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学概述
藏医学概述
作者:尼玛次仁
王多吉/译
[摘要] 藏医学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族人民与自然环境、高原地区各种疾病进行斗争和争取健康长寿的经验总结,是在藏族文化背景下创造的独特的医药学科和医疗保健方式。本文从藏医学的历史渊源、基础理论,以及临床实践等方面对藏医学所独有的特色进行了简要而全面的论述。
[关键词] 藏医学;历史渊源;基本理论;生理与解剖;药物与方剂;诊断;治疗;预防与保健;医德
[中图分类号] R29“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57(X)(2007)03-0102-08
藏医学是我国传统医药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医学历史悠久、理论完整、内容丰富,有很多行之有效的诊疗技巧和方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高原特色。随着藏医学在国际和国内影响力的扩大,选择藏医药用于保健和治疗的人也越来越多,但藏医学究竟有些什么样的内涵和特色,大多数人对此尚缺乏了解。本文拟就藏医学的历史渊源、基本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等内容及特色进行全面而简要的论述,以使读者以及关爱藏医学的人士有个宏观和大概的了解。
一、历史渊源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北起昆仑山,南至喜马拉雅山,西达喀喇昆仑山,东至横断山脉。它幅员辽阔,地势高而偏冷,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有着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复杂的地理地貌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青藏高原是藏族人民生产劳动和繁衍生息的家园,也是藏文化的发祥地。做为藏文化的组成部分,在高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藏医学,也为藏民族以及周边其他兄弟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原始时代,藏族的先民和其他早期人类一样,茹毛饮血,食用各种生冷食物,容易患消化不良的疾病。藏族先民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饮用烧开的水对消化不良有好处,所以总结出:人世间第一种疾病是消化不良,而第一种药物则是开水。可见在人类发展之初,藏族先民就已经有了“疾病”和“药物”的初步概念,而且还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疾病治疗方法。之后,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不断改善生存条件,逐步学会了制造使用工具、驯养动物和开垦播种等,懂得将食物通过烧、烤、煮等方法进行食用。人们还掌握了酥油溶液用于外伤止血、青稞酒解毒以及外敷酒糟拔毒消肿等不同的方法,还认识到这些方法和方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这些朴素的治疗经验迄今已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
