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恩寺寻踪
洪恩寺寻踪
作者:赵瑞智
洪恩寺建于明嘉靖中后期。万历八年(1580年)和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两次重建。寺址位于扬州西郊8公里,江淮“五塘”之一的勾城塘东侧(今邗江区杨庙境内李巷大坟村民组)。1958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当地91岁的张天兰老太说,洪恩寺范围较大,气势雄伟,地面有50亩许。寺房有前堂、中殿等99间。四周围墙亦相当考究,墙高3米多,墙厚90厘米,糯米汁糨糊砖砌,马鞍石坚如城垣。一对3.6米高的石人威风凛凛地站立在寺门两旁,寺门正前方4只石龟头,有4米长,安然地趴伏在砖石台上一动不动。
院内有两条各10余米宽、150米长的通道,一条直通大殿,一条直通祠堂,全是“九斤黄”砖头横立铺成。
洪恩寺最初不是寺庙。乃明世宗下旨为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李春芳晚年归乡颐养天年而建。寺名初称邸墅。邸墅建成后,奉命迁入颐养的李春芳时刻想到皇上恩典,为耗资巨大建如此豪华邸墅甚感不安。经三思决定:改“邸墅”为“洪恩”,取名“洪恩寺”。以此告诫自己时刻不忘皇恩。春芳为对皇恩时刻不忘,特亲手题书“洪恩寺”三个大字镌刻于石额嵌于门头。“洪恩寺”三个大字,至今完整无损,存于最晚住持僧心禅屋北檐门头。这乃洪恩寺存留的唯一物证。
洪恩寺建寺大兴土木期间,设13座砖瓦窑烧制砖瓦3年,计烧瓦有300万片,烧砖500万块。砖头名字叫“九斤黄”。砖体积长29.5厘米,宽12厘米,厚7厘米。建寺所用木材、石料来至四面八方,一船船马鞍石来自江南龙潭,一船船干石灰来自镇江高资,木材则来自江西。
咸丰年间,洪恩寺除外围墙和院内通道没遭浩劫,所有房屋全部毁于兵燹。不久,住持僧能行发愿李氏裔助修复建大殿4间、祠堂8间、膳房僧房5间,不过未及竣工能行就圆寂了。
洪恩寺大殿供有佛龛,设有佛像20余尊。在朝廷钦命地方郡守寺内岁供香火后,寺内香火更盛。求医、求药、求官、求子、问卜者络绎不绝。
洪恩寺门向极为特殊,扬州诸刹门向多为正南,而洪恩寺门向西北。它这个门向与当初选址有一定的关系。据说李春芳通经象纬,他是按阴阳学书上“后有山冈、前有水源,左青龙,右白虎,迎面有镜子头”这个要求选的寺址。就是利用天帽山、仓吉山、长岗山三山为“后有山冈”,即稳固之意;用勾城塘塘水为“前有水源”,即聚宝之意;用仔家桥河水为“青龙”,用孙家山森林为“白虎”,说龙能避邪,虎能驱恶,即安全之意;用蜀冈古陆主支脉庙山(仪征市张家集境内)作“龙身”为“中道镜子头”,用腊(捺)山和左右二座附山(今仪征市刘集镇境内)笔架状为“上道镜子头”,即:一是吉祥之意,二是笔架辈代文人搁笔。在当时选到这样的佳地,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要算真正的“风水宝地”了。选寺址时,别人并不知道李春芳还有另一层用意。他的另一层用意是为自己日后选好墓地。李春芳去世,圣上赐御葬就是按李春芳生前选的地址,葬于洪恩寺围墙内。坟向与寺向同一向位,丝毫不差。
洪恩寺寺堂寺容讲究常洁常新,为此,特配比丘僧数人护洁。比丘僧不外出斋醮,生活由寺主收草租变值供养。同治间比丘僧不靠寺主供养,以斋醮缘布为生。香火日渐衰败。经地方老人和上世纪90年代末健在的住持心禅回忆,历代住持有能行、能科、了成、心禅。能行上代住持不详。寺内常住僧6至7人,至民国年间最多不超过10人。解放后有的还俗,有的就地择偶安家。
洪恩寺珍藏400多年的一幅李春芳立体逼真巨像,高1米许、宽约80厘米,白绸缎丝织装裱,配红木条盒收藏。20世纪60年代散失。
李春芳晚年编修《贻安堂集》就是在此寺撰成的。吴承恩编纂举世闻名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亦在洪恩寺请懂佛经的李春芳校正出版。
洪恩寺由于房屋宽敞,曾设过地方治所和营寨。民国二十年(1931年)洪恩寺乡治所设寺公务2年。抗战期间,陈文抗日游击队和地方仓吉、三河区队在寺内安营抗日,保卫人民生命财产。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