得二人,唐宪宗李纯朝(806-820)时人,寒山居始丰(今浙江天台)寒岩,又名寒山子。拾得本孤儿,为国清寺老僧丰干路过赤城(今属天台)收养,固名“拾得”。他们的故事在宋《高僧传》卷十九中有记载,此书谓寒山、拾得二人非常要好,拾得常用竹简盛斋饭给寒山,而且寒山特别喜欢和寺僧开玩笑,有时破口大骂,众寺僧不耐烦,拿棒驱逐他,他却回头抚掌大笑。寒山所穿衣衫褴褛,面容枯瘁,戴桦皮帽,足鬼曳大木屐。一天寒山在国清寺遇台州太守阎丘胤,阎一见即礼拜,合寺皆惊。原来是国清寺高僧丰干外出云游时曾对阎说过,寒山为文殊菩萨,拾得为普贤菩萨,所以阎丘胤一见寒山即拜。
寒山和拾得一齐说“丰干多嘴”,便走入石中,遍寻不见,只捡得寒山诗三百余首、拾得诗及偈语,后阎加上丰干诗若干部,为他们出了专集《三隐集》,至今苏州寒山封还有《寒山拾得图》石刻传世。元代因陀罗有《寒山拾得图》,其中有楚石梵琦的题赞,赞曰:“寒山拾得两头陀,或赋新诗或唱歌。试问丰何处去,无言无语笑呵呵。”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封唐天台僧寒山大土为“和圣”,拾得大土为“合圣”,二人又被称为和合二圣。1979年《民间文学》第八期载有《和合二侧传友情》的故事,其中的和合二仙亦为寒山、拾得。按照此说,人们雕刻和合二仙盖取友情之意。
至于和合二仙,另外还有一说,即和合二仙实由万回哥哥神衍化而来。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载:“宋进抗城以腊日祀万回哥哥,其像蓬头笑而,身着绿衣,左手擎鼓,右手执棒,云是和合二神,祀之可使人在万里之外,亦能回家,故曰万回”。按北宋李昉等的《太平广记》异僧类曰:“有弘农人,其兄戌役安西,父母遣其问讯,朝往夕返,因号万回。”万回哥哥能使一家和合,所以祭祀他的人称之为和合之神,又因《周礼·地官媒氏》疏云:“使媒求妇,和合二姓。”和合二字,就变成了婚姻祝福之词,和合之神亦化身为一持荷、一捧盒的和合二仙,江浙一带民间画家多画之。旧时一般在婚礼时悬挂厅堂,以示吉利,取其“和谐合好”之意。山东省博物馆所藏此木雕,其取意大致于此,它是作为礼物祝福新婚夫妇“和谐合好”的。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