从有关史料记载看,具有系统的理论和一定实用治疗经验的藏医学,应该有2300年的历史。其代表作被认为是杰布赤西的《毒药疗法》。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完成了西藏高原的统一大业,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此时,佛教传入西藏,藏医学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印度的佛教思想和部分医学理论;并与唐王朝密切交往,从汉地先后引入了中医学的各种理论知识。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十五年(641),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从内地带来了可以治疗404种病的药方,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这一时期,藏医学在吸收中医和印度医学的基础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到公元8世纪的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代,伟大的医学家宇妥·云丹贡布在继承传统藏医学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了印度医学和汉地中医学等优秀的理论及其实践经验,编著了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以及《实践明灯》和《经验明了》等多部医学论著。至此,藏医学就已经形成了具有完整理论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医学体系。
公元15世纪以后,藏医开始形成南北两个学派。北方以强巴·朗杰扎桑为主,主要总结高原地区潮湿寒冷等环境下治疗风湿等疾病的经验,编著有《四部注疏·事续极明》等多部医学论著;南派开创先锋以苏嘎·年尼多吉为代表,他根据居住在河谷地区的环境特点,用清热法及其药物理论治疗疾病,编著有《祖先口述》《药物形态识别》等医学论著多部。当时南北两个学派形成了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促进了藏医学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18世纪,由著名的藏医药学家帝玛·丹增彭措编著了《晶珠本草》,全书搜集药物达2994种,除药物数量众多外,对药物的生长环境、形态、药味、药性以及功能、主治等都有详尽的描述。该书集高原本草学之大成,在医药学和动植物学上都有重要价值,是藏医对人类医学界的一大贡献。
总之,藏医学在高原这个特定的环境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星到完整,从稚嫩到成熟这样一个发展过程。藏医典籍浩瀚,数量众多,历代藏医学家及先贤智者们,通过对生活在特殊环境中的高原民族生理、疾病等进行不懈的研究和总结,写下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和内容涉及广泛的众多重要医学著作,全面而详实地介绍了藏医学丰厚的医学底蕴及其文化内涵。
二、基础理论
藏医理论认为,世界万物和人体一样,均由五源组成。而人体内存在着三大因素、七大物质和三种排泄物;人体又是由五脏六腑、经脉、肌肉和骨骼等构成。三大因素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的运动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上述三者如果保持相互协调,就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否则就会生病。以上因素和物质,各有自己的特性和功能,它们相互影响和互相制约,同时又各司其职。以上这些物质和因素的辩证关系就构成了藏医学的基础理论。下面就对这些功能和属性分别进行简要介绍。
1、五源学说
藏医学理论认为,任何世间的存在即万物和众生,均由五源
人体最初形成的基础物质即父母的精血也是由五源组成,且认为在胎儿形成过程中,若是五源不全就不能受孕,即“缺土不成形,无水骸难聚(各种物质集聚形成人体躯骸),无火不成熟,无风不发育,若无虚空发育无空间”。还认为五源在形成人体的过程中,分别承担的是:“土生肉骨鼻官与嗅觉,水滋血液舌味促湿润,火产体温色泽眼和色(视觉),风生气息皮肤及触觉,虚空开窍生耳能识声(听觉)。”说明人体是由五源的各物质元素组成的。
