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魂归达县中山寺
建文帝魂归达县中山寺
邓高
建文帝魂归何处?是历史上的一大悬案,而今,通过考古和论证,初步可以断定,是达县中山寺接收了这位落难帝王的尸骨。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传位于皇孙朱允炆,史称建文帝。四皇叔燕王朱棣(住地今北京)觊觎皇位已久,1399年7月举兵反叛。1402年6月,燕军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都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即位称帝,史称明成祖,年号永乐。明成祖为了巩固帝位,一方面决定迁都今北京(当时北京为开封,北京称北平),另一方面加紧追杀建文帝及其亲信。
关于建文帝的最终命运,曾经有过各种传说,但都没有确凿的证据,遂成明史一大疑案。
一说,当燕王朱棣的“靖难军”打入京师,建文帝闻报后,在命人点起大火后,他含泪携同皇后等投火自焚。
二说,建文帝化妆由地道逃出京城,以后隐姓埋名,剃度为僧,在江浙一带上岸之后,浪迹天涯数十载,云游于滇、黔、巴、蜀之间。
三说,建文帝逃亡到了海外,故朱棣七次派太监郑和与王景弘等出使西洋,不只是为了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还带有寻找建文帝踪迹,以防后患的秘密使命。
四说,建文帝得到明英宗认可,从而入居宫内寿年而终,死后葬于北京西山。
近日,笔者通过对明史的研究和川东地区关于建文帝的民间传说等资料的系统分析,认为建文帝魂归达县中山寺,并搜集整理出极其重要的线索:
一、据《明史纪事本末》载,建文帝曾分别于永乐三年(1405)和永乐七年(1409)到善庆里(今邻水县九龙镇一带)寻访旧臣杜景贤(吏部主事),他们常游于西河小三峡中。后人纪其事,便将西河改为御临河,小三峡改为御临峡。
二、据《平昌县志》载,建文帝曾定居于今平昌县镇龙区望京乡(原名麻石垭)的佛罗寺(已毁)。建文帝因常思念失去的皇位和南京的美人,遂改佛罗寺为望京寺。
三、据《乾隆达州志》载,今达县堡子区龙滩乡的中山寺为“通州第一梵刹”,并录有明代吏部尚书太子少保卫承芳(今达县亭子镇人)、翰林袁达(今通川区盘石乡人)和府学李鸣至为重建中山寺写的碑记。龙滩乡至今还流传着中山寺东塔林的巨大地下坟墓是“天子坟”的传说。
永乐二十三年(1424)七月,朱棣去世,朱高炽即皇帝位,史称仁宗。十一月,仁宗下诏命礼部将建文帝执政时期的大臣,因忠于朱允炆,家属被没入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以及到功臣家为奴的,一律恢复为平民并退还其原有田土。因就朝政发表意见得罪而遭谪戍的也照此办理;十二月,又下令因受建文时期诸臣株连而全家戍边的,只须留下一人,其余的人可一律返回家乡。仁宗大力推行仁政,平反纠错。仁宗虽然在位只有十个月,就英年早逝,但继位的宣宗朱瞻基(1425-1435年在位),英宗朱祁镇(1435-1449年和1457-1464年在位),代宗朱祁钰(1449-1457)都继承和发扬了“仁政治国,体恤民生”的政策。
