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行
大足行
中广网
赴重庆大足石刻参观,如果是从成都市乘汽车的话,沿成渝铁路穿隧道,跨江河东行270公里可达;如果从重庆市出发,经青木关,壁山,铜梁西162公里,就可到达。一路上众山起伏,群峰盘亘,雾锁烟漫,真是一路顺风,一路仙境之感。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所有石刻的总称。位于重庆西部与成都东部之间。这里石头多为砂岩,坚固适宜雕刻。据有关资料记载:唐天宝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后又相继暴发了黄巢农民起义,我国北方战火连年,唐朝统治者都先后逃到四川避难,一些高僧、画家和雕刻巧匠也随之来到四川,大足为这些文人提供了石刻场所。加之,当时任昌州,现在的大足县剌史兼昌、晋、渝、合四州都指挥的军阀韦君靖,唐景元年,公元892年,把自己的肖像刻在龙岗山的岩壁之上,这样一来,直到南宗嘉熙年间,一龛一窟地连续开凿,延续了三百四十年,石刻造像5万余樽,遍布大足县100多处山岩之上。1999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大佛湾南岩东端,有“华三圣像”,中为毗卢舍那佛,左右为文殊、普贤二菩萨
大足石刻是中国石刻的晚期作品,它既没有从“丝绸之路”上引进印度的中亚石窟艺术的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的历史悠久;又没有主要在北魏时期开凿的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称为中国四大石窟那样出名。但它巧夺天工,众教合一。以摩岩造像为代表,采取园刻、高浮刻、浅浮刻、凸浮刻,阴刻五种雕刻手法,主要以高浮刻为主,根据创作需要,辅经其它手法结合进行。把中国石窟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使我国的石窟艺术又向后延续了400余年。
经过一天的艰苦的攀登,我们从中路来到宝顶山。这是大足石窟精妙绝伦的地方,它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公里处,在群山逶迤中,一座孤山独起,四面绝壁,进山门,高僧赵智凤像坚立崖前。
大足石刻之千手观音(王庆瑜摄)
赵智凤是宝顶山摩崖石刻的开凿者和创始人,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他出生于宝顶山附近的米粮里沙溪。他家里很贫穷,对母亲特别孝顺。小时候,有一次母亲生病,求医于古佛岩师,母病愈后,他便落发出家,16岁时去成都参学求戒,后云游到大轮院,看到了柳本尊事迹,很受感动和启发,便认其为榜样,以化水治病为方便法门,达到弘扬大乘佛法的目的。三年后回到家乡,将出家的小庙古佛岩,改建为圣寿本尊殿。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公元1174年—1252年),历时71余年,以大佛湾、小佛湾为中心,纵横五里,在宝顶山完成了一座庞大的造像群,让宝顶山成为规模宏大,内容完备的密宗道场。“声势之盛,倾动朝野”。南宋兵部侍郎杜孝严、太常少卿魏了翁等都亲临瞻仰,并题诗文留念。民间也是“上朝峨嵋,下朝宝顶”,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据导游介绍,宝顶山有13处造像,主体在大佛湾。大佛湾为马蹄形山谷,岩面长约500米,高约15—30米,沿岩造像引龛密。主要是摩崖造像。500多米崖壁雕像全裸在外,与山崖连成一片,给人一种以“苍天为室,大地为纸”开凿成造像直观感觉。
宝顶摩崖石刻,很注重阐述哲理,涵盖社会思想博大,把佛教的基本教义在中国儒家理论、理学的心性,以及道教学说融为一体,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儒、释、道”三教合流,特别“授儒入佛”的特点,显示了中国民族化、世俗化的重要特征。生活气息浓厚,地方色彩鲜明。特别是突破宗教一些框子的约束,使造像具有神像人化,人神合并的特点。我们见到一幅《牧牛图》中的牧牛人,山径崎岖,溪泉潺潺,流水淙淙,牧牛人牵牛徐行,或挥鞭训牛,或骑牛横笛独奏,十条牛或舔蹄饮水,或跪地而息,人景交融,风趣盎然,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宝顶山石刻中,出现了大量的反映现实生活的造像,直接使人感到的是,似乎完全与宗教无关的世俗生活的再现,是充满浓厚人间烟火味道的场景。导游介绍《父母恩重经交相》雕像。雕像主人向佛求子,怀胎守护、临产受苦,生子忘忧,哺乳小孩,母子同睡,咽苦吐甘,婚娶宴会,送别教诲等一系列养育儿子的场景如诗如画。《地狱中变相》中养鸡女的养鸡神态:“饮酒人”醉后昏乱情景,都是把当时人的司空见惯的生活情趣,纳入宗教艺术之中,成为宝顶山石刻世俗化作品的典范。
