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鸣青云寺
钟鸣青云寺
刘毓民
从白云山原路返回,才注意窗外的奇异景色。这里是黄土高原的腹地,沟壑纵横,山峁相连。整座整座的石山,裸露着,开放着,欹侧着,呈现出奇异的胸襟。
山峦光秃秃的,没有多少植物,难免让人联想到荒凉西域的风情。不过,苍凉也是一种美,一种景致,一种情怀。山脊上,生长的是石头,叠加的是,张扬的也是。千年不老,万年不竭,亘古出一种自然永恒和隽永精神来。
山的旮旮旯旯,只要稍具条件,便是种植的枣树,生发出绵绵延延,疏疏落落的枣林。河谷两岸,怪石横卧的缝隙,狭窄出少许田地,生长着绿绿油油的农作物。
比起关中,这里土地贫瘠,降雨稀少。这里的先民,觅寻到适地的耐旱经济林木,不能不说是一种智慧。沿路两边,到处是葱葱郁郁的枣树,悬挂着密密麻麻的大枣,色发青发黄,鲜亮,形大,累累于枝,这让随行女士馋涎欲滴,冲动着尝鲜的贪欲。
车到山腰平缓处,我们下来透风,伸展腰肢,舒缓筋骨。而几位女士,趁隙冲进枣林,踮脚,伸臂,采撷,折枝,手脚之利索,显示出特有的敏捷。尔后,我们又在山与山、峁与峁、沟与沟的蜿蜒山路上前行。
快到榆林界境,有一收费站,站南是一座耸立的佛塔,新近建的,装饰还没有结束。这座塔,就是青云寺最高的建筑了。过了收费站,我们南行至青云寺广场。
青云寺位于榆林榆阳东南的青云山上,是道佛两教的寺观。整个寺观,建在朝南的山峁上,东西南三面环沟,只有北面与台塬相连。依山傍水,绿树环绕;楼台殿阁,鳞次栉比;朱柱彩棚,泥塑砖雕,的确不失为一个游览圣地。
门座北朝南,上方悬挂“青云禅寺”牌匾,两边是一幅时间很久的对联,风雨剥蚀,破旧中显出几分沧桑。进入院子,建筑主次分明,规模和错落已经告知了我们。
不知是哪位忠于佛祖的和尚圆寂了,寺庙里设了灵堂。灵堂两边,是歌功颂德的挽幛。棺椁是透明的塑料拟或是玻璃制作的,里面什么都有,唯独没有圆寂和尚的尸骨。几十个信男信女,吹着唢呐,敲着铙钹,摇着铃铛,哼着曲子,正在虔诚祭奠。整柱整柱的香火,插在香炉的中央,缭绕缥缈起浓浓的香味来。
我们沿阶而上,逐一而入。有大雄、菩萨、弥勒、金刚、东西罗汉等殿,还有讲经堂、禅堂等众僧活动场所。菩萨供奉在宏大拱窑建筑群的上部。随行的,没人愿意登临,大致是疲劳所致。我孑然一身,顺东拱门拾级而上,爬到最高层,看到了一尊金色装饰的观音佛像,佛像周围,是十多尊塑像。观音还是那个手势,那种表情。慈祥的眼,慈祥的脸,慈祥的举止,慈祥的心肠。
下到二层,大台子的东西各建一个大亭子,东边的亭子中央,悬着一口大钟,钟上镌刻着许许多多寸把见方的小字。紧挨有悬挂的木桩,大腕粗,一米多长。我不知是自己的猴气来了,还是迷茫来了,抓住木桩,对着大钟狠狠撞击起来。声特别宏亮,特别浑厚,惊呆了不少游人,也惊住了正在寺院修缮的工匠。
听到钟声,如来普贤观音文殊不知有何感想?我想撞击的,不是这口大钟。我想叩开的,是神灵的心扉,是神灵的道德!顶礼膜拜虔诚善良的民众,为你们叩首磕头,为你们烧香作揖,你们若有所知,就在他们窘困时赈济他们;就在他们苦难时拯救他们,就在他们迷惘时睿智他们。神灵呀,你不要让民众枉自磕头,枉自烧香!也不要忘记扬善除恶的天职!
钟声远播,悠扬着飘向天边。
等我赶下来,随行的诸位已经步入东部道观了。
这里与西半部格调迥异,西部是佛文化,这里是道教的。从矗立的石碑上,可知此寺始建于明代,曾三迁,至现址。民国十七年,镇守榆林的军事将领井岳秀、石谦等人,支持重修扩建。井是蒲城人,与杨虎城关系密切。石是白水人,瘸腿,人称石拐子,与我们有干系。扩建后的寺观,成为陕北最大的窑式仿古建筑群。道观内,大小殿宇院落多处,牌楼两座。楼台殿阁,鳞次栉比,布局谨严,铺排皆宜。
有祖师、三清、三宫,还有圣母殿、玉皇阁、真人洞、龙王庙等如许道观,其建筑以砖砌窑洞为多。历史久远的很少,后世增添的繁多。
真武殿居于正中,显出王者之位。立柱重檐,高大雄伟;金龙彩凤,飞阁流丹。木构牌楼,四柱三楼,玲陇剔透,巧夺天工。真武泥塑,造型奇特逼真,四壁以木雕壁画饰之,显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至一塑像室,东西跨度很大,一米高的台子上,西北东三面,依次落坐着几十尊神仙,个头与今人无异。表情千奇百怪:或慈祥,或威武,或严肃,或斯文,或面目狰狞。神态也千差万别:有的正襟危坐,有的窃窃私语,有的拄手小憩,有的开怀大笑,有的睁只眼闭只眼。服饰以裙袍居多,绫罗绸缎,花纹优美,样式迥异,显出几分华丽与尊贵。这些塑像,无一雷同,无一重复,确有妙趣横生之玄,鬼斧神工之力。难怪随行的晓红啧啧称奇呢!
说着、笑着、欣赏着,不知不觉,走出了寺观。回头,我们才如梦初醒。原来西半部份的佛教文化,是添加的,显得融和不够自如,漏出牵强附会的痕迹。这个门,无论是从规模、气势、格调、还是从历史沿革上,无疑是正门。门的两侧,镂刻着“龙虎蛇龟”四个字。每边两个,直径超过一米。尤其是蛇字,一笔勾勒,盘旋缠绕运行,逼真的形似舞动的真蛇。门外有沧桑岁月的松柏,有立于台上的石碣,也有多年不变的凉爽秋风。
观赏结束,我们乘车赶赴镇北台。脑中浮现的,还是那个警世的大钟。钟声飘荡在黄土高原的上空,缭绕于胸,回荡于耳。
2008年9月18日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