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此识此心,唯尊唯胜”——延寿美学思想初探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10日
来源:不详   作者:祁志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此识此心,唯尊唯胜”——延寿美学思想初探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祁志祥

  延寿(904叫75),俗姓王,字仲玄。余杭(今浙江杭州)人。年16岁时作《齐天赋》献吴越王钱仿,曾为余杭库吏。年28,任华亭(今上海松江)镇将,亏累巨万,被判死刑。后买鱼鳖等放生,为吴越王所赦,听其出家为僧。延寿是唐末、五代、北宋之际禅宗青原行思一系法眼宗的著名僧人。宋建隆元年(960),吴越王钱仿请延寿到杭州灵隐山重建灵隐寺,次年复请主持永明寺(今杭州西湖净慈寺),历时15年,弟子约二千人,卒谥智觉禅师。著述甚多,以《宗镜录》100卷、《万善同归集》3卷影响最大。另有《唯心诀》、《警世》、《定慧相资歌》等值得注意。

  作为法眼宗创始人文益的再传弟子,延寿以禅宗命家,属法眼血脉,但他的佛学思想又充满了调和色彩。他曾邀请唯识、华严、天台三宗的学者“分居博览,互相质疑”,最后他“以心宗(禅宗)之衡以准平之”,写成《宗镜录》,调和各宗分歧,宣扬殊途同归的思想。他还重视净土法门,主张禅净合一。要之,禅宗发展到宋代,理论上已难以有什么新的发明,·于是与佛教其他宗派的思想融合乃至与儒家思想融合,成为两宋禅家试图出新的时代特色。

  一、人生之苦

  延寿之前,禅宗大师们讲得比较多的是净心之美,对于虚幻的外境、现实引起的痛苦论之甚少。其实,这恰恰是净心之美得以存在的逻辑前提。对此,延寿有颇多深入分析和描述。《警世》一文中,他指出,人的一生,“忧长喜促,乐少苦多”,“于中少夭非横殂者,不计其数。或有得天年,寿极耳顺(耳顺之年,六十岁),万中无一。脱得知命之岁(五十岁),除童稚无知,至三十豪、四十富,且约其间三十年,于中有疾痛灾祸,愁忧苦恼,居强半矣。所以昔人有言:浮生一月之中,可开口而笑只四五日矣。故知忧长喜促、乐少苦多。”2《警世》历数人生的种种痛苦:

  且夫有生劳我处胎,有老夺我壮色,有病损我形貌,有死坏我神灵,有荣纵我骄奢,有辱败我意气,有贵使我懦倨,有贱挫我行藏,有富恣我贪婪,有贫乏我依报,有乐动我情地,有苦痛我精神,有赞起我高心,有毁灭我声价:乃至寒则逼切我体,热则烦闷我襟,渴则干我喉,饥则赢我腹,惊则慑我魄,惧则丧我魂,忧则扰我神,恼则败我志,顺则长我爱,逆则起我憎,亲则牵我情,疏则生我恨,害则殒我体,愁则结我肠;乃至遇境生心,随情动念,或美或恶,俱不称怀,皆长业轮,尽丧道本。其或更诡于君、悖于父、傲其物、趋其时、兽其心、狐其意、苟其利、徇其名、诳其人、谄其行、附其势、欺其孤、渊其殃、崇其业、扇其火、吹其风、骤其尘、背其觉、邪其种、暌其真、但顾前、非顾后、只谋去、靡思回、唯求生、焉知灭,则念念烧煮,步步沟隍矣。3

  《万善同归集》卷上描述“八苦”中的“生苦”和“死苦”:

  一生苦者,揽精血为体,处生熟藏中,四十二变而成幻质,上压秽食,下熏臭坑,饮冷若冰河,吞热如炉炭,宛转迷闷,不可具言。及至生时,众苦无量:触手堕地,如活剥牛皮;逼窄艰难,似生脱龟壳:衔冤抱恨,拟害母身;才触热风,苦缘顿忘;婴孩痴骏,水火横亡;脱得成人,有营身种;业田既熟,爱水频滋,无明发生,苦芽增长,胶粘七识,笼罩九居,如旋火轮,循环莫已。

  二死苦者,风刀解身,火大烧体,声虚内颤,魄悸魂惊,极苦并生,恶业顿现,干愁郁悒,万怖悼惶,乃至命谢气终,寂然孤逝,幽途黯黯,冥路茫茫;与昔冤酬,皎然相对,号天扣地,求脱无门,随业浅深,而历诸趣(指六道),或倒生地狱,或阴受鬼形,忍饥渴而长劫号眺,受罪苦而遍身焦烂……追身受报,未曾遗失,生死海阔,业道难穷。

