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声明>> 文学>>正文内容

千年古刹潭柘寺 流传最广的八大传说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07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千年古刹潭柘寺 流传最广的八大传说

  1、华严禅师建潭柘寺

  传说一千五百多年前,华严禅师散披袈裟,骑着万年老龙,云游四方。那老龙浮游在竹丛漫漫的云烟雾海里,时隐时现。一日,红霞万里,祥云托日,飞龙载着华严禅师,自太行风尘仆仆来到这幽州地界。眼前豁然开朗,一幅仙境呈现在面前,只见:一山开,九峰列,千嶂拱翠,层峦架月,柘满千岗,岩壑飞泉。那九峰如同九条蛟龙翻滚于茫茫中华沃土之上,似勇搏鏖战,奔腾排奡,气势壮观。九条龙的头对着一颗偌大的明珠,那明珠光彩熠熠,照耀天下。他决定不再周游了,他要借这明珠宝地建一个庞大的禅林,云集四海之僧,传布释门之典,使天下生灵都得真法。正在这时,山中突然升起一条彩虹,仔细看去:群山环抱之中有一深潭,一条黑龙正在戏水玩耍,忽而喷出一股清水,化作龙舟争渡;忽而又喷出一口清水化作雷雨落下,浇沐那些汗流浃背的樵夫。再看山下几百个村庄,万顷良田龟烈,垄亩无禾,许多人畜饥渴致死,尸骨遍野。有求雨者向深潭而来,仆伏在地,跪拜虔诚。不料,那黑龙又变作美女翩翩,裹胁信男善女,委实可恶。禅师命老龙缓缓降下,他要降服这妖法多变的黑龙,使之弃恶从善。禅师自天而降,早被狡猾的黑龙窥见,它摇身一变,化作一位扶杖老者,来迎华严禅师。

  禅师问道:“此地面属谁管辖?”

  老者答道:“此乃俺家祖地。”

  禅师又道:“愿借你宝地一角筑一寺庙,不知允否?”

  黑龙见华严禅师忠厚老诚,心想“冻不死的葱,饿不死的僧。”想要我的地盘,没门儿,便说:“不行,请另择异地。”顺口又说了句:“真是穷人心贪,僧人胆大,”说完便走。刚一抬头见华严禅师早在他面前坐定,就掉头向另一方向走去,不想禅师不知何时,又在他面前坐定。原来禅师见他轻狂无理,辱骂僧众,十分恼怒,决心要把这黑龙降服不可。这才是:“只有胸中真本事,能令顽劣拜先生。”这黑龙一向傲慢,目中无人,见禅师沉默,又戏弄说:“我也是积德行善的人,那么就施舍你一块宝地,让你这老朽盖座庙宇吧,”禅师问:“请问划给多大地方?”黑龙说:“我送你的地方,不大不小,不宽不窄,就是你坐下拜垫那么大。”卧在禅师身边的老龙听此言,怒火万丈,真想撕碎了它,出出这口气。禅师毕竟真法在身功德无量,对黑龙的回答早已料到,说:“只要你真给,我绝不嫌小,”黑龙笑道:“君子无戏言,舍给你了。”

  华严禅师从座下抽出拜垫,向空中掷去。那圆圆的垫子腾空飞起,老龙又在一旁助威,刹时,拜垫将红日遮住,投下来一大块荫凉,垫子飞得越高,荫凉地越大。禅师见他所要的地方已被罩住,便说:“谢了,够用啦。”说罢口诵真经,那垫子便稳停空中,纹丝不动。黑龙一看,这老僧法术超群,虽十分惧怕,但又不甘心,便露出它本来面目,摇身一变,又成了一条凶悍的黑龙,恶狠狠地向禅师扑来,禅师不慌不忙,略施神通:忽见一道红光闪过,光落之处一座宝刹现于九龙峰之口,象九条巨龙托着一丸明珠。寺门上额,斗书三字:“嘉福寺”。黑龙自知不敌,慌忙跪倒求饶:“乞望祖师恕罪,愿为师父效犬马之劳。”此时,被垫影罩住的附近三百六十五个庄子,万民聚集欢声雷动。禅师道:“苍山养我黎民,龙潭浇灌万顷良田,寺大僧多,一天吃一村的施舍,一年轮一次。”黑龙见华严禅师佛法无边,又倍受万民拥戴,深感愧疚,立时化作两只鸱吻卧于大雄宝殿屋脊两端,帮助镇妖降魔,立功赎罪。传说,后来这黑龙久守大雄殿不耐烦了,想远走高飞。一日趁风雨交加,雷声轰动,黑龙觉得时机已到,跃跃欲飞。恰巧被前来寺中游幸的康熙皇帝看见,命人造了一条“吻带”将鸱吻锁住了。现有“镀金剑光鸱带”为证。

