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地理>>正文内容

《浮山志》第五章:人物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2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浮山志》第五章:人物

  在历史的长河里,浮山往来名人甚多。他们往来浮山,各有自己的追求,或幽居菊隐,或参禅说法,或护法兴佛,或办学育人,或从事革命活动,或寄情山水之间。由于他们在山上的活动和文字渲染,使得浮山更负胜名。

  除“佛教高僧”记于前章外,本章将就有关名土子以简介。

  左慈 字元放,后汉庐江郡人,“学道于天柱山,行游于司空山,隐居于浮渡山。”后在高岩修道炼丹,至今岩内有其炼丹遗迹。

  陶侃(259——334) 字士行,晋鄱阳人,永平时(公元291年)徙家庐江郡之浔阳。庐江太守张夔招为督邮领枞阳县令,有贤名,后为晋大将军,系陶渊明的曾祖父。在任枞阳县令时,曾游浮山,陆子岩内有其遗迹。

  孟郊(751——814) 字东野,唐武康人,著名诗人。有游浮山诗文和题刻。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唐下邽人。历官翰林学士、左拾遗、杭州刺史、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等职。著名诗人。在贬为江州司马时,游浮山,登缥缈峰。

  吕洞宾(798——?) 名岩,别号纯阳子,又称回道人,俗传八仙之一。唐京兆人,曾任江州德化县令,在桐城、枞阳游迹很多。如白云岩的“纯阳拔剑处”。浮山的洞宾岩等。在浮山有《雪浪岩》题咏。

  吕溱 字济叔,宋扬州人。历官翰林院大学士、舒州知州、开封知府、枢密府直学士。在舒州任职时,支持帮助圆鉴大师重修浮山所有寺庙,促使浮山佛教达到鼎盛时期。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宋吴县人。历任吏部员外郎、开封府知事、饶州知州、龙图阁大学士、枢密府参知、河东陕西宣抚使、户部侍郎等职。卒后赠兵部尚书、谥文正公。仁宗年间,常问法于浮山,并请远禄住苏州天平山天平寺。圆鉴大师晚归会圣岩,坐化后建塔于栖真岩,范仲淹为其撰写了塔铭。

  富弼(1004——1083) 字彦国,宋河南人。少好学,有奇才。仁宗时出使契丹,言和战之利害,使双方数十年无战事。后与文彦博同为宰相,天下称为“富文”。英宗时封郑国公,再拜为相。后因王安石推行新法,他不能与之抗争而求退。后以仆射判汝州,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卒谥丈忠。仁宗年间,富弼常间法浮山,护持佛法。

  周同(生卒不详) 宋巢湖人。仁宗年间,为浮山大施主。曾出巨资修复浮山寺庙,建殿宇,塑诸佛菩萨像,使浮山始具丛林规模。

  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历官翰林学士、右正言,滁州、扬州、颍州知州,参知政事等。任滁州知州时,来游浮山,问法于远禄公,饮酒于醉翁岩。浮山为其改变佛学观点的地方。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宋神宗时两度出任宰相,后封为荆国公。在任舒州通判时,曾游浮山,并有题刻和诗咏。

  张同之(生卒待考) 字野夫,宋和州历阳人,举进士,特授承议郎,知舒州。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除值秘阁,移江西路转运判官。后弃官学道于浮山壁立岩,相传辟谷仙去。今张公岩因其得名,现遗迹很多,有张公炼丹楼(石阁)、石澡盆、石脚盆、杵药池等。

  杨杰(生卒待考) 字次公,宋无为人,自号无为子。历官中官太常、礼部员外郎、润州知州、两浙提典刑狱。著作有《无为集》、《乐记》等。杨杰常来浮山护持佛法,晚年皈依佛教,为居士。写有《隐贤岩记》。《安徽佛门龙象传》为其立传。

  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涪翁,自号山谷道人。汾临人,北宋诗人和书法家。历官实录检讨、著作郎及鄂州、太平、宣州等州知州。在舒州居留期间,曾游浮山,为和尚画像,并为其著作写序。

  李冲元(生卒待考) 字元中,宋舒州人。晚年与李公麟、李亮工一同隐居于桐城龙眠山,世称“龙眠三李”。元中工书法,常游浮山,撰有诗文。

  陆宰(生卒待考) 字元钧,越州山阴人。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之父,官至朝靖大夫,值秘阁,为北宋文学家、藏书家。宣和己亥年(公元1119年)携黄安时、曹无忌、张济等名流游浮山,在金谷、枕流岩有题刻。

  赵孟頫(1254——1322)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人。元代著名的书画家。曾游浮山,在晚翠岩有题刻(今湮没),另写有《金鸡洞》诗。

  钱如京(生卒待考) 字公溥,桐城东乡(今属枞阳县仪山)人。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进士,官御史,迁刑部尚书。有游山诗文。

  陈献章(1428——1500) 字公浦,广东新会人,居白沙里,学者称白沙先生。明代理学家,官翰林院检讨,著有《白沙集》。游浮山有诗文。

  齐之鸾(生卒待考) 字瑞卿,桐城南乡(今属枞阳县雨坛岗)人,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进士,官兵科左给事中,终河南按察使。明代文学家,著有《蓉川集》。多次游浮山,有诗文。

  赵釴(生卒待考) 字子举,一字鼎卿,桐城人。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进士,官至右检都御史、巡抚贵州。明代文学家,著有《古今原始》、《无闻堂稿》十七卷。游浮山有诗文。

  雷鲤(生卒待考) 字白坡,又字惟化,号半窗山人。明建安人,诗人、书画家。后隐居浮山岩洞学道,在浮山题刻较多,其浮山诗脍炙人口。钟伯敬秉烛夜照,赞叹不已。今“雷公洞”、“半窗岩”因其而得名。

  方学渐(生卒待考) 字太卿,号本庵,门人尊称明善先生,为方以智之曾祖,桐城浮山(今属枞阳县)人,著名理学家,专事于讲学。以子大镇贵,赠大理寺少卿,封文林郎。著有《尔训》二十卷、《桐彝》三卷、《心学宗》等。游浮山时有游记和诗文。

  袁宗道(1560——1600) 字伯修,公安人。万历进士,官编修、右庶子。明文学家、诗人。与弟宏道、中道三人,俱有文名,其诗作世称“公安体”。游浮山有诗文和题刻,镌于华严寺后,今湮没。同游者其弟袁宏道,亦有游浮山之文。

  钟惺(1574——1624) 字伯敬,竟陵人,万历进士,官至福建提学佥事,为明代文学家、诗人。著作有《诸经图》、《诗合考》、《毛诗解》《隐秀轩集》等。钟惺游浮山多次,有诗和游记,并镌有石刻。与其同游者,有林古度、程天民。

  左光斗(1575——1625) 字遗直,桐城东乡(今枞阳县横埠镇)人。明万历进士,授御史,东林党领袖之一。因弹劾魏忠贤下狱死,后追赠太子少保,谥忠毅公。常住浮山,爱其洞壑而自号浮丘,有诗作传世。

  方大镇(1560——1629) 字君静,桐城浮山(今属枞阳县)人,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进士,官至大理寺左少卿。著作有《荷新义》、《田居乙记》等,世称理学家。万历辛亥年(公元1611年),建“在陆山庄”于浮山西麓。题在陆山庄之中堂为“此藏轩”,后辞官归里,隐居浮渡。天启甲子年(公元1624年),出使四川,卜得“同人于野”之辞,因题雪浪岩为“野同岩”。