  ;延寿与一般佛僧不同,他在出家前有过一段为官经历,又曾死而复生,经历过生死的人起大落。他对于官场上的荣辱浮沉、勾心斗角、世俗生活中的种种利害计较、大喜大悲有着一般佛僧难以比拟的深切体会,这就使他对人生之苦的剖析并未局限于时常显得虚妄不经的佛家“苦谛”说,而具有相当的现实合理性,颇有耐人寻味的价值。

  二“心起无心,尽善尽美”

  延寿对现实人生的美学评价是否定性的。要破除对包括“荣”、“辱”、“贵”、“贱”、“富”、“贫”、“赞”、“毁”、“乐”、“苦”、“忧”、“惧”、“惊”、“恼”在内的现实人生的种种执著及其带来的烦恼痛苦,唯一的途径是“修心”,使心不“遇境生心,随情动念”,恢复其空寂的本体,达到“无心”的状态,如此就可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无上的“美”。《宗镜录序》指出:

  以同体故,则心起无心:以无缘故,则化成火化。心起无心故,则何乐而不与?化成大化故,则何苦而不收?何乐而不与,则利钝齐观,何苦而不收,则怨亲普救。遂使三草二木,咸归一地之朵:邪种焦芽,同沾一雨之润。斯乃尽善尽美,无比无俦。

  “此识此心,唯尊唯胜”。延寿用最美的语言形容其“尽善尽美”:

  玄宗妙旨……可谓香中●(音re,烧)其牛头,宝中探其骊颁,花中采其灵瑞,照中耀其神光,食中啜其乳糜,水中饮其甘露,药中服其九转,主中遇其圣王。故得法性山高,顿落群峰之峻;醍醐海阔,横吞众派之波;似夕魄之腾辉,夺小乘之星宿;如朝阳之孕彩,破外道之昏蒙:犹贫法财之人值大宝聚,若渴甘露之者遇清凉池;为众生所敬之天,作菩萨真慈之父:抱膏盲之疾,逢善见之药王:迷险难之途,偶明达之良导;久居暗室,倏临宝炬之光明;常处裸形,顿受天衣之妙服。……遂使邪山落仞,苦海收波,智楫以之安流,妙峰以之高山。

  因此,延寿认为美本体不存在于外在物色之中,而存在于主体心灵之内,人们不应“一向外求”,而应向内开掘。《万善同归集》云:“凡夫不识白佛,一向外求,住相迷真,分别他境,不为助道,;但求福门,似箭射空,如人入暗,果招生灭,宁越心尘。若达唯心,所见一切,皆是心之相分,终不执为外来。”“一切理事,以心为本。”《唯心诀》云:“欲知妙理,唯在观心。”延寿于是提出了极乐净土存于一心的“唯心佛土”说:“唯心佛土者,了心方生。……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极乐净佛土中。故知识心,方生唯心净上,著境,只堕所缘境中。”《万善同归集》还引述言:

  《华严经》云:“……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乃至所见十方诸佛,皆由白心。……是故善男子,应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法水润泽自心,应于净界净治自心,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智慧明利自心,应以佛自在开发自心,应以佛平等广大白心,应以佛十力照察自心。”古德释云:心该万法,谓非但一念观佛,由于自心,菩萨万行,佛果体用,亦不离心,亦去妄执之失。

  以虚寂清净的心灵为美的本原,体现了禅宗美学的根本特征。

  三、净土之美

  延寿主张禅净合一,他本身也是一位禅净兼修的身体力行者。在他看来,只要心净入禅,就可往生净土。《万善同归集》谓之“念念虚玄,心心静虑,烦恼焰灭,爱欲泉枯,尚无恶趣之名,岂有轮网之事?”《万善同归集》引用《安国抄》、《群疑论》描述心净之后达到的极乐净土之美:

  《安国抄》云:“所言‘极乐’者,有二十四种乐:一、栏栀遮防乐;二、宝网罗空乐:三、树阴通衢乐;四、七宝浴池乐;五、八水澄漪乐;六、下见金沙乐;七、阶际光明乐;八、楼台陵(凌)空乐;九、四莲花香乐;十、黄金为地乐:十一、八音常奏乐;十二、昼夜雨花乐:十三、清晨策励乐;十四、严持妙花乐;十五、供养他方乐:十六、经行本国乐;十七、众鸟和鸣乐;十八、六时闻法乐;十九、存念三宝乐;二十、无三恶道乐:二十一、有佛变化乐;二十二、树摇罗网乐;二十三、千国同声乐;二十四、声闻发心乐。

