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文物选介
九华山文物选介
佛教经籍
《藏经》,是佛教典籍的丛书。共分三个部分,即经藏、律藏、论藏,通晓这“三藏”的僧人称为“三藏法师”,如唐代的玄奘即称为“唐三藏”。所谓“藏”,其原意为盛放东西的竹箧,佛教用以概括佛教典籍的总称。以经、律、论三部分为主,也包括若干印度和中国等国的其他佛教撰述在内。佛教称寺庙的佛像为“佛宝”,佛教经籍为“法宝”,僧人为“僧宝”,通称佛、法,僧为“三宝”。
明版《藏经》在九华山古刹化城寺的藏经楼上,在珍藏《藏经》的高大书橱上,写着“大乘法宝”四个大字。其中珍藏的是明版《藏经》。
明万历十四年(1586)三月,神宗朱翊钧奉其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的旨意,颁赐给九华山佛寺《藏经》一部,其颁赐《藏经》的“谕文”记载,将所续刻四十一函(即“续藏经”)并旧刻六百三十七函,颁赐予九华山佛寺。万历二十七年(1599),神宗又钦赐《藏经》一部。据《九华山志》记载,明万历十四年所赐《藏经》,原珍藏于拱金阁,清嘉庆二年移至化城寺的藏经楼。未数日,拱金阁遭火灾,经籍得以幸存。咸丰七年(1857)清军与太平军战于九华,化城寺殿宇全部焚毁,唯独藏经楼未遭战火。现存一套完整的明版《藏经》,共六千七百七十七卷,此外,尚有少许残卷。此乃将明神宗两次所赐的同样版本的两部《藏经》整理而成的。不过其封面,虽然都是用四川丝织“蜀锦”所作,但有金黄和豆绿两种不同颜色的区别。
明神宗万历十四年三月颁赐藏经的“谕文”,早已散失。现存的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四日赐经的“谕旨”,乃是出自朝廷文臣的手笔。“谕旨”字迹工整,写在鹅黄色蜡笺纸上,四周有“飞龙”描金图案。在年月上盖有“广运之宝”的阳文“御玺”。其文曰:
敕谕九华山地藏寺住持及僧众人等:朕发诚心印造佛大藏经,颁施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供奉。经首护持,巳谕其由。尔住持及僧众人等,务要虔洁供安,朝夕礼诵。保安眇躬康泰,宫壶肃清。忏已往愆尤,祈无疆寿福。民安国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方,同归仁慈善教。朕成恭已无为之治道焉。今特差内官监大监汉经厂表白李官,赍请前去彼处供安,各宜仰体知悉。钦哉,故谕。大明万历二十七年闰四月二十四日。
清版《藏经》《龙藏》,又称《清藏》,乃清雍正十三年(1735)至乾隆三年(1738)在北京的刻本。是一种以《明藏》为底本,略有增减的版本,共七百一十八函,一千六百六十二部,七千一百六十八卷。甘露寺、百岁宫等佛寺原有此版本经籍,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光绪初年,甘露寺、百岁宫住持僧分别赴京,各迎请一部,珍藏于寺内,后经抗日战争的破坏及保管不善,散失不少,现仅有部分清版《藏经》保存在九华山佛教会内。
明代写经 相传为明代无瑕和尚在摘星庵(即今百岁宫)苦修时,亲笔抄写的《妙法莲华经》(即《法华经》)八十卷。字工整清秀。传说无瑕写经时,刺指血滴入银朱内调研,然后才濡笔恭书,世称“血经”。由于僧伽珍护如至宝,故数百年来,虽历经战乱,仍保护完整,至今朱色未褪。
贝叶经 人们在佛堂、静室常见的“帘卷春风暖,经翻贝叶香”春联,其中的“贝叶”即是指的“梵文贝叶经”,俗称“贝叶真经”。此乃古代印度佛教徒,用铁笔在贝多罗(梵文pattya)树叶上刻写的佛教经文。唐僧玄奘去西域取经,取的即是此种经文,《三藏法师传》曾有:“法师方操贝叶,开演梵文”的记载。宋高僧道圆,从西域归来,曾得梵文贝叶经四十夹。九华山现存的数夹贝叶经,颜色有两种:祇园寺所藏的为墨色经文,甘露寺所藏的为朱色经文。部分贝叶经夹前后,有画僧竹禅等人的题跋。现有部分贝叶经放在佛教文物陈列室内展出。
