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佛教寺院、佛塔、经幢的建筑艺术(上)
漫谈中国佛教寺院、佛塔、经幢的建筑艺术(上)
◎林子青
中国佛教的建筑,是印度佛教传来以后,在我国建筑的传统形式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造型艺术。其种类大别之约有三种,即寺院、佛塔和经幢。以下分别加以说明:
寺院 所谓寺院的“寺”,本是中国汉代的官舍。如众所知,在后汉明帝的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摄摩腾(Kasyapa-Matanga)和竹法兰(Dharmaraksa)自印度来到中国,他们最初被安置在洛阳鸿胪寺——即当时接待外国使节的宾馆;后来明帝为他们在洛阳西郊建立一寺,因白马驮境而来,即称它为白马寺。这是中国最初建立的第一座佛寺。到了三国时代的吴赤乌十年(公元二四七年),康侩会来游建业(今南京),得到吴大帝孙权的信仰,于是为他在建业造了一所寺院叫做建初寺,这是长江以南最初的寺院。据史书记载,在公元第二世纪至第三世纪之间,安世高、笮融、孙权、潘夫人、阚泽等还曾在豫章(今南昌)、广陵(今扬州)、武昌、苏州、四明(今宁波)等地建立了几座寺院。(《佛祖统记》卷35)。
自两晋至南北朝时代,由于帝王贵族们的信佛,寺院的建筑迅速地增加,舍宅为寺在贵族间成了一种风气。北魏的洛阳和南朝齐梁的金陵的寺院建筑,都达到了空前的隆盛。这从“洛阳伽蓝记”和“金陵梵刹志”的记载是可以知道的。北魏和北周的个别帝王虽曾毁坏寺院,但隋文帝统一南北以后又从事复兴。隋炀帝时,长安以下四十五州各置大兴国寺一所,并于一百余州各各造了舍利塔。唐代造寺的风气益盛,而规模也更大。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七三八年)下敕全国诸郡各建开元寺一所,其他私人建立的所谓招提也不少。武宗会昌五年(公元八四五年)所毁佛寺达四千六百所,当时佛寺之多可以想见。(《佛祖统记》卷40,42)。
建筑是有民族性的。寺院既然由官舍和贵族邸第转变而来,当然保持着民族传统的形式,但因印度、西域的高僧陆续前来中国,他们自然也会或多或少地传入各种佛教的艺术,这对于佛教的建筑无疑的是发生过相当影响的。佛教建筑的特点可分以下几方面来说:
(1)平面配置 中国寺院建筑在原则上和宫殿的形式一样,最重视左右均衡对称的布置。整个佛寺由若干座单独的建筑物互相配合,构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一般地势以南向为常,山间寺院则多取背山面水的形势。主要的建筑物如佛殿、法堂等多配置于南北中心线上,殿堂的前面东西向相对为次要建筑的配殿或相房,周围绕以廊庑或墙垣互相联结,形成一个完整的院落。
隋唐以前,佛寺多是封建帝王和贵族为求福或报恩而建立的,一般的建筑多在城市,山间伟大的建筑是比较少的。虽然后秦皇始元年(公元三九四年)竹僧朗曾在泰山北边的山间建立精舍(神通寺),内外屋宇达数十余区(梁《高僧传》卷5《僧朗传》),而北魏孝文帝又于太和二十年(公元四九六年)为佛陀禅师在嵩山造了少林寺(《魏书 释老志》);但其规模是决不会怎样庞大的。唐末禅宗盛行,百丈怀海(七四九—八一四)才建立丛林于山间,制定寺院的制度,但他所建立的禅宗寺院祇有方丈、法堂和僧堂三个主要建筑物而已。(杨亿《百丈古清规序》)随着禅宗的发展,其后才有佛殿、经藏、库司等许多建筑出现。南宋以后,史弥远把江南的禅寺制定了五山十刹的等级,寺院建筑的规模就更发展了。据宋代日僧义介(一二一九—一三○九)所绘的“大唐五山诸堂图”看来,当时杭州灵隐寺、宁波天童寺等一些禅宗名刹的平面配置,大体上正面前方是放生池,再进是山门、佛殿、法堂、藏经阁、方丈等,配置于一直线。其左右由前而后,建有钟鼓楼、僧堂、库司(今称库房)及其他各种次要建筑,采取左右均衡的比例。这种中心建筑的配置,自宋以来并没有多大的变化。(田边泰《禅宗的寺院建筑》)。
