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市清凉寺遗址调查
襄樊市清凉寺遗址调查
李宗耀
襄樊市西南八公里,尹集乡境,鲜人不知青龙村王家湾古有清凉寺,民国时期为日军侵入所毁。虽史料不载,但远近闻名。追记清凉寺,以反映地域时代风貌,补充文史。
青龙村东南以歪头山为界,东侧以乔家山为沿,东北面至扁山。三山相连,山毗处或山凹处洼地谓黄胡子洼、大路垭子、小垭。歪头山下一湾称王家湾。王家湾西侧座一丘,丘顶约两亩平地,便是清凉寺遗址。事实上乔家山下王家湾东侧亦有一冲,冲上原有一座尼姑庵。寺庵相距约1.5公里。
清凉寺与尼姑庵建于明朝,史年不详,据老者追忆,在500年以上。以资作证者有六:两件是村民王正义1984年于清凉寺遗址建变电房,挖墙角1米深左右拾得文物,一物为土陶老虎,长约20公分,高约5公分,形神逼真,只可惜保存不好摔碎丢弃。另一物为斧形石,石质坚硬,石面光亮,初步鉴定为使用千年以上之用具。三是尼姑庵遗址有大量属明代时期残存瓦片。四是村民乔启正在尼姑庵遗址附近拾得一陶罐,属明朝时期器物。五是老人王圣清幼时亲见清凉寺旁有一雕刻金鸡石碑,现不知去向。六是寺庵附近有一明代古墓,或可能清凉寺主持圆寂后所建,亦或当时仕宦之墓。明朝年间,王家湾原称管家湾,是由东津搬来的管氏文武登科兄弟(姓名不详)置地所居,后家族衰落,被王氏家族取代,改名王家湾。寺庵、古墓或与管氏有关。
史载:晋代文史家习凿齿居住于襄阳侯府(现襄阳城南习家池),与佛家大弟子释道安交好,常论“本无宗”,深得前秦帝符坚宠爱,语:“联以十万军取襄阳所得唯一人半,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高僧传》卷五)。又载:唐代中叶,禅宗的传布地区也仅限于嵩、洛、湖北一带(《中国哲学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禅宗传播以嵩、洛、湖北为中心。儒、道、佛教成为封建时代统治阶级麻痹统治人民的工具,自晋以后极推佛教。襄阳自晋以来为佛教之域,清凉寺与尼姑庵当说是因佛教传播应时附势之作。
清凉寺面貌,据当地早年亲临过寺宇的王圣清、闫正家等老人大致描述:寺有前后两大殿,木瓦构造。侧以廊房,前以砖墙围成两院,院门朝南。前殿内供着些泥塑敷金人像,称土地爷一类。前后殿之间院落正中建一砖砌灶式香炉,圆形,顶有八极,两米来高。后殿有三尊神像,进门看去,中间是佛爷,左侧是观音,右侧莫名女菩萨。神像前摆设香案及跪拜用之蒲团。殿左悬一大钟,右置一两抱大鼓。围院的廊房中也摆放着些泥塑人儿。塑像之制作,皆以树桩或捆结木棍作支架,牵些红线,再用泥搪,雕塑成形敷粉而成。寺庙东北侧有一厢大瓦房,解放前称闫家祠堂,为当时闫家大户祭祖专用。尼姑庵原貌不详,从遗址看,面积及规模与清凉寺差无几。
除清凉寺、尼姑庵,方圆几十公里范围内尚有一些寺庵遗迹,如白云寺、黄家庙、姚家庵等,但规模均不如清凉寺及尼姑庵。此一说明佛教慰民,烧香拜佛乃当时众多受苦人的精神依托。此二说明清凉寺、尼姑庵香火最旺,甚至于其它寺庵依附于这两所寺庵。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战乱,清凉寺已不景气,仅一名和尚主持,装腔作势,撞撞钟,敲敲木鱼,迎纳香客,设一类婚丧道场,闲时还摆赌场,藉此捞取钱财。当时和尚叫闫正定,其胞兄(外号闫秃子,当地一恶霸)为其强揽此差。当其死后,其子承业。1940年夏日军侵入,炸毁清凉寺之后又修茅屋企重开香火,却在烧香时着火被焚。日军毁寺是回事,另照佛教观念,善恶有报。清凉寺之设立,本欲使人心向善,却被邪人把持,终归毁灭。
事实上,尼姑庵早毁于清凉寺。毁因有传:说某知府公子,游学过乔家山至此,庵内尼姑见其风流倜傥,诱入庵中禁锢,纵行淫乱之事。知府多日不见子归,差家人及役卒寻找至此,发现隐情,一怒之下,火烧庵房。佛门出此丑闻,清凉寺受牵连,可能就此冷落下来。管家之衰败或与此事相关。