人体的七大物质依然由五源组成,且继续由富含五源的各种食物提供能量,以便不断成长、发育或存活。“含有五源食物之功效,能养人体所具之五源”就很好地说明了这点。
“疾病亦由四大生(土、水、火、风)”,说明了人体与疾病所组成的四大元素其本性是一体的。所以,人体在各种外界五源的条件影响下,体内五源物质出现太过、不及或紊乱时,各五源的功能就不能照常发挥,人体便受到损害,产生疾病等痛苦。五源同人体一样都有消亡的过程,活的人体最终也会因内外五源在时令(外界)、邪障(自身因素)、饮食、行为四方面的因素下,产生不平衡,从而损害人体健康。所以“极近死亡之时的五源,经由五官依次被吸灭,水吸土之功能失去色(眼睛失去视觉功能),水被火吸九窍均枯槁,火被风吸体温随之散,虚空吸走风元气息绝。”说明了人体和万物一样都有产生、存在和灭亡的过程。
2、三因学说
三因,即“隆”
3、人体七大物质及三垢(排泄物)
三、生理与解剖
在世界各种传统医学体系中,藏医对人体构造的了解历史极其悠久,对解剖和生理学的认识与研究也极为深刻。早在公元8世纪,吐蕃王朝御医比吉·赞巴希拉就编绘有《尸体图鉴》《尸体分布图》《活体及尸体测量》等书籍,藏医腹腔图画的记载见于许多藏医历史典籍。藏医认为,人体有七种基础物质和三种排泄物,藏医学对每种物质的形状及比量都有详细的阐述。
关于人体内的器官,《四部医典》中记载的比较详细。对于脏腑,认为心、肝、脾、肺、肾为五脏;胃、大肠、小肠、胆、膀胱、精腑是六腑。在人体器官的生理和解剖中,《四部医典系列挂图》采用形象比喻手法,对五脏六腑的位置加以生动地说明。如用国王比喻心脏,用王后比喻肝脏,用大臣比喻肺脏,指出“大臣丧命会导致国王驾崩”,意喻“呼吸终止会导致心脏停搏”。它还用饭锅比喻胃腑,用水罐比喻膀胱,形象地指明了脏腑的形状及其功能。
关于人体骨骼数目的描述就更为详细,认为人体全身有360块骨骼(包括指甲、牙齿和软骨)。其中肋骨24根、牙齿32颗、四肢大关节12个等等。
关于神经和血管,藏医学认为,人体内有各种脉络,其中有些是相互连接的,叫连结脉。连结脉分白脉(即神经)和黑脉(即血管)两种。脑为白脉之海,自脑向骨髓内伸出一支较粗的命脉,再发出若干分支,分布于五脏六腑及四肢,可以引起肢体的感觉和运动。如果白脉受伤,便会丧失运动和知觉的功能。黑脉又分跳动的脉(即动脉)和不跳动的脉(即静脉),黑脉与心脏相连接,明确区分了动脉和静脉。总之,脉络是气血的通道,是维持人体生命的根本。早在公元8世纪,藏医对神经和血管的功能就有这样深刻的认识,对我国医学也是一大贡献。
在生理学方面,《四部医典》和它的系列挂图中对胚胎发育过程的描绘尤其细致。指出:当男女同房时,男子精液进入女子子宫并同经血结合即可受孕,孕期为38周。同时还指出胚胎发育过程中,要经历鱼期(相当于水生动物)、龟期(相当于爬行动物)和猪期(相当于哺乳动物),体现了动物进化过程的几个阶段。关于胎儿之所以发育成熟,是母亲的营养物质通过脐带供养胎儿的结果;关于妇女的月经周期,胎儿发育过程和分娩的记述,与现代生理学是基本一致的。藏医胚胎学的成就,在世界胚胎学发展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四、药物与方剂学
1、药学理论
藏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内治法以服药为主。而在临床上用药,是根据药物的六味、三化味、八性、十七效以及二力进行辩证配方的。《四部医典》指出,“地上万物皆可入于药”、“万药之本均由五源生”。以此说明世间的所有药物都由五源物质生成,且地上生长的所有草木无一不能入药。藏医学理论认为,药物的生长等均与五源有关,其性、味、效亦源于五源。其五源中,土为生物生长之本源;水为生长之汁液;火为生长之热源;气为生长运行之动力;空为生长之空间。五行缺一,生物则不能生长。这就阐明了药物生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藏药学认为“属土之药重固钝柔干,腻硬能为荣养聚朗敛。属水药凉稀沉钝油软,能使体润柔和聚解赤。属火药热锐干粗轻油,摇而生热使熟上色鲜,培根诸病服之功效见。”这些,说明药物生长的本性,即土水偏盛的药物味甘;火土偏盛的药物味酸;水火偏盛的药物味咸;水气偏盛的药物味苦;火气偏盛的药物味辛;土气偏盛的药物味涩。