(2)形制结构 一般寺院单座的建筑,无论形制大小,其主体布局都有三个部分。即下面有砖石承托的台基,中间是木构的屋身,上面是盖瓦的屋顶。由于屋顶的崇高壮丽,柱额的金碧辉煌,再加以稳固宽舒的台基承托其下,这种建筑就呈现非常的美观。主要的佛殿前面,一般还有向前伸出的月台,三面绕以石造的栏楯,其前面左右各设相应的步阶,构成宽畅平稳的局势。屋顶外观,常见的有单檐歇山顶和重檐歇山顶,四方屋角反翘作燕尾形,称为飞檐。正脊两端各置鹃尾(或称鸱吻),四方垂脊一般又分两部,上部称为垂脊,安置“垂兽”一头,下部称为戗脊,列置“蹲兽”六、七头,四注屋坡以斜凹曲线为原则,使屋顶形成曲线的轮廓。
寺院建筑的主体,一般以木材为主。主要的柱额梁枋都用木材构成,形成一种框架结构。框架所采用的方法,是在四根立柱的上面,用四根梁枋周围牵制组成一“间”(间就是中国建筑上计算的主要单位)。再在梁上加架层叠的梁架,以支持横置的桁,桁就横在架于一间的左右两端,由最上的梁架上逐渐降落,以至前后枋为止,瓦坡曲线即由此而定,桁上列钉椽子和望板,板上铺以屋瓦,这就是构架骨干的基本组织。有了这样的木材结构,就不需要坚厚的墙壁来负重了,四周的墙壁祇有间隔的作用,而门窗就可在柱与柱之间变化伸缩,不受地位的限制。
中国建筑所特有的“斗拱”在寺院建筑上也被普遍地应用,而且通过寺院的古建筑保存了历代各种不同形式的斗拱的遗制。斗拱是在框架结构中,在立柱和横梁的交接处,利用斗形方木和弓形短木逐渐挑出以减少梁的折断的可能性。斗拱的功用在承受屋檐的重量,使它渐次集中于立柱,和屋顶具有密切的关系。每一个斗拱的单位称为一垛,它的整个构造称为“铺作”。由于使用的地位不同,又称它为株头铺作、补间(柱与柱之间的额枋上)铺作和转角铺作。斗拱本来是寺院建筑结构上的重要部分,元明以来日益讲究华丽,形制逐渐纤小,后来就变成寺院殿宇檐下的装饰部份了。(梁思成《祖国的建筑》)。
(3)现存建筑 古代寺院建筑,由于现存遗物不多,详细情形已不能明了。北魏洛阳永宁寺的规模,依“洛阳伽蓝记”所载约略可以想象。永宁寺的中心建筑有木造浮图一座,高达千尺(《魏书 释老志》说是四十余丈)。塔后有佛殿一所,形制如太极殿,僧房一千多间,雕梁画栋,极尽轮奂的壮丽。四围寺墙施以短檐,覆之以瓦,形式和宫墙一样。又有四门,其南门有楼三重,下通三道,形制非常雄大,菩提达摩到洛阳时看见它的壮丽,曾稻它为当时世界所未有。(《洛阳伽蓝记》)隋代长安所建的大兴善寺,其面积占靖善坊整个一坊。唐至德元年(七五六)成都所见的大圣慈寺,共置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区,这些寺院的规模都是很大的。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首推五台山的南禅寺(建于公元七八二年)和佛光寺(建于公元八五七年)的佛殿,(陈明达《两年来陕西省新发现的古建筑》)而规模最大的是辽代所建的大同上华严寺,义县奉国寺,和宋代的泉州开元寺的佛殿,这三座佛殿都是面阔九间,堂堂威压四邻的建筑物。泉州开元寺内外各有百柱,亦称为百柱殿。南方最古的寺院建筑现存的有宋代所建的浙江余姚报国寺、广州光孝寺、元代所建的上海真如寺、金华天宁寺的佛殿等。到了明代,在木结构以外遗有一种纯用细砖建筑的无梁殿。现存的有明初洪武帝年间(公元一三七六—一三八二年)建的南京灵谷寺无梁殿、万历三十三年(一六○五年)建的句容宝华山无梁殿,及万历四十六年(一六一八)建的苏州开元寺无梁殿。(江世荣等“江苏的三处无梁殿”)现在全国各地寺院的建筑物,大多数是清代(一六四四—一九一一)重建或重修的。规模比较大的除五台、峨嵋、普陀、九华四大名山及东南许多著名禅寺以外,首推自康熙十二年(一七一三)至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之间在承德所建的溥仁寺、普乐寺、安远庙、普佑寺、普宁寺、须弥福寿庙、普陀宗乘庙、殊像寺八个大寺,俗称外八庙。这些寺院主要是为蒙、藏的佛教徒而建的,所以建筑的平面和外观在汉民族的形制上具有浓厚的西藏手法和趣味。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普陀宗乘之庙”(建于一七六七—一七七一),它是按照西藏拉萨布达拉宫法式建造的。(卢绳“承德外八庙建筑”)(续下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