名人书画
九华山珍藏的名人书画很多,其中僧人珍藏的“御笔”,现仍保存完好的有;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南巡途中,在南京为九华山佛寺写了“九华圣境”四个大字,派专人奉送上山。乾隆三十一年(1766)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巡视江南,应两江总督高晋的请求,又为九华山佛寺书写了“芬陀普教”四个大字。用的纸是当时流行而又名贵的蜡黄撒金纸。现在金星已脱落,纸色也变成了灰黑色,但字和加盖的“御玺”(文为“御笔之宝”),均完好无损。依式所制的两方匾额以及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书写的“为善最乐”横匾,原来都悬在化城寺大殿,后均毁于动乱之中。
佛寺收集珍藏的书画,有佛像,有人物山水、翎毛花卉及诗文词赋。其中有明代画家文征明的《流觞曲水》、《百子游戏》长卷,丁云鹏的“罗汉像”素描,海瑞的友人为他所绘的大幅《春夜晏桃李园》中堂和清代画家董邦达绘的《江天雪霁图》。其他还有《百鹿图》、《八骏图》和近代大画家徐悲鸿的水墨《双象》等等。
钟鼎和造像
九华山的摩崖造像,以小天柱峰顶的飘海观音为最佳。这是一幅女相观音像。像是直接刻在峰顶崖壁上的,安详、潇洒,神态自如。据有关史籍记载,中国佛寺内的女相观音塑像约始于南北朝,盛行于唐代以后。据初步考证,此造像约在晚唐或北来年间,正是九华佛教的初兴时期。其风格较南北朝时期有了新的发展。
九华山最古的铜铸释迦佛像,重三千六百斤,有“尉迟敬德监造”字样,原置于三天门聚龙寺内。尉迟敬德,即尉迟恭,隋末归唐,随唐太宗征战,屡建功勋。在世时曾来九华山开创佛寺,其时较金地藏为早。此像据前人鉴定和有关志书记载,确认为唐代古物。但是否由尉迟敬德所监造,尚有待考证。
九华山佛寺现有塑像达千尊以上,而干漆夹芒法造像居多。其中以祗园寺大殿的三尊大佛最高,高达数丈。慧居寺满堂佛像,即释迦、文殊、普贤和十八罗汉,造型优美,技艺精湛,已列为佛教文物加以保护。旃檀林及香山茅蓬等寺庙有玉佛数尊,皆两尺多高的释迦坐像。另外还有一尺左右高的古铜佛像、宋瓷观音像、彩瓷释迦像以及明青花瓷像多尊,亦是艺术珍品。
东崖钟亭、百岁宫、地藏寺、上禅堂等佛寺,都有巨大的铜、铁铸造的钟,这是佛寺中必备的大型法器。九华山佛寺内的大钟,多数称为“幽冥钟”。钟上的铭文,除通常“钟仍”外,还有超度亡人的经、咒,以突出“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的地位。
焚香礼佛用的鼎、炉,以肉身殿后的铁鼎最大,每个重两千多斤。天台峰顶亦有千斤宝鼎。各种形状的大、小“宣德炉”,共有二十多个,都是铸造考究的名贵古炉。
古铜、玉器
“地听”古铜“地听”,高两尺多,长三尺,宽约二尺,重五百斤。状似麒麟而无角,似虎非虎,似狮非狮,造型奇特。它是根据金地藏所携带的名叫“善听”的犬(称为“地听”,也称“坐骑”),加以想象和美化而创造出来的。往昔一些善男信女视它为神物,在朝拜地藏时用铜元、制钱在“地听”背上磨擦几下,然后带回系在小孩身上以“避邪”、“降福”。这是一种迷信。现在游人把它当作一件文物加以欣赏,以增长见闻。
螭龙金印、玉印 螭龙金印,系含有黄金成分的铜质方印,雕饰的螭龙,极其生动,所以称为龙印、九龙方印。制作年代,尚无资料可考。该印是清光绪年间在青阳县城西门外河沟内发现的。又一铜质方印,背刻“唐王德二年”字样,青阳人曹某也是在河沟内发现,恭送上山的。又一玉质方印,上刻“至德二年”字样,相传由江西龙田恭送至九华山。以上三颗方印,皆刻小篆阳文“地藏利生宝印”六个字,意为地藏菩萨保佑众生,给人们以幸福和利益。百岁宫内亦有螭龙金印一枚以及玉印、铜质方印。