  华严禅师命众僧将漫山柘树好生培养,嫩叶养蚕,缫丝织锦,又将柘树老枝之皮剥下,熬水作染料。柘蚕锦缎金黄闪亮,尤为上品,全寺僧人袈裟华贵堪为特色。后来,全国僧人聚会时,唯潭柘寺的和尚衣着最为美观。

  华严禅师是潭柘寺的开山祖师,他的身骨存于寺内舍利塔,这座洁白的宝塔,虽经千年而常新。正是:老禅寂灭何处寻?孤塔如鹤栖乔林。

  2、潭柘寺的疯魔和尚

  在潭柘寺的西山上,有个西观音洞,洞中供着一尊肉身菩萨。

  传说这个菩萨活着的时候,大家都管他叫疯魔和尚。

  疯魔和尚整天疯疯颠颠的,饿了,跟鸡在一个盆里吃饭。困了,跟狗在一个洞里睡觉,整天邋里邋遢的。别看他这样,村里人不讨厌他,见他来了,孩子大人都跟搭句话儿。因为他会给人看病,随手拿起什么东西都能治病。近处的人不信服他,远处烧香拜佛请他看病的人还真不少。治好了病的人,回去一说,一传十,十传百;求他看病的人就更多了。他给人看病,从来不要钱。要是硬塞钱给他,一转手,就给了伺候他的小和尚了。

  有一年夏天,潭柘寺一带赶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太阳象个大火盆扣在人头顶上,河沟里的水干了,田里的庄稼枯了,人们热得没地方躲,没地方藏的,眼看再这样下去,就得旱死人。一天清早,疯魔和尚又邋里邋遢的出来了,他大摇大摆地走向干河滩,在一块平展展的大青石上袒胸露体躺下来。人们弄巧成拙不清是怎么回事。一会儿,太阳升到了头顶上,疯魔和尚还是一动不动的躺着。一连三天,他不吃也不喝。说来奇怪,从疯魔和尚躺在青石上的头一天起,太阳好象不那么烤人了。第二天,闷得透不过气的老乡们觉着来了些凉风。到了第三天,天上飘来一片片乌云,一时间雷鸣电闪,一场大雨下来了。疯魔和尚抖抖身上的雨水,回到了蝎子洞。大伙儿这才纳过闷来,敢情疯魔和尚是躺在大青石上求雨呢。从此,人们称他为“活佛”。

  说来也巧,光绪二十六年夏,潭柘寺一带又下开了大雨。一连七天七夜,雨硬是不停。七天头上,只见寺东边的山涧里发了百年未遇的洪水。洪水翻着浪头,一个劲儿地往下游冲,眼看潭柘寺下边的小村太平庄就要被洪水冲了。村里大人叫,孩子哭,鸡飞狗跳乱成一团。这时,疯魔和尚从蝎子洞飞跑下来,嘴里一边念念叨叨地,一边在村边的石头上画着,大石头上画大乌龟,小石头上画小乌龟,画完就走了。大伙一看,心都凉了,完了!这回疯魔和尚也救不了大伙了,快逃吧。这时,只见洪水冲过来都被画着乌龟的石头挡住了,洪水在太平庄改了道,流到村对面的山坡上去了。俗话说:水往低处流。可这股洪水硬是爬上了坡,顺着山腰向西边没人的地方流走了。