  吴应宾(1565——1634) 字客卿,一字尚之,桐城麻溪(今属枞阳县)人。万历进士,授编修,以眼疾告归,居乡四十载,从事著作。天启中,以理学召入京,不赴。后加左春坊之职,门人私谥为宗一先生。著作有《学易斋集》、《宗一圣论》。吴应宾回乡后,漫游浮山,见远公道场荒废百余年,即起兴复之志。他募得万斤铜,铸造接引佛,安置在金谷岩内;留住了云游四方的朗目,共商兴复祖庭之业。浮山佛教在吴应宾的扶持下,得到发展。他晚年皈依佛教,自号“观我居士”、“三一老人”。其法号为广,卒葬金谷岩下。

  阮自华(生卒待考) 字坚之,又号澹如,阮大铖叔祖,桐城山(今属枞阳县)人。万历进士,历官福州、饶州推官、户部郎中、潜山县令、邵武太守等,著有《雾灵诗集》。辞官归里后,常住浮山,协助吴应宾修复远公道场,在浮山留有许多诗文和石刻。

  朱胤移(生卒待考) 明太祖六世孙。嘉靖中袭封沈王。素嗜谈经,诗亦妙悟。自号南山道人。以弟子礼见于朗目和尚,并捐万金造浮山华严寺“大雄宝殿”,时人称为“沈王殿”。常问法于朗目,成为浮山大护法。著作有《清秋唱和集》、《保和斋诗》。

  李太后(生卒待考) 明代第12代皇帝朱载的贵妃,明神宗的生母。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神宗登极后被尊为“慈圣皇太后”,以羽翼幼主的名义由慈宁宫搬入乾清宫,照顾神宗起居并督训其言行。在政治上,她任贤举能,积极支持重臣张居正进行改革,及时挽救了明王朝的危机,为后世史学家所称颂。

  慈圣太后平生笃信佛教,常请朗目进京做道场,讲经说法,并赐给朗目和尚紫衣袈裟和水晶佛珠;在颁《藏》的同时,她又赐给了华严寺绣幡等物,成厂浮山佛教的大护法。朗目坐化后,她又赐百金为其建塔于华严寺侧。

  张秉文(?——1639) 字含之,桐城人,方以智姑父。万历进士,历官中书舍人,给事中、河南右布政使。游浮山有诗文和石刻。

  方孟式(1582——1639) 字如耀,方大镇之女,明画家,工诗,著有《纫兰阁前后集》。崇祯中,与其夫张秉文守济南,城破,跳池自杀。曾住浮山故居,有怀故居诗。

  方大铉(生卒待考) 字君节,大镇弟,万历进士,官刑部主事、户部主事等。工诗文,著有《听峡斋草》、《搴兰馆集》六卷。游浮山有诗文。

  吴应琦(生卒待考) 字景朝,桐城麻溪(今属枞阳县)人。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进上,官监察御史,云南巡抚、南京大理寺卿等。游浮山有诗咏。

  钱元善(生卒待考) 字仁夫,号有庵,桐城仪山(今属枞阳县)人。明鲁府长史,后进阶为中顺大夫。能诗工书,著有《有庵诗稿》。游浮山有诗和题刻。

  钱元鼎(生卒待考) 字实夫,号慎庵,元善弟,鸿胪寺丞,名重才高,著作甚多。游浮山有诗和题刻。

  刘东星(生卒待考) 字晋川,沁水人。万历进士,官工部主事,河漕总督,驻节淮上,督抚安徽,为浮山佛教大护法。他对恢复“远公道场”——浮山佛教胜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胡瓒(生卒待考) 字伯玉,桐城人。万历进士,授都水主事。后迁江西左参政。著有《泉河吏》、《禹贡备遗增注》。在浮山,遍集资料,编著成《浮山志》。

  焦竑(生卒待考) 字弱侯,号漪园,又号澹园,江宁人。万历间中状元,官翰林院修撰,明末福王追谥为文端公。其著作宏富、为著名文学家。游浮山有诗文,对恢复浮山道场有贡献。

  李戴(生卒待考) 中州人,明万历吏部尚书。朗目在京都迎《藏经》回山时,他为华严寺题写了“远禄宗坛”四字。

  任天成(生卒待考) 字玉仲,舒城人,明御史。游山有题刻和诗咏。

  倪应善(生卒待考) 字申文,桐城人,官至太仆少卿。游浮山有诗文。

  吴道行(生卒待考) 字凤达,应宾侄,官参军。晚年在浮山皈依佛教,法名广镗,曾出资凿修了滴珠岩道路和水沟。在浮山,有其石刻数处。

  吴石莲(生卒待考) 桐城麻溪(今枞阳钱桥)人,张英外祖。明万历间,与太史吴应宾等,出资在金谷岩两侧,倚岩架楼,修殿立佛,时人敬之。

  张叔豫(生卒待考) 字忍庵,永新人,明诗人。以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出判安庆,号皖山逸叟,系山足和尚祖父。游浮山有诗。

  周尚文(生卒待考) 字彦章,西安后卫人,官至大同左都督,卒谥武襄公。游浮山有诗文。

  吴用先(生卒待考) 字体中,号本如,应宾侄,桐城麻溪(今属枞阳县)人。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进士,授临川令,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著有《寒玉山房集》、《周易筏语》。他曾施舍连云峡于庙,并出资与应宾合铸丈六金身,晚年归里,常住浮山,过问佛事,为浮山大护法。

  黄辉(生卒待考) 字平倩,一字昭素,南充人。明万历进士,授编修,终官少占事。其诗文、字画皆精,为浮山护法。在恢复“远公道场”过程中作过贡献,并为华严佛刹、远公塔院题名。

  叶灿(生卒待考) 字以冲,桐城人,万历癸丑(公元1613年)进士,授编修,因反对魏忠贤而削职归里。崇祯时,历任南京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卒谥文庄。著作有《天柱集》、《南中稿》、《读书堂稿》等。游浮山有诗文。

  朱吾弼(生卒待考) 字谐卿,高安人,官至南京御史。游浮山有石刻和诗文。

  何如申(生卒待考) 如宠兄,桐城青山(今枞阳县石矶镇)人。万历进士,官户部郎中、浙江石布政使。游山有诗文。

  何如宠(1569——1642) 字康侯,号芝岳,桐城青山(今属枞阳县)人。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进士,官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在恢复浮山寺庙、延请高僧住持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为浮山佛教大护法。

  阮大铖(1587——1646) 字集之,号园海,一号石巢,又号百子山樵,桐城南乡(今枞阳山镇)人。万历十四年(公元1616年)进士,历官户部、工部给事中、兵部侍郎、兵部尚书,后降清。政治上与魏忠贤、马士英为伍。文学上造诣很深,为明代著名的剧作家。其剧本有《燕子笺》、《春灯谜》等九种。在乡时,曾住五云岩读书,吴中即有题刻。

  姚康(1578——1653) 原名士晋,字康伯,号休那,吴应宾高徒,桐城南乡(今枞阳县会宫乡)人。万历间诸生,博通经史,著作尤多。与何如宠交谊很深,后入史可法幕,为其得力助手。晚归乡里,为浮山护法。明末,有外僧勾结乱兵,驱走方丈清隐法师,掠夺会圣、华严财产,他请兵平定了此次骚乱。

  黄道周(生卒待考) 字幼玄,一字螭若,号石斋,漳浦人。天启进士,官右中允。南明时迁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曾起兵抗清,死后谥忠烈公。善书、工画,以文章风节高天下。游浮山时,除留有诗文外,还在会圣岩给和尚画了一幅画,并题词于其上。

  方孔炤(1591——1655) 字潜夫,号仁植,桐城东乡(今枞阳县浮山镇)人。崇祯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授命镇压农民起义军李万庄。后督大名军务,因京都陷落而南奔。到达南京后,又因马士英、阮大铖乱政,遂隐居浮渡在陆山庄。著作有《周易时论合编》和浮山诗文。他对浮山寺庙和浮山古寨堡的建设,均有捐助。其墓在今枞阳县横埠合明山。