六味,即甘、酸、咸、苦、辛、涩。药物的六种味对于疾病,其作用各不相同。总的来说,甘、酸、咸、辛能治隆病;苦、甘、涩味能治赤巴病;辛酸、咸味能治培根病。 还详细指出了每一味各自的作用和过量的后果。例如:甘味具有增强体力、补气固本,荣润肤色,延年益寿,开窍舒胸,生肌愈疮,治隆赤病的功效。用量过度,滋生培根病及脂肪,降低阳气等过失。甘味能治隆赤病,多数甘味易于滋生培根病,惟有野牛肉、鱼、羊肉、蜂蜜对治疗培根病有益等。
三化味,就是药味经过消化之后的变化。药物入胃,通过胃的消化分解,能使原有之味发生变化。如甘咸两种药物,经过初步消化后,则化为甘味,酸味在中期消化后,仍然化为酸味,苦、辛、涩三味在后期等火风消化后,转化为苦味。经过消化后的药味作用是,甘味能治隆与赤巴病;酸味能治培根与隆病;苦味能医治培根与赤巴病。
八性,即重、润、寒、钝 、轻、糙、热、锐。药性“生、润、寒、钝”者可治隆病、赤巴病;药性“轻、糙、热、锐”者可治培根病。
十七效,即药物具有柔、生、温、润、稳、寒、钝、凉、软、稀、干、燥、热、轻、锐、糙、动等十七种效能。每种药物都具有固定的性味和功效。必须根据十七效的对治配伍主方。
2、药物学
1)药物来源及分类
藏药主要取材于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药物从来源讲有三大类别,即动物、植物、矿物三类。《晶珠本草》中细分为十三类,即珍宝类、石类、土类、汁液精华类、树类、湿生草类、旱生草类、盐碱类、动物类、作物类、水类、火类、膏汁类。据目前统计,共有2000多种植物、159种动物和80多种矿物可入药。而且生长在青藏高原的藏药材几乎没有污染,不会产生药源性疾病,符合今天人们追求健康,崇尚天然药物的时尚。
2)炮制方法
①火制法:包括煅、烫、炒、炙、熬五种方法。
②水制法:即洗、淘、泡三种方法。
③水火合制法:即淬、煮、蒸三种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藏药炮制加工中特有的佐台、金属煅灰法、药物炮制祛毒法等实践制剂经验十分独特和珍贵。藏医历来就非常重视药材选料。在药材的炮制中,对矿物药材的炮制最为神奇。通过特殊的炮制方法,铁屑在植物药水中浸泡3—5天,就会变成黄泥般的物质。黄金经过炮制后,也能变成黑色的金炭,成为珍宝类药物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各种名贵藏药的炮制工序十分严谨,是一项高难度的技术。特别是制造甘露精华之王“佐台”的冶炼工艺技术,从上千年的冶炼历史来看,能炼出“佐台”的人物,只有少数具有历史影响的名医。西藏和平解放以前,在拉萨藏医院和药王山的极少数名医才能炼出“佐台”。
3)剂型
以药物的六味、性能、三化味以及经验指导配伍方式,可以配出以下剂型类:
①汤剂,是将配制好的药物加水煎成汤。
②散剂,是将配制好的药物研磨为极细的末即得。散剂药力较汤剂缓而比丸剂稍速,主要用于赤巴类(热症)的病症治疗方面。
③丸剂,是在散剂的基础上加水或液态的药物,经过反复搅拌形成药泥后,再将其搓成药丸。丸剂有利于长期存放,保持药效的持久。
④浆剂,是将药物加水同时加上“三甘”(藏医对三种药引的简称,即蔗糖、冰糖和蜂蜜)煎熬提炼成糖浆。
⑤药油剂,是将调隆(气症)、滋补的方药加上酥油或植物油,以及“三甘”后共同炼制出的药油丸。此剂主要有滋补强身和延年益寿的功效。
⑥灰剂,是将药物密闭在特制的器皿内,通过煅烧存性,研为极细的粉末,形如灰状。
⑦膏剂,是将药物加水浓缩后收膏。
⑧药酒剂,是将药物和药汁加酒曲拌匀后发酵而成。
⑨珍宝剂,收集各种珍贵的宝物(舍利、珍珠、玛瑙、珊瑚及金银等)为原料,通过复杂的工艺,精心炼制而成的丸状药物,也称为珍宝药物,如珍珠七十丸等。此类药物的疗效非常殊胜。
⑩草药剂,是使用身边最常见的植物作为配方的药材。这类药材因就地取材,药材新鲜,药性锐而迅速,所以对热性疾病有特别的疗效。此类药物较易采集并且价格低廉,对经济较困难的患者来说,是非常实用的。
五、诊断学
藏医学将认识疾病的诊断方法归纳为三诊,即以语问之的问诊,以眼观之的望诊和以手指摸之的切诊。诊断病人患有何病叫做认病,认病主要靠征候,病和征候的关系好比火和烟的关系。火是烟的基础,烟是火的表现。所以认病必须先认识征候。不懂得这个道理的医生,就认不清病人的征候,就好像错误地把水蒸气看成为烟雾,或看见云就以为一定要下雨一样, 把不可靠的东西看成可靠的。要确诊疾病,分析病的征候非常重要。
