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古香三学寺 几起几浮多遗憾
古韵古香三学寺 几起几浮多遗憾
三学,梵文Trisiksa的意译,是佛教词语,指学佛者修持的戒、定、慧。戒即戒学,戒律,防止身、口、意三不净业;学即定学,禅定,修持者思虑集中,观悟佛理,灭除青鱼烦恼;慧即慧学,智慧,能使修持者断除烦恼,达到解脱。三学概括基本佛教内容。寺名取其义而为之。
相传海城三学寺始建于唐代,据《海城县志》记载:“城内西南隅,相传为唐代古刹。”又载:“三学寺碑,城内西南隅,原有三学寺。系千年古刹,中有唐、明两代碑。相传唐将尉迟恭监修。”
又据寺内碑刻记载,明万历四十二年三学寺建禅堂。《明宣德十年碑记》载,三学寺始建于明初期。现存除中殿外均为明代建筑。
穿过新近复修一新的“海城第一街”———三义街,眼前的三学寺正门旁守门的石狮昂首挺立在杂草丛中,增添了一份落寞,赫然悬挂“三学寺”牌匾的山门就这样“挤”在城市的角落里,与周围现代的楼群建筑形成强烈的反差。
复修的古寺
相传三学寺是唐世宗年间由佛教中山府庐派(净土宗)所建,系首堂寺院,本寺弘扬佛法,历史悠久,闻名中外,为国内三处建三学寺之一,至今香火鼎盛。但眼前的三学寺正门却让记者一行着实一惊,正门前一旁围着一段铁栅栏,里外堆放着不少石板和一堆红砖。随行的海城文管所工作人员介绍,前两年,有人不知出于什么想法,要把这山门垫高,材料都悄悄地备好了,幸亏文管部门发现及时制止,否则这山门的原貌就给毁了。为了更好的保护这处古迹,一直以来,有关部门积极运作,不断对寺内建筑进行修缮,土木待兴之余不免有些乱石杂务。
值得庆幸的是如今的三学寺山门仍然是原滋原味的硬山式结构古建筑。由中开门洞步入寺内,两侧各一楹立有两尊威风凛凛、栩栩如生的佛像:系金钢密迹、金钢慧迹。望寺内,山门外的沧桑感顿时荡然无存,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雄浑建筑让记者一行真正体会到古建筑的泱泱气派。
迎面的弥勒殿(又称天王殿),为大三楹,歇山式殿顶。中国古代建筑中,“歇山”代表的是建筑等级,是宫殿建筑的主要形式之一,常用来作为皇宫或宗庙中的主要配殿。据介绍,这是寺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与千山龙泉寺大殿成为鞍山仅存的两处明代建筑。大殿屋顶九脊,大木架结构,彼此牵制,自成体系,山墙压在山面额之下,架稳脚实,重檐飞出,巍峨壮观,殿檐下斗拱较大,斗拱翅昂,风铃悬挂。殿内正中供奉弥勒菩萨坐像,倒背供奉韦陀菩萨立像,两侧为四大天王立像: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多闻天王。
穿前殿而出,迎面的大雄宝殿更为雄浑,大雄宝殿也叫中殿和大殿,是三学寺的主要建筑。我们现在见到的大雄宝殿已经是现代建筑了。1982年9月3日,由于大殿发生火灾,只剩下两根石柱。现在重建的中殿最大限度与原建筑保持一致,一样的砖木结构,同样有五间房组成,进深三间,与前殿格局相同,建筑形式为三楹二暗,殿檐下斗拱装饰较为突出,斗拱上有精美的雕刻,别具一格。大殿的正脊上雕刻着彩色的龙,两头有大吻,斜脊上雕刻着跑兽。举架高有柱头、转角、补间三重昂七铺作斗拱,正脊雕刻龙头,两头均有大吻,前有回廊及燕尾木雕,建筑高大宽阔。
大雄宝殿后面即为藏经楼。木制的二层楼,在整个寺院中可算是别具一格。步入藏经楼,看着整齐摆放于书柜上的中华大藏经,仿佛听到古代僧侣荡涤灵魂的颂经之音……
复修后的三学寺,巍峨壮观,雕艺精美,色调明快,重现古代艺术之风彩。随行的一位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三学寺雕琢工艺细致精美,即便在全国范围内也堪称精品。”尽管他一再强调,大殿是1989年政府出资800多万,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聘请沈阳故宫专家指导进行重建的,但记者仍能够真切地感觉到他言语中的感慨和遗憾,毕竟时间不可能重来,古迹不可能完全复原。
历史的责任
在历史岁月中,三学寺经历了数次沉浮和变迁。
据介绍,海城三学寺创建于唐代,到清朝道光年间时已经颓败了,拯救这座寺庙的是一位千山的高僧——明思,为了能够让三学寺从新启用,他不辞辛劳、苦心募化筹集财务,最终把整座寺院的大殿、前殿、后楼、东西配房以及钟楼和鼓楼修缮一新,也许是过于劳累,明思在修复工程竣工后圆寂。他的弟子兆悟在以后几十年的日子里一直虔诚的守护着寺院。光绪二十四年,师传僧人孙思观及其弟子修宽,二人无心向佛,为了自己还俗竟然私自卖掉三学寺。事后,明思弟子兆如得知此事气愤异常,遂将其告到北京僧录司,北京僧录司随后下达公文,将三学寺重新收为官有。光绪三十一年左右,海城县知县管凤和大施改革,创办了全县第一个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施医所”,并在三学寺设立了师范学堂,着实鼎盛一时。
新中国解放后,三学寺一度停用,曾经暂作为商店的仓库,后又改为海城县图书馆。在1975年2月4日海城大地震中,寺中建筑多处受损,后国家拨专款对其进行了修复,才保住三学寺。躲过天灾的三学寺在1982年9月1日,寺内最大建筑———中殿失火,大火肆虐近一个半小时,整个中殿除砖面围墙外,木制屋顶、门窗等全部烧毁。殿内五万余册图书以及桌椅、书架等无一幸免,损失达三万多元,。最令人痛心的是沉淀数百年的古建筑永远地离开我们……再次修复后,三学寺成为海城市博物馆。1988年,寺僧正式接管,三学寺才重新恢复原本身份———佛教活动场所。同年与建于清代的山西会馆同时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学寺的跌宕命运让人深深感伤。
一个人不能忘记自己的来处,一座城市也不能没有自己的历史。文物古迹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讲述着文化的传承,蕴含谜一般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解读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找寻祖先的足迹,追溯文化的根源,了解文化的传承脉络。毁坏这些不可再生的文物,就是强行割断一个地方的历史文脉,这既是一种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更是一种愚昧野蛮的无知行为。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保护历史就责无旁贷的成为现代人的责任和义务,要本着对历史文化古迹应保有的深深虔敬之心悉心守护,不要使传续至今的古代文明遗存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湮灭。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