  方维仪(1585——1668) 方孟式之妹,画家、文学家。年十七年而寡,守志“清芬阁”,与嫂同教方以智。她工诗善画,白描大士像不亚李龙眠。著作有《清芬阁》七卷和《宫闺诗史》。曾居浮山故居,战后有怀山庄诗。

  方以智(1611——1671) 字密之,号曼公,别号浮山愚者;法名弘智、无可、药地、浮庐、墨历等。浮山镇会圣村陆庄人。

  方以智出生于仕宦之家,祖父方大镇、明万历进士,官至大理寺左少卿。父方孔炤,明万历进士,崇祯时官至湖广巡抚。他的上辈们,在朝中都身居要职,政治上倾向“东林党”,学术上喜谈“物理”,精通医学、地理、军事等,对方以智颇有影响。幼年的以智就智力超群,勤好学问,九岁能文,十五岁博览群书,二十二岁即著书立说。他热情奔放,曾“接武东林”、“主盟复社”,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是明末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考取进士,任翰林院检讨。明王朝灭亡后,他在战乱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李自成攻进北京,以智被捕,后乘机逃至南京福王朝,由于掌握朝政马士英、阮大铖与“东林党”结下不解之仇,必欲除之而后快。以智伪装道士逃出南京,逃亡到岭南一带,卖药为生。他历经艰辛,四处奔波。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桂王在肇庆建立南明政权,以智因拥戴有功,封为左中允,充当经筵讲官。永历元年(公元1647年)正月,清兵攻破肇庆,以智跟随桂王逃梧州,加封为东阁大学士。不久,被太监王坤排挤罢官。这时他目睹永历王朝派系纷争,明知气息已尽,虽有宏图大志,但他一人无匡扶社稷的能耐,浪迹源州的天雷山(今湖南黔阳),贵州的黎平和天柱及湖广的辰州(今湖南沅陵)、大埠(今湖南衡阳武冈)等地。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冬,方以智返桂林,携妻小移居广西平乐西山。清兵攻占平乐,方以智削发易服为僧,被清兵拘捕,清将马蛟麟胁迫他投降,恫吓说:“官服在左,刀剑在右,你自己选择吧!”,方以智从容地弃官服就刀剑,视死如归。清将为方以智的浩然气节所震惊,亲解其绑,允许他为僧,羁养于梧州古刹冰井寺。顺治九年,他终于脱离粤西,越梅岭、下赣江、登庐山,养病五老峰,在流泉飞瀑声中著成《东西均》,他考察庐山地理,著有《茶泉》、《潮泉》等,不久他返回朝思暮念生他养他的家乡——浮山。

  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冬,方以智之父方孔炤病逝于在陆山庄,安葬在浮山对面的合明山。方以智庐墓三年,在此期间,他向长子方中德讲授经史,向次子方中通讲授数学、天文学,向三子方中履讲授医学、音韵,教侄子方中发学诗文书画,后来各因其长皆有撰述。庐墓期间,他还编纂其父遗著《周易时论》,著有《医学会通》、《药集》、《五老约》。三年过后,他仍离家出游,溯江上庐山,隐居五老峰,禅游盱江,避匿荷叶山,卓锡景云寺和新城寿昌寺。顺治丁酉年(公元1657年),移住廪山寺。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赴泰和主持首山沟林禅寺和法华庵,第二年移青原山净居寺,成为曹洞宗圣地的主持。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家乡的绅士和皖抚张朝珍、知县胡必选等多次邀请他回到家乡浮山主持华严寺。不料第二年春,为“粤案”所累,被清兵逮捕,解赴南昌,押往岭南,途经万安惶恐滩时,疽病加剧而逝,终年61岁。死后,江西的青原山净居寺,浮山的华严寺和方以智的子孙争尸安葬,后由其舅父吴道新致书青原:“衣钵留青原,爪发归华严、肉身由子孙领回安葬”。因此,方以智的肉身安葬在浮山西北的白沙岭。1962年省政府将该墓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方以智学识渊博,著作颇多,天文、地理、礼乐、律数、音韵、文学、医药、书画、哲学、物理、生物、诗赋以及弹琴、击剑、拳技之术,均有很深的造诣,且成就卓著。他的不少著作是在逃难中,躲在山洞里写成的。主要著作有:《易解》二卷、《物理小识》十二卷、《药地炮庄》九卷、《医学会通》、《诸子燔》若干卷、《几表》若干卷、《东西均》、《浮山前后集》二十二卷、《浮山前后编》十六卷。他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他所著的《物理小识》中。《物理小识》写作于1631——1652年间,前后经过二十二年,该书内容十分广泛,内分天、历、风雷雨旸、地、占候、人、身、医药、饮食、衣服、金石、器用、草木、鸟兽、鬼神、方术、异事等十七类,共十二卷,是一部自然科学方面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中涉及到物理知识,有光学、电学、磁学、声学、力学诸多方面。它不仅总结了我国古代许多科学成就,批判地吸收当时西欧传来的科学知识,而且对其中不少问题,提出自己独特见解,尤其在光学方面成就更为突出。《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考证奥博,明代罕与伦比”。日本学者认为这部书是“当奈端(牛顿)之前,中国诚可以自豪的著作。”如书中关于光学实验的记载,比牛顿分光实验要早30余年;关于炼焦用焦的记载,比欧洲要早一个多世纪。《物理小识》的成书时间和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体系》这一西方科学巨著的出版时间(公元1632年)差不多同时,其科学理沦水平与西欧著名科学家相比毫不逊色。

  方以智著书数百万言,除《通雅》、《物理小识》、《药地炮庄》已收入《四库全书》外,《通雅》一书早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就已经传到日本、朝鲜等国。1961年,安徽省博物馆为纪念他诞生350周年,曾主办过他的著作和生平事迹展览;1973年,台湾士林故宫博物院也曾主办过他的书法展览;1974年,香港中文大学举办过有关他的画展。1986年,安徽省有关部门在枞阳县莲湖宾馆召开方以智学术研讨会,并到浮山谒方以智墓。他的学术成果日益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陈焯(生卒待考) 字默公,桐城人。顺治进士,官兵部主事,曾为《江南通志》编纂。他应山足和尚之请,审定并参与撰写了《浮山志》稿。

  姚文燮(生卒待考) 字径三,号羹湖,又号黄檗山樵,桐城麻溪人。清顺治十六年进士,官云南开化同知。为书画家、文学家,其著作有《羹湖诗选》、《黄檗山房诗文集》等。游浮山,有诗文。

  施愚山(1618——1683) 字尚白,名闰章,宣州人。清顺治进士,授刑部主事。为清初学者、诗人和文学家。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出使粤西,解救方以智,并同游庐山,后为浮山“报亲庵”题词。

  吴道新(生卒待考) 字汤日,号元斋,吴应宾之侄,桐城麻溪(今属枞阳县)人。明万历举人,崇祯末以特荐升国子监助教,后升为工部主事。清兵入关,隐居白云岩函云洞,著有《潜德居诗集》,主修《浮山志》十卷。常往来浮渡、白云之间,为两山佛教大护法。特别是康熙年间,他继承了吴应宾之志,决定了浮山所有重要问题,对浮山寺庙、山产的保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 (生卒待考) 字长庚,桐城人。清代书画家,工诗。游浮山有诗。

  钱澄之(1612——1693) 字饮光,原名秉澄,晚号田间,桐城东乡(今枞阳县仪山乡)人。崇祯间诸生,因面斥阉党巡抚史某而闻名四方。后参加“云龙社”,联络东林党。党祸兴,避难闽中,黄道周荐于唐王,授吉安府推官。桂王立,官礼部主事,翰林院庶吉士。清兵入关,曾一度为僧,号西顽。后归隐田间,著书立说,成为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常往来枞阳、浮山之间,成为浮山护法。曾为华严寺撰写碑文和山足和尚“塔铭”。