  后来,疯魔和尚坐化了,潭柘寺里的方丈,感念他对当地人有功德,就将他称为肉身菩萨,供在东观洞中。至今村里的老人提起疯魔和尚,还念念不忘他的好处呢。

  3、潭柘寺的石鱼

  在潭柘寺龙王殿前的廊檐下,挂着一条长四尺五,重一百五十斤的大石鱼。

  它是紫铜颜色的,远处一看象条真鱼一样,用棒一敲还能发出清脆悦耳的五音来。据说这鱼是天赐之物。所以它是寺里的一件珍宝。

  相传,古时候我国北方有一年天遇大旱,从春到夏,没下一滴雨,河水断流,地裂成大口子,禾苗都干了,连水井也要见底了。这还不算,瘟疫又流行起来,真是祸不单行。人畜渴死、病死的一天比一天多,活着的老百姓也没有办法,他们只得求神拜佛,乞求龙王赐场救命的雨,来搭救百姓。

  人间灾祸传到天宫,玉皇大帝知道后想起南海龙王曾献给他一条宝鱼。这条鱼有呼风唤雨,除病灭灾的本领。忙降旨把这条鱼从瑶池取出来,赐给黎民以解人间苦难。

  这天夜里,已是更深人静,潭柘寺的和尚们早已入睡了。突然“咕冬”一声巨响,把大家从梦中惊醒,急忙跑出一看,原来是从天上掉下一个物件,仔细一瞧,是一条摔得模糊不清的石鱼,躺在院里。众僧人忙禀报寺内住持,住持说:“此乃天赐之宝,为民间除病灭灾之物。”赶忙让石匠按原样精雕细刻,恢复原形。当匠人锤凿的时候,钎子一打在上面,就发出清脆悦耳的乐声来,而且随着乐声,火辣辣的天气,会渐渐凉快起来,接着又阴云密布,当宝鱼显出原形时,大雨早已哗哗地下起来了。这雨下了三天三夜,水涨河满,大地复苏,人畜得救了。

  寺内僧众知道是石鱼的功劳,如获至宝。石鱼雕完后,只见身上分为十三个部分,正是当时中国的十三个州。于是把这条鱼挂在寺内龙王殿前的廊檐下,以后哪个州遇上旱灾,就敲击石鱼的哪个地方,随着那清脆悦耳的乐声,遇灾的地方就会降雨。据说,宝鱼还能治病,病人的病在哪儿,就去摸鱼的哪个地方,头痛就摸头,脚痛就摸脚,手到病除,可灵验啦。这消息一经传开,来这里求雨、看病的人昼夜不断,简直踏破了寺院的门坎,从此潭柘寺的香火达到了最鼎盛时期。

  4、大青二青的故事

  潭柘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寺庙之一,人说: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嘛!

  潭柘寺的蛇多,每年夏至,遍地都是。

  大如竹竿,小如笔杆,粗的如碗口,细的如棉线。传说有位老和尚养了两条青蛇,取名大青、二青。每当老和尚在庭院或者殿堂休息时,大青、二青总是盘在老和尚的左脚和右脚边。年复一年,这两条蛇就成了仙,老和尚精心为它们做了两个玻璃罩。里面铺着黄绫褥,绣花枕,平时它俩盘卧在里面休息。

  有一年久旱不雨,龙潭干枯。一天,两条蛇在老僧脚边玩耍。老僧长叹一口气说:“我养了你们这么多年,你们也有了本领,眼看天旱民苦,寺里也收不上粮了,你们也该出点力了。”说完,只见天上滚着乌云,雷声隆隆,大雨落了下来。再看两条青蛇,只不见了大青。原来,它变成了云雨。老和尚钦佩大青有本领,为了给百姓造福,把自己化为滋润生灵的雨。二青听主人老念叨大青好,自己呆不住了。一天小和尚给老和尚打来粥,老和尚越喝越香,心中纳闷,正疑惑间,忽然发现二青不见了。于是马上命小和尚把粥从锅里掏出来。潭柘寺的粥锅天下闻名,锅口一丈二,锅深六尺半,下米一担。熬一锅粥要用一整天的时间,锅厚火文,粥又黏又香,加上来寺里的人多,常常添人不添米。十几个小和尚搭着梯子干,整整干了一天,才把这锅粥掏完。老和尚走近锅一看,锅底有一架蛇骨,他明白了;这是二青把自己的肉让大家吃了。自此以后潭柘寺的粥比其他庙的粥都香。

