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融合和黄教的传播:宗喀巴著书立说进行改革重整佛教
民族大融合和黄教的传播:宗喀巴著书立说进行改革重整佛教
青海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也是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发祥地之一。青海最早的土著居民是羌人,自汉以后,汉族大量进入河湟地区。后来鲜卑族移牧青海,吐蕃族、蒙古族,以及传教经商的中、西亚人,也先后进入青海。经过长期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青海藏族、回族、土族和撒拉族。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青海古代文明。
撒拉族的形成 撒拉族最初的先民,是在13世纪初从中亚东迁进入青海东部的。经过长期发展,与周围的藏、回、蒙古等民族通婚繁衍,互相融合,不断扩大民族主体。在元朝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撒拉族。至今,在撒拉族民间,还流传着他们的祖先,从中亚撒马尔罕一带迁来的传说。
13世纪初,在中亚撒马尔罕,有尕勒莽和阿合莽兄弟二人,因在伊斯兰教徒中颇有威望,遭当时统治者忌恨。为躲避迫害,兄弟二人率18个族人,牵一峰白骆驼,驮着《古兰经》配图和故乡的水、土,向东找安身之处。他们出发后,又有45个同情者追随而来。
他们走到今循化街子附近,暮色苍茫中走失了骆驼,于是,点着火把来回寻找。找到天亮时,发现走失的骆驼已变成石骆驼,嘴里吐着清泉。再看周围,地势平坦,河流纵横,林木茂密。大家测试了水、土,与带来的水、土相同,便决定定居下来。
撒拉族信奉伊斯兰教,各村都建有清真寺。建于明初的街子大寺,是撒拉人的祖寺。大寺内收藏的一部手抄本《古兰经》,据说是从中亚带来的,是该族的族宝。撒拉人的绣花翘尖“姑古”鞋配图,仍明显保留着中亚风格。
撒拉族人自称“撒拉尔”,元、明、清的汉文史书中,出现的族名有撒剌、撒剌儿、沙刺、萨拉、萨拉尔等10多种,均是撒拉尔或撒拉的音译之故。解放后,正式定族名为撒拉。据1996年统计,人口已达9万余人,主要聚居在循化、化隆等县,以及甘肃临夏大河家一带。
土族的形成 7世纪中期,吐谷浑被吐蕃所灭。小部分吐谷浑人随诺曷钵内迁后,逐渐融合于汉族。留在青海西部的一部分,降附吐蕃后,逐渐融合于藏族之中。而留在青海东部的吐谷浑人,便是土族最早的先民。他们的后裔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融合了蒙古、藏等族成分,到元末明初,形成了新的民族——土族。配图
据史书记载,成吉思汗率军进入青海东部地区后,其部将格日利特及其部属,在今互助一带留居下来,和当地的霍尔人通婚。土族人至今还广泛流传着他们的祖先一部分来自蒙古族,霍尔人与蒙古人通婚以及霍尔人和吐蕃人打仗的传说故事。
至今,在互助佑宁寺配图,仍供奉着霍尔人首领万丹尕柔的塑像配图。土族人民把他当作祖先来供奉。
土族信奉藏传佛教。另外,普遍信仰“护法神箭”,这与历史上吐谷浑王阿柴临死前“折箭遗教”的故事有关。
阿柴王临死前,把20个儿子召集到一块,拿来20支箭,先让弟弟慕利延拿一支折之,结果一折就断。他又让慕利延折19支箭,结果怎么也折不断。他说:“你们知道吗?一支箭容易折断,众多的箭放在一块,就难于折断。你们要团结一心,国家政权才能巩固。”这就是著名的“折箭遗教”故事。临终前,他下令不让其子继位,而让其弟幕璝继位。
土族至今还保持了吐谷浑的服饰特点,其中最明显的是妇女头饰“加斯扭达”。
土族主要聚居在今互助、大通、民和、天祝等县,人口达18万余人。
回族的形成 青海回族配图的先民,是唐、宋、元时期,尤其13世纪初,迁入青海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中、西亚各族人。
唐朝时,就有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或以经商,或以传教,从陆路进入我国西北地区。北宋时,更多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还有不少西域商人或传教士,来到青海的青唐城、湟中一带做生意、传教。有的长期在青唐东城定居,成为回族先民之一。
13世纪初,随蒙古西征军东来的“西域新军”,在元统一后,被安置到全国各地,或驻守,或从事屯田。因此,历史上有“元时回回遍天下”之说。当时,西北地广人稀,安置到今甘肃、宁夏、青海东部的较多。这些人被统称为“回回”。这些“回回”人到青海后,与原来已定居青海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西域商人等繁衍生息。后来,“回回”人又与当地汉、蒙古等民族,长期杂居,互通婚姻。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到元末时,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特点的民族——回族。
元、明、清时,一直称他们为“回回”,民国后才改称为“回族”。目前人口已达99.56万人。
黄教的创立和传播 自元以来,藏传佛教戒律废弛,僧侣生活放荡,使佛教声名大受影响。宗喀巴看到当时藏传佛教的颓废状况,决心著书立说,进行改革,重振佛教。
1409年正月,他在拉萨大昭寺主持了规模宏大的祈愿大法会,参加的僧人多达万余,观看者数万。同年,在拉萨东修建甘丹寺,标志着他创立的新教派——格鲁派正式形成。此后,其诸大弟子纷纷在各地建寺讲经,使该教在西藏地区广泛传播,逐渐发展成为西藏执政的教派。
宗喀巴创立的格鲁派,影响巨大,受到明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明成祖数次派使者召请宗喀巴。1414年,宗喀巴派其弟子释迦也先代表入京,次年,明朝封他为“西天佛子大国师”。1434年,释迦也先再次奉诏入朝,被明朝加封为“至善大慈法王”。
释迦也先两次入京,往返路过青海时,大举宣扬该教教义,并在今民和境内修建了灵藏寺和弘化寺。同时,宗喀巴的另一弟子在今民和土族地区修建喀底喀寺。原萨迦派僧人(后转为格鲁派)散木旦又在今同仁隆务镇修建了隆务寺。该教在青海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1559年,俺答汗率部移牧青海湖地区,后受封为“顺义王”。1577年,他在察卜齐雅勒(今共和恰卜恰附近)修建寺庙,明神宗赐额为“仰华寺”。第二年,邀请黄教领袖索南嘉措去讲经传教,并举行大法会。俺答汗向索南嘉措上“圣识一切·瓦尔齐达喇·达赖喇嘛”的尊号,以表示敬重。索南嘉措赠俺答汗“咱克喇瓦尔第·彻辰汗”的名号。俺答汗答应在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旧城)修建寺院,其他首领也答应修建寺院。在俺答汗的支持和倡导下,黄教不仅在青海西部,而且在蒙古地区也开始广泛传播。
1578年,索南嘉措随俺答汗去内蒙古途中,路经宗喀巴出生的地方,指示僧人修了一座寺院,这就是今天的塔尔寺。配图
塔尔寺,坐落在宗喀巴的诞生地,是我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文化中心,与西藏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一起,合称为黄教的六大寺院。
塔尔寺以独特的建筑艺术、珍贵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艺术“三绝”(壁画、堆绣、酥油花)声海内外。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