  方中德(1632——?) 字田伯,号依岩,以智长子,文学家。著有《古事比》、《遂上居集》。他与弟在浮山营建了报亲庵,卒后葬于浮山。

  方中通(1635——1698) 字位伯,号涪翁,以智次子,理学家、数学家。著有《数度衍》二十四卷、《暍方问答》、《浮山文集》等。在浮山营建了报亲庵,参与了《浮山志》的编修。

  方中履(1638——?) 字素伯,以智少子。幼年随父于方外,晚筑稻花斋于湖上。其著作有《汗青阁集》、《古今释疑》等。在浮山营建报亲庵,亦参与了志书的编修。

  张杰(生卒待考) 字如三,张英之兄。康熙初以明经授苏州府训导。著作有《家居锁言》、《桐城张氏语录》三卷。因酷爱浮山之胜,写有浮山纪游长诗一首。

  张英(1637——1708) 字敦复,号乐圃,桐城人。清康熙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卒谥文端公。著有《笃素堂文集》、《周易衷论》等。为浮山大护法,曾将康熙御书的《心经》送到华严寺珍藏,数次为华严寺撰写碑文。

  戴名世(1653——1713) 字田有,号褐夫,别号忧庵,自号南山,桐城人。清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为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著作有《戴田有时文全集》、《四书朱子大全》、《忧患集倡抄》、《戴田有全集》等。因“文字狱”于康熙五十一年被清廷所斩。游浮山时,写有游记一篇。

  喻成龙(生卒待考) 字武功,清汉军正黄旗人。初知池州,后累官湖广总督。著有《塞上集》。知池州太守时,多次来游,并为“藏经阁”的建造而捐金,与山足和尚相善,成为浮山护法。

  潘江(生卒待考) 字蜀藻,桐城人。清代学者,工古诗文,著作有《六经蠡测》、《字学析疑》、《木斋诗集》等书。游浮山,写有诗。

  方苞(1668——1749) 字凤仇,一字灵皋,号望溪,桐城南乡(今枞阳县义津镇方皋庄)人。康熙四十五年进士,清代著名散文家,“桐城派”创始人之—。官至礼部侍郎、三馆(文颖、经史、三礼)总裁。曾因《南山集》案下狱。著作有《方望溪先生全集》、《周官析疑》、《春秋通论》、《古文约选》等。曾两度游浮山,有《记》。

  方正珠(生卒待考) 字浦远,中通子。著有《乘除新法》、为清代数学家。在浮山,有其书题。

  刘大櫆(1698——1780) 字才甫,号海峰,桐城东乡(今枞阳县汤沟镇陈家洲)人。官黟县教谕,为清散文家,“桐城派”创始人之一。著作有《海峰文集》、《海峰诗集》等。游浮山有诗文。

  孙元衡(生卒待考) 字湘南,桐城东乡(今枞阳县孙家畈)人。历官台湾同知、东昌知府。清代诗人,著有《赤嵌集》四卷,为王士桢所点定。游浮山,有诗文。

  姚鼐(1731——1815) 字姬传,一字梦谷,人称“惜抱先生”。桐城麻溪(今枞阳县钱桥镇姚王集)人。清著名的散文家,“桐城派”中坚人物。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进士,历官翰林院庶吉士、兵部主事、会试同考官、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馆”纂修。著作有《惜抱轩文集》十六卷、《文后集》十二卷、《诗集》十卷等。为左仲郛《浮渡诗集》写有序。

  王灼(1752——1819) 号悔生,一号晴园,字明甫,又字滨麓,桐城枞阳人。乾隆五十一年举人,官东流县教谕,为清代文学家。著有《悔生诗文钞》、《枞阳诗选》等。游浮山,写有诗。

  陈度(生卒待考) 字官仪,桐城枞阳镇人。清代画家、诗人,著作有《沧螺集》、《遂阿诗钞》等。游浮山有题刻和诗。

  疏长庚(生卒待考) 字荫松,号北山,桐城东乡(今枞阳县项铺镇边山村)人。道光监生,以军功授江苏直隶州知州,著有《虚白室诗文钞》、《马背船唇集》、《槃阿集》。同治年间,华严寺僧重修《浮山志》和庙宇,缺乏资金,他慷慨解囊,促成其事。

  吴康弼(生卒待考) 字仲甫,一号樵山。桐城南乡(今枞阳县会宫)人,同治年间,住浮山十载,与寺僧有深交。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重修《浮山志》时,他为此筹集资金,并撰文作序。

  吴康之(?——1889) 名宝三。因“菊”、“鞠”古字通用,故取陶靖节退隐爱菊之意而自号鞠隐。清末桐城南乡(今枞阳会宫)人,曾官山东宁阳、禹城、蒲台、武城、章邱等县知县,补郓城县知事。晚年在浮山建“鞠隐山庄”而隐居。临终时,因无子侄,遗嘱老妻、女儿芝瑛,将其田地房产捐助办学,发展乡村教育,以启迪民智。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十二月,两江总督及皖抚会奏朝廷,请给予捐产办学的吴家以褒奖。依奏于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创办鞠隐小学,并刊石于学堂外,今已发展成鞠隐初中。

  章逐民(1902——1930) 字文华,枞阳后方人。1926年春,考入安徽法政学堂,1927年春经王步文夫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事变以后,他回到家乡,在育才小学任教,以教书为掩护,秘密进行建()工作。1928年2月,在章家大屋建立起桐城第一个支部——桐城直属支部,归怀宁县委领导,他被选为支部书记。不久,经他组织,又建立了浮山中学党支部,并出席了成立大会。同年5月,桐城成立了区委,他和陈雪吾担任正副书记,下属15个支部,有党员二百余人、团员百余人、农协会员二千余人。1929年6月,在王步文的主持下,成立中共桐城县委员会,章逐民为首任县委书记。在他的领导下,先后组织了孔城抢()斗争、浮山中学学()及鲁谼山起()等活动。于1930年4月,病逝于枞阳。

  吴克正(1906——1930) 化名吴正刚,枞阳陈洲人。他从苏州体育专科学校毕业后,于1926年11月22日由赵耀华、钱邦文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乡后,受其表兄房秩五之聘,在浮中任体育教员。1928年2月,由章逐民主持,在方家仓成立了中共桐城第一个支部,章逐民任支部书记,他任支部委员。是年春夏之交,他于金谷岩主持召开了党员大会,成立浮山中学支部,当选为支部书记。在此期间,他在校内外积极从事宣传和建党活动,组织学()和农运,并历任党的区委、县委委员等职。1929年10月,他遵照王步文和县委的指示,在桐城鲁谼山领导了数百人的农民武装暴动。第二年夏天,又与陈雪吾等领导了欧家岭暴动,成立了皖中红军独立团,他任副政委。7月,他去安庆刺探敌情,在返回途中与敌遭遇,不幸中弹牺牲。

  王靖疆(?——1930) 枞阳白湖人。1927年至1930年在浮山中学读书,思想进步,经吴克正、郑曰仁的介绍,于1928年加入共青团,在浮山期间,他积极参加学(),组织《农民泪》的演出,并参加农运讲习所学习,斗志十分旺盛。1929年暑期,他回到家乡清王岗,组织一次农民抗暴抗租斗争,并取得了胜利。1930年6月,他和张孟卿率领浮山中学学生队伍,在去欧家岭参加暴动途中,于庐江罗家嘴大院遭章家自卫团袭击,不幸牺牲。

