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迁安发现辽代石刻
河北迁安发现辽代石刻
作者:迁安市文物管理所
【关键词】迁安;滦河故道;辽代;经幢;石碑
【摘 要】2006年5月,迁安市文物管理所接到迁安镇西夹河村出土石刻的报告,遂对出土地点进行了调查和清理发掘,出土了经幢、石碑、石臼、钱币等文物。出土的经幢体量之大在冀东地区实属罕见,这是迁安首次发现有纪年的辽代安喜县遗物,无疑为研究当地的历史与滦河河道变迁及辽代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
2006年5月,迁安市文物管理所接到市政府机关杨利文同志回家探亲时发现出土石刻的报告,及时派人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其出土地点为迁安镇西夹河村西300米处的滦河古河道,西去3000米是汹涌的滦河。古河道走向为西北—东南,宽约30米,现仅有少量的水,村民常在此挖沙取土。在唐山市文物管理处的指导下,对石刻出土地点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出土了经幢、石碑残块,石臼及少量北宋钱币,现介绍如下。
一、经 幢
共出土残块14件,经拼合为同一个体,共四层,即由四盘四柱组成。其尺寸由下往上逐层递减。
1、第一层
底盘 八棱形,褐黄色砂岩质。其上饰一周浮雕覆莲,凡14瓣,每瓣中间夹一小花瓣。覆莲高5厘米。底盘直径136厘米,高25厘米(图一)。
石柱座 八棱形,褐黄色砂岩质。应置于第一层底盘之上。立面每隔一面凿刻太阳神纹。直径66厘米,高30厘米(图二)。
柱石 八棱形长方体,灰白色页岩质。呈梯形,上窄下宽,顶、底有石榫,应置于石柱座之上。每面宽23厘米,通高104厘米。
该柱石八面中四面有铭文,其中两面铭文较清晰,余多漫漶不清。其中一面已残,铭文凡6行:
□怡神减施家财同挟滕掌□□□□□□□□□初□□」资禄如地踊花山龙柱势□□□罗□□闻身光围□戊□」□无□人拂处总持之神咒唯□劫火烧时七□之法潼根固」时统和二十六年岁次戊申四月一日辛卯朔八日戊戌□□建」……王□书匠人李……临潢府故吏吕洪□□□□维那刘承嗣妻韩氏(图三,1)。
另一面铭文亦残缺,凡7行:
□古永船来□□特迁尊胜陀罗尼□记」□□□□□州官朝议郎赐绯鱼袋李逊撰」天施雨露地产膏腴有五稼之□丰无一失之不获」□□□亭喧东临朝海之滦河烟波万顷西亘麦□□□□□」间有僧伽蓝莲堂宝字疑鹫峰以移谏□□」□□□化出焉惟阴主僧德情□菠我志燥□□□」□玄门大事业精□锋黄□薨□化□……尽」(图三,2)。
2、第二层
底盘 八棱柱形,褐黄色砂岩质。每边饰垂幔,每角饰兽头口衔绳索。盘中部有圆形榫孔。榫孔直径28厘米;底盘直径97厘米,高26厘米(图四)。
柱石 八棱形,灰褐黄色砂岩质。应立于第二层底盘之上。顶直径38厘米,底直径42.5厘米,高90厘米。
该柱石八面中三面有铭文。第一面凡5行:
□□□迁社□□□鸡声□□军□□□」□□□□业文武全能克成定社□□□建□□之」□成□季男故西头供奉官检效兼□备侍阁门匠」之□也巡检□□五年三月五日有□□人长」从之清宁三年八月次日□之次日没之早□次日」(图五,1)。
第二面凡4行:
诲之西头供奉官内供奉班□侯皆以□□□□□□□告乃于」改葬之期建一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庇玄堂速证」无为之果文鹄翠琰久芳文柏之规时清宁己亥岁仲春月十三日记」校勘僧洪诠石匠周文方宋守用吕去顺灵守一闻丑成张郭六五戒 □□□」(图五,2)。
第三面为经文,漫漶不清,残缺甚多,文不录。
3、第三层
底盘 与第二层底盘形式、纹饰相同,但八个角上面有小孔。中部榫孔径32厘米;底盘直径81厘米,高19厘米。
