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声明>> 文学>>正文内容

山水题材的变迁与山水诗的形成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柯志仁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山水题材的变迁与山水诗的形成

  作者:柯志仁

  一、山水题材与山水诗的区别和联系

  所谓题材,是指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具体描绘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山水题材,就是作为材料而出现在作品中的对山水的描绘。诗歌中有山水题材并不表明即是山水诗。作为山水诗至少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诗中对山水的描绘较多,山水是该诗的主要表现对象。第二、山水是该诗的主要审美对象。

  故考察一首诗是否属于山水诗,一要考察山水题材在诗中所占的份量多少。二要看山水是否是诗的主要审美对象。如有的诗歌中虽也有不少对山水的描绘,但其仅起比兴衬托之用,故亦不可把它看作山水诗。山水诗可分为以下两种:

  1.纯正山水诗:诗中题材基本上都是山水风景物象,生动逼真地表现了大自然之美。

  诗歌中透露的淡淡幽雅情思亦是作者对大自然欣赏与热爱之情思。

  2.抒情山水诗:作品中含有大量对自然山水风景的描写,但作者在“诗言志”思维习惯的作用下,于诗中有意无意地抒发了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悲欢之情。大写山水而抒其情,情景交融,情在景中。

  山水诗中允许抒情,但其中的主观情志不宜占主导地位,且抒情的方式也须以隐蕴为佳。由此可知,有山水题材的诗未必是山水诗,但山水诗中一定有山水题材。故山水题材的出现一定早于山水诗。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

  二、山水题材的溯源

  1.远古时期的自然观

  人自诞生之日起,就与自然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对自然的不可知,人对自然产生了一种近乎神的膜拜,自然被人给神化了。在远古神话中,自然现象是神的活动构成的一部分,这些现象从《刑天》、《女娲补天》等故事中可见一斑。

  2.《诗经》中的山水题材

  《诗经》中有着大量的以山水为题材的描写。例如《周南·桃夭》、《秦风·蒹葭》。

  这些自然景物在诗歌中依然只是片言只语,且又不是该诗的主要审美对象,而仅起到一种“兴”的作用。

  3.《楚辞》中的山水题材

  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蕴涵着楚地文化,又接受了北方文化的影响,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代表而受后人景仰。《楚辞》中有关大自然的描写已大量涌现:《九歌·河伯》。《楚辞》多属抒情遣怀之作,其中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比《诗经》中有所增多,表现的技巧亦明显加强。

  4.汉代诗歌中的山水题材

  武帝即位,儒家一统。经学笼罩着整个文坛,诗歌的创作极少,而出现于其中的山水题材则更是少之又少。

  5.魏与西晋时期山水题材的变迁

  东汉末期文学创作的主题已逐步由“言志”过度到“缘情”,即进入到人们常说的“文学的自觉时代”。此时便涌现出大量的抒情诗歌。值得注意的是山水题材比前人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尤其是盛行于当时的记行诗、游宴诗、闺怨诗、赠送诗和游仙诗中的山水描绘更为突出。例如:曹丕的《燕歌行》和曹植的《赠丁仪王粟诗》以及曹操著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而曹操的《观沧海》则被视为我国第一首纯正山水诗。但可惜仅此一首而已。它只能算是一个特异的早产儿而生存于一个不属于它的时代里。

  三、东晋时期山水诗的产生

  永嘉南渡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思潮让士人们对山水的审美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对自然景物的审美意识已完全觉醒,山水逐渐成为诗歌中的独立审美对象,山水诗也终于修成正果。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

  1.特定生存环境的影响

  西晋灭亡之际,大批北方土族大家南迁避祸。以会稽为中心的浙东地区多名山名水,美丽的自然风光令人目不暇接,能引起士人的情绪波动,对大自然的审美要求亦油然而生。许多身居高位的文人如谢安、王羲之等在闲暇之余即游山玩水,宴饮于青峰之颠,赋诗于绿水之上。他们借山水怡养情吐,寄托玄思。

  2.玄言和玄言诗的影响

  逃避江南的士大夫把清谈之风带到江南并加以发展,以掩饰其空虚的生活,导致了玄言诗的风行。玄学思想崇尚自然,倡导走入山水,与自然相冥合,山水也就势必成为人们谈论的重要对象。故玄言诗中出现了大量山水题材。如:孙绰的《秋日诗》和庚阐的《三月三日临曲水诗》。山水在玄言诗中既是吟咏的对象,又是解说玄理的工具,其中有的若脱去其玄味,则与山水诗难以区分了。

  3.佛学与佛诗的影响

  东晋时佛教广泛流行,对山水诗的形成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首先,佛教主张超凡脱俗,在思想上与自然山水有着亲密的联系。其次,佛教寺庙常建于青山绿水处。如东林寺建在庐山之侧,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在现实生活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另外,佛理常借用山水作为其传达的载体。诗人们总是通过对佛山净水泪红林清泉的吟唱来表达悟道的机趣,将冥冥神思与山水融合,以景透理。如:慧远的《庐山东林杂诗》

  4.隐逸之风的影响

  隐逸之风在我国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南渡之后,又出现了所谓的“朝隐”,即身在仕途,而胸中充满归隐之气。无论朝隐还是野隐,都是把山水作为向往的对象,令对山水的审美意识进一步苏醒,山水也日益成为审美的主要对象之一。

  5.绘画、书法与音乐的影响

  晋宋之际,山水画已然脱离人物画走向独立。顾恺之、宗炳等把山水作为艺术的审美对象,进一步提升了山水题材的艺术地位。山水画追求形似的艺术创作思想也影响了对山水风光的描绘。王羲之等书法大师在书法创作上超俊逸拔的审美观也同样增加了人们对山水的欣赏角度。魏晋音乐又拓宽了人们对山水审美的境界。

  6.谢灵运的开创业绩

  如果说东晋时山水诗已经全面绽放,谢灵运则是真正完全盛开的第一位。他是第一个专门以山水为题材,对山水进行形象逼真地刻画,清新自然,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山水画的人。山水已完全成为诗中独立的审美对象。从此,山水诗以其独有的魅力占据着诗坛一隅,在以后的实施中创造了许多光辉灿烂的篇章。谢诗出现的真正价值在于其第一次让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大量地走进诗歌,真正地实现了山水诗歌的开创。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