  现在潭柘寺中陈列的两个大玻璃罩,里面有枕有褥,人们说这便是大青二青住过的。

  5、鲁班爷显灵正金殿

  门头沟潭柘寺南有个村子,叫鲁家滩,可这村从古至今从来就没有姓鲁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说,在辽代营建潭柘寺的时候,寺内西院建了两个大建筑,一叫楞严坛,一叫戒台。

  戒台全部完工了。可发现园形镏金殿顶向西歪,当时全体工匠都慌了神,不知如何是好。一天,大伙正在发愁,由山下来了一个老头。老人身穿粗布裤褂,肩扛一条扁担,扁担一头绕着一条大麻绳,腰上掖把砍柴快斧,老人脸红扑扑的挺有精神。他走到大伙近前问:“你们怎么啦,这大工程完成了还不高兴?”大伙没人搭茬,有的连头都没抬。只有一个小伙子站起来说:“老大爷,您看这屋顶歪不歪?”老人眯着眼朝屋顶仔细端详了一下,说:“是向西歪了点,这没什么,把它正过来就是了。”有人说:“你说的倒轻巧,可怎么正呢?”老人说:“这有何难,上去俩人,把我这绳子栓在殿顶上,咱们把它绕到东上腰上,大伙一拉就行。”大伙虽不大相信,可也没别的办法。

  几个年轻小伙子说:“咱们试试吧!”于是两个小伙子拉着绳子上了殿顶,牢牢地栓好。说也怪,那绳子怎么拽怎么有,由寺内一直抻到好远好远的东山上,大伙把绳子贴山腰绕好。喊号,使劲,一起拉,可拉了半天没拉动,大伙歇一会再拉,还是纹丝不动。老人发话了:“今天就这样吧,咱们人少力小,明天我多叫点儿人来再说。”说着,他拿起绳头,看了又看,量了又量,最后把绳子栓到半山腰上一棵最大的柘树上了。他要走,有人问他姓什么,在哪儿住,他说:“我姓鲁,就在南边的河滩住。”老人下上走了,大伙也散了。这天夜里下了半宿大雨。早晨雨停云散,工匠们都来到工地,抬眼一看,镏金殿顶端端正正,一点也不歪了,再看栓在树上的麻绳,因着了雨拉的紧崩崩的。大伙高兴极了,都说:“可得好好谢谢那位老人家。”可一直等到太阳升起老高,也没见老人来。大伙就到河滩去找,他们向村里人说明来意,村里人却都说:“我们村,压根儿就没姓鲁的,更没这么位老头。”大伙正发呆,村里一位老汉说:“你们说的这老人,八成是鲁班爷吧!”大伙一听有理儿。有人说:“咱们怎么感谢他呢?”有人说:“这个村没个正经村名,咱们就把这村叫鲁家滩吧。”大家一听拍手叫好,从此鲁家滩的村名就传下来了。

  6、金宝珠的传说

  京西潭柘寺旁边有个村子叫赵家台,传说早年间村子里有户大财主。

  这财主心狠手毒爱财如命,是个老财迷。他老婆只给他生了一个女儿,谁知这女孩生就的与父母大不一样。这姑娘不但模样长得俊,而且心地善良。从小就爱拉弓耍剑。

  这一年,老财主家来了个年轻的长工。小伙子相貌堂堂还做得一手好庄稼活,邻里乡亲没一个不挑大拇指的。一来二去,姑娘打心眼里爱上了小伙子,小伙子更是真心地喜欢上了姑娘,两人暗地里私定了终身。

  这事儿终于被老财主和他老婆知道了,他们把姑娘叫到屋里对她说:“咱们是财主,他是个又脏又穷的长工,你哪儿能嫁给这样的人。”姑娘听了却说:“我不嫌他脏,不嫌他穷,只爱他的人好。”老财主听了气得浑身发抖,可又一点办法也没有。就这么一个独生女儿,打又打不得,依又依不得,万一真有个好歹,谁给他送终啊。财主毕竟是财主,他眼珠一转,想出一个坏主意,他假装笑着对女儿说:“我是怕你跟着那穷小子受罪,你要愿意,那就依你吧。”姑娘信以为真高兴极了。