  吴鹏武(1906——1930) 枞阳金社人。1925年入浮山公学读书,1927年被学校推荐到安庆省立第一师范深造,第二年留校当了英文教员。192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怀宁县中心县委秘书、皖中特委委员,并参加欧家岭暴动,往来于安庆、桐城、浮山之间。后因高翔、程贤彬、周振超等叛徒出卖,1930年10月24日在安庆遭特务逮捕。在法庭上,他不畏酷刑、不为利诱所动,曾举起手铐扑砸叛徒周振超。敌人用铁丝穿其锁骨和双手,但却动摇不了他的钢铁意志。10月28日,在安庆北门外英勇就义。临刑前,他咬破手指写了“父母兄弟,不要为我悲痛,自有人为我报仇!”的遗书,表现了他的浩然正气。

  王步文(1898——1931) 字传模,化名自平、朱华、王华。安徽潜山(今岳西县斯桥乡资福村)人。1918年求学于安庆,积极参加“五四”运动,任省学联副会长。1923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接着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春到上海大学学习,与恽代英一道从事工人运动。1925年赴日留学,任中共海外总支常委。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总工会青年部长、中共中央巡视员、省委代理书记等职。曾以中央巡视员和省临委代书记、桐城县委代书记等身分,化名朱华,在浮山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训农运骨干,领导并参与中共浮山中学支部的活动。1927年至1929年期间,他以浮山为活动据点,领导了桐城、庐江、舒城一带农民运动。1931年,由于叛徒出卖,在芜湖被捕,同年5月31日,在安庆北门外英勇就义。

  葛宗文(1902——1933) 别名鲁生,安徽金寨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赴日留学,1926年毕业回国,任国民党安徽省党部秘书。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工农红军,历任中共怀宁县委书记、怀宁中心县委书记、皖西北道区苏维埃政府革命法庭书记,红七十三师宣传科长,1933年在战斗中牺牲。1928年前后,他与周新民、童汉璋、陈雪吾等以浮山为活动中心,从事地下革命斗争。

  陈雪吾(1902——1933) 名庆杰,字虎生,枞阳后方人。1919年,进入安庆工业中学读书。1923年随四叔陈野先(留日学生,思想进步)赴山东高唐县政府当收发,后因参与反军阀游()示威而解职回家。1926年10月,经他的老师章子佩介绍,到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7年4月由同学章逐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家乡开展农运工作。他以浮山中学学生(第二届毕业生)名义,在王步文、章逐民的领导下,多次在浮山办农民会员短训班,并组织发动浮山中学三次学()。1929年6月,陈雪吾配合浮山中学支部书记吴克正,发动了桐城鲁谼山农民暴动。第二年六月,他又领导了桐庐舒交界的欧家岭起义,成立了皖中红军独立第三师第二团,自任团长兼政委。1931年,中共怀宁中心县委遭破坏,为了加强力量,省委决定合并桐庐县委,雪吾任书记。是年秋,县委机关由庐江迁到浮山,交通站设在浮中,交通员为该校职员王玉成。不久,浮中党组织受到威胁,雪吾被迫转赴九华山一带活动。1933年元月,雪吾在家被捕;三月十七日,就义于桐城紫来桥下。房秩五闻讯后,赋诗哀悼:“……浩气塞长空,精魂翔故里,千秋万岁名,在此抑在彼。……”

  张舜卿(1904——1934) 化名张镇中,枞阳县会宫乡人。中共党员,历任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县委委员、县委军事负责人、皖中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第二团副团长、参谋长等职。他是桐城欧家岭暴动领导人之一。常来浮山活动。1934年6月,被捕后就义于安庆。

  吴芝瑛(1868——1934) 晚号万柳夫人,枞阳会宫人。1887年,芝瑛由浮山鞠隐山庄出嫁到无锡。1897年,其夫廉泉任度支部郎中,芝瑛随夫移居北京,以诗文、书法闻名于京师,结识了秋瑾、徐寄尘并结为异姓姊妹。秋瑾赴日及办《神州女报》,都得到吴芝瑛经济上的捐助。秋瑾就义时,她冒生命危险为其收尸安葬,并设“悲秋阁”,悬挂秋瑾遗像,以示怀念。辛亥革命成功,她被国民党政府聘为咨议员。父母死后,她遵遗命,将浮山的故居——鞠隐山庄的万贯家产捐办了鞠隐小学。

  史伟(1914——1938) 字俊宽,史恕卿第三子,枞阳会宫人。1929年,与弟史照同入浮山初中部就读。1936年,在北平大学俄文先修班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往民族先锋队总部,担任《我们的生活》主编。1937年,他在山东馆陶、临清两县,创建了有八百多人的抗日自卫队,并担任大队长之职。1938年春,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捕,经受百般折磨后,英勇就义。

  方守敦(1865——1939) 字常季,号盘君,桐城人。1902年,随吴汝纶东渡日本考察学制;归国后,捐资办学。1904年,与李光炯、邓绳侯筹办芜湖公学,辛亥革命后又致力发展乡村教育。他一生爱钻研书法,求书者甚多。民国四年(1915年),随桐城中学师生来游浮山,题书于金谷岩巅。

  姚孟振(1862——1940) 字慎思。桐城人,曾先后任职于芜湖安徽公学,全皖图书馆、北京民国大学,安徽甲种工业学校等。1928年,与孙闻园一道创办了桐城县集成女子中学,并任该校校长。1931年至1932年任浮山中学校长。著有《桐城沦陷记》。

  张屏臣(1878——1940) 号家翰,桐城人。1903年赴日留学。回国后历任宣城四师、桐城中学、安庆高中等校校长。1933年后,任浮山中学校长三年,1938——1941年,任浮中董事长。

  胡竺冰(1893——1940) 号巨龙,无为人。1915年,考入安庆法政专科学校,积极投入“五四”运动和反军阀的斗争。1927年,在北伐军的支持下,夺取了无为县县长高寿恒的大印。大革命失败后,他于同年6月抵达武汉,找到了中共安徽省临委,并由组织安排到浮山中学任语文教员。时王步文在这里创建了党团组织,组织农民运动和抗暴斗争,使浮山周围的革命形势得到发展。胡竺冰也与党支部成员一起办起了农民夜校,开展宣传工作。1929年春,他离开浮山,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为党组织做宣传和联络工作,与周新民经常保持联系,结识了鲁迅先生,并加入了“左联”。抗战期间,任安徽省动委会文化委员,出任无为县长,兼任县人民自卫军司令,为新四军筹集了大批物资和经费,输送了许多优秀战士,叶挺军长多次赞扬了他。1940年9月因病逝世,终年48岁,新四军军部为他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李光炯(1870——1941) 名德膏,晚号晦庐老人。枞阳镇人,为安徽著名教育家。李于光绪年间中举,后随吴汝纶赴日考察,回国后协助吴汝纶在安庆创办了桐城学堂。1903年,在湖南任教时,曾以身家性命保护了黄兴、张继等革命党人,并在那里创办了安徽旅湘公学。该校迁入芜湖后,易名“安徽公学”,增设速成师范学校,特邀房秩五主持。以后,他又创办了芜湖女子公学、芜湖私立职业学校,还在家乡创办了宏实小学。他一生以发展教育、培训人才为己任,常与蔡元培、陶行知、房秩五研讨教育。他为浮山中学校董,常来浮山过问校事,甘冒风险掩护进步力量。其著作有《屈赋说》、《国策札记》、《同事诸人事略考》、《楞严经科会》等。