大足石刻之三圣像(王庆瑜摄)
走进佛湾北山石窟,首先看到的是韦君靖像,他头戴“扑头”,手里拿着“笏”。高大伟岸,气度不凡。
北山,古名龙岗山,距大足县城龙岗镇北1.5公里,北山摩崖造像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观音坡、营盘坡、佛耳岩、北塔寺共五处。造像264龛窟。
北山摩崖造像近万尊,主要由世俗出资雕刻建造,造像题材约有51种,以佛教密宗为主,这些造像题材在当时民间极为流行,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细腻,艺精技绝、精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2世纪中叶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北山摩崖造像里公元9世纪末的晚唐造像题材有12种类型,以观音及观音、地藏合塞和阿弥陀佛胁侍观音、地藏居多。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人物造像539尊,各种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国石窟同类题材中首屈一指。
公元十世纪中时的五代造像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国这一时期最多的地区,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造像题材有18种,届现了药师经变,陀罗尼经幢等新内容。其艺术特点是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酒,纹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
大足石刻之日月观音
公元10世纪后期至12世纪中叶的宋代造像题材广泛,多达21种,尤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建于公元1142—1146年间的136号转轮经藏窟。该窟造像以恬静的面部刻画反映其内心之宁静,以玲珑的衣冠显其身份的高贵。以线造型,线面并重,富有中国民族特色。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第125号数珠手观音、第113号和第133号水月观音、第155号孔雀明王窟、第177号泗州大圣龛、第180号十三观间变相窟待都是这一时期的珍品。这些造像的形象、姿态、性格、神情以至衣褶、饰物待,皆耐人寻味,组合变化丰富,刻工精美,出人意料的意境层出不穷。
转轮经藏窟坐东朝西。窟正中凿一巨大八角中心柱。柱础高大,蟠龙缠绕,柱础上有八角露盘。露盘周边浮雕栏杆,栏干上有数十嬉戏儿童,天真顽皮、活泼可爱。柱上部作八面形高厚顶盖,每面以楼阁宝塔为饰。柱中部缕空环列八柱,支撑于露盘之上,顶盖之下,成八柱亭式法轮形制。此转轮中空透光,圆满地解决了支撑和采光的予盾。
该窟正壁刻释迦牟尼,左右刻迦叶、观音和阿难、大势至。南、北壁两组造像对称,左刻文殊菩萨、玉印和如音观音、右刻普贤菩萨、日月和数珠手观音。三壁有供养人像6身。窟口两侧各立一护法金刚,威武凶猛。
左右壁雕刻个个性格鲜明,尊尊气质不同,各具风采,精美绝伦。
大足石刻之文殊菩萨(王庆瑜摄)
左壁文殊菩萨,结跏趺坐于莲座,莲座架在青狮背上。手握经卷,现两目平视远方,嘴唇柔薄上翘,表示他博学广闻,多才善辩,给人以精力充沛和自负的神情。他眼睛微闭,敛指胸前,似在沉思之中默默探索宇宙之法。他头戴方形宝冠,身着褒衣博带,胸前璎珞精巧细腻,面貌圆润,鼻梁高挺,双眼细长半垂、手臂手指秀美、灵巧。被艺术家誉为“东方美男子”。
告别北山摩刻,我们还先后参观了南摩崖石刻,这里森林茂密,柑桔飘香,“南山翠屏”是大足各景之一,自宋以来,许多文墨客多登临此山,在夹道修篁中追凉品茗,在古木森林中俯仰吟哦,至今,南山仍保留着众多的碑碣铭文,是大足县“书卷味”最浓的石刻。
石篆山石刻。妙高山石刻,尖子山石刻,石门山石刻,都具有各自特色,雕像千姿百态,从而涌现出不同时期艺术典型的高峰。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