  背地里,老财主派人把小伙子找来,恶狠狠地对他说:“你要娶我家姑娘也行,我听说很远的山里边的悬崖上,长着一棵价值连城的灵芝草,除非你把它采来,否则就别再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了。”为了心爱的姑娘,小伙子腰里别了一把斧子,肩扛着一把药锄,二话没说,就到深山里去了。

  他走了一程又一程,脚下的鞋子破了,衣服被树枝荆棘扯烂了。记不清太阳从东山升起过几回,也记不清太阳从西山落下过几次,哪有什么灵芝呀!这时候,小伙子才明白过来,原来这是老财主有意设下的圈套,想把他困在深山里。

  小伙子再也走不动了。这一天,他好不容易才爬上了一座小山,迎面一阵山风吹来,他觉得舒坦极了。看前边不远有一眼山泉,他想走过去喝口水,突然,泉边飞出一道金光,他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条水桶粗、几丈长的大长虫,在泉边喝水。小伙子吓得一动不敢动,等他清醒过来,大长虫早就没影儿了。他壮着胆走到泉边,发现泉水中有一颗光彩夺目的宝珠,原来是大长虫喝水时吐出的,小伙子把宝珠藏在身上,拼死拼活地返回了财主家。

  财主一看小伙子没死,虽然没有完全达到目的,但他没采回灵芝也可以不让女儿嫁他了,仍勉强留小伙子在家里当长工。

  一天晚上,小伙子赶了一天的活,累得躺在土炕上就睡着了,半夜财主家打更的发现,小伙子住的屋里亮如白昼,从门缝往里一看,原来是小长工身上在放光,他立刻报告了财主。财主听后吃了一惊,悄悄趴在长工屋门缝往里看,果然在放光。于是命令家丁把小伙子捆来,从他身上搜走了宝珠,从此,财主家的地更多了,庄园也更大了。

  纯朴的姑娘和小伙子以为财主得了宝珠,就可以成全他们的亲事了。可是贪心的财主一来怕他家的财产将来落在小长工手里,二来也觉得自己现在财大气粗,将来也用不着女儿给自己养老送终。于是恶狠狠地对女儿说:“你要是嫁给他也行,必须从这家里搬出去!”姑娘和小伙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财主家,走的时候,姑娘只带了一把剑、一张弓、一壶箭。

  二人身无分文,举目无亲,没有办法,跋山涉水又来到小伙子拾到宝珠的山上,他们往山下的山泉一看,只见那条大长虫又在那里喝水,姑娘拉弓搭箭,一箭正射中大长虫的脑门儿。姑娘奔了过去,用宝剑劈死了长虫,剖开肚子,啊!每一个骨节缝里都藏着一颗宝珠,俩人带着宝珠又回到了赵家台,行善济贫,过着幸福的生活。

  再说老财主和他老婆,自从把姑娘和小长工赶出家门,当年的冬天,一场天火,把他的家产烧了个净光。有心去找女儿、女婿,想起已往做的事,自觉没脸。最后讨吃要饭,冻死在街上了。

  7、白果树化缘

  潭柘寺毗卢阁前有棵银杏树,相传是辽代栽种的。

  清代乾隆皇帝见它长得威武高大,繁茂无比,赐名为“帝王树”,这棵树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哩。

  很早以前,北京城里有一家专烧瓷器的店铺,生意很是兴隆。一天,一个身穿白袍,个子特别高的道士来瓷器店里化缘,掌柜的见这老道气度不凡,忙迎出来说:“你到我这儿来化缘,吃的穿的我店里没有,给你点钱吧。”道士说:“我不化吃,也不化穿,更不化您的钱,您只化给我一个碗就行了。”掌柜的乐了:“这好办,我店里的碗有的是,你拣样儿挑。”道士说:“你店里的碗我不要,我要你重新给我烧一个。”说着道士拿出一张图,图上画着一个大碗,碗的周遭写着“潭柘寺”三个蓝字,碗底是一个“供”字。反正店里每天烧活,给道士烧一个碗费不了什么事,还行了善,掌柜的就一口答应下来。订好了取碗的日子,道士就走了。