建文帝生存环境日益宽松,加之生命即将走向尽头,不愿继续呆在山高林密、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望京寺(位于今平昌县东北部,与通江县、宣汉县、万源市毗邻)了结一生。为了寻找一个颐养天年和最终归宿的风水宝地,建文帝多次到毗邻地区的寺庙进行考察。他最终选择了位于望京寺西南50公里的今达县龙滩乡龙泉寺。一是龙泉寺建于北宋初年,历史悠久;二是龙泉寺位于达县到巴中和汉中的大驿站双河口场后的九台山上,交通方便,信息畅通;三是龙泉寺处在经济相对发达、人丁兴旺的州城外围地区,香火较旺,不像望京寺那样生计困难,还要自己出去化缘;四是龙泉寺附近的回龙寺(遗址在今龙滩乡顺天寨)曾是宋朝建炎王子出家的地方(《民国达县志》中亦有记载),前车之鉴,当然可以步其后尘;五是龙泉寺的环境亦如回龙寺一样,具有“龙盘虎踞”的帝王之气。它背依石牛山,前临沙滩河大峡谷,面朝马鞍山(今檬双乡匡坪寨),东有川东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大老君寨(今龙滩乡大锣山寨,曾是著名川剧《四下河南》田豹与赵琼瑶故事的发祥地)和小锣山寨,西有玉坪寨拱卫。以龙泉寺为归宿无疑是对建文帝那“沉重的主体”和“痛苦的灵魂”的最大慰藉。建文帝移居龙泉寺后,面对山环水抱的锦绣山川,常思念南京钟山(今紫金山)的旖旎风光,遂改龙泉寺为中山寺。
中山寺之所以能成为“通州第一梵刹”,实是因为明代宗景泰年间(1450-1457年),北京印秀和尚(号碧丰,陈氏子)指授入蜀,建大佛殿、天王殿、香炉、山门、小法堂、斋堂、僧房等。香积有厨,浴寝有室,安禅有地,挂纳有居。五传至性顺、妙丽,增置观音、地藏、神龙等殿。再传至普鳌、性空、性耀、玄永等修理法堂、两廊、钟鼓楼、门外八字墙、上下狮象、巍然一大丛林。印秀和尚受谁指授?显然是受朝廷密旨,入蜀为建文帝建陵守陵。表明:一是建文帝的行踪晚年终于被朝廷掌握(只是未打扰他);二是建文帝在景泰年间卒于中山寺(生于1377年,享年72-80岁)。
中山寺的祖师殿,供奉有燃灯古佛。供有祖师画像(可能就是建文帝像)。东边一个四合院,是印秀和尚居住的地方,当中正大厅是历代和尚灵牌置放的地方,北京来的印秀和尚铸有小金像坐在镌镂的金銮殿之中,放在第一台正中。金銮殿专指皇帝上朝理政的地方,祖师殿置放金銮殿,显然是代宗为悼念堂祖父建文帝而特许的。中山寺还塑有两尊大像,这是所有寺庙独一无二的现象,而金銮殿中又端坐小金像。这与建文帝有什么联系呢?这使我想起中国象棋中的“象(相)”远离“将(帅)”位,大权旁落。
中山寺还有一个神秘的规定:就是和尚不能满百,只能保持在99名。这与皇室崇尚“九”为最大最吉祥的数字是一致的。明万历十九年(1591)重建的山门八字墙(现称甬壁石刻)虽历经劫难,仍有幸基本保存完好。中山寺甬壁石刻1982年被达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文帝的陵墓就在中山寺东塔林的正中地下。其表面建筑,原有围墙,上中下三个平坝。上坝36平方米,中有一塔,高约一丈五尺,直径六尺(现仅存基座)。中坝15平方米,下坝较小。民国时期,下坝被砸开,得见地下室。从下坝砸开处下去,是七尺宽五尺高的空间。推门进去是高一丈二尺、宽一丈二尺的石屋,过道两侧有三根石柱撑着顶盖。再进去是六角形的长横房,正中放着一个长方桌,桌上方是六角上旋的宝塔顶,并有石蜡做的装饰花灯。传说还有暗器保护的十二道门后,才能进入主墓室,原砸开部分未发现字迹和盗迹。“文革”时期有人用炸药去炸,皆成瞎炮。笔者多次陪同省、地、县的专家前往考察,1998年12月22日,有幸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进入原砸开部分进行拍照,非常遗憾地全部曝光了。
无论是从历史文献来看,还是从现存建筑和遗址来看,中山寺同北京昌平县明十三陵相比较,确有明皇陵的建筑规模和特征。随着对该陵墓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建文帝魂归何处的历史悬案将迎刃而解。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