  史大化(1869——1942) 字恕卿,又名推恩,枞阳县会宫乡人。辛亥革命期间,投身革命,参加同盟会。安庆独立时,他任安徽省军政府财政司长,参与创立“青年军”,并兼任第二队队长。辛亥革命后,积极参与反军阀的斗争,支持北伐,曾数度入狱。“四·一二”事变发生,他不顾个人安危,掩护了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青年,并筹款七千余元的大洋支持他们活动。抗战军兴,他积极教育子女参加抗战,三子史伟、四子史照、四女洛明均赴延安,参加八路军,三女史迈(张恺帆夫人)、六子史康到皖东,参加新四军;他自己则受党的委托,在桐城大关开办了商店,作为新四军地下联络站,为掩护新四军干部进出大别山作出重要贡献。

  史大化除了从事革命活动外,还积极兴办教育,培养人才。吴汝纶创办桐城学堂,他任董事长;1923年筹办安徽大学时,他亦积极参与其事;1924年房秩五筹建浮山公学,他为该校董事,房秩五因校产与吴氏家族相争,他出面为之斡旋;有因贫寒而不能入学者,他慷慨解囊,予以相助。

  疏冠中(1901——1942) 枞阳县项铺镇人。原名仁安,参加革命后化名贯忠、野村、拓夫,化姓为苏。

  疏冠中出身贫寒,家居浮山附近,常往来山中,接触了不少进步人士。1926年,前往武汉参加革命,1927年返乡从事农运和建党工作,历任党支部委员、区委委员、县委委员等职。1932年秋,因浮山党组织遭到破坏,他被迫转移到青阳、铜陵、繁昌一带活动,皖南事变时不幸被捕,1942年遭敌杀害,时任中共繁昌县委书记。

  黄桂元(1912——1942) 又名黄彬、黄静寰,是黄镇的胞弟,枞阳县横埠人。1929年入浮山中学读书,第二年加入共青团,并于当年领导了该校一次规模较大、时间较长的学()。学()失败后,他被开除。1931年回到家乡,同周邦彦、周南、屈成仁、周复安、王立本、王学西等,在黄家山至周潭一带开展农运工作,并于1932年立夏节组织了一次农民示()暴动,取得了胜利。1937年,他到达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后赴延安抗大学习,并转为正式党员。1938年回桐城,任桐城县抗日武装部长兼第二游击大队大队长。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五十五团副团长兼政治部主任。1942年秋,因过江执行任务,在返回途中与日舰遭遇,壮烈牺牲。

  童汉璋(1897——1943) 一名汉章,合肥人。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赴日留学,1926年回国,任国民党安徽省党部总干事。1927年,被选为省党部执委,参加过南昌起义。后回合肥,以教书为掩护,任中共合肥特支书记。1938年任安徽省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总务部副部长。1939年奔赴新四军抗日根据地,次年任合肥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和淮南京浦路西各县联防办事主任等职。1943年6月,在赴延安学习途中不幸逝世。

  1928年前后,汉璋与周新民、葛宗文、章逐民、陈雪吾等,以浮山为革命活动中心,积极从事地下斗争。

  方根发(1922——1943) 枞阳浮山人。自幼聪明伶俐,因家贫,十一、二岁就打长工。1943年2月,他自卖自身,当了壮丁,到了湖北老河口,又逃跑回家。在途经桐城时,结识了新四军游击队大队长陈介然,于是参加了革命,任该队副大队长。同年农历七月廿三日,在饶家大院被敌人便衣队抓获,后与陈介然、陈润梧等同时遇难。其时,他的小弟方士训因送衣物到此,敌人无故将其活埋,年仅十八岁。

  陈润梧(1926——1943) 枞阳金渡人,是烈士陈石奇的侄女。1941年由浮山小学进入浮山中学读书,任新四军某部游击队指导员,活动在桐东一带。1943年农历7月23日,不幸在浮山附近遭敌抓获,英勇就义于浮山东麓,时年十八岁。同时遇难的共有8人,内有她的姐姐陈铭梧。

  张皖光(1882——1945) 字孝生,又号啸生,晚号天镜湖翁,枞阳会宫人。他曾在桐城名流马其昶、张家骝、方守敦家当塾师,对古文、诗词、经史,颇有研究,得到桐城文学界的公认。后回到乡里,任浮中教员,执鞭三十余年,深受学生的拥戴。他爱好文学,爱收藏古籍。著作有《乐真堂文集》十卷、《诗集》八卷、《他山诗集》若干卷、《中国历代帝制世系考略》二十卷、《甲子纪元》二卷。

  方晓庵(1900——1946) 枞阳县义津镇人。从事教育三十余年,先后任中学教员、教导主任及校长等职。1943年,曾任浮山中学校长。

  陈石奇(1911——1947) 又名永奇,枞阳义津镇人。1927年毕业于浮山小学,同年秋考入浮山中学。1928年加入共青团组织,在王步文主办的“农运讲习所”受过训练,还参加了郑曰仁编写的《农民泪》的演出,领导过浮山中学学()。1930年,奉命接任吴海若的桐城团县委书记之职,在县委书记陈雪吾的领导下,积极组织青年开展革命斗争。1933年任北平团市委委员,参加了北平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1938年赴延安,担任陕北邮电检查所所长。1940年,在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卫处工作,为保卫延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1946年,在中共中()东北局社会部工作,直至以身殉职。

  吴屏臣 浮山人,清末秀才,民初皈依佛教,住金谷岩,重建东、西楼。与房秩五友善,在浮山中学创办之前,校董会成员常往来浮山,吴屏臣尽力提供方便。逝世时,浮山文人汤士衡曾赠挽联一副,其联曰:“讲佛学,爱浮渡金谷之幽,当年古刹重修,事业文章追观我;脱红尘,往西天极乐之境,此日空山屹立,梨花春雨悼先生。”

  史浩然(1882——建国后) 字磊冰,枞阳县会宫乡人。早年与房秩五同时东渡,留学日本 。1938——1941年,任浮山中学校长,并兼教导主任。时值抗战期间,环境恶劣,生活艰难,他既管行政,又管教学,工作十分辛劳。

  任锐(1892——1949) 女,河南新蔡人,中共党员。1927年“四·一二”事变发生后,其爱人孙炳文牺牲。同年,在房师亮父子的帮助下,携三子一女来到浮山公学,隐居在学校附近的虎爪庄。第二年,经校长朱伯健的安排,任该校图书馆管理员,兼教小学部的常识课。长子宁世(后更名孙泱)、次子济世在该校初中、二女维世与幼子名世在初小读书。1929年春,常有反动军警进山骚扰,为了安全起见,任锐带领全家于8月离开浮山,辗转到了延安。在延安,任锐留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其子女均派往各根据地开展抗日斗争。孙宁世,建国后任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孙名世,牺牲在东北抗日战场上,时任八路军某团团长;孙维世,由周恩来抚养,曾在苏联学戏剧,回国后历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副院长、中央实验话剧院副院长、总导演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孙宁世、孙维世均被迫害致死。

  1950年4月,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曾赋诗纪念任锐逝世周年,其中有句云:“五十年来变故多,人生甘苦味如何?夫死毒谋儿战殁,身逢胜利染沉疴。……慈祥恺悌流风远,春日坟前共献花。”

  唐雨梅(1872——1950) 名尔炽,又号庾梅,枞阳会宫人。平生好游,足迹四方。南游洞庭、北涉渤海、东南泛钱塘、陟吴山、东北出榆关、渡松花江。抗战期间,在浮山中学执教语文。他工诗善文,诗有苏黄格调,文遵“桐城派”家法,受到吴汝纶的赞赏。著作有《澹东轩诗稿》七卷、《文稿》三卷、《诗文续稿》若干卷。

  潘赞化(1885——1959) 原名世璧。安徽桐城人,生于天津。未及弱冠即随其兄潘瑨华和陈独秀、房秩五在安庆从事反清活动,两度流()日本。后参加同盟会,入振武学校学军事,进早稻田大学学兽医。1912年,由柏文蔚派任芜湖海关监督,二次革命失败后赴云南,参与蔡锷、唐继尧的讨袁活动,旋旅居上海渔阳里,与陈独秀为邻,掩护其革命活动。北伐战争后任中央实业部技正、农矿部简任科长。抗日战争中期返皖,创办桐城孟侠中学。1947年迁往安庆,建国后为省文史馆馆员。1930年,他携妻张玉良游浮山,并陪同作画。