柱石 八棱形,灰黄褐色砂岩质。柱的上下边缘有二方连续的装饰花纹,正面篆刻“重建陀罗尼幢”6字(图六)。顶直径43厘米,底直径42厘米,高87厘米。
4、第四层
底盘 圆形,浮雕莲花形装饰,中有圆形柱孔,孔径25厘米。盘径65厘米。
柱石 八棱形,灰白色页岩。无铭文。顶与底部有石榫。顶直径31厘米,底直径32厘米,高36厘米。
二、石碑、石臼及铜钱
1、石碑 残断为3块。白色云石页岩质。碑首与碑身为一体,为深浮雕螭龙盘绕,额题篆书“皇帝皇后万岁”两行6字,碑下有小字魏体落款:“辽兴军节度使,传大教沙门从因。”碑身残缺严重,碑文为楷书,仅保留7行,多漫漶不清,文曰:
主□并戒龙花重熙十六年十月」从初并副维那张日宣发□下时年十二月雨载运到本院次请到□匠人」□□后至重熙十八年□创建造廊屋二十间□□□□□□□幢伞一幅」具邑众姓名如后……。
碑两侧面为云纹,其中一面有文字两行:
朝请□试秘书省校书安喜主簿兼知给事□守殿中丞知安喜县□骑尉赐绯鱼袋扬。
碑座 1件。褐红色砂岩质。长方形,前面为莲花纹须弥座,中部有碑榫眼。榫眼长29厘米,宽21厘米,深8厘米;座长96厘米,宽41厘米,高32厘米。
2、石臼 1个,褐黄红色细砂岩质。外方内圆,高53厘米,长、宽均为76厘米。
3、铜钱 197枚。均为北宋时期的,锈蚀严重,钱文不清。
三、结 语
经幢旧亦称“法幢”。 “幢”是梵语“驮缚若”的译名,原为用丝帛制作的伞盖状物,顶装如意宝珠,下有长杆,立于佛前,佛教徒建幢以作功德。大约在唐初开始用石块模拟它的形状建造成石幢,以后盛行全国各地,历辽、宋、金、元各代,直到明、清时期。一般最常见的经幢刻《陀罗尼经》最多,因为信仰佛教的人们相信,把陀罗尼经刻在经幢上,经幢的影子映到身上,或者风把经幢上的尘土吹到身上,就能够消除罪业,免入地狱。该经幢即为陀罗尼经幢。
该经幢始建于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二十六年(1008年),石碑的时间为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十六年(1047年)或稍晚一些。《辽史》卷40《地理志四•南京析津府平州》载:“安喜县。本汉令支县地,久废。太祖以定州安喜县俘户置。在州东北六十里。户五千。”[1]迁安县在辽代称安喜县,辽太祖以定州安喜县5000俘户置,故称安喜县,属辽南京析津府平州所辖,治所在今迁安县迁安镇[2]。经幢、石碑等文物的出土地点距迁安镇西4公里,属辽代安喜县遗物无疑。
迁安共有三条滦河河道,一是在迁安城西侧,即今西湖公园;二是经幢、石碑出土地点的迁安镇西夹河村西;三是张官营村东,即现在的滦河。据经幢柱石铭文“东临朝海之滦河烟波万顷,西亘麦□□□□□,间有僧伽蓝莲堂宝字疑鹫峰”,说明辽代时滦河流经今迁安城西侧,即今西湖公园,而不是现在的张官营村东的滦河河道。
经幢、石碑的出土证明了当时在滦河的西岸建有寺院,由经幢体量之大可推知寺院规模不小,说明当时迁安的人口发展较快,生活、生产水平也得到了较大提高,并有着较繁盛的佛教活动。
此次所出土的辽代经幢体量之大在冀东地区实属罕见,也是迁安境内首次发现的辽代安喜县有明确纪年的实物,无疑为研究迁安的历史与滦河河道变迁及辽代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发掘者:李子春、 郎秀枝、 付智军、
孟凡军 、 周少辉、 尹小燕
拓 片:周少辉
执 笔:尹小燕
————————
[1]《辽史》卷40《地理志四》,中华书局,1997年,第500页。
[2]《迁安县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33页。
〔责任编辑:张金栋〕
文物春秋 2008年第1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