古铜“内用供碟”、“凤毛铜”小钟 所谓“内用供碟”,是一个方形、约五寸见方、上下皆有“铭文”,为封建王宫“内廷”祭祀上供用的小碟。所谓“凤毛铜”,即合金的俗称。这个小钟,造型奇特。一株数寸高的金属小树,根干处有一动物,状如猕猴,作攀树姿势,树上悬一圆形小钟,高两寸多,直径约三、四寸,顶有小铜环,无任何花纹雕饰,轻如纸。用钟锤轻敲,其声清脆悦耳。传说明正统、万历年间,化城寺住持道泰、量远等僧人曾先后去北京,有被敕授“戒坛宗师”的,有被赐“紫衣”的,这“供碟”、“凤毛铜钟”等物也是皇家所赐。
山水诗选
自唐代李白易九子山名为九华山以来,描绘九华山水、名胜的诗、文、词、赋和各派画家的绘画,不可胜数。
古人绘九华山全景的有:宋代的曹机石刻九华图(六幅),程九万绘九华山图(二幅),元代的吴天锡作九华四图。晚唐散骑常侍关文衍,以白绫为衣,绘九华山图于白绫半臂上,自号“九华半臂”,对九华山水慕恋至深。
歌咏九华风光的著作,唐代有《九华山录》(见《太平御览》)、僧应物《九华山记》二卷;宋代滕宗谅《九华新录》一卷、沈立《九华总录》四卷、刘放《九华拾遗》二卷、程太古《九华总录》十八卷,元代陈岩《九华诗集》(见《四库全书》)、杨少愚《九华外史》四卷;明代包广辑《九华诗》二卷;清代陈蔚《九华纪胜》二十三卷。《九华山志》,自明嘉靖五年(1526)开始编辑刊行,明万历七年(1579)、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明崇祯二年(1629)、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乾隆十八年(1753)、清光绪年间和一九三八年释印光、许止净重新鉴订、续修的《九华山志》,计有八种版本。各版本皆选载名人吟咏九华山的诗文。周山门主编的光绪版《九华山志》,收录名人的文、赋五十余篇,杂记五十九篇,长短诗、古歌五百六十余首。选载的诗歌作者,有唐代的李白、刘禹锡、杜牧、僧神颖、齐已、冷然、应物,宋代的王安石、苏辙、苏舜钦、周必大、梅尧臣、文天祥、僧希坦,元代的奇渥温·图帖睦尔、萨都刺,明代的汤显祖、王阳明、解缙、董其昌、王世贞、黄道周、邹元标、僧德清,清代的施闰章、袁枚、僧了然、神驹等三百三十七人。清代以后咏九华的诗歌,民国版的《九华山志》皆未收录;今人描绘九华的诗文,散见于报纸杂志。因篇幅有限,仅从五百余首古诗中选录十八首,以飨读者。
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
李白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九华山歌
并引
刘禹锡
九华山,在池州青阳县西南。九峰竞秀,神采奇异。昔余仰太华,以为此外无奇;爱女几、荆山,以为此外无秀。及今见九华,始悔前言之易也。惜其地偏且远,不为世所称,故歌以大之。
奇峰一见惊魂魄,意想洪炉始开辟。疑是九龙夭矫欲攀天,忽逢霹雳一声化为石。不然何至今悠悠亿万年,气势不死如腾仚。云含幽兮月添冷,日凝晖兮江漾影。结根不得要路津,迥秀长在无人境。轩皇封禅登云亭,大禹会计临东溟。乘樏不来广乐绝,独与猿鸟愁青荧。君不见敬亭之山广索漠,兀如断岸无棱角。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九华山,九华山,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间!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