  张淦(生卒待考) 字济公、广西人。1944年任第五战区副司令,拥军来游浮山,在陆子岩留有题刻。

  吴逸生(1889——1959) 字季超,号士品。桐城人。一生从事教育,先后在孔城三高小学、桐城中学、省立二临中等校任教。抗战末期,与吴一寰等集资创建了麻溪女子中学,并任该校长。1942年前后,任浮山中学校长。1956年,当选桐城县副县长。

  光升(1876——1963) 字明甫,安徽枞阳人,为著名的教育家。1903年,就读于江南高等学堂,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开除。1906年,东渡日本,在早稻田大学专学政治经济学。留日期间,与章太炎、陈独秀相善。经章、陈介绍,拜访了孙中山先生,并参加了同盟会。回国后,曾先后担任安徽法政学堂教务长、都督府秘书、安徽大学校长、《戊午杂志》编辑等职,在此期间,他积极支持并参加学生爱国与反军阀运动。北伐战争期间,他任安徽省国民党临时党部执行委员,在主持欢迎北伐军大会上,遭到右派毒打。但他毫不妥协,与蒋()石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并率各市、县代表转移武汉,正式成立了省党部,被选为常委。抗战期间,积极参加安徽省动委会工作,担任该会宣传部长;抗战胜利后,任省通志馆馆长。建国后,先后任安徽省教育厅长、省文史馆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著作有《法治救国论》、《论文诗说》、《语故》及《音韵通论》等。

  浮山公学初创时,光明甫为该校董事。1936年后,连续担任三年董事长,常住学校,筹集经费,过问教学。1941年,学校被日机轰炸,他时在四川,闻讯即多方奔走,终于争得了行政院的拨款,为浮山中学的恢复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许世英(1873——1964) 字俊人,一作静仁、隽人。秋浦(今东至县)人。曾任清刑部主事、山西布政使。在任上曾与张锡銮联名吁请清帝退位。辛亥革命后,任大理院院长、司法总长、交通总长、安徽省长、赈灾委员会委员长、行政院政务委员兼蒙藏委员会委员长。1950年到台湾。著有《双溪诗存》、《治闽公牍》、《黄山揽胜集》等。

  许世英与房秩五交谊甚厚。1941年,浮山中学遭日机轰炸,他在香港做赈济工作,曾资助2万元,重建了24间校舍,修复了钟大楼(图书馆)。

  柯庆施(1902——1965) 笔名怪君,歙县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至1936年间,先后任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书记、红军第八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等职。建国后,曾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及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在任安徽省临委书记时,曾住浮山,开展地下斗争,并请房秩五先生帮助转移了党的活动经费。

  房秩五(1871——1966) 名宗岳,号鲁岑;晚号陟园,安徽枞阳白湖人。少年应试,县府名列第一。17岁后,在乡教了八年私塾,1902年转到安庆蔡家教书。是时,吴汝纶创办桐城县学堂于安庆,邀他为学长。1904年春,他与陈独秀、吴守一等创办了安徽第一份民主主义革命刊物——《安徽俗话报》。同年秋,东渡日本,学习教育,结识子女革命家秋瑾。1905年回国,在芜湖从事办学、办报工作。1911年春,在东北因刊登武昌起义的消息被军阀殴打,身遭摧残。1912年,许士英出任司法部长,他应邀至北京,主编《司法公报》。1916年,任交通部视察。1921年,任芜湖道尹时,曾协助许士英,反对军阀倪道烺贿取选票、包办选举,并取得了胜利。1924年,辞官到浮山创办图书馆,1925年,创办浮山小学,1928年又创办浮山初级中学,并于1946年增设了高中部。在办学过程中,历尽千辛万苦,到处奔波,筹募资金。1941年,日军轰炸浮中后,他曾多次去上海、香港募捐,共得款四万余元,才使学校得以恢复。办学之初,他以华严寺、金谷岩为家,1929年才于学校东侧建造了“双瞻阁”,算是有了定居。

  1924年以后,房秩五一直在浮山致力于教育事业,并以他的职业声望,掩护过王步文、孙炳文烈士夫人等共产党人,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建国后,曾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了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朱德总司令和周恩来总理到住处看望了他,并赞扬了他所作的贡献。房曾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委员和省政协副主席。著有《浮渡山房诗存》,书名为沈尹默所题,光明甫、方孝远为之序。

  周捷飞(1901——文革期间) 庐江县人,晚居枞阳方家墩。1936——1937年、1945——1946年、1952——1957年,三度任浮山中学校长,长达十年之久。他学识渊博,尤精理化,治校严谨,以身作则。1957年下半年被错划成右派,1979年恢复名誉。

  孙闻园(1881——1970) 桐城人。1907年留学日本。1921年任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以后历任桐城中学、浮山中学、凤阳中学、安庆高中、省立临时二中等校校长,长达二十余年,成为安徽省知名的教育家。他在浮山中学除任一度校长外,还任八年董事长。曾帮助解决该校经费和校舍等问题。建国后,就养于武汉大学次子孙祥钟处,并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之职。

  桂林栖(1913——1971) 湖北黄梅人。1927年加入共青团,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支部书记、中共黄梅县委委员、新四军八大队政委。1939年后历任中共湖东县委书记、新七师独立营政委、中共巢无庐中心县委书记、白湖独立团政委、皖中地委副书记、皖中军分区副政委、中共皖西工委书记、皖西区党委副书记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共安庆地委书记、安庆军分区政委、安徽省委宣传部长、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省委书记处书记、唐山铁道学院党委书记等职。

  抗战期间,桂林栖曾来浮山进行过革命活动。1949年4月,他重返浮山,在浮中校长朱伯健的陪同下,参观了当年革命活动场所,并在浮中师生大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师生鼓舞很大。

  施普(1884——1976) 字括乾,枞阳钱桥人。1905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曾在西安、武汉、安徽各地任中学数理化教员及桐城中学校长,执教达三十余年。建国后,任安徽省文史馆员,枞阳县政协委员。著作有日文《代数》、《虚助词典》、《虚词指极》、《古韵指极》等。在浮山中学任教时,写有《夜游浮山记》和其他诗文。

  周南(1907——1976) 亦名周金南,枞阳县周潭镇人。192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青山支部书记、周潭区委书记。1936年后,在浮山中学任教,秘密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后在白色恐怖下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8年到达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游击纵队宣教股长,营教导员、新四军抗大一队政治教员、桐东区委书记兼区长、贵西区委书记兼区长、新四军七师教导大队总支书记、华中淮海分区二支队政治处副主任、华海教导大队政委、华海独立旅三团政治处主任、南京航空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等职。

  周新民(1897——1979) 原名骏,别名振飞,曾用姜子贤、吴孑民等名号,庐江人。1919年,他在安庆省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积极响应北京的“五四”运动,组织并参加学()。1921年,安庆“六二”惨案后,周新民当选为安徽省学生联合会会长。10月,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二年4月,参加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年冬,周新民与舒传贤等赴日留学,1924年回国任教于法政专门学校,并担任国民党(左派)安庆市党部常委。1926年9月,经高语罕、朱蕴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任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常委、书记长。大革命失败后,受周恩来、董必武直接领导,转入地下,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928年底转移到浮山,担任浮中第二任董事长,与王步文一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9年后,先后在河北训政学院、上海法学院、中国复旦大学等校任教。抗战期间,积极组建了“安徽省动员委员会”,李宗仁任主任,他任组织部长兼总干事。皖南事变后,奉董必武指示,组织安徽中共党员的撤退工作。1943年,奉周恩来、董必武之命,由重庆至昆明,筹建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团结知识分子,以开展民主运动。1949年春,周新民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政治局委员。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最高人民检查署秘书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等职。