《四部医典》记述:“望诊目镜形量与颜色,特别舌与尿情要查诊,此乃视线所及察病源。切诊身境寒热与起伏,特别察验信息脉搏情,此乃寻究所及明断求。问诊察病其术在耳境,何症何因何处又何往,特别病因病点表象全。病因病入病点之门槛,表象乃是病类区分点。”
藏医诊病,除了望诊、切诊、脉诊三种方法外,尿诊也是藏医观察疾病极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因此,观察得十分仔细。尿诊的方法是:医生首先查看尿的颜色或冒热气的程度(尿的蒸汽情况),嗅闻气味等,然后用细竹(木)棒搅拌尿液,观察尿的泡沫(包括泡沫多少、大小、颜色、消失快慢)、沉淀物及其形状、漂浮物等的变化。例如,热性病人的尿呈红黄色,气味大,有臭味,尿的热气维持时间久,泡沫稀少呈黄色,且消失快,沉淀物如乱云状。又如,尿中沉淀物形状似砂粒者为肾脏有疾病等。可以说尿诊是藏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
在认症分类方面,藏医认为三因失去平衡谓之疾病,一方面认为疾病其种类是无限的,或认为可分为1022种或404种,或归纳为三邪(隆、赤巴、培根),或寒热二征。另一方面,将疾病分为内科、儿科、妇科、邪病科(精神或心理)、伤科、中毒科、老年科以及不育(滋补)这八科,即常说的“八支”。
六、治疗学
藏医学将治疗法分为四大类,即食物疗法、行为起居疗法、药物疗法及器械外治疗法。
1、治病的原则
藏医治病包括饮食、起居、内服药物、外治等四个方面,治病除使用内服药物或外治法外,对饮食起居也很重视。在内服药物方面,亦是根据“寒者温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因此,藏药方剂亦均有寒性和热性之分。由于各种疾病具有不同的特点,治病时还应根据药物的性味,特别是药物的效能,针对病情而选择用药。此外,还要注意下述九种特殊的治疗原则:
1)诊断没有把握时,好比猫捉老鼠。要仔细观察,然后确定诊断。
2)诊断确定后,如有把握治疗,则应向病人说明情况,拿出治疗办法。
3)病人用药后,如病情未见好转,要像驯野马似的,掌握规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对大病或重病,应当采取以药物为主的积极治疗,这好比同敌人作战,要采取歼灭战的方法。
5)对小病或轻病,宜采用调节饮食、起居以及药物或外治等治疗措施,而以饮食起居调理为主。
6)对久病患者,应该了解病人过去用药的历史,分析用药是否恰当,看准了之后再给予治疗。
7)对单一的病,要像英雄作战一样,大胆果断地采取治疗措施,以免并发其他疾病。
8)对有两种以上的病同时存在时,则应分其轻重主次,哪种病严重就先治哪种病。
9)医生应全面考虑病人各方面的因素,正确使用药物剂量。正如用牛和羊驮运货物一样,要区别对待,不能强求一样。对疾病恢复阶段应注意善后调理,以防复发。
2、外治方法
1)饮食疗法:将食物分为固体食物和饮料两种,并从食物的类别、品种以及各自不同的功效等给予详细论述,还论述不同的疾病要选择不同的食物。
2)行为起居疗法:藏医学从日常行为、时令行为和临时行为三方面论述了怎样以不同的行为方式来强健人体或祛除疾病。还指出为了身体的健康,应该加强什么样的行为活动,或应该注意避免什么样的行为方式。
3)药物疗法:一般以口服药物为主,部分药物可外用。要根据以上所讲的剂型的药性功能等,结合病情选择适宜的药物进行治疗。
4)所谓外治疗法是在人体外表的某些部位,使用某种方法进行治疗,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外治疗法内容多种多样,包括:①擦身、按摩;②灸法:火灸和艾灸两种;③拔罐法:火罐和牛角罐;④外敷法:热敷和冷敷,热敷多用于治疗消化不良之胃寒症和急性疼痛发作等病症,冷敷多用于治热病和炎症等;⑤药物外治法:熏药法、药水浴、药物擦身;⑥穿刺法;⑦放血疗法;⑧金针疗法:就是在百会穴扎金针后,又在金针上施用艾灸,类似中医的温针法。总之,外治疗法方法甚多。
八、预防与保健
1、日常调理之事:亦在起居行为、睡眠方法、房事取舍、涂抹推拿、沐浴及护眼法等方面指出应该注意(坚持)的日常行为,以创立安身(保健)之道,其论述在藏药典籍中详细周全。