  《群疑论》云:“两方净土,有三十种益:一、受用洁净佛土益:二、得大法乐益:三、亲近佛寿益:四、游历十方供佛益;五、于诸佛所闻授记益;六、福慧资粮疾得圆满益;七、连证无上止等菩提益:八、诸人人等同集一会益;九、常无退转益;十、无量行愿念念增进益;十一、鹦鹉舍利宣扬法音益:十二、清风动树如众乐益;十三、摩尼水漩宣说苦空益;十四、诸乐音卢奏众妙音益;十五、四十八愿永绝三涂益;十六、真金色身益:十七、形无丑陋益:十八、具足五通益:十九、常住定聚益:二十、无诸不善益:二十一、寿命长远益;二十二、衣食自然益;二十三、唯受众乐益:二十四、三十二相益;二十五、无实女人益;二十六、无有小乘益:二十七、离于八难益;二十八、得三法忍益;二十九、身有常光益;三十、得那罗延身益。

  延寿关于极乐净土之美的种种描述,体现了禅宗与净十宗的合流,异常丰富,值得注意。

  四、“诸法真空,不破不坏”

  《万善同归集》卷下在阐述对“空”的理解时有一段充满玄机的话:

  又云:邪见人,破诸法令空。观空人,知诸法真空,不破不坏。譬如田舍人,初不识盐,见贵人以盐著种种肉菜中而食,问言:何以故尔?语言:此盐能令诸物味美故。此人便念:此盐能令诸物美,自味必多。便空抄盐,满口食之,咸苦伤口。而问言:汝何以言盐能作美?贵人语言:痴人,此当筹量多少,和之令美,云何纯食盐?无智人闻空解脱门,不行诸功德,但欲得空,是为邪见,断诸善根。……大不存无以观法者,可谓见法实性矣。

  延寿这里用“盐”与“空”作比。“盐”能使菜肴味美,但如果单食盐,就会“咸苦伤口”、无美可言。同理,诸法皆空,空是诸法背后的美本体,但如果把“空”从诸有中独立出来,唯“空”是求,得到的结果就不是真美,而是“邪见”,也不是“真空”,因为真正的空应当将空也空掉。空空,故空不离有。空不离有,故知“诸法真空,不破不坏”。

  延寿对空、有关系的这种理解,是中观、双非思维方法的必然产物。关于“中道”,《唯心诀》列举一百二十种“邪宗见解”,指出:这些邪见均是“障于本心,不入中道”的结果。易言之,要得正见,必须恪守“中道”。“中道”又叫“双非”、“双遣”。《万善同归集》卷下石:

  且圆根顿受之人,则遮(否定)照(肯定)而无滞。即遮而照,故双非即是双行;即照而遮,故双行即是双遣。……即心无心,事不妨理;作而无作,性不阂缘。

  以“中道”、“双非”的思维方法去观照空有、真俗、理事关系,得出的结论自然是空有相即、真假不二、理事圆融:

  虽观能念、所诵皆空,空非断(灭也,指一无所有)空,不阂能诵,所持为有,有非实有。不空不有,中理皎然。执无,则堕其邪空;没有,则成其偏假。是以一心三观,三观一心,即一而三相不同,即三而一体无异。

  观一切法空,空亦空,故不著空。

  诸佛说法,不离二谛。以真统俗,无俗不真;以俗会真,万法宛尔。

  事因理立,不隐理而成事;理因事彰,不坏事而显理。

  不仅如此,举凡包括善恶美刀在内的一切矛盾,都应用“中观”、“双非”的方法去对待:

  三界无物,万有俱空,邪正同伦,善恶齐旨。

  菩提无发而发,佛道无求而求,妙用无行而行,真智无作而作……无所舍而行檀(施),无所持而具戒,修进了无所起,习忍达无所伤,般若悟境无生,禅定知心无住,鉴无身而具相,证无说而谈诠……

  这种可以洞悉世相真理、把握对象美本体的中观方法既是一种认识方法,也是一种审美方法。同时,它存在于“净心”之中,是“净心”的一种表现形态。可以说,“净心”即虚空心、中观智。在这个意义上,中观智不仅是审美方法,而且是存在于主体之内的美本体。

  五、以“圆”为美

  以“圆”为美,是佛教美学的一个特色。禅宗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延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代表。在延寿的著述中,“圆”字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多作形容词,基本上都可解释为十全十美的意思。如称佛性为“妙性常圆”、“性白周圆”,称慧根为“圆根”,称菩提智为“圆智”,称菩提智的观照功能为“谛了圆明”、“五眼圆明”,称菩提智运用中观方法观照万物为“万法圆通”、“三谛理圆”、“顿圆无滞”、“空有圆融”、“一念顿圆”,称佛教种种圆满修行为“圆修”、“万行自圆”,称成佛的依据为据为“圆因”,称觉悟成佛为“速得圆满”、“圆成果地”、“因正果圆”,称佛教佛教真理为“圆常之理”,称自家宗派为“圆宗”、“圆门”,称禅宗说教为“圆教”、“圆诠”,称对禅宗的信仰为“圆信”,等等。“圆”在后世中国文化典籍中作“完美”意义的形容词饲广泛使用,延寿功莫大焉。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