  周新民,是我国著名的法学家。著作有《民法概论》、《亲属继承》、《物权》、《债权》、《民事诉讼法》等。他曾代表中国法学界出席有关国际会议,对新中国的法制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朱蕴山(1887——1981) 字锡藩,又名汶山,六安县人。1906年投身革命,加入光复会。1907年,参加徐锡麟领导的安庆起义,遭逮捕。徐锡麟就义时,他被押赴刑场陪斩。192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是领导成员之一。抗战期间,任安徽抗日动委会总务部长。建国后,他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等职。由于他和房秩五、史恕卿等志同道合,被邀为浮山中学校董成员。他在安庆期间,常往来山中,参与校事并游山。其著作有《朱蕴山纪事诗词选》。

  高鸿(1916——1983) 原名唐冀方,化名高鸿,枞阳钱桥镇人。1938年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委书记、县政府党团书记、专署党团委员、秘书长等职。建国后历任安徽省委秘书长、芜湖、宣城地委副书记、合肥市委副书记、省委常委、省政协副主席等职。早年在浮山中学就读,与陈雪吾同班,为该校第二届毕业生,当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胡扶摇(1918——1983) 原名福尧,枞阳浮山人。早年就读于浮山中学,参与学()。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历任新四军直属政治部保卫科长、中共桐庐县委第一书记兼独立团第二政委、中共安庆市委书记、沪东和求新造船厂党委书记、徐汇区委书记、上海远洋公司党委书记。

  郑曰仁(1900——1984) 名举之,庐江七桥人。1925年,受房秩五之聘为浮山公学语文教员。1928年元月,吴克正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浮中党支部第二任书记。他在浮山居留时间较长,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并暗中领导了两次学()。郑曰仁常与王步文联络,开展“农运”工作,并利用胡家祠堂(今浮山小学)办起农民夜校,自编《农民泪》剧本,由学生王靖疆、陈石奇等进行公开演出。建国后,曾任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政协常委等职。

  房师亮(1903——1984) 安徽枞阳白湖人,系房秩五长子。1921年,就读于上海同济大学 医学院,第二年赴德国留学 。在此期间,房师亮经朱德、孙炳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受党的指派,转赴莫斯科受军事训练。1926年回国,参加北伐战争,任北伐军独立工兵团政治指导员。1927年大革命失败,回到故乡,在浮山公学任教。第二年担任中学总务主任,兼教“公民”课。在此期间,他将孙炳文夫人和孩子接到浮山中学隐避。1929年,与其妻鲍训经一道,再度赴德国留学,潜心学医,毕业于威茨堡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毅然回国,投身伟大的抗日战争,历任广州军区分校解剖学副教官、南京军政部学兵队教官。1940年辞去军职、先后任昆华医院小儿科主治医生、同济大学教授等职。建国后,历任川南医士学校校长、四川省、安徽省卫生厅副厅长,还被选为安徽省人大代表、人民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逝世前,为安徽省政协副主席。

  胡芳远(1906——1986) 枞阳白梅人。1926年2月参加革命,192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桐(城)庐(江)舒(城)边区区委书记、皖、鄂、赣党校总务科长、团供给处主任、旅供给部副部长、师供给部部长、总后财务部副处长、总后财务部副处长、总财务部处长、检查室主任(正军职)等职。

  胡芳远早年,就读于浮山小学,青年充当私塾教师,常住浮山,积极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对推动本县农民运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蒋品珍(1945——1987) 女,上海市人。1967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1982年晋升为工程师,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当选为安庆市第九届人大代表,后又任安庆地区城建局副局长。1987年6月,因车祸以身殉职。

  1984年,她组织人力制订了《浮山风景区整体规划大纲》,并于同年11月,在枞阳莲湖饭店主持召开了评审会,完成了报批手续,使浮山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朱伯健(1897——1988) 名宗武,枞阳白湖人,为安徽文史馆员,安庆市政协委员。他曾三度任浮山中学校长,时达八年之久,尤其是中学创办之初,他放弃桐城中学优厚的待遇,迎着重重困难,主持了浮中学政。他一生从事教育,治学严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是安徽有名的教育家。建国前,他冒着危险保存了黄镇的一幅字画,后完壁归赵,使黄镇十分感动。

  史洛文(1915——1988) 原名史照,枞阳会宫乡人。幼年读私塾,从小受其父——进步人士史恕卿影响,积极追求真理。1935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任中共北平辅仁大学党支部书记、北平北城区委书记、山东华东党校副书记等职。建国后,历任共青团中央委员、团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学生部代部长、城建部城建局副局长、国家城建总局顾问等职。

  1929年,他与哥哥史伟(烈士),同时考入浮山中学。在校期间,接触了许多进步教员和同学,受其影响走了革命道路,从事农运,学运和组织工作。

  黄镇(1909——1989) 原名黄士元,枞阳横埠镇人。先后就读于桐城中学、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新华艺术大学。1928年春,他在上海致书浮山中学校长朱伯健(是他桐中的老师),为其谋职,朱伯健回书下期聘他为该校美术教员。同年秋,就教于浮中。1930年,其弟黄桂元(学生)在浮中党团组织领导下,在黄镇的支持下,发动了学(),时达三月之久,影响很大。学()平息后,黄桂元被开除学籍,黄镇亦遭解聘,只得离家出走。后经友人介绍,参加了冯玉祥的军队,担任文书工作。1931年参加宁都暴动,随即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五军团宣传干事、科长、部长。长征时,他沿途创作了大量鼓舞士气、感人至深的写生画,后结集出版的《长征画集》,现已成为红军长征中仅有的形象史料和珍贵艺术品。1937年后,历任总政宣传部副部长、八路军民运部长、晋冀豫军区政委、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太行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区党委副书记、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政委、总政第一室主任。建国后,历任驻匈牙利、印度尼西亚、法国大使、驻美联络处主任、外交部副部长、中宣部第一副部长、文化部部长、对外文委主任。他是中共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中顾委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第五、六届政协常委。著有《黄镇书画选集》。黄镇建国后曾五度回乡,对家乡人民怀有深厚感情,替家乡办了大量实事。1980年11月26日,重返浮山中学,参观了校园、教室、寝室,看望了师生,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1988年5月5日返乡时,又捐助了六万元给浮山中学作为购买图书之用。1987年至1989年间,在京多次接待枞阳县和浮山管理处负责人,为开发浮山出谋划策,曾亲自出面找有关部门给予支持,并且为《浮山志》题写了书名。

  乌以风(1901——1989) 山东聊城人,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后到皖从教,创办省立中学。皖城陷落,乌以风到天柱峰下买屋而居,攻诗学画,常登五岳、峨嵋、九华、天柱之绝顶。他历任安徽省教育厅秘书、宣城中学和安庆一中校长、四川复性书院典学、重庆大学副教授、潜山景忠中学校长、安徽省政协第四、五届委员等职。著有《天柱山志》。1943年春,在孙闻园、史磊冰(二人均任过浮中校长)、张皖光陪同下,游览了浮山诸岩洞,并分章赠句。

  张玉良(1895——1977) 女,扬州人,世界著名画家。1918年考入上海美专,后两度赴欧留学,定居巴黎,从事美术创作。精于国画、油画、水粉画与雕塑,其作品多次获国际大奖。逝世前遗嘱将作品捐赠祖国。1930年在上海任教授时,曾随丈夫潘赞化游浮山并作画,其中《白荡湖滨》曾在上海明复图书馆展出。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