  伙计们按图做了一个大碗的泥坯,就和别的泥坯一起装了窑。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等到熄了火,开了窑,连伙计带掌柜的都楞了。满窑的瓷器都成了清一色带“潭柘寺”蓝字的大碗,个个薄如纸,声如磬,白地蓝字,煞是好看。那些盆呀、罐呀、壶呀、盘呀,都不见了。掌柜的知道遇见了有本事的神人,让伙计们把这一窑的大碗小心翼翼地收好,专等白袍道士来取碗。

  取碗的日子到了,白袍道士连影也没见。一连好几天过去了,还不见白袍道士来取碗。掌柜的心里想:反正这碗也不能卖了,干脆善事做到底,送个整人情,给潭柘寺送去吧!于是,掌柜的派伙计赶上骡子,驮上碗,送到了潭柘寺。寺里的方丈、知客、大小和尚知道了这件事。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不知道白袍道士是什么人?也没有派人去化过什么碗。正在这时,寺里住着的一个南方憋宝的人也来了。他围着寺院转了三圈儿,说:“甭纳闷了,这寺里的白果树成了仙。一准儿是它变成了白袍道士,给寺里化的碗。”打那以后,潭柘寺就用上了碗底烧着一个“供”字,碗四周有“潭柘寺”三个蓝字的大白瓷碗。

  直到清朝,乾隆皇帝去潭柘寺时还见过这些瓷碗哩。

  8、关于潭柘寺护法韦驮的故事

  1979年6月16日,著者在妙峰山顶的灵官殿访问老僧普月(时年81岁,民国三年受戒)。

  老僧讲述了两个故事,韦驮护法故事,白果树化缘的故事。

  潭柘寺山门内的护法韦驮最为灵异。清初有一年寺内生活艰难,老方丈派人到易县去拉粮食。从易县到潭柘寺有一百多里地,返回途中十几辆马车走到西陵路口,正遇到康熙皇帝的銮驾大队也走到路口,由于路窄插住了,谁也走不了。康熙帝非常生气,问:是怎么回事?大臣回报皇帝:是一个小和尚带着车队,拉粮食。让其退回让路,牲口都不走。原来康熙帝是为选坟地到西陵来查看地形的。康熙感到很奇怪,什么和尚,胆子也忒大了,敢挡圣驾。于是下令,让马车把粮食卸下来,把车往路边搬。说来也奇怪,只要一靠近马车。官军一个个都像石雕木胎一样站在那里动不了窝儿。康熙令人把小和尚叫到身边,问是哪个庙的?小和尚很有礼貌地回答:是京西潭柘寺的。皇帝说:敢挡圣驾该当何罪?小和尚双手合十,念了一声:恕罪。并说:此地是绝地,请皇上不要久留。康熙很生气,心想:我来选坟地,小和尚却说这里是绝地,真让人扫兴。一生气打了小和尚一袍袖。不知为什么,刚打下去,连康熙也站不住了,脚疼得坐在了地下。

  这时只听车响马嘶,空中有人大喊:老方丈让我们来帮助拉粮。只见护法韦驮腾空而来,领来的和尚们三下五除二,把大车都举过头顶,从皇帝的銮驾队伍上边通过,人不喊,马不惊,不一刻就过去了。

  待车队过去后,韦驮领着小和尚到康熙帝面前,恭请圣安说:我们多有冒犯。言罢带领众僧回潭柘寺去了。原来护法韦驮知道粮车在路上遇到皇上,挡了驾,特地从潭柘寺赶来排解这个难题的。待拉粮食的车队走远后,康熙和随从也起驾回京了。于是原计划把坟地选在易县西陵的康熙,便没在这里选坟地,而是与其父顺治一样,也葬在遵化东陵了。而后来把坟地选在西陵的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命运都不太好。

  因为这个缘故,康熙后来还到潭柘寺去过,赐帑银重修庙宇,从此潭柘寺就兴旺起来了。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