清凉寺遭劫是在1940年夏,日军进犯,先有一架飞机低空盘旋,百姓受惊四处躲藏。不一时,飞机上丢一炸弹,落于清凉寺香炉之上,爆炸后顿成火海,清凉寺烧成一遍废墟。虔诚信徒痛恨日军,咒其辱我佛祖,活该地狱轮回。
清凉寺选址于此,或有三因:
一因乃依附于山之传说及物境。传说真武大帝听禀凡间滋润,下界一行。跨山而立,两脚一并,山便扁成了扁山。至另一处,面东南打坐,这山头即向西北倾斜,成了歪头山。大帝想,凡间虽妙却不实在,便去了。歪头山腰部有一洞,狭而幽深,名老虎洞,1976年人们在此附近降过一虎。传说此洞乃大帝之御虎居住过。传说里歪头山附近住一墙之隔的金黄两家,金家所种葫芦爬过院墙在黄家结一个大葫芦,甚可爱,两家皆不舍,有德望者调解,将葫芦剖开各得一半。待剖开后却蹦出个漂亮女娃,两家至爱,共同抚养,取名金黄小姐。这便是大帝御虎尾随大帝下凡,乐不思归,投胎凡间了。金黄小姐长大后虎性不改,看不惯人欺人,便聚众揭竿,劫富济贫。后攻打襄阳城,三月不下,帅军西行数日,前锋官报已到房县。金黄小姐想到姑娘家入房不吉利,便厌了战争,返歪头山,开洞而隐居些时。此洞便是老虎洞,所降一虎乃其豢养之凡虎。再有扁山之上,怪石磷峋,中有两巨石对立,传说是金黄小姐亲自担以攻城未用。另有一石如床,上有隶书刻“卧佛石”三字,传说真武大帝躺息过。故而清凉寺、尼姑庵选址于此或可因传说,亦或因寺庵而起传说,寺庵与传说相得益彰,中涉诸多禅理。
二因乃清龙泉之故。乔冲脚下有一泉,四季清澈,水流不断,清甜可口。传说此泉曾是天上青龙所用。传说中青龙驮水至凡间观景,留连忘返,忽觉已误归期,惶急中弃水升天了。寺庵建于此,即看中山青水秀,饮食起居方便。此泉于1996年改造,建池盛水,接水管通青龙四组,解决了500多人的饮水问题。
三因乃是此地属交通要塞。旧时交通不发达,旅途不畅,出行或骑马或坐轿子,更多人则靠脚力,遇山翻山,遇岭越岭。此地的黄胡子洼、大路垭子、小垭便是这一带在当时的南北通行要口,山外近汉江,望南方,行人众多。寺庵建于此,一来方便人们烧香拜佛结善缘,二来可求取更多施舍以养活众僧尼。可以想象,明清时期,这里香烟缭绕,香客芸芸,佛坛典盛。
清凉寺取名当亦讲究。一是按佛教摒除杂念这教条,取心清静自觉爽凉之意,训导人们除邪念,勿为恶,多行善。二是因环境取意。寺庵周围林木葱郁,出行至此倍感清凉。外地寺院中也有以清静意命名者,如谷城七里山中清凉寺,是处亦林木森森。
清凉寺虽不载于史料,遗址上碑刻等物皆失,但在明清时期确是驰名。一是因为地处交通要道,行人多,名声远传。二是因为清凉寺的梨。清凉寺周围原有1000多亩梨,其梨颇有特点:歪把,且果蒂处伴生小瘤;品质好,脆甜爽口,实为上品。成熟季节,商贾云集于此,着人肩挑背扛,贩梨过山,好不热闹,至汉江边发船武汉,很是走俏。官府也相中此梨,每年选购作贡品进朝。清凉寺和清凉寺的梨一起闻名遐迩。现在该地还保存有几棵古梨树,村民王红方门前一棵大梨树粗有成人两抱,主枝干如虬龙盘挽,颇具神秘意味。此树有200多年龄。
清凉寺与尼姑庵只能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一段历史。早两年有佛道界人士,如观音阁李宝金居士、真武山樊开选道长,曾动议筹资重建清凉寺,多方原因未成。寺庵情景不再,代之以满畴葱茏良田,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衣食住行都赋予了现代气息。寺庵已不重要,只是站在遗址,感历史苍凉,抚今追惜,觉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岁月如潮。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