2、时令的行为:要在六季,即上冬、下冬、初春、仲春、夏季和秋季不同气候下,以外界五源消长(变迁)的规律来决定饮食的选择、身体运动、着装和择居等,并提出应该采用的特殊涂抹推拿等法。
3、临时行为:在《四部医典》中,专门有讲临时性的起居行为,说的是人体的一些生理活动,包括饥饿、口渴、呕吐、打哈欠、打喷嚏、瞌睡、大小便、放屁和射精等,认为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应该顺其自然,不能强行克制。
4、合理饮食:详细地介绍了谷类、肉类、植物油类、菜蔬类、熟食类以及饮料(品)类等不同类别食物的性、味及功能,并说明应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合理的选择。
5、食物毒性:特别指出饮食选择方面应注意鉴别有毒食物以及食物毒变的规律。
6、适量而餐:说明了饮食不节制的弊端、饮食节制的量度、饮料的服法,以及有节制的饮食对身体有益处等。
九、医风医德
医德医风是藏医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是传统藏医教学中的首讲课目。因为这关系到医生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认识和态度,关系到医生的职业道德。在公元8世纪,关于藏医医德就有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规范要求,成书于这一时期的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中专有“治者医生”一章,从医生的性质、医生的条件、医生的责任、医生的品德和功德贡献等方面阐述了医生应该具有的基本品德。时至今日,藏医们仍然严格遵守着这些医德标准。藏医医德主要包括以下五个内容:
1、具智力 就是具有广识和谋略,要求精通一切经典著作,知识全面而渊博;明事理,有主见,不为任何外因所左右;要具有洞察力等,具体要求是精通医学理论及实践。
2、具忠心 就是具有善心和悲悯心。也就是对病人有同情之心,一心为他人谋幸福,一心为患者的保健和治疗着想,千方百计为患者服务。对患者不分贫富贵贱,不分敌友亲疏,一视同仁。
3、守誓约 守誓约包括守誓言、能持、能识。守誓言就是懂得自己的医术是导师给予的,因而尊重导师,知恩图报;能持,就是将医用器械常带在身边,精心保护。能识,就是将药物视为如意之宝和救命的甘露,千方百计采集药物,做到手中药物齐全,熟练掌握各种治疗方法,做到药到病除。并使病人也认识到药物就是救死的甘露,是实现心愿(求得健康的体魄)的如意宝。
4、重实践 包括身、语、意三个方面。身,即掌握技术,精通缓泻法、峻泻法、放血疗法、火灸、金针疗法及创伤手术和包扎等技术。语即语言,对患者和看护人员语言温和、态度和蔼、讲实话,设法使他们放松和高兴,从而对医生产生敬意。意即知识,将一切所学所闻牢记在心中,思维敏捷,诊断和施行药械治疗等方面准确无误。
5、具勤奋 包括对自身工作勤奋和为他人勤奋工作两方面。除了努力学习和掌握各种医学理论和医学技术外,还应该努力勤奋地为患者等身边的人们服务。
[参考文献]1、杰布赤协等著:《苯教四部藏医经典》[M]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2、强巴赤列编著:《藏族历代名医略传》[M]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3、宇妥·云丹贡布著:《四部医典》[M]藏文,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4、土旦次仁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分卷》[M]藏文,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
[本文责任编辑 央 珍]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中国藏学2007年第3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